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板市場作用分析論文

時間:2022-04-07 11:22:00

導語:創業板市場作用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創業板市場作用分析論文

[摘要]創業板市場是為處于初創期、規模小、但成長性好的中小企業型企業提供融資機會和成長空間的證券交易市場。創業板的設立能夠完善我國資本市場結構,提高中小型企業融資效率,促進產業升級。

[關鍵詞]創業板發展作用

2008年3月5日,總理在政府工作報中提出要建立創業板市場。3月21日,中國證監會正式創業板規則征求意見稿和征求意見稿起草說明,籌劃近十年之久的創業板可能很快登陸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市場是指那些上市標準低于傳統證券交易所主板市場,主要為處于初創期、規模小、但成長性好的中小企業和高科技企業提供融資機會和成長空間為處于初創期、規模小、但成長性好的中小企業和高科技企業提供融資機會和成長空間證券交易市場。創業板市場作為中小企業利用證券市場進行股權融資的場所,能夠為風險投資提供退出渠道,起到優化的作用。同時,創業板市場的建立不僅能為創業企業提供融資支持、為風險投資提供出口,而且對高科技產業的發展、經濟結構的調整、資本市場的完善,以及國民經濟的持續增長都將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一、創業板市場的含義及其特征

創業板市場,也稱二板市場,是相對于主板市場而言,屬資本市場的一部分。在世界范圍內關于創業板市場的含義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上是指與針對大型成熟公司的主板市場相對應,面向中小型公司的股票市場,包括科技板、創新板、另類股票市場、新市場、增長性股票市場、店頭和備案市場等市場類型;狹義上是指協助高成長的新興公司尤其是高科技公司籌資的市場。

就其性質而言,創業板市場是具有前沿性的市場,即對企業的盈利及規模沒有更高的要求,上市標準比較低的市場;同時,創業板市場也是一個針對性很強的市場,主要吸納那些能夠提供新產品、新服務的,或者是運行有創意和有增長潛力的中小型公司,其中相對較多的是高新技術公司。由于中小型公司和高科技企業經營發展中的不確定性、非成熟性,這就決定了創業板市場是比主板市場風險更高的一個市場。因此,創業板市場的特征就可以總結為:(1)對象為高科技,高增長中小公司。發展中國家主要針對本國,而發達國家也吸引其他國家公司;(2)較低上市標準,較低的交易成本;(3)大多采用自律的監管模式;(4)基本采用場外交易方式,鑒于風險較高,有明確條款對投資者加以保護。

二、國內外創業板市場的發展

1.國外創業板市場的發展狀況

截至2007年底,全球有超過40家創業板在運作,這些市場覆蓋了全球主要經濟實體和產業集中地區。目前,全球GDP前10名的國家中,只有中國沒有設立創業板。從2002年到2007年的發展情況來看,大部分創業板市場經受住了股市大幅波動的考驗,并得到新的發展。其中,市場建設比較成功、規模較大的有5家,所占比例為11%左右;能夠維持運營、穩步發展的有40家,所占比例超過80%。

美國納斯達克、英國AIM、日本佳斯達克、韓國科斯達克、加拿大TSX-X等5家創業板市場已成為全球發展最為成功的創業板市場。從2002年到2007年,這5家市場的總市值由21958.9億美元增長到44961.57億美元,增長了105%;成交量由75032億美元增加到162832億美元,增長了117%。市場的流動性和融資能力也得到大幅提升,有的甚至超過了相應的主板市場。到2007年底,韓國科斯達克已有1015家上市公司,總市值占本國GDP的10%以上,交易額超過了主板市場。另有40家創業板市場在服務于當地經濟需要的過程中,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其上市公司總數由2002年的1108家增加到2006年的5207家,增長了370%,總市值由2002年的531億美元增長到2006年的2209億美元,增長了416%。目前,創業板已成為各國高科技公司的主要融資場所,許多創業企業通過創業板的培育和孵化,已發展成為世界知名公司。據統計,美國軟件行業上市公司中的93.6%、計算機及外圍設備行業上市公司中的84.5%都在納斯達克上市。

