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論投資效應影響因素
時間:2022-06-26 05:48:48
導語:談論投資效應影響因素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引言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各國不斷追求經濟發展使得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蓬勃發展,但同時全球多邊貿易談判由于參與國繁多,各國經濟利益難以得到全方面的協調,因此只包括相對少數國家的區域經濟一體化更成為熱點。而自由貿易區(FTA)由于組建成本相對較小而受到許多國家和地區的青睞。FTA的迅猛發展的確給全球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鮮而持久的血液,主要體現在貿易、投資和經濟增長三個方面。關于FTA的傳統理論研究,主要集中在它的貿易效應上(包括貿易轉移和貿易創造效應),對其投資效應的研究相對來說涉獵較少。而對于以吸引外資為主要目的的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說,FTA投資效應的相關問題卻更為重要。基于以上情況,筆者將就“FTA的組建會對成員國的投資情況產生怎樣的影響”展開系統研究。
二、計量模型以及數據來源
根據相關的理論分析,我們可以得到一國的投資主要受到以下幾種因素的影響:①FTA成員對外的貿易成本;②本國的建廠成本;③本國與FTA潛在伙伴國經濟規模的相似程度;④本國的一體化程度。因此參考現有的實證文獻,設定如下的基本計量模型:log(inveit+fdiit)=λi+α1inteit+α2gdpit+α3tariit*dum-myijt+α4dpgdpijt*dummyijt+α5dpgdpijt2*dummyijt+α6polityit+α7polityit*dummyijt+α8gdpit-1+α9gdpit-1*dummyijt+α10dummyijt+uit其中,i表示東道國家,t表示年份,j表示外資投入國的母國即潛在成員國,uit表示誤差項,λi表示不隨時間變化的效應。下面看一下各個變量的含義以及相應的數據來源。
1、inveit和fdiit。這兩個變量分別表示i國t年的國內投資總額和i國t年的外資流入總值。因為我們考慮的是某個國家在與該國成立自貿區前后變化對該國總投資的影響,投資包括國內投資和國外投資。外資數據來源于IMF中的InternationalFinancialStatistics,而內資數據則由BVD數據庫中ratioofGrossnationalsavingtoinvestment和Currentac-countbalance兩個指標計算得來。這兩個被解釋變量的單位都為十億美元。
2、inteit。該變量表示i國的一體化程度。跨國公司的位置選擇不僅考慮了當地的市場需求,也考慮到所在國加入的FTA地區的需求。如果一個國家加入的FTA越多,一體化程度越高,則跨國公司通過他所實現的利潤水平就越高,也希望在這樣的國家建立工廠。這個國家就成為一個輪軸國,所吸引的FDI與其一體化程度正相關。因此預期該變量符號為正。但同時考慮到投資者對本國市場規模程度以及該國所加入的FTA所有成員國市場規模之和所賦予的投資參考權重有所不同,所以該指標剔除了該國的市場規模,即選取是t年內該國加入的所有的FTA的成員國以2005年不變價格為基準的實際GDP之和。因為有些年份該指標為0,所以并沒有取對數。實際GDP數據來源于BVD數據庫,單位為十億美元。
