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科技創新的優勢、困境及路徑
時間:2022-04-11 11:10:28
導語:城市科技創新的優勢、困境及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高職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類型,高職院校也是國家科技創新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揚州高職院校通過深化產教融合和科研內涵建設,科研與社會服務能力提大幅提升,在科技人才、科研平臺、“四技”服務、創新創業等方面有力支撐了揚州科技創新發展。當前,面對揚州新興科創名城建設,高職院校在融入和助推城市科技創新方面還面臨著政府認同與投入不夠、高層次人才引培困難、成果轉化水平亟待提升等現實困境。高職院校要主動對接和融入科創名城建設,明確重點方向積極爭取政府資源投入,納入城市科技創新建設體系;要依托專業優勢、錯位發展來提升科技創新與服務水平,以有為爭有位;要通過產教融合推動產城融合創新示范區建設,打造校地創新合作品牌。
關鍵詞:高職院校;科技創新;科創名城
關于科技創新,指出“必須牢牢把握科技進步大方向,搶抓科技創新的制高點,依靠科技創新走上世界科技強國之路”,為新時代科技創新工作指明了方向。創新型城市依靠科技、人才、知識等創新要素驅動發展的城市[1],揚州全面落實創新發展理念,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全市發展的主引擎和主動力,獲批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以來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2019年成為江蘇省首個國家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示范城市。相關學者在建設模式[2]、創新效率[3]、評估問題[4]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對創新型城市建設作了有益探索,但在高職院校助推城市科技創新的定位和作用研究相對較少。高職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院?!笆菄铱萍紕撔麦w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5],是“高新技術研發的主力軍,成果轉化及產業化的生力軍”[6]。在應用技術研究、技術技能積累、創新創業教育等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特別是隨著產教融合深入推進,為高職院校深化校企科研合作,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和服務地方產業技術創新提供了新的契機和平臺。
一、揚州科技創新發展與新興科創名城建設
(一)揚州科技創新發展現狀。根據2020年1月的《揚州市人民政府工作報告》,揚州聚焦高質量發展、聚力科創名城建設,“高新技術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產值比重47%。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2.52%。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527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家”[7]。發明專利作為科技創新的重要衡量指標之一,2019年揚州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為15件,超過全國平均水平2.7件?!半p創”建設取得顯著成績,國家小微企業雙創基地城市示范建設以績效評價全國第一的成績通過驗收?!靶略鰢壹壏趸?個、省級孵化器和眾創空間15個”[8]。區域層面形成了江廣融合區的軟件和互聯網產業板塊、國家級開發區、國家高新區、揚子津科教園區融合發展先進制造業板塊、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板塊等“三大創新板塊”,創新特色明顯。2019年,在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揚州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要打造“新興科創名城”,引領高質量發展。(二)以揚州作為科創名城建設研究范例的價值分析。