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挖掘針刀治療頸型頸椎病分析
時間:2022-05-06 09:31:28
導語:數據挖掘針刀治療頸型頸椎病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的:分析針刀治療頸型頸椎病的選點規律。方法:全面檢索中國知網數據庫(CNKI)、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CBM)、萬方數據庫(WanFang)、維普數據庫(VIP)收集2000年1月—2018年10月以針刀為主治療頸型頸椎病文獻并建立處方數據庫,運用SPSSStatistics19.0,Clementine14.0進行描述性分析及、聚類分析、關聯規則分析。結果:納入針刀處方42條,使用頻次最高的選點為棘突、關節突關節、肩胛骨內上角;關聯規則結果顯示相關性最高的是棘突-關節突關節-肩胛骨內上角;聚類分析結果顯示存在3個有效聚類群。結論:總結出針刀治療頸型頸椎病的常用組合規律,為臨床針刀治療頸型頸椎病提供依據。
關鍵詞:頸型頸椎病;針刀;選點規律;數據挖掘
頸椎病是一種常見的慢性退變性疾病[1]。臨床上以頸部疼痛,頸部僵硬,有時伴有頸椎生理曲度變小,頸椎小關節紊亂為特征[2]。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頸椎病的發病率有明顯增高和年輕化趨勢,據統計我國成人頸椎病的患病率為13.76%[3]。頸型頸椎病是頸椎病中早期常見的類型,不僅影響生活質量,而且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4]。目前針刀廣泛用于頸型頸椎病的治療,大量文獻證實針刀在緩解頸型頸椎病患者疼痛、改善功能等方面療效顯著,然而關于針刀治療頸型頸椎病選點的共性和規律研究還顯不足[5-6]。為此,本研究采用數據挖掘技術對近年來針刀治療頸型頸椎病的處方進行收集、歸納和分析,以期為臨床治療和開展實驗研究提供借鑒與參考。
1資料與方法
1.1文獻來源。檢索收錄于中國知網數據庫(CNKI)、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CBM)、萬方數據庫(Wanfang)、維普數據庫(VIP)中2000年1月—2018年10月以針刀為主治療頸型頸椎病的臨床研究文獻。1.2文獻檢索策略。采用主題詞檢索與自由詞檢索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檢索詞為“針刀、小針刀、頸型頸椎病”等,同時追溯相關文獻的參考文獻來補充相關文獻。僅限于中英文。1.3文獻納入標準。(1)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來源不限,符合《第三屆頸椎病專題座談紀要》界定的頸型頸椎病標準;(2)納入研究必須為臨床隨機對照試驗;(3)治療組以針刀治療為主,可聯合其它療法,不限對照組的干預方式;(4)明確給出針刀處方;(5)以針刀選點方式的比較為2個處方。1.4文獻排除標準。(1)動物實驗類、綜述類、重復發表的研究文獻;(2)以針刀為輔助治療的文獻;(3)未明確描述選點解剖位置或非常規選點的文獻。
2數據預處理、數據庫的建立及數據挖掘方法
2.1數據預處理。根據文獻檢索策略,初步得到相關臨床研究文獻331篇,經過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篩除后,最終納入符合的文獻40篇。解剖定位名稱的規范:文獻中所出現的針刀選點的解剖名稱及腧穴參照《系統解剖學》及參考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三五”規劃教材《經絡腧穴學》[7]進行規范,全部數據錄入后,由2個研究員對解剖部位相同,但名稱不同的定點名稱進行整理歸納,如天髎穴、肩胛提肌止點歸納為肩胛骨內上角,天宗穴歸納為岡下窩中點,“T”型針刀術式定點[8]:項韌帶止點、斜方肌起點、頭半棘肌止點歸納為枕外隆凸;距枕外隆凸向左右旁開2.5cm的上項線上兩個點、項韌帶部分止點歸納為隆突外2.5;再距枕外隆凸向左右旁開5cm的上項線上定兩點、頭夾肌止點、胸鎖乳突肌止點歸納為隆突外5,夾脊穴歸納為椎板,小菱形肌起點歸納為肩胛岡內側,棘突頂端、上下緣、外緣處歸納為棘突等。最終納入選點共11個。分別為:棘突、關節突關節、肩胛骨內上角、枕外隆突、隆突外2.5、隆突外5、橫突前結節、橫突后結節、椎板、肩胛岡內側、岡下窩中點。使用總頻次達152次。針刀處方的處理:本研究從40篇“頸型頸椎病”的文獻中整理出42條針刀處方,將處方錄入“處方選點表”中。2.2數據庫的建立。根據上述篩選條件,采用Excel建立針刀治療頸型頸椎病的針刀處方數據庫,將選點、頻次等有關數據錄入,然后采用數據挖掘方法進行統計分析。2.3數據挖掘方法。應用統計軟件SPSSStatistics19.0進行描述性分析及聚類分析,采用Clementine14.0軟件對選點進行關聯規則分析。
