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資本外流有效防控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11 05:44:00
導語:我國資本外流有效防控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自中國加入WTO以來,資本外逃問題也隨之凸現出來,本文運用舉例論證的方法對資本外逃引發的現實問題進行研究,報告了當前正處在轉型期的中國的現狀。
關鍵詞:資本外逃,影響因素
一、中國資本外逃現狀
從80年代的拉美債務危機到90年代的墨西哥金融危機、東南亞金融危機和俄羅斯金融危機,其顯示出的是資本外逃問題的日趨嚴重,而對于在過去的三十年中一直被譽為“對全球資金最具吸引力”的目的地——中國,引起得現實問題受到了愈來愈多的國內外專家、學者的關注和研究。
從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到20世紀90年代中國進入金融體制改革推進期,再到21世紀金融體制全面改革、深化并加入WTO,中國的經濟正一步步建立起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金融體制框架并沿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方向發展,金融業逐漸由高度集中統一的體制逐漸向市場經濟的體制演變。
在這一過程里,市場經濟不斷的引導和優化社會資源配置,并因此影響著國家經濟發展,由此便產生了一系列的資本外逃問題。
由于近幾年來大量資本流入而導致了人民幣的不斷增值,信貸和投資增長導致的資本外逃,根據資料可以看出人民幣近幾年接連升值,對我國外貿、利率、物價、房地產等方面都產生了重大影響,給國家宏觀調控和經濟發展帶來了諸多考驗。受管制的經濟金融環境,與發達國家相比,偏低的儲蓄利率,使人們產生了轉移資產的想法,認為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和方法在高利率國家賺得更高的利息;由于我國政策對外資的鼓勵,使得國內一些企業將外匯資金轉移境外后又作為外資流回國內,以享受如稅收減免、土地無償劃撥、并由政府提供便利服務,享受著各種各樣的“超國民待遇”,這也被稱之為“過渡性”的資本外逃;轉型期間的中國所存在的腐敗官員通過現金轉移與地下結算系統,把大量的不法資金轉移到國外,為了逃避制裁,一些人會選擇把資金轉移到出國子女的賬戶上或者運用手機銀行,我國每年通過地下錢莊轉移出境的資金約有2000億美元左右。特別在我國沿海的一些地區,“手機銀行”掮客不但幾乎成為半公開的經紀人,并建立了“良好的信譽”。
二、資本外逃對中國的影響
(1)破壞資本的正常形成,降低經濟增長的潛力
資本外逃減少了國內資本的形成,阻礙我國經濟持續發展,從長期看,資本外逃會增加我國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削弱經濟增長的潛力,動搖投資者的信心。根據“哈羅德-多馬”模型中G=S/K的公式,當產出率K一定時,資本積累率S就成為決定一國經濟增長率G的唯一因素。資本外逃削弱該國經濟的發展后勁,減緩國家經濟的發展速度。
(2)削弱政府的稅基,減少政府的財政收入
本國資金的外逃意味著國內資源的減少,勢必會減少政府的稅收收入,侵蝕政府的稅收基礎。在“過渡性”資本外逃中由于這部分企業利用了在國外改頭換面的國內資金并利用國內的外資優惠政策,而導致了國家的稅收大量流失。
(3)降低了外逃國利用外資的效果,加重債務負擔
過渡性的資本外逃,使得國內不但不能對資本進行直接利用而且增加了國家的投資成本,一方面降低了資金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削弱了國家的償債能力。
(4)形成緊縮效果
持續大量的資本外逃造成資本和金融賬戶的逆差,使國家的外匯儲備減少,并導致國內貨幣供應量減少,形成緊縮效果,雖然目前中國已經超過日本達到2.2726萬億美元躍居外匯儲備第一大國,但是如果長期的資本外逃情況持續存在,那么對外匯儲備必然會形成威脅。
(5)惡化收入分配狀況
如果資本外逃后國家發生了金融波動,那些還沒有轉移出去的資產就可能承受巨大的風險,甚至遭受損失。境內的人口需要為外逃資本承擔外匯管制、國際融資成本等支付成本,從而會加大貧富差距。在資本外逃后,政府會轉而向流動性低或者沒有流動性的資產(如土地、勞動力)轉移稅收負擔,從而會拉大收入差距,降低國內消費和就業水平。
三、面對資本外逃的策略
(1)改善宏觀基本面
加快我國外匯市場的建設和外匯管理體制的改革,協調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和匯率政策,保持宏觀經濟政策行為的一致性,為個人和企業提供保留一定比例外匯收入,完善人民幣利率和匯率機制,引進期貨、期權等新的交易品種,增加外匯市場的交易主體和交易規模等規避風險的有效措施,為廣大企業和居民提供規避外匯風險的必要手段和工具。
(2)繼續推行利率市場化改革
中國擁有大量的民間資本但是卻缺乏調動這些資本的有效機制,使之無法達到了帕累托最優狀況,沒有高效的激勵機制,使大部分的居民資產無法轉變成有效投資為國家創造稅收。把國家同商業銀行的關系以法律形式確定。
(3)完善監管體系,規范檢查制度
調整利用新戰略,及時發現情況,強化對經常項目的管理和資本項目的監管,及時查處并加大對外匯指定銀行和外貿企業的業務監管力度,防止資本外逃。公務員之家
(4)建立更新機制與體系
建立以中央銀行利率為基礎,以貨幣市場利率為中介,根據市場資金供求決定存貸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機制和體系,簡化匯率管制,提高中央銀行利率調控宏觀經濟運行的能力。
(5)嚴處“外匯黑市”和“地下錢莊”。
各地區配合國家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的大環境,嚴厲打擊“地下錢莊”等外匯非法交易,維護正常的外匯市場秩序,遏制資本外逃。
(6)取消金融抑制,深化市場改革
取消對金融系統的干預和金融抑制政策是改變政府與金融中介關系的辦法,拓寬和深化金融市場,增加股票和債券等直接融資方式在融資中的比重。加強金融體系的資本基礎并對國有銀行進行股份化改造。增強居民對人民幣的持幣信心。
參考文獻:
[1]楊海珍,《資本外逃——國際趨勢與中國問題》中國金融出版社2005年版。
[2]牛曉健,《中國轉型時期資本外逃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邢毓靜,《放松資本管制的過程》中國金融出版社2004年版。
- 上一篇:企業有效控制物流金融減少企業成本了
- 下一篇:關于企業品牌競爭力測評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