揚州作為非一線、非省會城市,其科創名城建設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既有其經濟產業基礎方面的代表性,例如揚州GPD總量已經超過大多數中西部地區省會城市;也有高職院校在助推城市創新創業發展的成功示范,如揚州高職院校雙創工作與揚州全國小微企業雙創城市示范建設同向同行、相得益彰。因此,揚州的新興科創名城建設對于其他城市開展科技創新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和借鑒意義。1.良好的經濟基礎和產業結構呼喚科技創新引領城市高質量發展。揚州經濟基礎好、產業結構優,2018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5466.17億元,三次產業結構調整扎實推進達到5:48:47,工業門類齊全,千億、百億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已經形成,汽車及零部件、高端裝備、新型電力裝備等3個千億級集群,軟件和信息服務業、高端紡織和服裝等2個五百億級集群,海工裝備和高技術船舶、生物醫藥和新型醫療器械、食品等3個百億級集群,為揚州科技創新打下了堅實產業基礎,要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揚州需要“依靠科技改革和創新發展實現經濟發展由要素、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9]。2.高職院校科研與雙創優勢為科創名城建設提供有力支撐。揚州現有高校8所,其中高職院校5所。以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為例,通過深化科研內涵建設,有效提升了科技創新與社會服務水平。“十三五”以來,連續獲得省科技計劃、省自然科學基金、中國博士后基金等高層次科研項目,獲批省級工程研究中心和省高職院校工程技術中心各1個、省級科技創新團隊2個,發明專利授權數躍居全省同類院校前列。特別是創新創業教育成績顯著,是全國唯一一所蟬聯兩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的高職院校,2019年應邀參加2020屆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網絡視頻會議并作典型交流發言。3.深厚的文化底蘊為科創名城建設提供內生動力。揚州作為國家首批歷史文化名城,崇文重教,人才輩出。自古就有“天下玉、揚州工”,詮釋了悠久的揚州工匠精神。截止到2019年,“揚州籍‘兩院’院士增至42名,加上曾在揚州學習、工作的院士,總數已增至78名”[10]。進入新時代,揚州大力推動創新創業并取得了喜人成績,是全省第一個獲批國家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示范城市,2019年又以全國第一的成績通過驗收,充分展示了揚州深厚的創新文化底蘊。揚州科技創新發展成績顯著,但也要看到其與國內外科創名城相比還存在差距,一是產業布局還需優化,產業龍頭領軍企業缺乏;二是科創載體發展不均衡,科技綜合體入駐高新技術企業占比不高凸顯可持續能力不足;三是科研投入不夠、高職院??萍冀涃M不足。這些問題凸顯了揚州科創名城建設面臨的科技人才、科技平臺、科技經費等方面的不足,駐揚高職院校則理應發揮辦學特長和產教融合優勢,融入并助推科創名城建設。
二、高職院校助力揚州科技創新的基礎與優勢
揚州高職院校共有5所,公辦院校3所、民辦院校2所,各院校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近年來,揚州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方面取得顯著成績,特別是以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為代表的省屬公辦院校,經過省級示范校建設,科研與社會服務能力大幅提升,有效支撐了地方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也成為揚州科技創新體系中的重要力量。(一)高層次科研平臺體系逐步完善。以工程研發中心、重點實驗室、科技創新團隊為代表的科研平臺是促進高職院校科研能力建設的重要載體,揚州公辦高職院校的科研平臺建設情況如表2所示,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2019年取得了一系列突破,獲批國家級協同創新中心1個、江蘇省工程研究中心1個、江蘇省高職院校工程技術研發中心1個、江蘇省高??萍紕撔聢F隊。1個,科技創新載體建設層次更高、布局更合理、服務產業發展能力進一步夯實。需要說明的是,在省級重點實驗室方面揚州高職院校均為零,有待進一步突破。(二)專利授權“量質”實現雙提升發明專利是衡量一所學??萍紕撔掳l展水平的重要指標,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指標。