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信改革論文

時間:2022-09-11 05:43:00

導語:電信改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電信改革論文

1999年11月15日,中美兩國簽署了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雙邊協議,就有關電信產業的市場準入問題作了突破性規定:“入世”后,中國將成為WTO基礎電信協議的成員國之一。消息傳出后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對于中國電信而言,這不僅僅意味著良多的機遇,同時也帶來了許多嚴峻的挑戰。在這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新環境下,中國的電信業也在發生著巨大的變革,做出積極的應對。

1、中國電信改革及其仍存在的問題

(一)電信改革的現況

過去,傳統的電話基礎網具有明顯的自然壟斷的特性,人們常常用“瓶頸”這樣的字眼來形容它。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巨大進步,材料(光纜)和設備的大幅度降價,電信市場的需求飛速成長,當今電信基礎網的自然壟斷特性已經發生了變化,一國一網不再具有效率方面的現實優勢。各國電信都在呈現數網替代一網的潮流。

現今我國信息通信業正在進行的一系列重大改革也正是為了順應這一變化,增強我國電信業的競爭力,盡快與國際接軌。首先,以政府機構改革為契機,在全國實施郵電分營,使郵政、電信企業分別成為獨立核算、自主經營的市場競爭主體,為電信業進一步深化改革奠定基礎。其次,本著破除壟斷,促進競爭的原則,著力優化電信企業結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公平有序的市場秩序。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中國電信改革與重組。中國電信將重組為固定網絡、移動通信、無線尋呼和衛星通信4家公司。無線尋呼被剝離出來以后,其50億資產、3000多萬用戶將全部劃歸聯通所有,鐵路和電力通信網的富余能力也將撥給中國聯通。再加上其他經營增值業務的公司,從而破除中國電信市場上一網獨霸、壟斷經營的狀況,形成多家爭鳴、平等競爭的局面。

(二)電信改革后仍然存在的問題

一個壟斷行業的龐然大物一時間四分五裂,中國電信這座久封的冰山似乎真的要融化了——著實讓人歡呼雀躍。然而,這當中仍有不少問題值得人們進一步思考。

1、壟斷并沒有從質上打破

目前中國電信的這種重組方式雖然邁出了打破壟斷的第一步,但并沒有真正觸及壟斷的實質,很難形成有效的競爭格局。因為,固定網是長途電話和移動電話的供應商,長途電話、移動電話及其它增值業務只有接入市話網才能提供服務。可見,市話服務是長話及其它服務的一種必不可少的投入要素,除非對固定網實施非常嚴格的管理,否則固定網可以找出各種理由保護壟斷。而目前的重組方式并沒有觸動固定電話網的壟斷地位,所謂的打破壟斷并沒有從質上打破。

2、難以達到真正有效的公平的競爭

聯通進入電信業,雖然打破了中國電信的獨家壟斷,但市場的競爭實力是非常不對等的。第一,中國電信在所有電信業務上占著絕對主導的地位,聯通的用戶與中國電信的用戶相比,幾乎是1:10的比例——如此弱小與強大,幾乎談不上競爭。即使現在改革了,聯通得到了諸多方面的加強,但是要達到與中國電信平等對抗的地位尚還需一段相當的時間;第二,至今為止,尚無一部有關電信的法規出臺。中國電信不僅是經營者,同時也占據了管理者的位置,既是運動員又是運動規則的制定者和裁定者,無論大的、小的,凡是新進入的競爭者都必須接受它的管理,這樣的格局是不可能保證公平競爭的。

3、必須區分網上服務和網絡建設

從國家長遠利益來看,中國想繼續發展壯大電信業,就必須控制網絡運營。那么,與現在電信改革引入的數網競爭是否存在矛盾呢?這就存在一個搞清楚網絡服務與網絡運營的區別的問題。電信實際上是由兩塊組成,一是網絡建設,二是網上服務。通常說的國家控制指的是前者,這就好像鐵路線,如北京到深圳只能修一條京九線,不能說為了引進競爭,在京九線旁邊再修一條京九線,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會這么做。而網上服務就好比在鐵路上運行的車輛,都在同一路線上跑,但可以由不同公司發出,發車時間、級別水準、載客數量則由各公司依自身實際情況而定。因此,這一塊可以鼓勵競爭,并且還要加以鼓勵。現在進行的中國電信改革既要打破壟斷,又要避免重復建設,明確地把競爭保持在恰當的范圍之內。

