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協調解決經濟增長失衡論文
時間:2022-05-21 04:31:00
導語:促進協調解決經濟增長失衡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擴大內需應使消費對經濟的貢獻率得到大力提升;擴大內需應將縮小貧富差距納入宏觀布局;擴大內需應把搞活中小企業作為關鍵著力點;擴大內需應與促進降耗環保工程建設并行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不期而遇的國際金融風暴又帶來了新的不穩定因素、投資與消費是擴大內需的兩個基本面、相對于投資與出口,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一直偏低、擴大國內消費需求應把攻克當前困難與追求長遠效果結合起來運作、控制和縮小貧富差距,實現共同富裕,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既定目標、實現分配權力平等,包括起點機會平等和過程參與平等、中小企業已成為促進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主要市場力量、擴大內需的直接目的是保經濟持續增長,進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防衰退、促就業、保民生是當前第一要務。擴大內需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而立足長遠,追求更大戰略利益,則須以促進協調發展為基軸,著力解決好經濟增長中的各種失衡問題。這既是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也是推動社會全面進步的切實保證。
【關鍵詞】中小企業擴大內需貧富差距消費需求節能環保
正當我國經濟經過多年高速增長開始進入調整期時,不期而遇的國際金融風暴又帶來了新的不穩定因素。面對各種新舊矛盾集結的嚴峻形勢,中央政府審時度勢推出了一系列擴大內需的重要政策舉措。這對紓緩困難、防止經濟衰退無疑提供了政策保障,但目前我國面臨的很多現實問題乃經濟長期高速運行內在比例關系失衡的集中反映。故擴大內需,借助需求總量的擴張,切實調整好發展中主要經濟社會關系至為重要。有鑒于此,以下四個方面當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一、擴大內需應使消費對經濟的貢獻率得到大力提升
投資與消費是擴大內需的兩個基本面,也是確保經濟持續增長首先要處理好的重要經濟關系。經濟學告訴我們,一切投資活動的根本目的無不是滿足消費需求。依據這一原理,投資以消費為中心,使消費需求與投資需求保持協調增長是經濟發展的鐵定原則。然而,長期以來,在我國社會需求增長中,大多數年份投資需求的增長都遠高于消費需求的增長。在被稱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架馬車中”,投資拉動最為強勁,相對于投資與出口,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一直偏低。2009年1月20日,中國經濟導報載文登載了一組教據,其中最終消費對GDP的貢獻率1978年與2007年均為39.4%。這表明,我國經濟增長一直存在過份依賴投資和出口的傾向。這種經濟增長格局長此以往將不可避免地帶來兩大問題:一是使高投入、高耗費、高排放、難循環、低效率的經濟增長方式難以根本改變;二是伴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相對過剩的生產品只得向海外尋找市場,勢必增大經濟波動的風險。而這兩大問題都可能形成對經濟持續增長的梗阻。
為應對經濟調整和國際金融危機的雙重壓力,確保經濟長期平穩發展,筆者認為,當前應實行以提升消費率為基點的擴大內需政策。2008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了“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指導方針。在這九字方針中,“調結構”是切入點,而“調結構”首先應調整投資率與影響社會消費水平的分配結構,把提振國內消費需求作為第一要務。多年來,舉國上下集中資金搞建設,我國基礎設施、交通網絡等均已發展到一定程度,如今也該作一個戰略性調整,使公共資金的基建投資率大幅降低,實現社會經濟運行主要由生產投資驅動向投資、消費并行驅動的轉型。既促使社會充分利用已形成的生產及生活的共同外部條件,以緩解公共建設資金的緊張;又切實縮小消費與投資在增長中所形成的差距,同時填補因世界性經濟衰退而失去的那部分訂單,吸收外需持續減少而形成的過剩需求。從而把國際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降到最低,以促使國內經濟盡快復蘇。
根據我國國情,擴大國內消費需求應把攻克當前困難與追求長遠效果結合起來運作,并將切入點放在消費模型金字塔的中低層,即占人口絕大比重的消費群體,使人們有錢消費,有錢敢于消費,敢于借錢消費,著力提高社會整體消費水平。為此,應考慮提高勞動所得占GDP的比重,尤其要上調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并給優撫對象、低收入者、貧困家庭、在校大學生增加生活費補貼,以提高社會有效消費需求;對生產經營民生消費品的企業實行減稅,以推動降價,鼓勵消費。要通過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和拓展商業保險市場,開發適合不同消費群體需求的保險產品,讓居民統籌安排好一生的消費;要加強商品服務質量和價格的監管,改善消費環境,培育消費熱點,以刺激消費。要提高消費對經濟的貢獻率,從長遠應把“藏富于民”作為經濟發展的指導戰略,改變我國國民財富分配結構,使居民財富收入增速與經濟增速同步。同時實行以家庭為單位,按年征收綜合個人所得稅,以大幅度提高個稅起征點等減稅措施,實現國民財富由財政收益向居民收入的轉化。通過上述措施,來提高最終消費率,使消費與生產投資形成協調的比例關系,既減少歷史性消費欠賬,改善民生,普遍提高民眾生活水平;又形成一種長效機制,使消費成為經濟增長和推動社會進步最直接和最持久的拉動力量。
