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氣象服務災害防御思考

時間:2022-02-20 02:49:07

導語:農業氣象服務災害防御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氣象服務災害防御思考

摘要:氣象災害防御一直以來都是開展農業生產工作的重點關注內容。隨著科技的進步,關于氣象服務災害防御體系的建設也愈發完善,在給種植戶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提高了作物的產量和質量,降低了災害損失,本文將著重分析新時期發展農業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農業;氣象服務;災害防御體系;建設

為進一步提高農村防災減災水平,避免和減輕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確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作物高質,加速城鄉一體化發展,各部門應結合地區實際,將氣象服務災害防御體系的理念形成和建設作為工作中心,綜合提升服務質量,強化預報效果,提出多種方案應對氣象災害。

1建立氣象服務災害防御體系的重要性

眾所周知,農業是最易受自然條件影響的行業,而農民則是最需要專業氣象服務保障的群體。近些年,各地氣象部門紛紛把氣象為農服務作為工作重點,積極開展防災減災服務,擴大災害防御的知識宣傳面,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有效降低了氣象災害所帶來的巨大損失。但也應看到,一些地區在開展氣象為農服務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無法滿足農業現代化建設的總體目標和廣大群眾的需求。如氣象災害的監測預警能力較弱、氣象災害防御體系不完善、抗災救災資金不到位、農民應對氣象災害的意識和能力不足、預警信息覆蓋率不高、氣象服務針對性不強等,使得農業公共氣象服務較為薄弱。并且隨著世界范圍內氣候條件的多變性,我國每年發生的暴雨、低溫凍害、大風、干旱等極端氣象災害頻繁出現,對人們的生活質量、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都帶來了惡劣影響。因此,建立并完善農業氣象服務災害防御體系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各地區和相關部門要充分認識到氣象服務“三農”工作的重要性,切實加大氣象支農惠農力度,為實現作物增收、提質,增強村級能力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把科學可持續發展觀作為加強災害防御體系建設的指導理念,促進農村產業結構的改革,經濟提升作為工作的總體要求,發揮好地域優勢、資源優勢,大幅度提升人們應對氣象災害的能力,做到防范于未然,及時采用合適的方法應對氣象災害,減少災害發生帶來的人身、財產損失。