三、我國提出設立創業板市場的進程

事實上,在中國推出創業板的努力很早就已在進行中。1998年12月,當時的國家計委曾向國務院提“出盡早設立創業板塊股票市場的問題”,隨后1999年1月深交所就向中國證監會遞交了《深圳證券交易所關于進行成長板市場的方案研究的立項報告》。2000年10月份開始,為了備戰創業板,深圳證券交易所的A股發行及上市被停止。然而,2001年全球的科技網絡泡沫逐漸破滅,海外的創業板市場遭遇了巨大困難,在深交所推出創業板的設想被束之高閣。之后,創業板市場也遲遲未能推出,主要原因是當時中國整個資本市場的成熟程度遠遠不夠,達不到推出創業板的要求,而且在此時推出創業板勢必對主板市場造成嚴重沖擊。2002年11月,深交所在給中國證監會《關于當前推出創業板市場建設的思考與建議》報告中,建議采取分步實施的方式推出創業板,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思危也針對穩步推進創業板提出了分三步走的建議:第一步是把證監會發審委已經通過的小盤股集中起來,開辟中小企業板塊;第二步是適當降低條件,逐步擴大這個板塊;第三步是條件成熟時建立一個完整、獨立的創業板。于是,2004年5月27日中小企業板正式在深交所啟動。隨后一批中小型企業在中小企業板市場陸續上市。與此同時,主板市場的股權分制改革分置也逐步完成,這就為創業板的推出提供了有利的外部市場條件。因此,中小企業板的設立呼之欲出。

四、國內創業板市場建立的作用

國內創業板的推出將在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上影響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和運行。

1.宏觀方面

(1)完善我國資本市場結構。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的經濟結構、企業結構和產業結構的發展已經呈百花齊放的局面。雖然國有大型企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仍然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不可否認,民營經濟在經濟整體中的比重越來越大,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為包括中小企業、高技術企業、民營企業在內的各類企業,提供權益資本的融通渠道,為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提供制度保障越來越具有現實意義。創業板市場正是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從現今我國的資本市場的組成來看,資本市場的構成缺乏層次性,資本市場中既有很大的企業,又有很小的企業,還有中等的企業,結構比較混亂。而創業板市場的推出,對資本市場的資源可以進行一輪重整,從而構建多層次的資本市場結構,努力打造上海藍籌股市場,培育深圳新興市場。

(2)化解間接融資帶來的金融風險。我國是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嚴重失衡的發展中國家,我國直接融資的比重只占10%~15%左右,發達國家和地區占50%以上。目前我國銀行體系的“存差”已接近11萬億元,城鄉居民儲蓄近16萬億元,短期內難以順利轉化為產業資金。創業板市場的建立,能夠打通一條新的國民經濟儲蓄投資轉化渠道,從這近11萬億元的“存差”中分流一部分進資本市場,支持中小企業,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業上市,不失為推進資本市場建設、完善資本市場結構和化解金融風險的一條現實選擇。

(3)緩解當前我國流動性過剩問題。由于我國改革開放的日深入,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個人已經存有較高的金融資產,對金融產品需求日益旺盛。尤其是近兩年來隨著股權分置改革的基本完成,我國資本市場機制逐漸完善,投資者投資熱情日益提高,A股市場的新增開戶數不斷增加。中小板市場更是成為稀缺資源,不管一級市場上新股申購凍結資金總量,還是新股上市首日漲幅近期都不斷刷新歷史記錄,中國金融市場流動性過剩的矛盾已日益突出。因此創立創業板市場就可以緩解主板及中小企業板供求矛盾。