四所高職院校2019年度的專利授權數量如表3所示(國家專利局專利授權公布數查詢)。其中,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發明專利授權數躍居全省高職院校第6名,為揚州知識產權強市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三)雙創育人成效全國有影響。在創新創業教育方面,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和揚州市職業大學都擁有省級雙創示范基地,其中,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在雙創育人方面成效顯著,2018年獲第四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和最佳帶動就業獎,成為全國唯一獲得兩項大獎的高職院校;2019年再獲金獎,成為全國唯一一所蟬聯兩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的高職院校。(四)“四技”服務有力助推企業技術創新。高職院校的技術交易到款額是衡量其社會服務能力和科技服務貢獻度的主要指標,根據中國高職高專網公布的各校2019年質量報告,四所高職院校2018年度技術交易到款額如表4所示,兩所高職院校技術服務產生的經濟效益均已突破1000萬元,公辦高職院校在助推地方企業技術創新方面做出了貢獻。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揚州高職院校特別是公辦高職院校的科研基礎逐步夯實、發明專利等應用技術成果數量提升明顯、創新創業教育成效顯著、“四技”服務能力有效提升,再加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與供給,這些都為融入和助推揚州科技創新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一)高職院校助力城市科技創新面臨的現實困境。1.政府認同與投入不夠。從政府層面來看,對于高職院校在科創名城建設中的作用認同度不夠高,高職院校在助力揚州科技創新的定位還不明確。當前,揚州在科技創新發展方面偏重于重視引入外地“985”“雙一流”等名校的科技平臺和團隊,對于本地高校特別是高職院校重視不夠,自然在科研經費投入、科技綜合體等載體建設、科技人才資助等方面投入不足。《中國城市創新競爭力發展報告(2018)》藍皮書也顯示“揚州創新投入競爭力排名全國第64位、全省第7位”[11]。2.高層次人才引培困難。高職院??蒲心芰Φ目焖偬嵘毙枰M博士、企業技能大師等高層次人才,但由于高職院校本身的科研基礎條件薄弱,博士一般更傾向于去本科院校,此外,揚州目前“綠揚金鳳”等科技人才政策更加偏向于資助企業引進的高層次人才或者海歸博士,加之揚州地處長江北岸且未通高鐵,駐揚高職院校的高層次人才引進面臨經費與政策雙重困難。高職院校單方面培育高層次人才也面臨一些困難,如科研實驗條件不如科研院所、在職博士招收計劃逐年縮減等等。3.成果轉化水平亟待提升。職院校當前的科研條件和研究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但由于科研體制的限制,與本科院校相比在國家級科技計劃項目、省級重點研發技術以及產業前瞻技術研究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授權專利數量盡管增長迅速,但在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方面成效不夠明顯,科技創新載體方面,如省部級重點實驗室、省級以上大學科技園、省級以上科技孵化器等建設也落后于本科院校。(二)高職院校融入和助推城市科技創新的實施路徑。針對上述現實困境,高職院校要厘清科研定位、依托專業優勢,主動對接科創名城建設,深化合作、多措并舉實現科研與社會服務能力與城市科技創新水平同向同行、同步提升。1.政府層面,要明確重點方向、加大資源投入、重視高職院校作用。(1)明確重點建設方向、集中資源促創新。一類是智能制造、軟件信息、生物醫藥等具有良好發展基礎、符合轉型升級方向的產業;一類是航空產業,憑借沈飛協同創新研究院的入駐,依托日益完善的揚州空港新城,加快布局飛機設計研發、機載系統、無人機等產業,打造并形成有持久競爭力的航空產業集群。創新不能一蹴而就,要明確方向、精準實施,集中資源將一張藍圖繪到底,久久為功。(2)加大資源投入,支持高職院校聯合重點企業共同打造高層次科技創新平臺。在重點產業領域,打造龍頭企業,資助引導企業聯合高職院校申報建設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協同創新中心,推進校企聯合技術攻關;加大對駐揚高職院校的科研經費投入,資助高職院校申報建設省市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發中心,提高市級科技計劃項目對高職院校的資助力度,特別是在科技成果轉化項目上扶植高職院校,進而促進高質量科技成果產出、反哺人才培養和創新創業教育,為揚州科技創新供給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3)重視高職院??