2加強氣象服務災害防御體系的有效措施

雖然我國很多地區都建立了氣象預報和災害預警系統,也完善了數據分析體系,氣象災害預警效果得到了較大提升,但在實際生活中,由于云層結構的復雜性和多變性,計算機分析系統也無法準確反映天氣的多變條件。因此,在建設氣象災害防御體系的過程中,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2.1建立完善的氣象服務機制。氣象服務災害防御體系的建設,不僅需要政府部門發揮監督主體作用,也需要氣象部門利用先進的科學水平和氣象監測系統,提升對氣象災害的預警能力和防御價值探索力度,針對各類氣象災害制定完整的解決方案。對于季節性災害,可以把農作物的生長習性作為出發點,提前做好應對準備,有針對性地錯開氣象災害頻發時期,以免極端氣象給作物帶來損害。另外,可以采用生物種植、大棚種植等技術,促進作物生長而避免外界環境不必要的干擾。不管是什么防御體系,都應廣泛鼓勵農戶的參與和配合,這樣才能發揮出災害防御機制的優勢。氣象部門要擴大宣傳渠道,增加災害防御體系建設的受眾面,與農戶建立良好、長期的互動交流關系。可增加與農業息息相關的氣象項目,以農民為本,保持與時俱進的觀念,推行高科技。向農民普及氣象知識,加大預警效果。信息部門也要綜合多媒體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為農民傳播及時、準確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當地鄉鎮部門要定期與農戶展開技術交流和氣象預防的相關措施,密切配合,為災害預防奠定有力基礎。部門可統計出當地配備移動電子設備的農民名單,并建立好群或資料庫,將平時氣象監測系統計算出的氣象狀況和突發性氣象改變信息準確及時發送到農民手里。信息的渠道有微信、廣播、短信等,及時向農戶傳遞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大力建設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傳播工程,根據科學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思路,進一步整合有效資源,建立氣象服務站,同步推進信息共享平臺、預警無線廣播系統的建設,建成以氣象災害預警指揮中心為依托的氣象災害信息平臺,與農業部門做好氣象對接工作,實現氣象信息到戶的工作目標。2.2加強氣象服務災害防御隊伍的建設。氣象部門應本著密切聯系群眾的理念,派出能力強、專業知識全面的氣象服務人員深入到基層參與調研和指導工作。在此階段,部門應把氣象隊伍的培養和建設作為重心,提升他們的業務能力。氣象災害防御知識的普及需要人員隊伍的參與,因此要確保宣傳人員的知識和能力達到要求,能處理好氣象災害的預警工作和災后重建工作。還要定期展開專業培訓,以便他們能快速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術。只有把氣象服務隊伍建設好了,基層群眾才能全面了解氣象災害的防治方法,減少作物損失和經濟損失。2.3合理開發并利用氣候資源。氣象部門應加強與農戶,特別是大型種植園的合作,不斷完善氣象服務體系,加強農業新技術和新模式的研究,開展氣候資源的基礎調研工作、評估工作,科學合理地劃分氣象災害發生區,確切調查出地區對氣象災害的防治能力,從而不斷優化農業產業的結構,加快轉型。氣候資源的開發應當注意適時、適度,要尊重原有的地勢條件和人們的生活習慣,努力將氣象服務災害防御系統的建設對人們生活產生的不良影響降到最低,確保農民的收入。2.4加大氣象防災減災力度。農作物低于外界多變環境的能力較差,特別是一旦遇到極端惡劣天氣,作物的生長習性會被打亂,影響正常的發育,導致減產降質。氣象部門要盡量在早期做好氣象災害應急工作,完善工作程序和防范措施,提前做好預警應對措施,提升農民抵御氣象災害的能力,做到行之有素,有理可依,盡量把災害損失降到最低。另外,農業部門和技術推廣部門要加大優勢技術的推廣,不斷研發出抗性強的優勢品種,如抗旱性小麥、抗寒性玉米等,改善傳統的種植方式,優化生產體系,提高作物各項指標,確保作物質量和產量。2.5氣象災害監測網的精細化。各省各市各縣的相關部門應根據農業氣象服務需求,以重要流域、山洪地質災害頻發等農村地區作為氣象災害監測網的建設重點,實現氣象災害監測系統的全范圍覆蓋。組織跨部門、跨區域部門協作,加大信息共享程度,增強氣象部門應對氣象災害的能力。依托先進的設備和手段,如雷達探測、衛星探測、自動氣象站等,豐富氣象探測資料,加強災害性天氣臨近預警體系的建設,促使天氣預報的精準化和精細化,增強對突發天氣的預警能力及治理能力。2.6完善氣象災害應急處理措施。氣象部門應根據當地實際氣象狀況提出多種合適的應急方案,并能與農戶的能力相匹配,加強預案的動態管理,凸顯方案的可操作性和實用性。積極組織并開展各項氣象災害的防治演練活動,可成立多個優秀試點以供農戶學習。特別要加強氣象災害頻發區的預案演練,提高農戶的災害治理能力,各單位要提升協作作戰水平,根據應急服務需求,配備好災害應急監測和通信設施,提升突發氣象災害監測的預警能力,增強氣象次生災害的應急處理能力。

3結論

氣象服務災害防御體系的建設和完善能促進農業產業地更好更快發展。氣象部門要形成精細化的氣象預警機制,提升災害預警能力,擴大氣象災害信息的覆蓋面,構建上下聯動的組織體系,建立健全的防御機制,實現氣象服務到村、到戶的氣象服務災害防御體系建設目標,保障糧食安全。

參考文獻

[1]鄧建麗.探討農業氣象服務以及氣象災害防御體系的建設分析[J].農業與技術,2016(08):231-232.

[2]陳世文,許麗麗,胡燦明,徐志偉.探討農業氣象服務以及氣象災害防御體系的建設[J].低碳世界,2017(03):90-91.

[3]王金平,田家波,張前東.健全農業氣象服務與氣象災害防御體系[J].科技經濟導刊,2017(26):140.

作者:丁雪丹 吳揚 單位:龍南縣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