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挖掘中醫治療帕金森病研究
時間:2022-05-19 03:00:27
導語:數據挖掘中醫治療帕金森病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的:基于古今醫案云平臺,探討中醫治療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的用藥規律。方法:以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腦病科于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住院治療PD的醫案為數據來源,選取中醫藥治療PD中藥方劑。結果:選取180例PD患者臨床方劑進行數據分析,患者年齡集中在60歲以上,比例為88.9%;中藥方劑涉及中藥226味,方劑中藥物使用頻次≥60次的前3位藥物為白芍、當歸、丹參;藥物組合頻次位于前3位的為“白芍-當歸”“白芍-丹參”“枸杞子-白芍”。四氣以溫、平性藥物為主,五味則以甘最多,歸經以肝經頻次最高。關聯分析出現頻次最高為白芍配伍當歸;聚類配伍可將藥物聚為6類,藥物功效分析主要為平抑肝陽。結論:中醫治療PD多用溫性、平性的藥物,五味則以甘、辛最多,主歸肝經,常以白芍、當歸、丹參、枸杞子相互配伍,主要功效為平抑肝陽、養血柔肝,根據兼證不同,佐以滋補肝腎、潛鎮熄風、益氣健脾等。
關鍵詞:帕金森病;中醫藥療法;數據挖掘;用藥規律
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是一種好發于中老年人的神經系統疾病,由于神經系統發生病變,進而出現動作遲緩、靜止性震顫、姿勢及步態異常、感覺甚則精神障礙等運動及非運動性癥狀,對其運動系統、神經系統等造成嚴重影響,嚴重者可導致其生活無法自理[1]。目前,西醫是多采用左旋多巴制劑、美多芭制劑為主的多巴胺替代治療,但只能緩解癥狀,無法阻斷病情進展[2],且長期服用存在不良反應多及耐藥等問題。中醫藥因其辨證施治和靈活用藥,在治療帕金森病具有一定優勢,且被越來越多患者接受。本研究基于古今醫案云平臺進行數據挖掘,對臨床中醫藥治療帕金森病的用藥規律進行分析,以期進一步指導臨床用藥。
1資料與方法
1.1數據來源以湖南省中醫研究院附屬醫院腦病科于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于住院治療PD的醫案為數據來源,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內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進行篩選,共收錄醫案180例,涉及方劑180首,中藥共計226味。1.2病案納入標準①以頭部或肢體搖動、顫抖為主要臨床表現,入院中醫診斷明確診斷為“顫證”;②所有病例均有相應輔助檢查結果確診為PD;③服用中藥治療,未服用西藥長期干預,療效評定為治愈或明顯好轉者;④診療信息全面詳細者。1.3病案排除標準①入院診斷不明確者;②治療療效不明確的中藥方劑;③符合納入標準但未服用中藥者或服用西藥長期干預者。1.4統計學方法本研究采用中國中醫科學院研制的“古今醫案云平臺(V2.0)”軟件進行數據發掘。中藥規范化處理:如“制首烏”規范為“何首烏”,“桑葚子”規范為“桑椹”等;將所收集的處方進行篩選核對后依次錄入“數據管理”模塊中的“方劑管理”中,運用頻次統計、組方規律、聚類配伍、四氣五味及歸經等多種分析方法對其進行挖掘。
2結果
2.1180例PD患者年齡分布通過對180例PD患者年齡進行統計分析,PD患者主要集中于60歲以上,占88.9%,見表1.2.2180首方劑中使用頻次≥60次的藥物頻次分析按照藥物配伍出現頻次由高到低排序,前3位分別為白芍、當歸、丹參,見表2.2.3180首中藥方劑中藥物組合頻次分析分析所得藥物組合出現頻次排序,前3組分別為:“白芍-當歸”“白芍-丹參”“枸杞子-白芍”,見表3.2.4180首方劑中藥物四氣、五味、歸經分析180首方劑經統計可知,四氣主要以溫、平性藥物為主,微寒及寒性藥物次之,微溫與涼藥最末,見圖1;五味則以甘最多,其次為辛、苦、酸,見圖2;歸經以肝經頻次最高,其次為脾、肺、腎,見圖3。前3組藥對為:“白芍-當歸”“枸杞子-白芍”“山楂-白芍”,見表4。2.6聚類配伍分析對使用頻次位于前20位的藥物進行聚類配伍,分析結果顯示藥物可分聚為6類:第1類:白芍、當歸;第2類:桑椹、山楂、枸杞子、蟬蛻;第3類:熟地黃、鉤藤、龜板、生牡蠣;第4類:制何首烏、地龍、天麻;第5類:茯苓、白術、法半夏、陳皮、甘草;第6類:葛根、丹參。見表5、圖4。2.7180首方劑中藥物功效頻次分析將所有中藥進行功效總結分析,以平抑肝陽頻次最高,為204次,見圖5。
