礦產地質勘查風險投資運行機制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15 11:11:00

導語:礦產地質勘查風險投資運行機制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礦產地質勘查風險投資運行機制分析論文

一、我國礦產地質勘查投資的現狀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礦業法律法規體系的不斷完善和礦業投資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我國礦產地質勘查投資狀況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投資總額穩步增長,投資結構不斷改善,投融資渠道進一步拓寬,投資主體多元化格局已初見端倪,整個行業的資金市場有所擴大,礦業權市場正在建立并不斷完善,境外投資逐漸增加。中國礦產地質勘查投資向著開放的、法制的、市場化方向發展。

但是,還存在一些比較突出的問題。與其他產業相比,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行業的投資增長較慢,計劃性財政地勘投入正在逐漸淡出歷史舞臺,投資比重由1999年的11.83%下降到2003年的6.02%;企業自籌資金的比例不斷增加,由1999年的64.58%上升到2003年93.55%。但是,如果除去油氣礦產,這一比重則要大大改變,自2003年以來,我國非油氣礦產的礦產地質勘查資金還有相當大的部分是依靠國家財政投入,發展后勁顯得不足。而且,市場化程度較低,中央部門投資比重過大,社會投資和外資投資比重過小。整個資金市場規模偏小、發育不健全。投資體制需要進一步深化改革。礦產地質勘查存在的問題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探、采”的體制性障礙,沒有真正確立企業在商業性礦產地質勘查中的主體地位,形成了“國家投資低效、社會投資進入受阻”的困境,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商業性礦產地質勘查的發展。

2.勘查權益的保障體系不完善,相關的政策法規滯后,政策法規的穩定性、透明性等還不能完全滿足商業性投資的要求。

3.市場發育的程度不高,礦產地質勘查要素市場不發育。礦業資本市場缺失,非油氣礦產地質勘查的投入規模偏小;專業技術服務市場和中介組織不發育,數量少,不規范。市場主體改革滯后。國有地勘單位和國有老礦山作為特殊的市場主體,繼續依賴于舊的運行機制,對市場信號和市場調節不靈敏。我國符合完全市場主體要求的涉勘企業并不多,大多是事企混合運行的地勘單位。

4.探礦權流轉不暢。我國目前探礦權的流轉不活躍,轉讓方式單一。商業性礦產地質勘查市場仍然是為“大而全”的國有地勘單位所壟斷,缺少機制靈活、經營有進有退的中小型勘查公司和找礦人,整個礦產勘查市場缺乏活力。在礦業權融資過程中,風險投資家往往作為礦產勘查風險企業的股東參與運作,并充分利用自身的金融、財務等專長,一方面保證礦業權融資的順利實現,另一方面又在談判中保障了風險企業原有股東的權利。

二、構建我國礦產地質勘查風險投資運行機制的配套措施

現在將在以上分析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的現狀,提出構建我國礦產地質勘查風險投資運行機制的幾點具體配套措施如下。

1.加快礦業權市場建設

礦業權市場是礦產地質勘查和礦山開采的中介,只有礦業權市場運轉靈活而高效,中小型高風險勘查企業才能實現其潛在的高收益,真正的融入風險投資市場中。為了迅速培育和完善礦業權市場,必須從如下幾個方面著力推進礦業權市場的進程:(1)盡快完善國家法律法規體系。(2)建立合理的礦業權資產收益分配制度。礦業權資產交易成功后的收益分配問題,如果處理不好,會阻礙礦業權資產進入市場。因此,要制定出一個合理的分配辦法,以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3)維護良好的礦管秩序,沒有良好的礦管秩序,就無法建立規范的礦業權資產交易市場,應加強礦管秩序的整頓和規范工作,為建立公正、公平、公開的礦業權資產市場打下良好的基礎。

2.努力拓寬退出渠道

風險投資只有順利地實現退出,才能形成良性循環。但在我國,風險投資的退出渠道一直是一個薄弱環節,需大力加強,主要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做:(1)探索建立專門服務于勘查業的資本市場;(2)利用國外的勘查風險資本市場,在合適的時候可根據自己的業務特點和籌資需要選擇合適的上市地點。

3.加快地勘單位市場化改革

中小型的地勘企業是勘查風險投資機制中的客體,該機制的正常運行離不開地勘企業的發展。要加強對企業化經營的行政指導和理論指導。地勘單位改革遇到的政策性障礙,如企事業離退休待遇的不同、財政預算管理的新規定等,以及在改革中出現的不正常現象或改革的方向性問題,都需要加強行政和理論指導。地勘單位要正確處理好事業牌子和企業化經營的關系,把工作重點放在實施企業化經營上。

4.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盡快制定國家有關勘查風險投資的指導原則、戰略方針、中長期規劃;盡快出臺政府低息貸款制度、銀行貸款政府擔保制度、有限合伙企業制度、勘查補貼制度、勘查稅收減免政策等;進一步完善礦業法及其配套法規制度,建立勘查風險投資退出機制,完善礦權流轉市場。還要注重培養礦產地質勘查風險投資人才,以運作好礦產地質勘查風險投資活動。

三、結論

礦產地質勘查具有高風險、高收益的特征,而且在當代日益呈現出以高新技術為先導的趨勢,這些特點決定了礦產地質勘查業很難像一般產業一樣從普通融資渠道獲得資金,而結合風險投資的特點,在礦產地質勘查中引入風險投資機制就成為了一個切實可行的選擇。現階段財政支出在礦產地質勘查中仍占相當比重,商業性礦產地質勘查還不能滿足經濟社會對資源保障的需求。本文在研究過程中吸收和借鑒了大量的前人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礎上結合我國礦產地質勘查的現狀和風險投資的特點,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和創新。這集中體現于礦產地質勘查風險投資機制的構建研究之中。

參考文獻:

[1]胡魁.振興礦產地質勘查工作[J].資源產業,2002,(4):14-16.

[2]郭戰英.內蒙古礦產資源與地質環境的保護與管理[J].礦產保護與利用,2002,(1):1-6.

[3]梁珂.我國地質勘查業與礦產開發業協調發展的途徑[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04,(9):20-23.

[4]馮建忠,續婧.礦產地質勘查項目研判ABC[J].地質找礦論叢,2007,22(4):287-290.

[5]趙振華.從超大型礦床研究對中國礦產資源的思考[J].科學通報,1999,44(8):890-894.

[6]汪東波,梅友松,徐勇.重點成礦(區)帶綜合研究的若干問題探討[J].地質與勘探,2001,37(5):1-2.

[7]王智民.重構地質勘查機制迎接礦產資源短缺的挑戰[J].地質與勘探,2006,42(1):81-83.

[摘要]本文系統分析和歸納了我國礦產地質勘查投資的現狀,從礦產地質勘查高風險、高收益的特征出發,結合風險投資的相關理論,論證了構建礦產地質勘查風險投資運行機制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以及如何構建礦產地質勘查風險投資運行機制,提出了在我國構建礦產地質勘查風險投資機制的一系列配套措施與建議。

[關鍵詞]風險投資礦產地質勘查運行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