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外投資經濟論文
時間:2022-03-20 05:00:01
導語:中國對外投資經濟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加快推進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必要性
2014年我國對外投資首次超過利用外資,我國將形成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的對外開放格局,有利于進一步推進實施“走出去”戰略,加快國內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進程。我國對外投資起步晚發展慢,2003年對外直接投資的流量僅有29億美元,占全球對外直接投資流量的0.45%,之后的對外直接投資以年均約45%的速度增長,到2013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規模為1078.4億美元,是2003年的37.2倍,2013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與利用外商直接投資之比為1∶0.92,基本呈現進出持平格局。這一比例雖然低于發達國家1∶1.4,但已經高于發展中國家1∶0.5的平均水平,可見近年來實施“走出去”戰略的步伐不斷加快,成效顯著,我國也由此首次躋身世界三大對外直接投資國之一。2014年對外投資約1200億美元,超過利用外資水平,未來10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將達到1.25萬億美元。今后將向著對外開放的“大進大出”格局轉變,這將意味著我國今后應繼續促進“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通過對外直接投資更大程度上參與到全球經濟競爭之中。我國對外直接投資規模的不斷擴大有利于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研究對外直接投資給我國帶來的影響作用,不僅可以進一步豐富和實踐對外直接投資理論,還可以帶動推進更多的企業“走出去”。目前伴隨著對外直接投資規模不斷擴大,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對外直接投資的影響作用也在不斷顯現。具體而言,其主要的影響作用表現為:一是對外直接投資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對外直接投資給投資國經濟帶來的最直接效應就是,伴隨著對外直接投資規模的增加而形成經濟增長效應。二是對外直接投資對技術進步影響。我國進行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動因就是直接學習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提高投資主體的技術水平,形成逆向技術溢出效應。三是對外直接投資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對外直接投資通過轉移國內剩余生產能力,延長產業生命周期,一方面獲取更多收益,另一方面有利于騰出發展新產業的空間,促進新型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與升級。四是對外直接投資的貿易促進效應。對外直接投資可以規避貿易壁壘,使企業更方便的進行產品出口貿易,帶來正的出口貿易效應。可以預期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擴大,對外直接投資規模的不斷擴大,對外直接投資會不斷發揮其加快經濟增長、技術水平的提高、產業結構升級以及擴大出口貿易的影響作用。因此不斷擴大對外直接投資,鼓勵更多企業走出國門已經成為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所以要想使我國經濟更廣泛深入融入世界經濟,最大程度的享受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好處,獲取更高的國際地位,就必須積極推動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推進“走出去”進程,提高我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那么,伴隨著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不斷發展,其對外直接投資到底對我國帶來怎樣的影響,其影響作用程度如何,近年來成為關注的熱點問題。而跟蹤研究的目的在于進一步加快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進程,提高“走出去”的質量,為提升我國對外直接投資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
二、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經濟效應的研究狀況
關于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經濟效應研究,主要還是從對外直接投資對經濟增長、產業結構、技術進步等方面的影響狀況進行跟蹤分析。
(一)對外直接投資的經濟增長效應探討
對外直接投資的經濟增長效應,國內外大部分研究持肯定態度,比如國外學者通過實證研究認為一國對外直接投資會同時增加投資國和東道國的國民收入,是一個雙贏的投資行為。因為發達國家向高度工業化國家邁進時期,對外直接投資為發達國家的資本和產品過剩提供進一步獲取高額利益的途徑,并且同時也有利于促進東道國的經濟發展,因此,旺盛的投資供需形成了當時的雙贏發展態勢。而關于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經濟增長效應探討,是伴隨著我國對外直接投資不斷增加而開始被跟蹤研究的。國內研究認為,對外直接投資不僅推動了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而且改變著中國經濟增長的方式,提高了中國經濟增長的質量。對外直接投資通過技術溢出效應帶動了我國國內經濟的產出增長。