二、擴大內需應將縮小貧富差距納入宏觀布局
控制和縮小貧富差距,實現共同富裕,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既定目標,也是擴大內需不可忽視的戰略任務。國家發改委的《2006年中國居民收入年度報告》顯示:2000—2005年我國城鎮居民10%最高收入組與10%最低收入組的收入之比從4.5倍上升至9.2倍,行業最高人均工資與行業最低人均工資之比由2.63倍提高到4.88倍(若加上工資外收入和職工福利,行業實際收入差距可能已達10倍),城鄉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差距由1:2.79擴大到1:3.22。收入差距持續拉大,形成貧富兩極分化,不符合現代文明社會所追求的公平正義的價值觀,還會消蝕廣大民眾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成為社會不穩定的危險因素。同時,貧富差距拉大對擴大消費、提高社會消費的經濟貢獻率十分不利。因為少數富人集中了大多數財富,雖然他們也能帶動消費,但受邊際效應遞減規律的制約,其對消費的貢獻會下降;而中低收入消費群體其消費傾向大大高于富人,卻因有效消費需求不足,難以提高社會整體消費水平。另外,受多層次消費水平的制約,地區間貧富差距拉大將使生產力布局難以達到最優,降低經濟運行效率。為此,擴大內需應把控制和縮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納入戰略規劃,在擴大內需的決策上體現效率與公平并重,更加關注公平的原則,使擴大內需成為保經濟增長與縮小貧富差距的粘合劑。
“沒有天生的窮人”。縮小我國貧富差距,既要進一步破除長期以來城鄉之間、公有經濟與非公有經濟之間、機關事業單位與企業之間存在的非合理的二元體制安排,實現分配權力平等,包括起點機會平等和過程參與平等;又要利用非市場方式對市場機制所造成的收入分配懸殊狀況進行有效地調節,加大扶貧幫困的力度,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以更多地補償他們分享改革發展成果的不足。
擴大內需應切實發揮在分配方面的協調功能,給最廣大民眾帶去更多公平利益。一方面要通過積極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的傾斜,把中央政府所規劃的在今明兩年集中投入的公共資金以及所動員的社會資金,較多地分流于中西部地區、農村地區,加快改善這些地區的基礎設施條件,使這些地區的資源得到切實有效的利用,以促進區域特色經濟的開發;同時,吸引外部資源流入和更多企業尤其是產業群遷入,加快城鄉經濟一體化進程和地區經濟的協調發展。由此,提升欠發達地區和貧困地區的人均收入水平,實現社會共同進步,使不同地區的居民都能享受現代文明生活。另一方面,在總體布局上,應考慮將擴大內需安排用于投資的公共資金,更多用作擴大社會民生需求,如增大文化教育、公共生活設施、環境保護、社會安全體系以及解困房、廉租房等方面的投入,以增加公共產品的供給,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將安排用于消費的財政資金更多地用作健全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以擴大社會保障范圍,提高社會保障水平,讓社會貧弱群體享受更多的公共利益和社會福利,使低收入者和無經濟來源者的基本生活得到切實保障,從而把社會各階層滿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差距控制在一個相對合理并為廣大民眾所能接受的范圍。使擴大內需的過程成為縮小貧富差距的過程。
三、擴大內需應把搞活中小企業作為關鍵著力點
目前,我國中小企業已超過4200萬戶,達到企業總數的99%以上。統計資料顯示,我國專利產品中67%是中小企業發明創造的,74%以上的技術創新是中小企業完成的,75%以上的城鎮就業崗位是中小企業提供的,50%的稅收是中小企業上繳的。事實表明中小企業已成為促進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主要市場力量。當前,擴大內需確保經濟增長,搞活中小企業無疑是一個關鍵著力點。
應當看到,我國中小企業經改制后大多屬于私有企業。盡管近些年來中央政府提出了鼓勵和支持非公有制企業和中小企業發展的方針,但因服務體系不健全,相關政策遠未落實到位,較之國有企業和大型企業,中小企業在融資和申請政策性項目等方面一直處于劣勢。據調查報道,全國中小企業生存年限一般超不過5年,平均壽命僅2.9年。中小企業數量頻繁減少,不僅造成社會資源浪費,失業人口增加,而且也降低了市場競爭的公平性和經濟增長的穩定性。
由于中小企業70%是流通企業,處于國民經濟產業鏈的下游,惟有中小企業搞活了,才能激活上游企業和大型企業,促使中國整個宏觀經濟回暖。我們不能再片面強調“抓大放小”,對企業應實行平等保護政策。要像刺激股市、房市一樣來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增強中小企業的市場競爭力。要使擴大內需成為構建和諧企業生態的助推器,以形成中小企業與大型企業互為補充、互相促進、錯位競爭的市場運行機制。