萍紕撔轮黧w地位,將其真正納入揚州市科技創新體系。以揚子津科教園為例,目前入駐本科院校3所、高職院校3所,園區東聯國家級經濟開發區、西接國家級高新區,但還沒有一座科技產業綜合體,科教園區有教無科的問題甚為突出??平虉@區內的揚州工業技術學院借助校區擴容契機,2019年與揚州國家高新區簽訂合作協議,校地共建“揚子津科創中心”,建議市級科技主管部門將“揚子津科創中心”納入新一輪科技產業綜合體的建設規劃,校地合作打造揚子津科教園區的科技創新與科技服務的示范項目,服務園區內數萬名大學生的創新創業和園區周邊中小微企業技術創新。2.高職自身,要依托品牌專業、錯位發展提升科研服務水平,以有為爭有位。高職院校要將自身內涵建設同科創名城建設相融合,明確科研定位、找到兩者契合點,實現高職院校科技創新服務能力提升與揚州科創名城建設相互促進、相得益彰。(1)圍繞重點產業、聚焦技術創新。駐揚高職院校要結合自身品牌專業優勢,聚焦揚州重點產業凝聚研究方向,保證研究的應用價值。要圍繞企業一線需求開展技術研發、設備改造、工藝改進等應用研究,與揚州大學等本科高校形成錯位發展,聚焦技術研發和工藝改進,在成果轉化生產環節發揮技術技能創新的優勢。高職院校之間也要按照行業背景、專業特長來準確定位科研方向,既能避免同層次院校之間科研同質化和資源重復投入,又能集中資源開展深度研究,做出特色。(2)實施人才共享機制,充分發揮高層次人才價值。揚州的企業和高職院校都面臨招聘博士等高層次人才的困難,可以通過人力資源行政部門的協調,實施高層次人才聯合引進共享機制,即企業與院校聯合招聘博士,博士人事關系在院校,享受事業編制待遇,日常工作可以常駐企業進行技術研發并享受企業相關紅利,以博士為紐帶建立校企科研合作、實現資源共享、聯合技術攻關、申報高層次科技項目與科技獎項,獲得的科研成果也能直接在企業進行產業化,有效解決了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最后一公里”的難題,實現“1+1>2”的高層次人才價值。通過實實在在的科研成果和經濟效益以及人才培養社會效益,來確立高職院校在科創名城建設中的不可替代地位。3.載體層面,要借助產教融合高起點高標準推動產城融合創新示范區建設??苿撁墙ㄔO要有大手筆、大魄力,借鑒國內外科技名城建設經驗,如美國的硅谷和國內的北京中關村、上海張江高科,從建設科技綜合體進一步提升為打造產城融合創新示范區。揚州揚子津科教園正好處于國家級經開區和國家高新區交匯區內,本身科教資源豐富、人才資源充足、產業基礎雄厚、企業資源集聚,縱觀國內外著名的科技園區發展歷程和條件,揚子津科教園完全具備上述科創名城類似的發展潛力。要借鑒上海張江高科園區的發展模式,解放思想推動校地科技融合發展,高起點高標準打造產城融合創新示范區,將科技創新中心、科技綜合體、眾創空間按照功能布局在揚子津科教園區加以集聚,根據不同高職院??蒲袟l件和優勢,合作打造高層次的區域公共技術實驗平臺,為周邊企業提供高水平技術研發、實驗測試等技術服務;以高職院??苿撝行牡瓤萍计脚_為基礎,積極與第三方科技機構合作,引入知識產權、科技咨詢、科技中介等科技服務機構,為科技創新、產權保護和成果轉化提供專業化的科技服務。做好創新示范區科技條件建設的同時,還要深化“放管服”改革[12],解決科技成果轉化不足、知識流動不暢、創新經濟績效不高等難題;要加強住房、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等軟環境打造,吸引國內外高層次人才來園區創新創業、安家置業,集中力量將揚子津科教園按照“一心、一城”、兩基地(一心即產業技術協同研發中心,一城即大學生城,兩基地:創新人才培養培訓基地、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基地)的標準打造成揚子津科教城,打造一流的科技創新生態,使其真正成為揚州科技創新的金字招牌和先行示范區。
四、結語
興城先興人,科技創新,高校先行。高職院校在應用技術研發、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實施產教融合方面具有獨特優勢,揚州應重視發揮駐揚高職院校的科技人才作用,駐揚高職院校也要緊抓城市發展機遇,圍繞區域創新戰略、聚焦行業企業需求,開展應用技術研發和創新人才培育,在產城融合創新示范區建設中貢獻技術、人才和智力,校地校企合作譜寫揚州新興科創名城建設的高職精彩篇章。
作者:王萬川 單位: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移動通信系統特點及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 下一篇:互聯網+科技創新發展對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