4、電信資費不合理,缺乏透明度

在現代生活中電話日益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聯系手段和工具,但由于電信資費的收取缺乏透明度,常常使中國電信成為許多經濟能力有限的大多數用戶“又愛又恨”的東西。業務資費、附加費太高,月租費、初裝費不合理,計算機上網費令人難以承受等問題曾在一段時間沸沸揚揚。還有就是各類頻繁出錯的計費問題使得許多消費者怨聲載道,電信企業成了“小偷”。這些都嚴重影響了中國電信的聲譽,成為競爭中的不利因素。

5、員工素質低下,觀念陳舊

在中國電信一統天下時,由于沒有任何風險且收益豐厚,福利也比較好,更重要的是非常穩定,不用擔心下崗,于是就成了人人向往的好單位。各種各樣的人通過各種不同渠道進入電信企業,而前幾年電報和人工長途電話業務比較興旺時進入電信企業的素質比較差的人員,又不能夠在電信改革后內部消化吸收,為企業增添了一個非常大的包袱。而且,行業內仍有許多員工抱著過去大鍋里吃飯的想法不放,市場意識淡薄,觀念陳舊,缺乏競爭的積極性,依舊賴在傳統老套的經營方式上,生等用戶上門,而非主動出擊,主動搶占市場。服務方面盡管與往日相比已有了長足的進步,然而仍不能令消費者完全滿意。倘若這些觀念不及時轉變過來,這樣的市場營銷策略根本無法應對競爭的市場。

二、WTO對中國電信業提出的挑戰

近年來,我們的通信業獲得突飛猛進發展有目共睹,但這是與國家給電信的一些優惠政策分不開的,如減免進口設備關稅等。今后這些附加的政策不會維持太長時間,因為進入市場后,不可能無償地占有用戶的資本。市場經濟的觀念就是,用戶支付了價值給你,你就應該通過你的勞動,通過你的服務給以回報,否則從此你將一分錢都拿不到。特別是在加入WTO以后,隨著外資的進入,關稅的下降,中國電信業將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

(一)國家機密的安全性受到影響

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通信手段的不斷發展,電信業與國家的機密已是愈來愈密不可分了,經常為黨政軍情報等部門服務,甚至就直接承擔大量機要通信任務,或者在某些場合為重要通信承擔掩護任務。在這個問題上,無論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是相當慎重的,并成為許多國家不愿或遲遲不肯開放電信市場的主要原因。美、英等發達國家也是直到80年代初才相續開始放開電信市場,這時各發達國家的電話主線普及率已經達到:美國47.59%,英國34.70%,德國31.83%,法國38.27%,加拿大43.23%,澳大利亞36.36%,日本35.89%厖這些國家的網絡建設基本完成、國內市場基本飽和,這是他們放開電信市場最重要的物質基礎。即便是這樣,開放也設置了各種限制,且結果往往是單向的,如美國至今為止還沒看到哪個國家的電信公司到那里開辦了什么業務。并且在世界走向信息化時代的進程中,國家力量的向外擴張正在從軍事侵略、經濟侵略發展為信息侵略。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無論是在政治、意識形態還是物質基礎方面都與其他國家差異甚大,更是加劇了這種矛盾。

(2)加劇我國電信業發展的不(3)平衡

自20世紀30年代美國建立了AT&T(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的壟斷經營體制以來,不同電信業務之間的交叉補貼就成為電信資費的基本政策,即長途電話業務補貼本地電話業務,國際電話業務補貼國內電話業務,城市低成本地區補貼農村高成本地區,辦公電話用戶補貼住宅電話用戶。這一交叉補貼的資費結構后來被其他國家采用,成為壟斷經營體制下世界各國電信資費的普遍特征。我國的電信資費也不例外,甚至資費背離成本的結構性扭曲和業務之間交叉補貼的程度比世界上許多國家更為嚴重。中國電信改革以后引入競爭機制,使原來存在高額利潤的業務率先成為競爭的焦點,即原來利潤率高的長途電話業務、移動通信業務先行進入競爭領域。競爭使這些業務的資費迅速下降,利潤率也隨之下降,而承擔市話業務的電信企業就越來越難以用其利潤對市話、尤其是對高成本地區的農話進行補貼。另外,我國通信業的發展在不同的經濟區域也存在差異。東部地區由于經濟發達,人口密集,收入水平較高,通信能力比較發達;而西部地區由于經濟落后,人煙稀少,收入水平低下,相同數量資金的投入,分攤的成本較高,投資回收期要長,顧而通信發展受到諸多限制,水平遠不如東部。如果發達國家進入我們的電信市場,由于投資的獲利性,他們只會把資金投向高收益區域,即會投向長途電話、移動電話等業務,或是經濟發達的東部,這樣一來就會使本來已不平衡的發展勢態趨于惡化,從而影響電信業的整體發展水平,甚至影響國民經濟的發展水平。