3討論
本研究通過對180例PD病例分析發現,帕金森病患者的發病年齡集中在60歲以上。《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年六十,陰萎,氣大衰。”王肯堂在《證治準繩·顫振》中指出“此病壯年鮮有,中年以后乃有之,老年尤多。夫老年陰血不足,少水不能制盛火,極為難治。”年老體衰,則腎中精氣虧虛,而精生髓,腦為髓海;精虛髓空,發為神識呆滯、動作笨拙、語緩善忘。《素問·至真要大論》云:“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肝腎乙癸同源,水不涵木,肝腎交虧,下虛則高搖[3],且肝之陰血虛損則筋憊失控,風木內動,而肢體拘急顫動。有研究顯示,我國PD的患病率為0.19%,其中年齡在65歲以上的患病率高達1.7%[4]。PD的易感性與衰老相關,衰老會出現基因組穩定性降低、線粒體功能紊亂、細胞間通訊下調,且衰老細胞外泌體分泌α-突觸核蛋白增多,α-突觸核蛋白沉積與帕金森病兩個變異基因座(SNCA和TMEM175)密切相關[5]。由此可觀,年齡增長、臟腑漸衰是本病發病的重要因素。本研究結果顯示,180首治療PD的方劑中主要以溫、平性藥物為主;以甘最多,辛次之;歸經以肝經頻次最高,其次為脾、肺、腎三經。肝對應五行為木,溫為木之性,肝溫則順,符合調達之意;平屬氣之薄者,效為發泄,常于疏利、調泄,以制肝之剛強躁急太過[6]。《素問·臟氣法時論》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藥以甘味之緩制肝升發太過,護其柔和;辛味散行有度,可助肝疏泄有常、升發得宜。本病病位在筋脈,肝在體合筋,肝氣竭則筋衰,藥物歸經主入肝,調節肝臟為先。歸經表明PD非一臟之病,虛實雜合,需脾、肺、腎多臟共調,各臟相互為用,方得奇效。180首方劑中藥物使用頻次≥60次位于前3位的分別為白芍、當歸、丹參。白芍養血斂陰、柔肝止痛、平抑肝陽[7],在《玉楸藥解·木氣藥升降品》中言:“善治厥陰木郁風動之疾。”白芍的主要活性成分芍藥苷,藥理學研究發現,高濃度芍藥苷可保護多巴胺能神經元,調節6-羥多巴、腺苷受體A1、ASICs的活性和相關蛋白的表達等[8],達到減弱神經退行性變、抑制細胞凋亡、保護神經細胞的作用,從而改善PD的臨床癥狀,取得良好的療效。當歸含有多種有效成分,主要為阿魏酸和當歸多糖,實驗研究發現,當歸可通過特定信號通路激活SIRT1、抑制6-OHDA誘導PC12細胞的凋亡而起到治療PD的作用[9]。丹參入肝、心二經,具有活血補血、通絡祛瘀的功效。研究發現[10],丹參含有7種有效成分參與PD主要神經細胞多巴胺受體的調控過程,可以改善PD的運動癥狀。徐玉英等[11]發現丹參中主要成分丹參酮IIA可通過下調內質網應激反應干預神經元凋亡,降低PD大鼠中腦黑質內多巴胺能神經元的減少,以達到延緩進展和治療癥狀的目的。綜上,白芍配伍當歸、丹參,共奏補血養肝、斂陰平肝、活血調絡之效。經聚類配伍的6類組方中:C1具有補血柔肝、斂陰平肝之效;C2具有滋補肝腎、行氣解痙之效;C3具有潛鎮熄風、養陰止痙之效;C4具有平肝熄風、補肝益腎之效;C5具有補氣健脾、祛濕行氣之效;C6具有活血通絡之效。6類組方以補血養肝、斂陰平肝為主,根據顫證之兼證加減用藥,結合中藥功效頻次最高的平抑肝陽,與顫證的病因病機一一對應,以發揮治療效果。
作者:張珊珊 帥文昊 楊穎 李映辰 龍華君 單位:湖南中醫藥大學 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
- 上一篇:數字與信息化時代計算機技術探討
- 下一篇:數據挖掘旅游酒店游客滿意度評估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