由于我國區域差異較大,進一步分析各區域對外投資的效應也具有現實意義,比如認為我國東、中和西部經濟發展水平直接影響其對外直接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效應,同時東、西部地區的GDP增長差異也由對外直接投資的差異引起。可見從不同層面說明對外直接投資與經濟增長具有互相促進關系,一方面對外直接投資能夠促進本國經濟增長,另一方面經濟增長又能為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提供資金支持,但這種增長效應由于我國對外投資規模較小而處于較低水平。也有認為對外直接投資的經濟增長效應主要體現在資源配置效應、資本積累效應、技術進步效應三個方面。肖怡楠認為對外直接投資對經濟的貢獻體現在平衡國際收支上,對外直接投資能夠加快資金流出,從而適當平衡國際收支順差。吳建軍等認為對外直接投資的技術溢出效應能夠促進我國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但也有研究認為對外直接投資給投資國帶來的增長效應不明顯,表現為對外投資不是GDP增長的Granger原因,并且從短期來看對外直接投資對GDP的影響并不顯著,但長期則呈穩定的正相關關系。可見,多數國內學者認為對外直接投資對經濟增長有影響,但是影響不顯著,這一方面說明我國當前對外直接投資的規模較小,影響力較弱;另一方面我國當前對外投資流向主要是資源類行業,可能對我國當期經濟增長存在一定的時滯。所以,持續跟蹤研究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具有一定現實意義。
(二)對外直接投資的技術效應研究
目前關于對外直接投資的技術效應主要從兩方面展開:一方面是通過衡量生產率的變動,體現技術溢出效應的大小;另一方面是關于對外直接投資對國內技術創新活動的影響分析。從對生產率影響看,國內學者主要是通過實證研究檢驗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對于技術溢出效應的存在性。研究發現對外直接投資對中國全要素生產率(TFP)的提升存在顯著的正向促進作用,并且生產率的提升在我國存在明顯的地域差異,資本存量較高的東部地區的逆向技術溢出效果明顯高于中部和西部。但也有認為這種促進作用小于國內研發資金存量對技術進步的促進作用,所以,自主研發才是提高技術水平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源泉。同時,還有得出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對生產率的促進作用并不顯著的觀點。從對技術創新活動的影響看,研究普遍認為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對國內的技術創新活動具有正的影響作用。白潔實證檢驗了1985年到2006年間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對于我國R&D投入和技術創新能力的影響,發現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對發明專利和外觀設計表征的技術創新能力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對研發投入作用不顯著。也有學者加入技術吸收能力與國外研發資本存量溢出等指標,得出2003-2010年間的對外直接投資對我國技術創新具有顯著提升作用。并說明對外直接投資的逆向技術溢出對國內創新能力的影響呈現出顯著的地區差異,但是持續對外投資會獲得更高的生產率及技術溢價。多數成果也論證了對外直接投資正技術溢出效應,而持不同觀點的認為目前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總量還較小,產業和地區分布不夠均衡,導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對技術進步的推動作用未能充分體現出來。可見,學者對于對外直接投資技術溢出效應的研究,多集中于以技術創新能力作為被解釋變量,對外直接投資規模作為解釋變量,沒有考慮到國外研發資本存量對提升母國技術創新能力的關鍵影響。在驗證逆向溢出效應存在性時,忽略了之后效應。而且,多數實證研究忽視了技術吸收能力的作用,而吸收能力對于能否消化吸收外來技術至關重要。因此,繼續探究對外直接投資的技術獲取能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對外直接投資的產業結構效應分析
有關對外直接投資的母國產業調整效應也存在觀點不同的研究,關于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產業調整效應的驗證,認為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未能明顯提升我國產業結構,并分析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比例變化,僅與第二產業有正相關性。對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進行宏觀績效分析,發現2009年以來的對外投資并未發揮出應有的效應,主要是由于2009年以后我國自身產業結構優化的進程也在加快。多數文獻的實證結果表明對外直接投資對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具有升級效應,實際上隨著我國對外直接投資規模的不斷擴大,其優化效應影響會不斷增加。有的研究從分產業角度研究對外投資對產業結構的影響,得出的相似結論是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對第二產業具有明顯的升級效應,但對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實證結果有差異,也有認為我國第二、第三產業與對外直接投資呈正相關,第一產業與對外直接投資呈負相關[。但普遍認為對外投資與產業結構優化存在長期的穩定關系。可見,實證研究表明對外直接投資對我國產業結構有影響,但其影響大小、方向(正相關還是負相關)有不同。多數研究表明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產業升級效應存在,但由于數據的可獲得性不佳,影響了對實證分析產業升級效果的全面認識。相信隨著研究方法的不斷規范,逐漸引入長期和短期影響,會使研究結果更客觀。
(四)對外直接投資的貿易效應研究