3針刀治療頸型頸椎病選點規律挖掘結果
3.1描述性分析結果。對42條處方數據進行選點頻數分析處理,共涉及11個選點,應用頻次共計152次。使用頻次最高為37次,頻次最低僅3次,應用頻次較多的穴位依次為:棘突、關節突關節、肩胛骨內上角、隆突外2.5、橫突后結節、枕后隆突、隆突外5、橫突前結節、岡下窩、肩胛岡內側、椎板,詳見表1。3.2關聯規則分析結果。選用Clementine14.0數據分析軟件將11個選點進行Apriori算法,設置支持度(前后項同時出現的概率)≥10%,置信度[9](前項出現時后項出現的幾率)≥80%,共獲取29條關聯規則,前9條關聯規則如表所示(表2);其關聯規則網狀圖如圖(圖1)所示。兩個選點之間的連線越粗提示相關性越高。3.3聚類分析結果。選用SPSSStatistics19.0統計軟件對11個選點進行聚類分析,得樹狀圖(圖2)。分析樹狀圖可知,將11個選點分為2大類,其中一類為“關節突關節-棘突-肩胛骨內上角”,另一類包括3小類,分別為“枕外隆突-隆突外2.5-隆突外5”“橫突前結節-橫突后結節”“椎板-肩胛岡內側-岡下窩中點”。
4討論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頸椎病與頸周肌群勞損、頸椎力學失衡密切相關[10-13]。張強[14]和張天民[15]提出的“弓弦網眼”理論認為軟組織動態平衡失調為頸椎病的根本原因。由黏連、瘢痕和攣縮形成立體網絡狀頸椎病理構架,其中弓弦結合部是損傷最集中的部位。研究表明,針刀可以調節頸肌細胞凋亡[16],改善頸椎曲度[17],解除神經卡壓,分離瘢痕組織,減少勞損組織纖維化效應,促進肌肉修復[18]。
本研究通過對針刀治療頸型頸椎病的臨床研究文獻中的選點運用規律進行分析,發現運用頻次最高的選點是棘突、關節突關節、肩胛骨內上角。棘突為頸部眾多肌肉韌帶的附著點(弓弦結合部),其與棘上韌帶、棘間韌帶和頸后伸肌共同組成韌帶復合體在頸椎穩定方面有重要作用[19-20]。棘突是應力集中部位,承受過大的牽拉力,可引起局部組織充血、水腫、滲出,繼而發生黏連、瘢痕和攣縮,形成持續性牽拉,相鄰結構正常對位關系及各個位點的力平衡狀態會被打破,最終引起頸椎動靜態平衡失調。關節突關節病變是頸肩部疼痛的一個重要原因,其與頭半棘肌組成的頸脊神經骨纖維管是頸神經后支卡壓的好發部位[21]。關節突關節囊內富含神經末梢和多種感受器,損傷后引起神經元激活、神經肽釋放以及炎癥介質反應,誘發相應區域的疼痛[22]。頭夾肌、頸夾肌和斜方肌腹肌覆于關節突關節表面,是治療頸型頸椎病的重要部位[23]。肩胛骨內上角為肩胛提肌的附著點,該肌肉勞損痙攣,在止點處容易產生無菌性炎癥,同時在起點橫突后結節處產生弓弦樣牽拉力,使支撐面的椎體及橫突向患側擠壓,造成側方壓增大,成為椎體不穩因素[24]。針刀通過對結合部松解,釋放結點中的異常應力,破壞本病的病理網絡狀構架,恢復動態力平衡使疾病得以治愈。應用關聯分析和聚類分析來探析選點之間的規律性。應用關聯分析結果顯示:棘突-肩胛骨內上角-關節突關節,枕外隆突-隆突外2.5-隆突外5等關聯度達到百分百。棘突-肩胛骨內上角-關節突關節與頸型頸椎病筋結壓痛點好發部位相重合[25],也是重要的弓弦結合部[15],項韌帶、半棘肌、夾肌、回旋肌、多裂肌和斜方肌等眾多弦在此附著。枕外隆突-隆突外2.5-隆突外5所在項平面,這些區域可松解的肌肉群為枕后三角深層的頭后大直肌、頭后小直肌、頭上斜肌,以及胸鎖乳突肌和夾肌,這幾塊肌肉損傷很容易導致上部頸椎的生物力學系統的平衡失調[26]。進行聚類分析分析得樹狀圖。分析樹狀圖可知,選點被分為2大類。第一類為關節突關節、棘突、肩胛骨內上角,是治療頸型頸椎病的重要選點。另一類可歸為3小組,各有側重,可根據癥狀選點,如枕部癥狀,選點可選取“枕外隆突-隆突外2.5-隆突外5”類;頸部側面癥狀,選點可選取“橫突前結節-橫突后結節”類;肩部癥狀,選點可選取“椎板-肩胛岡內側-岡下窩中點”類。
綜上所述,通過運用數據挖掘技術,從不同維度對文獻進行處理探析,關節突關節、棘突、肩胛骨內上角可以作為頸型頸椎病的基礎針刀處方,可根據癥狀配伍相應選點。但本研究仍存在局限性。首先,選點的位置是靜態體位下的相對位置,而針刀松解時的深度與方向與病變組織的層次和結構密切相關。其次,對部分處方的名稱進行歸納整理,可能與原處方描述有所偏差。
作者:劉洪 張任攀 張良志 劉晶 陳斌 趙紅佳 修忠標 單位:1.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院 2.福建中醫藥大學
- 上一篇:農業大數據可視化平臺研究
- 下一篇:智能化數據挖掘系統設計及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