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資本外逃
時間:2022-03-26 05:08:00
導語:國際資本外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關于資本外逃的主要渠道
(一)通過貿易渠道。
主要方式有:
1.偽造貿易憑證,制作貨到付款、信用證及托收項下的假合同和假進出口單據,以進口付匯、出口收匯的名義進行騙匯套匯,或偽造貿易憑證騙取國家退稅資金,致使資本外逃。
2.虛報進出口商品價格。偽造進出口商品的發票價格,使其偏離貿易的實際合同價格。表現為高報進口,低報出口。或將高價進口、低價出口的差價以傭金、折扣的形式留存于境外。
3.提前或推遲貿易結算時間。本國出口商將交易結算時間推后,而進口商將結算時間提前,把資金滯留于境外,導致實際的資本外逃。
4.跨國公司或關聯企業利用轉移定價方式轉移資本,或將境外投資收益直接留存境外,實現資本轉移。
(二)通過非貿易渠道。
如以支付傭金或國外旅游費用的名義,或以支付特權使用費、投標保證金、運費、國際郵政費、電信業務費、咨詢費等名義向銀行購匯或從其外匯賬戶中支出。
(三)通過投資和融資渠道。
1.融資渠道:(1)以外商投資或對外借款的名義,實際外資不進入,以支付收益或償還利息和本金的形式匯出資金,或將驗資后的投資款或資本金以外的資金作為“外債”登記,使下一步資本流出成為合法。(2)與外商串通,高報外方技術和實物投資價值,或本國方替外方墊付投資資金,通過虛報外商直接投資形成事實上的外逃。(3)貨幣互換。境內企業直接在境內為境外企業提供人民幣進行各種支付,境外企業在境外以約定的匯率折成外幣償還。或通過高估外商投資的進口設備和技術的價值,低估中方對外投資資產的價值,形成資本外逃。(4)在向境外籌資過程中改變借款或證券認購與包銷條件,將部分資金留在境外。
2.投資渠道:(1)以對外投資的名義,將資本轉移到境外,以個人名義注冊,化公為私;或低估對外投資資產的價值,將差額轉移到個人賬戶。在買殼上市、國際企業收購和兼并的投資活動中,大量國有資產向境外流失。(2)隱瞞、截留境外投資收益和鎰價收入,用于再投資。(3)通過內部價格轉移,抬高從國外公司進口的設備、原材料和中間產品的價值,而壓低國內出口產品的價格。
(四)通過其他渠道進行的資本轉移。
1.金融機構和外匯管理部門內部違法違規操作形成的資本外逃。銀行等金融機構或外匯管理部門為客戶違規劃匯資金,或者內部個別工作人員與不法分子串通,亂放外匯貸款,濫開信用證等,為資本非法轉移提供方便。
2.通過多次違規超限額攜鈔出境,或將應用作境外個人消費資金轉成資本,形成資本外逃,或者通過“地下錢莊“和“手機銀行“等境內外串通交割方式進行非法資本轉移。
2一木、關于資本外逃對一國經濟的影響
(一)對宏觀經濟的影響
1.破壞資本的正常形成,降低經濟增長速度。資本外逃一方面減少外匯儲備,由于外匯約束效應,政府減少公共投資或抑制進口等拉動經濟的活動,使經濟衰退或引發信心危機;另一方面,國內資本流向國外,將國內儲蓄分流,由于儲蓄約束效應,要保持資本供求平衡,則必須擴大出口產生經常項目的盈余彌補儲蓄缺口,或減少國內的投資,或抑制國內需求、減少產出。后兩種情況將減少國內投資,“哈羅德-多馬”模型中G=S/K的公式說明,當產出率K一定時,資本積累率S就成為決定一國經濟增長率G的唯一因素。資本外逃削弱該國經濟的發展后勁,減緩其經濟的發展速度。
2.削弱政府的稅基,減少政府的財政收入。資本外逃到國內,勢必會減少政府的稅收收入,侵蝕稅收的基礎。尤其是在“過渡性”資本外逃中,“過渡性”外逃資本也以“外資”的身份享受稅收優惠,使國家的稅收大量流失。