3、polityit。該指標表示該國t時期的制度因素,這個制度因素應該是與建廠成本有關的制度,由于WorldBank中關于建廠成本的數據只有2004年以后的,樣本區間過短,所以只有采用很多研究常用的民主指標來表示制度。民主指標來源于polityIV,該指標取值范圍為[-10,10],數值越大表示該國越民主,數值越小表示該國越專制跨國公司總是在全世界范圍內尋找更低的生產成本和更高的利潤,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一國的建廠成本越低,越是能夠吸引跨國公司的FDI,同時本國國內的投資也可能更多。這里投資可以來自于一體化集團外部,也可能來自于集團內部甚至本國內部。因此FDI流量或國內投資與建廠成本可能會成反向關系,又因為本文選取的制度因素數值越大,表明該國越民主,越是民主的國家建立工廠的自由度也越大,因此建廠受到的阻礙就會相對小(如沒有繁瑣的審批手續、各項指標限制較小等等),因此投資可能會與該指標成正向關系。
4、tariit。該變量表示t時期i國對潛在成員國j之外其他國家的制造業平均關稅水平,數據來源于聯合國貿發會中的TRAINS數據庫,單位為%。由于在該數據庫中沒有具體的國與國之間的關稅水平,只有一國對世界的平均關稅水平,所以只有用該國對世界平均關稅來替代。根據理論可知,FTA成員的對外貿易成本越高,集團外企業以貿易的形式開發目標市場的成本也越高。如果采用FDI的形式在FTA成員內建立工廠,就可以繞開貿易壁壘。因此投資流量與FTA成員對外的貿易成本正相關。
5、gdpit。該變量表示i國t時期的實際GDP,用來表示該國的經濟規模。數據來源于BVD數據庫,單位為十億美元。由于規模經濟和運輸成本的客觀存在,在其它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跨國公司傾向于在市場規模較大的國家投資建廠,以獲得規模經濟和靠近市場所帶來的利益。所以,本國市場規模越大,越有可能吸引更多的區內和區外投資。一體化指標實際GDP之所以沒有取對數,是考慮到有的年份一體化指標值為0,同時為了與該指標進行對比,所以GDP也沒有取對數。
6、dpgdpijt。該變量表示j國和i國在t時期的人均實際GDP差異,表示兩國的經濟相似程度。該指標的具體算法是j國人均實際GDP與i國人均實際GDP之比再減去1,加入該指標的平方項,是想看一下該指標是否存在所謂的“門檻效應”,即非單純的線性關系。人均實際GDP的數據來源是BVD的人口與實際GDP之比得到。如果兩個國家的經濟比較相似,則兩國建立FTA后會以跨國公司的形式開發對方的市場。FDI流量與兩國的經濟規模相似程度成正比,但由于考慮到了FDI的集聚效應,投資與兩國經濟規模相似程度不一定呈現簡單的線性關系。
7、gdPit-1。該變量表示i國t-1時期的實際經濟增長率。因為投資不只是看一國的總體經濟規模,還要看其規模的增長速度,如去年該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很快,那么今年投資者就可能繼續追加更多的投資。該指標是用t-1年的實際GDP的對數值與t-2年實際GDP對數值之差來表示。
8、dummyijt。該變量為表示j國和i國是否為自貿區成員的虛擬變量。當t時期,兩國為自貿區成員時,該變量取值為1,否則取值為0。判斷兩國是否成為自貿區成員的標準時,按照簽訂日期而非生效期,當簽訂日期在12月份時,我們往下推遲一年,如果簽訂日期為1999年12月,則認為2000兩國才正式組成自貿區。同樣,之所以按照簽訂日期而非生效日期,我們認為人們的行為是根據預期做調整的,即所謂的預期效應。本文的樣本區間為1988~2006年。由于自由貿易區的效應可能需要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體現出來,我們根據估計的樣本區間,選擇在1992~2002這11年之內成立的自由貿易區。計算下來一共包括24個自由貿易區,另外我們分別把一個自貿區內的兩個國家位置互換可以得到兩對數據,因此有226個樣本對。
三、計量結果及分析
