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建設及實踐
時間:2022-01-07 03:31:12
導語: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建設及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世界范圍內網絡科技的發展以及教育事業的進步,當前大學計算機課程已經成為普及計算機知識的主要陣地,計算機的使用對我國教育行業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當前世界范圍內的公司組成中有大部分所從事的就是計算機領域的事業,因此我國當前在教育行業對計算機所投入的力量是十分充分的。然而當前環境下,網絡技術的發展十分迅速,使得當前對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教學以及相關實踐已經逐漸不能滿足計算機專業學生今后就業的需要,因此本文在進行相關研究的過程中,主要對當前環境下我國計算機教育現狀進行分析,并且對當前大數據資源進行有機利用,提出基于“互聯網+”模式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建設及實踐的新的教育方法以及思路,促進我國計算機教育事業的發展。
關鍵詞:計算機基礎;課程建設;“互聯網+”
當前環境是一個網絡技術以及工業技術發展十分迅速的時代。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web1.0的時代已經逐漸退出世界的舞臺,而更新換代的正是web2.0。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進步,使得信息技術與各學科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而在傳統的教育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當前計算機網絡技術發展的需要,這給傳統教育模式帶來嚴峻的考驗,同時挑戰與機遇并存,它也促進計算機基礎科學教育的改革。
一、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現狀
在當前環境下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育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和難得的機遇。所謂挑戰,主要是教學的內容需要適應時展需要。由于技術的更新十分迅速,大學教材在編制時存在一定的滯后性,缺乏教育特色,使得學生在學習時不能對所學的內容產生足夠的興趣,因此為了能夠緊跟網絡發展,提升學生學習的效率,學校需要對該門課程進行一定的改革。隨著互聯網1.0的褪去,當前互聯網2.0推出了“互聯網+”的概念,并且計算機網絡技術的課程在大學課程中是所有的學生都必須要學習的,因此在互聯網2.0到來的時候,相關教育工作者可以為大學生進行一定的互聯網技術的教育,為其自我學習網絡技術打下堅實的基礎,并為學生提供一個能夠自我學習的平臺。目前,計算機基礎課程基本安排在大一的課程體系中,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并沒有充分考慮到不同地區的生源之間的計算機水平之間的差異,使得學生的水平參差不齊。正是這種教育的不區分使得教學效果不是很好,因此需要教師對于某些基礎性不強的學生進行具有針對性的輔導,使得所有學生的計算機水平在同一起跑線上。此外,對于某些基礎性的計算機課程,大部分的學校最主要的還是選擇大班教學的方式,課后再進行一定的上機練習對所學的知識進行一定的鞏固,使得所學的知識能夠更加容易吸收。而這種教學方式的缺陷是十分明顯的,不能照顧到基礎較差的學生的學習情況,因此使得基礎好的學生的成績越來越好,而基礎較弱的學生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道理,學習積極性逐漸下降,不能跟上教學進度。
二、“互聯網+”模式的概念
在2015年的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上,總理首次提出“互聯網+”的概念,而互聯網+教育的模式就是建立一系列的云教育平臺,并且將云教育平臺與互聯網信息平臺相結合,通過這兩種方式的結合為教育的發展做出貢獻。教師可以將好的教育資源上傳到云平臺上,其他教師能夠在互聯網信息平臺上選擇性地下載和觀看自己較為感興趣的資源。在云平臺中,教師不僅可以將優秀的教育資源進行共享,而且還能在該平臺上進行一系列的探索性工作。對于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來說,他們可以在云平臺上進行自主學習,及時對課堂學習進行補習。通過云教育平臺,教育也可以具有一定的個性化,并且互聯網+教育與傳統教育最大的區別就是傳統教育主要以教師為主導,教學模式單一,而互聯網+教育模式則將不同地區的教師有機的聯系在一起,使得教師能夠同時為課程的教育提出自己的想法,同時在傳統教育層面,教師與學生的見面只能在現實中實現,而當下課之后教師與學生之間一般不會在進行接觸,這就使得學生出現某些不能依靠自身解決的問題時無法求助教師進行及時的解決,而當互聯網+教育出現時,學生能夠隨時聯系教師,及時將自身不懂的問題進行解決。
三、基于“互聯網+”模式的大學計算機教學課程的體系結構
“互聯網+”模式加入到教學環節中對教學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該種模式有效地解決了僅僅依靠教師在講臺上講課的模式,而新的模式主要就是將教師講授以及學生復習進行一定的整合,使得學生能夠自主選擇自身感興趣的內容進行有選擇的學習,每一節的課程都需要安排學生進行一定的分組,同時將自己的學習心得進行分享,最終的考核主要以報告的形式進行呈現。在進行實際的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教學以及課后的網絡學習進行一定的結合。例如,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教師僅僅將該部分課程的主要概念進行一定的介紹,使得學生對該部分的內容有一個大致的了解,課后再根據自身的喜好在網絡上對相關的知識進行一個更加深入的學習。這就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中的學生的學習方式,將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極大地提升了學生學習的效率,而教師可通過設計具有專業針對性的實驗內容,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綜上,新型“互聯網+”下的教學模式改革是高校教學工作改革面臨的新挑戰。我們將以網絡化、多樣化、個性化為著力點,對教學目標、教學方案和教學方式進行綜合性的改革,形成合力,以達到培養高質量多樣化人才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楊卉.基于“互聯網+”模式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建設及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6(33).
[2]唐坤劍,杜廣周.“互聯網+”模式下“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思考和探索[J].亞太教育,2016(1).
[3]高慧,李德榮,李漢濤.基于“互聯網+”模式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建設及實踐[J].信息記錄材料,2017(12).
[4]杜萍,徐瑋,傅江輝.“互聯網+”環境下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探索[J].教育觀察旬刊,2016(6).
作者:李萬鵬 單位:東北農業大學 電氣與信息學院
- 上一篇:計算機實驗教學體系構建
- 下一篇:考博士要發表幾篇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