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數學多媒體教學論文

時間:2022-10-11 11:00:34

導語:高中數學多媒體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中數學多媒體教學論文

摘要:現代多媒體設施與教學方法已經和現代課程教學內容之間形成全面、細致、多樣化的聯系。因此應有效地利用多媒體來進行高中數學教學設計,創新高中數學教學方法與教學情境,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高中數學教學內容,完成高中數學教學任務,促使學生可以接受到更加直觀、詳細、立體的高中數學知識與數學思維方法,降低高中數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難度,進而提高高中數學教學綜合質量,優化學生的數學綜合素質。

關鍵詞:高中數學;多媒體教學;教學滲透

高中數學因其知識點多、思維要求高、抽象性強、計算過程復雜等原因,一直都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因此如何幫助學生更加高效地掌握數學知識與數學方法,鍛煉學生的數學分析能力與發散學生的思維,減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習困點,將是高中數學教學需要優先解決的問題。而通過利用多媒體教學軟件來組織高中數學教學活動,將數學教學過程變得更加形象、具體、直觀,進而幫助學生牢固掌握數學知識要點,提高高中數學教學質量。

一、做好高中數學教學準備工作,加強多媒體教學在教學過程中的滲透力度

1.制作高中數學多媒體教學課件,充實多媒體教學框架。為了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融入多媒體教學理念,教師首先應該對高中數學教學內容進行分析與整合,尤其是應該根據高中數學教學重點來收集與制作高中數學多媒體教學課件,收集相關的數學教學輔助資源,讓高中數學教學內容變得更加多樣與立體,進而保障高中數學多媒體教學具有更強的指導性與多樣性,優化高中數學多媒體課堂教學形式,提升多媒體教學效果。2.強化翻轉課堂教學思想,引導學生做好高中數學預習工作。為學生制定與設計高中數學預習任務,幫助學生完成對高中數學知識的預見性與基礎性認知,進而保障學生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可以與教師進行更加有效的互動與交流,進而提升高中數學教學的有效性。同時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的預習情況來調整高中數學課堂教學重點,實現高中數學教學活動與學生數學學習過程之間的對接與融合,進而全面改善高中數學教學模式。

二、借助多媒體來組織多元化數學教學情境,構建互動式數學教學模式

1.以多媒體為教學藍本,構建形象化的數學教學情境。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融入多媒體教學手段是現代教學活動設計與創新的基本途徑,因此高中數學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來進行數學教學情境設計,幫助學生完成對高中數學教學情境的形象化與立體化認知與掌握,進而提高高中數學教學效率。比如在進行“空間幾何體”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將所有教學內容與教學知識點都通過圖片、小視頻的形式來進行展示與拓展,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邏輯,進而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2.以多媒體為教學展示手段,強化教學過程的具體化與直觀化。教師需要善于利用多媒體來進行高中數學思維過程以及解題過程的展示,幫助學生更加有效地理解與掌握數學思維方法與思維技巧,進而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以及數學學習效率。比如在進行函數圖像移動知識的講解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來還原圖像移動過程,幫助學生更加直觀地認識到數學思維過程,降低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的理解難度。3.創設多元學科思維的數學教學活動,整合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知識勾連。高中數學知識與其他學科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因此教師應該巧用多媒體來拓展高中數學教學內容,實現高中數學教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整合,進而豐富高中數學課堂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比如,教師在進行“橢圓”的教學時,可以以高中物理知識與地理知識來重塑高中數學問題情境,讓學生在多樣化的數學教學情境中加深對該數學知識點的理解與掌握。4.善于構建微課教學方式,落實針對性的教學輔導計劃。教師還應該運用多媒體來創新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模式,一方面應該增強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參與性與互動性,尤其是讓學生來進行高中數學知識點的講解與分析;另一方面利用多媒體來加強對某一個知識點的詳細化講解與梳理,利用微課課件幫助學生完成對知識點的精準化認知與掌握,進而提高學生在多媒體教學環境下的高中數學學習質量。

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融入多媒體教學理念,從課堂教學活動設計、教學情境創設、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選擇、教學拓展與管理等方面來進行高中數學教學優化,增強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與學習興趣,促使學生更加高效地融入數學教學過程中,進而實現高中數學教學目標,提高高中數學教學綜合質量。

作者:周學泉 單位:湖北省浠水縣第一中學

參考文獻:

[1]任春潔.高中數學多媒體教學模式的思考[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3(7):128-129.

[2]陳軍.高中數學多媒體教學的探索與思考[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5(13).192-193.

[3]周祎.高中數學結合多媒體教學的探索與思考[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5(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