1、總投資方程的回歸結果及分析對于面板數據的回歸,一般來說有三種形式,分別是混合回歸、固定效應回歸和隨機效應回歸。首先進行混合估計和固定效應的F檢驗,如果檢驗結果表明應該采取固定效應,然后再進行固定效應和隨機效應選擇的Hausman檢驗。由于某些數據某些年份缺失,我們采用插值法進行處理。另外采取cross-section加權方式來消除截面數據帶來的異方差。回歸結果見表1。檢驗結果顯示,應該采取固定效應。一體化的估計結果的系數為2.89E-05,并且在統計上顯著。數值很小的原因是沒有取對數所致。該回歸結果與理論預期和直覺相符。總投資的增加可以是外資增加的結果,當然也可能是內資增加的結果,或者是二者都增加的結果。東道國的一體化程度越高,表明以該國為輪軸的總的市場規模越大,并且這些市場之間的各種壁壘都相對較小,市場規模擴大一般來說需求就擴大,而需求擴大必然導致投資的追加,即表現為投資增加。本國市場規模指標回歸結果也為正顯著,也與理論預期相符。其系數大于一體化的系數,也非常好理解,因為無論是外資還是內資,必然絕大部分主要考慮的是該國本身的市場規模,通過對建立FTA減少貿易壁壘、擴大市場益處的考慮必然處于次要的。即便是FDI的進入主要考慮總的市場需求,但是對于內資來說,主要還是為本國居民服務的,是以本國居民的消費為中心的,所以本國市場規模相對于其他成員國的市場規模來說更為重要。對于兩國經濟相似程度指標與表示FTA成立前后變化的虛擬變量相乘得到的交叉項,我們發現對于一次項和二次項回歸結果也都顯著,表明在成立自貿區之后該指標確實對東道國的投資情況產生影響。并且二次項系數為正,一次項回歸結果為負,其頂點值約為6,即當投資國的人均實際GDP是該國的人均實際GDP的7倍左右時,在兩國成立FTA之后,東道國所獲得的投資效應最小。當兩國人均實際GDP之比在其未成立FTA之前比較大(超過7倍),在成立FTA之后母國人均實際GDP相對于東道國越大,即兩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差越大東道國所獲得的投資效應就越大;另外一方面,當兩國人均實際GDP之比初始較小時(小于7倍),成立FTA之后母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對于本國越小,則本國獲得的投資效應也就越大。總之,兩國經濟水平相差越大,本國所獲得的投資效應就越強。這很可能是因為兩國經濟發展水平很大,一方面導致互補性或者垂直型的FDI投入增加,另一方面可能是兩國貿易或者是總市場規模增加,導致產品需求增加,進而國內投資也產生追加。對于政策變量,其獨立項和交叉項回歸結果都為正顯著,并且也與預期相符,表明越民主的國家所得到的投資越多,獨立項表明在i國和j國未成立FTA之前,越是民主的國家獲得的投資越多。因為民主增加就意味著自由增強,投資者通過建廠追逐利潤最大化的目標更容易實現,其機會成本也越小,因此投資增加。當兩國形成FTA時,其民主對投資的正向效果被強化了。說明加入FTA后,民主對投資的作用得到顯著提高。一國如果想增加投資,尤其是在加入FTA后使其投資效應得到更多的改善,可以通過提高該國的民主程度,即政府對投資者的干預減少,降低建廠的固定成本。上一年的經濟增長越快,投資者可能認為本年的經濟增長也越快,需求增加也越快,因此也會追加投資,估計結果發現經濟增長的獨立項和交叉項系數都為正顯著,當i、j兩國未加入FTA時,本國的經濟增長率增加1%,導致本國的投資增加1.003%,而成立FTA后,本國經濟增長率增加1%,導致本國投資增加1.003%+3.10%=4.103%,顯然在加入FTA之后本國經濟增長率對投資的正貢獻提高了,說明加入FTA之后,伙伴國更加看重本國的經濟增長。本年的經濟增長越快,由于慣性作用下一年的經濟增長也會很快,當然越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資。關稅的估計結果為負但是卻不顯著,說明關稅對總投資的影響不明顯。虛擬變量的獨立項估計結果仍然為正并且顯著,這與Yeyati,steinandDaude(2003)結果也相符,表明加入自貿區不僅在斜率上增強投資效應,而且在截距上也會增強投資的正效應。