(三)使國內電信業務領域競爭形勢更加嚴峻

雖然中國電信業已完成了政企分開、郵電分營,中國電信也改組為固定網絡、移動通信、無線尋呼和衛星通信等四家公司,同時還加強了聯通及其他一些通信公司,引入了適度競爭。但由于剛剛涉足競爭領域,經驗不足,資金實力、經營規模、技術服務等方面仍然存在許多問題。相比之下,許多外國電信公司,特別是發達國家,電信市場的開放和競爭環境已日趨完善,在競爭環境下,企業經營已形成一套科學、完善、全面的體系,再加上先進的信息技術、管理技術、高質量的服務支撐和雄厚的資金保證,使其具有相當大的威脅力和殺傷力。

并且中國加入WTO以后,國外的電信公司包括美國公司在內可以在基礎電信業和增值電信業中占到25%的股份。這對于開放程度比較大的業務,像尋呼、Internet等,相對而言外國公司的介入影響可能會小些,而那些目前仍處于壟斷經營的業務,如本地電話、國內電話及長途電話業務,將使加入WTO的代價增加,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四)給民族通信設備制造業帶來巨大壓力

雖然我國在一些傳統產品領域如交換機等已經形成強大競爭力,具有明顯價格優勢。但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后,隨著關稅的不斷下降,到2005年降至為零,這種優勢將逐漸減小,乃至不復存在。另外,一些通信產品則長期被國外產品壟斷,比如:手機目前90%以上的市場被洋貨占領,雖有五個國產手機生產廠家已進入市場,但由于在產品價格、技術含量、工藝等方面不敵對手,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我們的差距是必須承認和面對的。開創民族工業最根本的不在于引進、消化和吸收基礎上的仿效創新,而在于超越創新,這對于像中國這樣技術落后的國家尤為重要。因此,進入WTO將使中國在這些領域與國外產品的差距進一步拉大。為此,必須充分利用進入WTO前的這段時間不斷進取,積極創新。

三、中國電信業的應對措施

可以說,在目前條件下,由于國力的懸殊,我國電信開放還談不上什么平等,但是為了中國加入WTO的整體長遠利益,電信業做出必要的犧牲也是應該的。當前的問題,是要慎重掌握電信開放的時機、開放的程度和開放的條件,積極行動起來,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應對。

(1)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和電信改革的方向,(2)加快制定和出臺有關的電信法規

任何一個國家的電信對外開放,都是從修訂《電信法》開始的。有了國家的法律依據,電信部門才能依法行政,外資企業也才能依法經營。中國的《電信法》不知叫了多少年,起草過多少本子,卻至今沒有著落,而過去頒布的行政法規顯然已不能適應今天形勢變化的需要。并且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按照法規透明的原則,必然要求我國盡快出臺電信法。沒有《電信法》一切承諾、協議都是無效的。因此,應該本著打破壟斷、維護公平競爭的立法宗旨盡快制定一部既能與國際接軌,又能滿足當前電信改革與發展需要,同時還兼顧國內各有關集團利益的電信法。只有有了法律,才能使電信的改革開放方案符合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也才能對外資進入中國電信市場后實行有效的管理。這是當前電信業的頭等大事,刻不容緩。

(二)建立不對稱管制制度

作為一項主要目的在于保護新進入的弱小競爭者的有效政策,寬嚴有別的不對稱管制政策在許多率先進行電信改革的國家被廣泛采用。我國在電信開放過程中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不同程度地加以運用。在普遍服務、特許權拍賣、網間互聯及電信資費等方面,都可以考慮逐步減弱原有的或效益好的企業之義務,同時逐步加大新進入的外來企業之義務的不對稱管制政策。例如,外資進來經營電信,必須服從所在國的電信規劃,并承擔普遍服務業務。假如你申請在大城市經營盈利的電信業務,同時要分配承擔邊遠地區或農村經營虧本的電信業務,否則就不予批準;還可實行經營許可證制度,許可證是規定限額、公開招標的,外資可以投標,如果許可證已經滿額,外資只能找有經營權的企業合作,企業可以自主要價,雙方談不攏,外資就只好干晾著,與政府無關。等等這些方面的實施過程是不宜過長的。它們只能為中國電信業進入WTO起到一定的緩沖作用。