3.降低外逃國利用外資的效果,加重債務負擔。尤其是過渡性資本外逃,本應在國內直接利用的資本卻要通過外逃后再內流被間接利用,增加了一國的投資成本。在資本外逃惡化時,一方面政府的對外借款成本提高,另一方面,借入的外匯資金可能又以資本外逃的形式流出,降低資金使用效率,削弱一國的償債能力。
4.惡化收入分配狀況。如果資本外逃后一國發生金融波動,那些沒有轉移出去的資產則可能承擔巨大的風險,甚至遭受損失。境內的貧困人口需要為外逃資本承擔外匯管制加強、國際融資成本提高等支付成本,從而會加大貧富差距。另外,在資本外逃后,政府會轉而向流動性低、或者沒有流動性的資產(如土地、勞動力)轉移稅收負擔,從而會拉大收入差距,降低國內消費和就業水平。
5.危害國家經濟安全。作為實現國有資產化公為私的重要途徑,資本外逃增加了國內的腐敗程度。由于資本外逃伴隨著國有資產流失和其他違法犯罪活動,在特定條件下必然會危及國家經濟安全。
(二)對國際收支平衡的影響
1.直接影響資本項目的平衡。短期內,大規模突發性的資本外逃使本國資本項目突然惡化,使本幣匯率過度下跌。政府將動用外匯儲備以維持現有匯率,外匯儲備的大幅下降將影響該國的償債能力和籌資能力,進一步加劇了資本項目的失衡和資本外逃。長期內,資本外逃將引起通貨膨脹和本幣貶值,使實際投資收益率下降、投資風險增大,導致外國對該國的長期直接投資呈下降趨勢。資本外逃也對本國的長期債務產生不利影響,本幣貶值使長期債務還本付息額遠高于貶值之前,償債負擔加劇。
2.經常項目受到影響。從貿易收支看,資本外逃使本幣匯率貶值,根據“J曲線”效應,該國貿易收支先有逆差,后有順差。從非貿易收支來看,可能出現持續逆差。因為由于通貨膨脹和投資環境的惡化,人們將本幣兌換成外幣匯往國外,而外資企業將利息甚至本金加快返回母國,單方面轉移賬戶出現大量赤字。從總體來看,資本外逃在短期內導致經常項目下的大幅逆差,而過了一段時間,如果本幣貶值符合馬歇爾—勒納條件,貿易收支狀況將有所改善,而非貿易項目逆差不會改變,故最終的經常項目收支狀況要看兩者相對變化程度。
(三)對金融體系和財經政策的影響
資本外逃一方面減少了外幣的供給,另一方面又增加了對外幣的需求。在浮動匯率下,會使本幣匯率下跌;在固定匯率或管理浮動制下,央行將動用外匯儲備維持一定的匯率水平,使外匯儲備迅速減少,投資者產生本幣進一步貶值的預期,加速了資本外逃,反過來又加劇了匯率下浮,造成了匯率水平的超調。資本流出的突然增大必然會對國內的金融市場形成沖擊,利率上升和匯率貶值的壓力增大,持續的資本外逃,將導致一國國際收支失衡,造成匯率持續下跌,給外逃國造成了潛在的金融風險,甚至可能釀成金融危機。
持續大量的資本外逃造成資本和金融賬戶的逆差,使該國外匯儲備減少,并導致國內貨幣供應量減少,形成緊縮效果。同時,資本外逃使國內的貨幣總量、利率、匯率等不穩定,使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大為削弱。同時,資本外逃使貨幣政策受外國當局政策的影響和連動作用增強。資本外逃對財政政策的影響表現在國債發行上,當國外資產的收益率對本國居民形成強大吸引力時,會削弱對國債的需求,導致政府的財政融資目標難以實現。
3、關于預防和治理資本外逃的政策建議
作為一種特定的經濟現象,資本外逃有其自身發生作用的規律,我們要掌握規律并改變其發生作用的條件來治理資本外逃,而不是無視規律并企圖運用政策去改變規律。拉美國家和俄羅斯治理資本外逃的國際經驗表明,資本外逃在很大程度上是國內經濟政策扭曲和制度缺陷的反映,政府能夠干預和控制資本外逃的回旋余地是不大的(RobertCumby,1986)。應從體制和政策環境等深層次上采取措施,從根本上防治資本外逃。