關于對外直接投資的國際貿易效應研究觀點主要表現為,對外直接投資具有替代作用、互補作用,或同時存在替代效應和互補效應,也有認為不存在替代作用和互補作用,可見其研究結果的不確定。認為對外直接投資具有替代效應的最早始于蒙代爾,認為資本越自由流動,替代國際貿易的作用就越明顯。隨后國內外學者對這一觀點進行了延伸拓展,并不斷進行論證。實踐檢驗表明發達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具有顯著的替代作用,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貿易替代效應則相對較小。進一步表明我國對外直接投資規模的大小決定其貿易替代的影響作用程度。比如,項本武認為我國對外直接投資促進了我國出口貿易規模的擴大,但對外直接投資對從東道國的進口也形成了替代效應。也有從長期關系來看,我國的對外直接投資對初級產品出口和制成品進口產生替代,對初級產品進口和制成品出口產生補充。可見,在研究替代效應上并沒有得出明確結論,多數觀點認為在短期內存在替代效應,但長期則是互補效應,或者局部是替代效應,但整體不是替代效應。總之,得出具有替代效應的研究成果不多。支持對外直接投資存在貿易互補效應的分析認為,多數對外直接投資具有創造和擴大對外貿易的作用。以發達國家為研究對象的成果支持對外直接投資對投資國出口具有補充和促進作用。國外學者一般認為對外投資和貿易在發展中國家為互補關系,在工業化國家則不明顯。大量的實證結果也證實了上述結論,通過不同的計量模型得出的相似結論是我國的對外直接投資與出口貿易之間存在長期的協整關系,對出口貿易存在顯著的促進作用。但也有認為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盡管對出口貿易產生一定程度的刺激效應,但由于對外直接投資規模仍處于較低階段,這種刺激效應還較為有限。而柴慶春引入時間因素后發現,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貿易效應在短期和長期中的表現不同,短期內直接投資的流量對出口貿易的影響不顯著,從長期來看,對外直接投資能夠促進出口貿易的發展。可見,目前研究對外直接投資的貿易互補效應有著相似的研究結果。關于對外直接投資過程中產生的替代效應和互補效應。從實證研究結果來看,多數認為互補效應處于主要地位,對外直接投資對出口貿易起到創造作用,對進口貿易起到抑制作用。周昕通過引力模型對投資與貿易的關系研究,表明我國對外直接投資與貿易既存在互補關系也存在替代關系,并且對零部件貿易的影響非常明顯。但總體而言,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與進出口貿易均表現明顯的互補關系。也有認為對外直接投資對我國的替代效應和互補效應都不明顯。顯然是否存在貿易效應與對外投資規模密切相關,實際上到2010年之后我國對外直接投資規模開始大幅增長,今后對外投資的貿易效應會日益顯著。可見,以后的研究會以更長遠、更全面、更系統的視角探究對外直接投資的貿易效應。
(五)對外直接投資的就業效應
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就業效應研究成果不多而且觀點各異。有的認為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對我國就業存在替代關系,并且資本替代勞動的現象較明顯,但同時認為對外直接投資有利于促進高新技術行業的就業,一定程度上可以優化就業結構。與此相反,也有認為總體上對外直接投資的就業刺激效應大于替代效應,對就業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其效果較小。比較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國的對外直接投資就業效應發現,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總體就業效應不明顯,但增加了我國建筑業的就業崗位。從對外投資對我國三次產業的就業影響程度看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對第二、三產業的就業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但效應程度較小,隨著投資規模的擴大會提高相應的影響程度。也有研究發現在短期內,我國對外投資對就業的替代效應大于刺激效應,表現出在當期對外投資會減少就業,從長期看對外投資與就業表現出長期正相關,有利于增加就業。
三、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效應研究的展望
綜上所述,國外研究仍然是以發達國家為研究對象,判研其對外直接投資的動機、條件和作用,很少看到以我國為研究對象的研究成果。我國是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還處于發展階段。因此,跟蹤研究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經濟效應,具有豐富發展中國家對外投資理論和實踐的意義。總體來看,從不同層面跟蹤體現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影響效應,為我國繼續推行“走出去”戰略,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撐和實踐總結。但由于分析框架的差異,選取的數據、研究方法的差異以及論證角度的不同,導致研究結果存在差異性。所以,應不斷跟蹤關注科學分析研究我國對外投資的影響效應。雖然目前的研究經歷了從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的轉變,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未系統梳理對外直接投資影響作用的形成機理,使現有研究成果在實證其經濟效應時所選用指標和方法上存在差異,使研究結論也存在差異;二是需要進一步對不同層面定性分析和梳理對外投資效應存在的現實性和影響因素;三是我國對外直接投資起步較晚,投資規模小直接影響其作用的發揮,所以強調在今后加快對外投資規模的擴大,預計其形成的影響效應將不斷提高。如何更加系統、全面、客觀考察和判研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帶來的影響作用,以得到更客觀、更有價值的結論是進一步研究的價值所在。
作者:陳志國宋鵬飛單位:河北大學
- 上一篇:職業院校市場營銷論文
- 下一篇:企業財務信息化建設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