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機遇期下的氣象科技管理與創新
時間:2022-03-09 03:31:04
導語:戰略機遇期下的氣象科技管理與創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跨越式發展的觀念創新
未來五年,應當是氣象科學技術發展機遇和條件最好的五年,是氣象科學技術大發展的五年,是氣象科學技術能夠為國家發展做出更大貢獻的五年。”這實際上向氣象科技部門和全體氣象工作者發出新的進軍令和提出更宏偉的奮斗目標。氣象科技部門應該乘勢而上,率先突破。氣象科技創新要實現大的突破,最重要的是在最頂層的發展理念上有大的突破,敢為人先、敢于創新。頂層發展理念需要有所突破,氣象科技創新要從“部門研究”逐漸轉向“社會研究、部門引導”。氣象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突破與軍事、經濟、社會各方面發展相關,更與物理、化學、天文、地質、計算機、社會科學等等密切相關。這些方面的優勢和精銳部隊都不在氣象部門,而是散落于社會各方面。目前中國氣象局隊伍不足10萬,科技專業隊伍不足萬人,專門從事氣象科技研究不過千人。就是這千人左右隊伍要承擔起許多重大的氣象科學研究項目和科學工程,完成無數的氣象業務研究,難免捉襟見肘、心大而力弱,而社會上對氣象的需求又是無限并快速增長。與其“以有限服務無限”,不如“引導無限服務無限”。“社會研究、部門引導”指的是氣象部門主導氣象領域研究的上游和核心區域,把科學研究譜系的兩端——純粹基礎研究和泛化的應用研究轉交社會各方面、包括世界各地的研究力量,氣象部門的千人隊伍集中力量研究事關氣象事業發展全局的關鍵點和戰略領域。如數值預報的突破、氣候模式研究、海—汽相互作用等,而把類似花粉預報、洗車指數研究等委托社會專業力量研究。氣象科技人員要重點關注“巴斯德象限”,而非“波爾象限”和“愛迪生象限”[4]。但是值得爭論的是氣象科技中純粹基礎研究是否要淡視?從長遠來看,中國缺少洛倫茨、洛斯貝等這樣的氣象大家是成為氣象強國的瓶頸之一。不過這些大家多數在高校中做研究,氣象部門科技人員一般從事實踐性的科學研究。我國高校現階段也十分缺少大家和大師級人物,這與我國對科學技術的本質理解有誤、爭搶資源而導致科技布局不妥有關,作為氣象部門無力扭轉這個大的局面。所以從實際來看,純粹氣象基礎研究交由高校和中科院研究,氣象部門保持部分傳統優勢領域并鼓勵科學家自由研究,這不失為穩妥之策。
提前布局、加大未來氣象科技儲備社會對氣象服務的需求是無限的,氣候變化導致環境脆弱性增強、城市化與社會轉型期中人工自然的深度變化,導致未知氣象服務需求的爆發式增長。比如2008年南方冰凍雨雪災害中對“長序列氣象災害”的科技儲備不足,2010年南方干旱災害中作物減產的農業氣象科技儲備薄弱等等。這說明要對未來氣象科技發展未雨綢繆、提前布局,加大未來氣象科技儲備。這需要戰略眼光分析哪些方面布局、如何布局。這就是“新興氣象科技”的問題。從全局來看,氣象災害占全部災害的70%,這個比例可能還會提高。而氣象災害往往是突發性、未知性、網絡化[5],所以首先氣象災害科技將是一個戰略重點。包括對氣象災害的預測研究和氣象災害應急研究等。第二個重點是提高氣象學科的確定性。大氣科學不同于物理化學等自然學科,物理化學是研究大自然確定性和非確定性現象的精確性/確定性學科。而大氣科學是研究非確定性現象的半確定/準確定性學科。將來它的確定性成分也許會越來越高,但是永遠不會達到100%的確定性[6]。這是大氣科學和其他自然科學、工程科學最大的區別。科學史表明科學技術的確定性和精確性的提高是學科成熟的必然過程,所以如何提高氣象學科的確定性和精確性是氣象科技創新未來儲備必須解決的難題。第三個戰略重點是海洋氣象科技的布局。中國必將從陸地大國走向海洋大國。未來十年,國家對海洋各方面科學技術的投入和需求必將空前增長。