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推動
時間:2022-02-22 03:34:48
導語:科技創新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推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一個國家的科技創新能力與其經濟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科技的創新會帶動經濟快速發展,經濟又可以給科技創新提供強有力的支撐。近幾年來,我國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對經濟發展產生的巨大推動,黨的十八大提出“以創新驅動經濟社會的發展戰略”,隨后我國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一再強調這一戰略。本文擬通過分析我國國情,進一步指出科技創新對加強綜合國力的重要性,并詳細闡述了我國目前科技創新面臨的主要問題,最后提出有利于科技創新發展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科技創新;驅動;發展
一國的生產力是衡量該國經濟增長潛力的標志。而勞動力、資本的數量和質量,以及科技水平和科技應用能力決定了生產力的高低。生產力的實現是依托于要素投入的,各種要素投入的數量和相互組合起來的質量和效率決定了經濟增長。我們也應看到,要素投入的增加固然可帶來經濟增長,但生產要素資源是有限的,單純依靠要素投入很難實現經濟的持續增長。通過要素投入發展經濟往往會導致兩個問題:一是生產要素報酬遞減,如果生產要素投入后要素報酬遞減,那么經濟發展也會停滯不前;二是稀缺資源制約,經濟發展必須的某一要素或者資源短缺時,經濟發展因此而面臨瓶頸。如何解決兩個問題呢?熊彼特在其著作《經濟發展理論》里這樣回答:發展是經濟循環軌道的改變,“改變”就是創新。邁克爾•波特提出了“國家競爭優勢理論”,他認為,國家經濟發展分為四個階段,即生產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創新驅動和財富驅動,而創新驅動是更高級的發展階段。從實證研究看,上世紀50年代美國和德國加大了科技要素在生產要素中的投入比例,就大大地提高了本國綜合國力。事實已經證明,科技創新的方向和速度直接影響著要素投入后產出利潤的高低。順應時代和經濟的發展,我國在“十二五”規劃提出:要“推動經濟發展更多依靠科技創新驅動”,其落腳點在于要以重大科技為突破口,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體系;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014年6月3日,國家主席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出席國際工程科技大會并發表題為《讓工程科技造福人類、創造未來》的主旨演講,他強調發展科學技術是人類應對全球挑戰、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這表明中國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為了國家的重大戰略;2015年,國務院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科技創新,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應部署加快推進實施“中國制造2025”,實現制造業升級。
一、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刻不容緩
上世紀5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紛紛探索工業化和現代化的路徑。一些國家主要依靠自然資源優勢增加國民財富,如中東石油資源強國長期依賴于不可再生的能源發展經濟;一些國家主要依附于發達國家的資本、市場和技術,做發達國家的加工基地,如一些拉美國家,這種仰仗他人的發展模式導致“中等收入陷阱”;但也有國家把科技創新作為基本戰略,形成日益強大的國家競爭優勢和國際話語權,國際上把這一類國家稱為創新型國家。如依靠在不同時期制定的前沿科技戰略(20世紀50年代的核能計劃、60年代的阿波羅計劃、80年代的星球大戰計劃、90年代的信息高速公路計劃等),美國在每一輪前沿技術變革中都成為執牛耳者。中國在科技創新方面落后于美國、歐洲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科技創新的乏力導致我國三大產業的發展受到諸多限制。如“農業基礎薄弱”就與我國農業生產力落后、科技水平低有關。我國農業勞動生產率只及美國的1%多,也就是說一百個中國勞動力生產率只相當于一個美國人。農業發展核心技術仍受制于人。在工業生產中仍然充當世界工廠這一角色,這一模式使得我國在國際競爭中受制于人。