(4)提高我國科研創新及成果轉化能力,促進產業升級。盡管我國的宏觀經濟發展較快,但是發展過程中新技術參與度較低,科技轉化能力差。而資本市場被視為依托市場化方式解決科技與資本結合的最佳通道。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我國中小型企業快速發展,科技創新能力逐步提高。在去年,中小型企業申請的發明專利占總數的60%以上。因此,創業板的推出將進一步提高了中小型企業的科技創新和轉化能力。在產業升級方面,創業板市場的融資既能幫助中小型企業高起點地運作,迅速進入成熟、健全的發展軌道,又能以幫助企業外部融資和公司購并等手段,幫助優秀的企業實現跳躍式發展,形成合理的產業組織,加速高新技術的擴散效應、示范效應和倍數效應,迅速帶動相關產業的生機與發展。

另外創業板的推出還可以解決部分就業問題,為我國宏觀經濟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2.微觀方面

(1)開辟中小型企業的融資新渠道,優化資源配置,規范企業經營管理,促進企業快速成長。創業板市場為中小型企業提供了一種高效率的融資機制。在這種融資機制下,既能保證資金籌集與使用過程具有較高的透明度,避免了間接融資時的黑箱操作和與此相聯系的高風險、低效率,促使社會資源配置到生產率最高的企業,又能通過股票二級市場的流動性,實現投資期限的轉換,將投資者進入股市的短期資金來源轉換為一級市場上對上市公司的長期投資,保證充足的長期資本供給,改善企業的財務結構,降低財務風險。而創業板市場對企業的信息披露、財務公開等有較嚴格的要求,交易所的監管力度較強,這就大大提高了上市公司的透明度,使中小高科技企業能夠按照國際標準進行規范運作,建立科學合理的經營管理機制,提高內部效率,化解、控制和降低經營風險。一方面,從創業投資者角度看,企業在創業板上市后,為創業投資者帶來巨大利潤,這些利潤可在二級市場上通過股權交易迅速變現,這樣就大大加速了創業投資資金的周轉,推動了對創業階段高科技項目的投資,使資源利用和配置更有效,創建出更多的、真正高增長的科技企業;另一方面,通過二級市場的股票交易,也使資金流向效益最好、成長極佳的企業之中。這類企業因股價較高,因此可獲得較多的配股機會和更多的配股資金,增加企業投入,擴大再生產。反之,那些股價較低企業較少得到配股資金,企業被迫維持簡單再生產或緊縮生產,同時還面臨著被購并的壓力,這種市場自發調節作用就使得資源配置更加優化和合理。

(2)為創業投資提供完善的退出機制。我國政府一貫鼓勵創新型中小企業在金融市場上主動承擔風險,在創業資本的支持下吸納和發展新技術。而這種高風險投資是需要完備的市場退出機制將股權即時變現的。推出規范、高效的創業板市場,將會最后打通創投運作的回路,使創業投資資本順利從被投資企業中退出,實現回流和放大。這樣,資金鏈條配合技術創新鏈條、資金鏈條驅動技術創新、技術創新創造資金回流的雙贏模式就能夠更加順暢地運行。

另外,創業板的建立不但可以為包括個人和機構在內的投資者更多地提供獲取投資回報的股權手段,而且還會影響到經濟微觀主體的創業精神,激勵個人進行創業。

五、小結

創業板的推出無疑會對我國資本市場產生極大影響。因此,在設立創業板時要注意風險,不能使創業板市場成為主板市場的累贅。在具體操作過程中應該加強監管,嚴格把握上市公司質量,完善信息披露機制,從而確保創業板市場的健康運行,充分發揮創業板市場的積極作用,促進我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參考文獻:

[1]李霞楊碧云:淺析創業板市場發展的風險[J].商場現代化,2005(9)

[2]廖妍趙靜宣艷:中小企業板塊對創業板的借鑒與比較[J].法制與社會,2006(3)

[3]唐東陳珊珊:創業板市場發展與中小企業融資互動研究[J].廣西金融研究,2007(5)

[4]楊定華:我國創業板市場發展研究[J].時代金融,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