2、國內投資方程的回歸結果及分析對國內投資的實證結果見表1。我們發現該回歸結果與總投資結果類似。一體化指標和國內市場規模都顯著為正,并且國內市場規模的作用也要大于其外部成員國總市場規模。兩國經濟相似程度對國內投資的影響仍然呈現出非線性關系,其拐點也約為5,即外國j與本國i的人均GDP之比為6,這與總投資方程的拐點也類似。有關政策指標的結果,獨立項系數變化不大,為0.0033。而交叉項系數則明顯變小并且不再顯著,說明在成立FTA之前,政策指標對國內投資的影響為正很多并且顯著,在成立FTA之后,政策對國內投資的影響則變得不那么明顯,而這點是與總投資的影響效果不同的。另外發現,本國經濟增長對總投資的作用要遠遠大于對國內投資的作用,在成立FTA之后同樣經濟增長對國內投資的作用也小于對總投資的作用(0.2102+0.3253<1.0039+3.1031)。關稅的回歸結果仍然為正,關稅的提高一方面使得本國對外國封閉加強,另一方面由于本國對外國關稅提高可能導致外國采取報復性措施,即也制定對本國較高的關稅,使得本國與外國經濟來往成本增加,因此國內投資者尤其是進行跨國投資的投資者可能會抽走在外國的資金,進而轉向國內供應本國消費行為。同樣對于啞變量的估計系數為0.0392并且顯著,說明加入FTA也會對國內投資的截距發生水平影響。
3、國外投資方程的回歸結果及分析仔細觀察回歸結果,我們發現總體回歸結果變化不大,并且各個系數也都顯著。值得注意的是,對于總投資、國內投資和國外投資來說,一體化指標中國外投資的系數最大,表明外資相比內資更看重一國所處的整體環境,這點也與直覺相符,因為外資可能更注重的是跨國的生產經營,它的戰略目標應該是全球范圍,而不僅僅局限在投資國。外資對國內看重程度也比內資高,其回歸系數為0.000644。雖然外資對一國的國內市場和國外市場看重程度都相對較高,但是外資對國內外市場的相對看重程度要比內資的高(2.80E-06/2.85E-056<8.03E-05/0.000644),這仍與直覺相符,內資更看重國內市場,而外資相對更看重國外市場。對于兩國經濟相似程度,仍為非線性關系(開口向上二次曲線),其拐點仍然為7左右,即外國j對本國i人均實際GDP之比為8,這與總投資結果和內資回歸結果基本上保持一致。與內資不同,政策指標的獨立項和交叉項均顯著為正,與總投資類似。在成立FTA前一國的政策制度對FDI的進入影響很大(0.038),要明顯大于內資和總投資。在成立FTA之前,本國的政策環境對外資的吸引作用最大,而在加入FTA之后影響強度基本上翻了一倍多(0.048+0.045=0.093),而政策對總投資的效應在FTA成立之前為正顯著,主要是因為政策制度對FDI有一個強烈的正效應所致,政策對國內投資的影響并不是很明顯。在成立FTA之前,本國經濟增長對FDI的影響系數最大,為4.192,在成立FTA之后,本國經濟增長對FDI的作用也最大(4.192+4.244=8.436)。所以外資對本國的規模以及其一體化伙伴的市場規模都要比內資賦予的權重高,無論是對本國經濟發展的水平值(實際GDP)還是變化值(GDP增長)來說,都是一樣。關稅的估計結果為負顯著。對于垂直型FDI,跨國利用一國較低的生產成本,在該國進行生產組裝,然后在運回本國或者其他國家消費。此時如果關稅越高,運回成本就越高,必然導致在當地投資減少,進而關稅越高,投資反而越少。在樣本范圍內垂直型FDI所占的比重,相對水平FDI可能較高,導致關稅回歸結果為負。虛擬變量的獨立項回歸結果同樣為正且顯著,說明加入FTA在截距上也會增強外商直接投資的正效應,而且較內資比這個效應更強,為0.2606。因為國際環境的改善必然會對國際資本流動帶來更大的作用。
四、主要結論
本文采取了1988—2006這19年包括39個國家在內的跨國樣本數據,對投資效應的影響因素進行了檢驗。結論表明本國一體化程度、本國市場規模(包括其規模的增長速度)、與對外平均關稅水平、建廠成本和兩國經濟規模相似程度可以影響FTA帶來的投資效應。同時也對內資及總投資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回歸分析。這為一國選擇具有哪些特征的國家作為成立FTA伙伴國做出了一定的經驗指導。如以總投資為例,應該選擇與本國人均GDP差額足夠大或者足夠小的國家、與本國實際GDP差相似的國家成立自貿區,才能獲得盡可能多的總投資效應。之所以還要考慮國內投資及總投資,是因為現實中外商直接投資只占一國國內投資很少的一部分,大部分投資來源仍是國內投資,所以我們要研究FTA的投資效應,就不應該不考慮國內投資。
- 上一篇:談論自然藥學觀相關性
- 下一篇:胸外科縱隔鏡運用價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