二、科技創新體系建設面臨的三大瓶頸
我國改革開放后經濟飛速發展是依靠低成本、低技術、低價格、低利潤、低端市場換來的,同時付出了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和高污染的慘重代價。隨著人口紅利消失、土地財政危機、自然資源匱乏,要素驅動發展模式勢難以為繼。如果不依靠科技創新拉動經濟發展,我國將無法走出中等收入陷阱。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在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方面仍存在諸多缺陷。
1.我國科技基礎較薄弱,科技投入較少
目前世界上公認的創新型國家20個左右,他們研發投入占GDP2%以上,科技對經濟增長貢獻率70%以上,對外科技依存度30%以下。美國、德國相比,從整體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來看,2000年以來,美國研發支出占GDP的比重由2.71%上升到2008年的2.79%,德國由2.45%上升到2009年的2.82%,而我國2014年國家科技研發占國民收入的比重為0.02%、2013年為0.02%、2012年為0.019%,研發投入遠遠低于發達國家。
2.企業自主創新的動力和能力明顯不足
創新最根本的動力來源于對利潤的追逐。我國大型國有企業往往很容易從國家獲得包括政策、資金在內的各種優惠,導致他們往往對市場關注度不夠,缺乏創新的積極性。而民營企業盡管完全依賴市場生存,行業監管不力,行業準入、資金、國家政策的支持存在短板,導致其缺乏創新的動力或者能力。
3.科研成果閑置浪費現象嚴重
國家權威機構的《2012中國企業自主創新評價報告》中指出,科技更新換代日益加速,而我國70%科研力量游離于企業之外,科技成果閑置浪費嚴重,極大地阻礙了產業的創新發展。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在“中國經濟年會(2013—2014)上透露,中國科技成果轉化率僅為10%左右,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40%的水平。全國政協委員、上海交通大學黨委書記馬德秀表示,2011年我國已超越美國和日本成為全球申請專利最多的國家,但是科技成果閑置和科技資源浪費等現象嚴重,產業化不到5%。科技與經濟‘兩張皮’問題長期困擾我們?!敝饕蚴俏覈萍荚u價和獎勵體系以政府為主,單一且偏離實際應用??萍荚u價和獎勵對許多科技人員來說是指揮棒,這個指揮棒直接決定了科技人員的行為取向。我國科技獎勵重論文輕實用、重數量輕質量、重獎勵輕轉化的結果,結果導致科研人員關注論文專利數量、獲獎排名;關注獎勵與個人的職稱評定、職務晉升、工資待遇、院士評選等,而不太關注創新成果的轉化、應用,導致許多科研成果獲了獎就到此為止了。與科技先進、經濟發達國家相反,我國科技評價缺少具有獨立的第三方機構。對科技評獎缺乏相應的法律規章,特別是缺乏嚴厲的監督、懲戒機制,給造假者提供了乘虛而入的機會。
三、科技創新的具體舉措
科技創新驅動發展是打造“先發優勢”的發展,上個世界“亞洲四小龍”的飛速發展就是成功案例,他們的發展速度讓世界各國艷羨。隨著全球知識創造和技術創新步伐明顯加快,科技創新與產業變革深度融合,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國際競爭更加激烈,走創新驅動發展道路已成為各國共同選擇。
1.在產學研合作中,大力提升企業的主體地位
從國際上來看,要提高國家的綜合國力,必須大力發展經濟。發展經濟必須大力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及創新主體地位。企業直接參與競爭對市場最敏感,最能有效地將科研與市場有效結合。一個國家企業創新能力越強、產業群越發達、社會越繁榮安定。因此,我國的企業應搶占科技創新最高點以求在經濟領域中跨越式發展。