在擴大內需的大戰略下,改善中小企業的發展環境從根本上說就是要完善中小企業的政策體系和服務體系,把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方針政策措施化,并著力提高執行力和監控力。為扶肋中小企業發展,各級政府應建立中小企業管理機構,以隨時了解相關政策的落實情況,經常傾聽中小企業的呼聲,及時為中小企業排憂解難。為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有必要對中小企業作一次“體檢”排隊。對那些誠信度高、經營項目市場需求看好、能吸納較多勞動力的企業,在投資、財稅及金融政策上給予重點扶持。應通過降低市場準入條件,讓中小企業有更多機會介入政策性項目開發,以扶肋中小企業開拓更廣闊市場;應考慮對中小企業免征1—2年的所得稅,使其充實自有資本,以擴大經營規模提供更多就業崗位。對近些年來經營業績突出、并有較好發展潛力的中小企業應準其發行企業債券,以彌補內源資金的不足。對管理規范,持續經營效益好,且有較高社會聲譽的中小企業,應鼓勵它們積極創造條件發展為現代企業,促使其做大做強。要大力推動中小企業金融擔保公司的發展,改善中小企業的融資環境,為中小企業利用社會資金創造良好條件。各大銀行應成立中小企業信貸服務部,盡可能給中小企業更多的流動性支持,既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又擴大銀行自身經營業務。可以認為,隨著上述一攬子措施的全面上路,中小企業將迎來一個大好的發展機遇。
四、擴大內需應與促進降耗環保工程建設并行
擴大內需的直接目的是保經濟持續增長,進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而實現經濟持續增長的基本前提是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并始終保持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在過去較長時期里,一些地方未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總以為自然資源無處不有,取之不竭,在提升經濟業績的背后付出了透支資源和自然生態嚴重退化的巨大代價。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占有量低,許多為生產和生活所必需的資源都處于緊缺狀態。實現經濟持續增長,我們必須走節能減排、資源循環利用的科學發展之路,并持續推動生態革命進程。
當前擴大內需,刺激經濟增長,務必強調安全效益,把節能降耗保護生態環境放在重要的戰略位置。要防止突擊花錢,盲目投資,形成又一個短線操作的“”,警惕因急功近利為進入另一個高速增長而陷入“污染”怪圈。必須從長遠入手,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確立科學、協調、可持續的經濟調控理念。切實處理好保增長與降耗減排之間的關系,把擴大內需與建立一個資源、環境低負荷的社會消費體系結合起來,與全面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結合起來。要通過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提高經濟增長的綜合效益。
以擴大內需為契機,使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之間建立起相互制約關系。必須推行資源安全防護戰略,健全和完善資源法規制度,形成資源利用“紅線”,控制資源用量,限制“三廢”排放總量,規定資源利用達標率。在擴大內需新上項目的審批上,嚴禁放寬條件降低要求,避免重復投資和產能過剩項目再擴大規模。對各類保護區和主要生態功能區的項目嚴加控制;對耗能高、資源利用率低、污染重已亮黃牌的制造企業加強監管,在規定時限內不達標者堅決淘汰。擴大內需應使必要的公共資金分流于污水管網建設、垃圾處理及資源循環利用工程,為降耗減排和發展循環經濟創造基礎條件;要努力突破制約生產過程中節能環保的技術瓶頸,加大該方面的技術研發及成果轉化的投入,提升降耗環保科研能力和環境監測能力;要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引進“節能循環控制”技術,選擇有示范意義的產業給予重點支持,以發揮引路作用。在財稅金融政策上,要扶優助強,推動企業技術創新與技術改造,積極采用降耗環保替代技術,幫肋制造企業實現戰略轉型,以促進綠色制造產業的發展。節能降耗、保護生態環境是推動科學發展的重要任務,是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產業升級的重要途徑,也是擴大內需不可忽視的一項重要使命。應當吸納公共智慧,引入公共監督,扎實推進,不斷擴大成果。
擴大內需作為提振經濟的“驅動器”和促進經濟持續增長的“發動機”,肩負著現實所賦于的多重任務,既要作解決當務之急之謀劃,更要把協調各類經濟社會關系納入總體考量,為實現國家各項發展戰略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厲以寧: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J].經濟研究,2007(7).
[2]吳敬璉:應對危機根本在轉變發展方式[N].人民日報,2009-01-20.
[3]汪偉:中國人為什么不敢消費[N].新民周刊,2008-12-22.
[4]李培林等:中國網民對兩會熱點的調查報告[N].光明日報,2009-03-07.
- 上一篇:區退管辦年度工作總結
- 下一篇:中學創建無煙學校的倡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