(一)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力度
1.推進國內金融改革的深化。一是減少在利率管理、市場準入、投資限制等方面的直接管制和行政干預,深化外匯市場改革,逐步放松外匯需求管理,逐步采用市場手段進行間接調控匯率和利率;二是將利率和匯率形成機制市場化,維持穩定而合理的實際匯率和實際利率;三是有效地化解銀行不良資產,推出套期保值、規避風險的金融工具,減少居民的風險預期。
2.盡量縮短不同所有制企業之間待遇的差距。俄羅斯的教訓表明,試圖在不對經濟體系進行市場化改革的條件下通過對外資提供優惠政策(如稅收優惠、投資及匯率保證等等)來抵消資本外逃可能帶來的沖擊,實際上是難以取得預期的效果的。應適時改善投資環境,給予內外資企業公平待遇,依靠改善投資環境、減少交易成本來增強投資的吸引力。
(二)從各種制度與法規入手,大力調整經濟利益和法律關系,監督和防范資本外逃
1.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國有資產管理體系。加強對國有資產運營狀況的監督,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從機制上解決化公為私的國有資產轉移問題。規范企業對外直接投資、買殼上市以及國際并購中的資產評估和財務管理;加強對金融機構及境外國有資產存量運營的監督和管理;加大對貪污受賄、侵吞國有資產行為的督察和懲處力度。
2.強化對涉外投資行為的監管力度,截堵資本外逃中通過貿易和資本項目的轉移渠道,制訂嚴格的收付匯紀律,實行嚴格審批手續,加強對進出口重點部門、重點種類(提前付款、延期支付等)交易行為的管理。
3.建立私有產權保護制度。大力宣傳貫徹法律對私人合法財產保護的有關規定,打消私營企業對政策變化的擔心,消除私人資本外逃的動因。
4.推進稅制改革。一個國家的稅收制度會影響到該國金融市場的投資收益水平。資本外逃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為了逃避稅收,因此要完善本國的稅制。
(三)以漸進的原則逐步取消資本控制。
國際經驗表明,盡管外匯管制在短期內可能會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外匯管制會引起黑市、腐敗現象,降低經濟運行效率,也會抑制外逃資本的回流,總體上是不利于國際收支的長期平衡的。從資本外逃國的中、長期改革方向看,資本控制和外匯管制應當取消。鑒于一些管制措施對抑制資本外逃存在一定的作用,如果突然取消這些管制措施,可能會對匯價和銀行體系形成一定的沖擊力量。因此應當采取漸進的方式取消資本管制。
1.對各種外匯管制條例進行全面清理和歸類整理,在現有制度框架下盡可能提高運轉效率。首先放松那些管制程序過于繁瑣、最易產生腐敗機會的領域,采用市場手段對資本流動進行彈性管理。
2.在放松資本控制的進程中,同時強化相應的銀行體系和企業的配套改革,改善宏觀運行環境。
(四)加強資本管制的國際協調
目前西方發達國家與新興市場化國家正積極探索國際協調的金融監管體系。
1.在資本流動的信息披露、儈計制度等方面加強溝通,對投機資本征收統一的國際流動稅等。
2.資本外逃國可與資本轉移的目的國建立信息共享協議,共同制定一套全面的資本逃避衡量體系,為資本管理提供有效及時的預警。將境外資產征稅的屬地原則與居民原則結合起來,改進境外資產的管理。加強與其他國家對突發性的資本外逃的共同防御。
- 上一篇:城鄉社會救助體系經驗材料
- 下一篇:政法電視電話會議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