2.政府幫扶企業家
一個創新能力越強的企業,企業家往往是這個企業的靈魂。因此,可以說創新驅動發展更主要是企業家驅動的發展。企業家的成長有其自身的因素,但政府的作為對企業家的成長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對政府而言,保護企業家就是保護創新,推動企業家成長就是推動創新發展。因此,要把握企業家成長規律,努力營造有利于其成長的市場環境、政策環境和社會環境,在全社會形成尊重企業家的良好氛圍,構建以企業家為服務目標的政策體系,讓具有強大創新力的企業家隊伍越來越壯大。政府對企業家的社會整體價值應該予以肯定。企業家,是創新要素的整合者,是創新方向的發現者,是創新中最核心、最寶貴的資源。企業家不僅在物質財富與產業發展上對社會產生影響,同時在精神文化、行為風格上也對社會產生巨大的影響。政府應搭建各種平臺讓企業家有機會與全國、全世界相關領域的專家、優秀企業家相互交流學習。例如,可以組織企業家去發達國家、知名企業、名校等地方學習;可推動建立多種多樣的企業家協會、商會等等,通過多種方式提高企業家本身的素質。政府應大力通過招商引資的辦法,引進優秀的企業與企業家,壯大企業家隊伍,引入競爭,實現企業家之間的取長補短的良性循環。
3.以市場為導向,改革科技評獎體系
應弱化行政為主導的科技獎勵制度,穩步推動行業獎和社會獎替代政府獎,注重科技創新的質量及其對經濟社會的實際貢獻。應以滿足市場需求為目標,設置多層次、多樣化的科技評價、獎勵體系,否則科研無法起到對經濟的驅動作用,也就無法實現我國經濟轉型發展。在政府倡導下建立民間、行業等多層次、多樣化獎勵方式。政府應推動構建各種專業化程度高的科技創新服務交易平臺,促進專利向市場的迅速轉化,同時通過法律制度強化科研工作者與科研機構的收益。應淡化科技評價獎勵與附加功能的關聯,積極探索建立獨立的第三方評審機構,強化對重大項目的評估以及責任的追究懲處。
4.政府打造適合創新的政治經濟環境
良好的創業創新生態可以讓700萬人口的以色列成為“創業的國度”,在納斯達克上市的新興企業總數超過全歐洲在該市場上市企業的總和。也可以讓13億人口的中國成為充滿創新活力的巨人。薩克森寧在總結硅谷經驗時認為,硅谷之所以能在80年代抵擋日本的競爭是因為硅谷擁有良好的競爭與合作環境。因此,政府應為企業發展提供激發創新的政治環境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加大對創新的投入力度。西方發達國家科技研發占國民收入的比重2%--3%左右,財政投入是我國百倍以上。因此走科創新道路首先必須加大財政投入,尤其關鍵領域,如關系到創新驅動發展核心動力的三大動力支撐“綠色能源”、“數字制造”、“智慧地球”這三方面的科研項目,應保證這些方面的科研項目不因資金缺乏而被迫擱淺。第二,加大財稅改革力度。新技術新產品的市場應用是最大動力,就算新產品不完善,但沒有基于市場的反饋,就沒有新產品的持續改進動力。因此我國政府應通過對創新企業的稅收減免,鼓勵企業加大研發力度,同時各級政府制定各種創新采購計劃作為政府經濟策略的一部分,政府通過對創新產品的采購推動企業創新。第三,完善企業融資渠道。硅谷的成功不僅僅因為有一流的技術,更是因為有一流的技術與資本對接的機制,大規模的風險投資、天使投資成為激發硅谷創新夢想的最大動力。目前,我國企業獲得資金的渠道主要來源于銀行,單一且融資成本風險很高。這就需要政府進行金融體制改革,完善相關監管,擴大民間融資體系,拓寬企業融資渠道,營造一種適宜創新的政治社會環境。第四,積極營造公平競爭的環境,完善知識產權交易市場。加快立法、加強執法力度,保護知識產權,維護創新企業的利益,為企業營造公平公正的創業環境。第五,推進教育改革,培養創新型人才。增強國家、企業創新能力,關鍵是人才,這是美國政府在每次科技革新中獨占鰲頭獲得了豐厚的回報的關鍵所在。因此,我國政府應大力促進教育公平,保證全民都能享受到最基本的義務教育。創新高校人才培養機制,讓高校的培育既能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充分開發學生是潛力,又與社會需求緊密結合。加快發展職業院校、深化校企合作,針對市場與企業的現實需求,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
作者:陳 琴 單位:中共湖南懷化市委黨校
- 上一篇:物聯網技術和LTE無線通信技術的結合
- 下一篇:農業科技創新發展現狀及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