氣象部門提前在此布局,將會大大提高氣象科技部門在氣象事業中的地位,也會大大提高氣象局在國家政府序列中的地位,并極大拓展中國氣象局的生存空間。氣象事業發展方式逐漸從傳統氣象轉到氣象服務引領事業發展。氣象服務是一個立體化、漸進的系統過程。會催生許多依靠氣象科學技術的新興領域。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氣象科學和氣象技術要適當分開。我國對于科學技術的理解長期有誤,直到《2006—2020年中長期科學和技術規劃》中才把二者正式分開。氣象學科的特殊性使得氣象科學和氣象技術比較接近。但是仍有區別。更加注重“氣象科技軟實力”的建設對科技的支持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僅僅創造好的硬件條件,多建些實驗室,多購置些儀器裝備,多投入些資金。現階段科技發展更需要的是好的政策環境、社會環境,讓科學家們能夠心無旁騖搞科研,集中精力出成果,多給一些關懷,少添一些干擾。要尊重氣象科學技術發展規律,既加快發展又不能急于求成,既鼓勵探索又允許失敗,既注重研究開發又注重成果應用。中國氣象事業的發展離不開經濟發展的大環境,因為氣象硬實力的增長與經濟實力增長是基本一致的,因此當經濟發展渡過拐點之后,氣象硬實力也必將面臨一個發展拐點。氣象軟實力與氣象硬實力相伴生長,共同發展,在某個歷史階段,必然會遇到發展拐點(見圖1)。圖1氣象軟硬實力演變拐點示意圖從圖1可看出,氣象科研設備作為氣象硬實力,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需要人文等方面的氣象科技軟實力的支撐,才能促進氣象科技創新的整體發展。目前正處于這個歷史階段,所以,今后的發展必須更多地依靠完善的體制和機制,依靠好的制度和政策。未來需要加快推進氣象科技軟實力的建設問題[7]。把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的知識和研究方法引入氣象科技創新的研究中氣象科技要想做出大成就,做出流傳于世的深層次成果,少了人文素養是比較困難的。單純對理性的追求并不一定帶來理性的結果。因為理性的起點和終點都是非理性的。正如整個電磁波譜上,可見光只是很小一段一樣,整個宇宙中,理性只是很小一部分,大部分都是非理性的。這個結論無需證明。“歌德爾不完全性定理”和“測不準原理”就已經說明理性內部會導出非理性的結果[8]。這就是人文社會科學的內容。加強大氣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交流非常有助于我國大氣科學和氣象事業的健康發展。氣象科技與氣象科普同等重視,“一體兩翼”氣象科技創新將會推動氣象科普的發展,反過來氣象科普將會給氣象科技創新營造更好的研究氛圍和未來人才儲備。目前氣象科普的理念需要較大提升,把氣象科普與氣象局的對外宣傳結合起來,氣象科普是提高氣象局社會地位的重要途徑。國外對于科學普及,早已推進到“公眾理解科學”的雙向互動的階段[9],我國的氣象科普還是單向灌輸的階段。應該推進“公眾理解氣象”。更多與外界合作,聽取更多聲音在“十二五”氣象科技發展院士專家座談會上,專家們達成共識,解決制約氣象業務服務發展的關鍵科技問題,離不開中科院、高等院校、各有關部門的廣泛參與,離不開全行業乃至其他相關領域科學家的聯合攻關,離不開業務服務專家和科學研究專家的通力合作[10]。氣象重大工程投入的發展需要聽取更多外界的意見和建議。氣象部門強調為社會服務,就要有“大氣象”的氣魄,提高與社會各界交流的積極性。相對于“農、林、牧、副、漁”的大農業,實際上存在“大氣象”的概念,包括海洋、地震、水文、航空等都是“大氣象”的服務領域。做好“大氣象”的社會管理,對于中國氣象事業的發展意義深遠。
本文作者:陳正洪工作單位:中國氣象局發展研究中心
- 上一篇:氣象探測的緊迫性及措施
- 下一篇:小議計量互感器故障分析與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