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站在航空應急救援的應用及建議

時間:2022-05-06 10:19:11

導語:航站在航空應急救援的應用及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航站在航空應急救援的應用及建議

一、航空應急救援特點

(一)范圍廣、速度快。以M-171直升機性能要求為參照,航空救援直升機覆蓋半徑在200公里左右為宜,以伊春航站為中心,覆蓋面積約12萬平方公里。M-171直升機從接到報警到飛機離地,大概僅需20分鐘,以最遠200公里的距離計算,飛機需要1小時到達,可作業時間1小時30分后返回基地。(二)空中偵查視野開闊,偵查信息詳實。利用直升機進行空中觀察,是應用森林防火的常用手段,空中有效觀察距離遠超其他偵察工具,在電力巡線、防汛救災中使用也比較廣泛,通過空中抵近偵查,可以迅速掌握災情信息,能夠較全面掌握周邊情況,為下步救援的開展提供詳細資料。

二、新時期我站航空應急救援工作開展的技術手段

為全面加強應對突發事件的處置能力,我站努力提升航空應急救援手段。(一)封凍期開展消防水車注水,解決吊桶取水難題。伊春林區封凍期長,每年5月河水才能消融,吊桶取水難度大,為此,采用消防吊桶注水系統,用消防水車為吊桶注水,然后開展吊桶灑水作業。(二)開展“人機車”一體化救援模式。利用M-26大型直升機,機載兩輛全地形車和40名撲火隊員,M-171直升機外吊掛一輛全地形車,內載12名撲火隊員,第一時間趕赴火場,實施快速撲救。(三)開展大型直升機外吊掛防汛物資,封堵決口。M-26大型直升機可高質量地完成外調掛(石籠、集裝箱、勾機、推土機、沙袋)等,在世界上第一次使用大型直升機吊裝沙袋封堵堤壩決口,極大地提高了搶險效率,為封堵彌河大堤決口起到了重要作用。(四)開展夜航訓練。在傳統的森林火災撲救中,按照空管的相關規定,還沒有開展過夜航飛行,這就導致在最佳的撲救時機中,錯失良機。今年我站分別在本場、林都機場和大平臺機降場實施夜航訓練,達到了預期效果,標志著伊春航站已具備夜航保障能力,大大地發揮航空救援的空中優勢,提高了航空應急保障能力。

三、航站在航空應急救援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觀念陳舊,對職能定位的認識理解還不夠深入。轉隸以后,老思維、老套路、老辦法還不同程度存在,新觀念、新思想、新作風還沒有完全體現起來,思想觀念還相對滯后,上級機關對航空應急救援工作還沒有具體實施意見,工作人員對職能定位的認識理解還不夠深,還沒能從單一的航空護林工作向航空應急救援工作的思想轉變。(二)飛機配備專業救援設備不足。以今年我站駐防飛機來看,同以往一樣,仍以航空消防為主,飛機都不具備航空應急條件。所有執行任務的飛機都沒有配備絞車、擔架、吊籃。一旦公路救援、水上救援或應對突發事件,無法開展。(三)從事航空救援專業人才缺乏。各航站專業技術人員斷檔比較嚴重,新招的工作人員沒有3~5年無法勝任本職工作。進入航空應急救援工作以來,所有人員都沒有系統學習應急救援知識,開展救援工作都是摸著石頭過河,不具備專業知識。

四、航站在開展航空應急救援事業的建議

(一)配強飛機和專業設備,組織航空應急培訓工作。將通航公司和航站納入培訓體系,來站執行任務的機組配齊專業設備,機組人員和航站工作人員都具備相應的應急救援知識,從事救援工作做到科學決策,有序進行。(二)加強應急救援訓練,提高實戰能力。常態開展野外巡護救援、吊桶滅火、消防水車注水、人機車一體化、投放物資等應急課目訓練,組織開展實戰化集訓,立足直升機平臺,推進應急救援科學化。(三)建議為航站增加夜航設備。如果航站沒有夜航設備,來站執行任務的機組均掌握日落前20分鐘飛機落地,這就經常導致耽誤應急救援工作。應急救援航空護林體系是國家應急救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航空應急救援工作在我國剛剛起步,各項應急救援手段都在相應開展,隨著應急救援空域保障機制的逐步完善,航站承擔的任務將會更重,我們更要在提高航空救援手段上下工夫,為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張寶柱,孫繼生.對我國航空護林發展問題的思考[J].森林防火,2004(04):38-40.

[2]曹鵬福.新時期航空護林工作的重要性及相關建議[J].森林防火,2016(06):49-51.

作者:魏衍強 單位:黑龍江省伊春航空護林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