(三)在電信改革的實踐方面,早日實現有效競爭的局面

從世界各國的電信體制改革來看,其核心無一例外是打破壟斷、引入競爭。近年來美國電信公司的合并或兼并決不是走回壟斷,而是正在由較小規模的競爭走向更高水平和更大規模的競爭,沒有1984年的AT&T公司的解體就沒有今天競爭的發展。美國電信改革不但使社會和消費者受益,而且確實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使其電信事業有了空前的發展。可見,以打破壟斷、引入競爭為原則的改革對電信業的意義是多么重大。目前,中國電信正在實施的改革以及中國聯通的改組也正是圍繞這一原則展開的。現在的關鍵就在于如何讓競爭更為有效。首先,要取消市場進入障礙,如高收費、高租金、業務限制等,積極鼓勵條件具備的經營者進入市場;其次,制定嚴格的合理的市場管理辦法,并設立專門政府機構實行“監督”。反對利用絕對主導地位實施不正當競爭手段;同時還可以對一些有發展前途的競爭對手加以扶持,加速其發展。從而早日達到電信市場上的真正有效的公平競爭。

(四)制定合理的電信資費管制,改善電信服務質量

電信資費一直以來都是人們關注、爭論、埋怨、甚至無可奈何的焦點。然而,電信改革以及加入WTO后,壟斷被打破,市場經濟決定了想要在競爭中取勝就必須讓老百姓明明白白的消費。在目前和未來可見的競爭環境下,電信資費管制主要包括制定資費政策(如網絡互聯的資費政策、電話服務資費政策)和確定基本電信服務的費率。網絡互聯資費管制應以監督互聯企業之間的合同內容為主。基礎網絡(包括本地網、長途網、蜂窩移動網及衛星通信網)的使用和租售價格則需要由管制機構具體確定。而對其他所有放開經營的電信服務,其費率應由市場自動調節,無須加以管制。對于民怨鼎沸的電話初裝費、手機入網費及手機雙向收費等明顯不合理的資費政策,無疑應予取消。同時,還必須明確,電信資費管制的權利應該集中授予獨立管制者,不宜分散到其他政府機構。

同樣,改善電信服務質量也是在競爭中取得勝利的另一要事。為此,一定要克服過去那種反正我把兩根線甩下來,給你裝個機你不打就拉倒了的想法,改變過去電信業以老大自居的觀念,加強電信的內部管理,提高電信的服務質量,使所有的用戶都能夠滿意。怎么叫滿意呢?就是讓他使用方便。用戶從東城搬家到西城,希望自己的電話號碼不要變,按老的觀念講怎么能不變呢,區都變了嘛,且電話從東區移到西區,要越區放號,還要收費呢。如今這些概念都要改變,用戶的需要、用戶的需求就是我們改進的著眼點。只有想著怎么樣方便用戶,用戶才會到你這兒交費。服務越好,用戶就越多,利潤也就越多。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在開放的新形勢中,一個企業只有掌握了用戶,掌握了市場的占有率,才會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五)加強企業自我保護,做到以市場換技術

WTO134個成員國家和地區中,參加基礎電信協議、同意開放電信市場的有72個,還有62個沒有同意開放本國或本地區電信市場。同意開放電信市場的國家和地區中,到底有多少已經真正開放了呢?據國際電信聯盟的一份材料,開放國內本地電話的只有12個,開放國內長途電話的只有14個,開放移動電話的有54個,最近這個數字有所變化。這說明了,不少國家和地區只停留在法律上認可,實際上并沒有開放。所有這些國家和地區都在承諾對外開放的同時,努力保護本國或本地區的電信業。那么,作為電信企業本身,更應提高改革的緊迫感,加快自身內部經營機制的改革。盡快轉變觀念,轉換機制,改進經營管理,提高網絡資源利用率,減員增效,從而進一步提高自我保護能力。

同時還必須清楚地認識到我們向國外讓出一部分電信市場,目的是換回先進技術。我國電信設備的引進政策是非常成功的,程控交換機、通信光纜等都是引進國外技術而在國內生產的。“入世”談判中我國仍應繼續我們的成功之處,對于外方拒絕轉讓核心技術,要求整體進口或到國內組裝的提法則要予以拒絕。不給技術,憑什么送你市場?中國市場之大,吸引力之強眾所周知,倘若外方一意孤行,就讓他抱著自己的技術失掉中國這個上億的龐大的市場好了。

(六)防止人才流失

隨著中國電信市場的對外開放,外國電信公司的進入,中國的電信業將要面臨的不僅僅是市場的流失、利潤的流失的問題,還包括人才的流失問題,倘若不及時加以重視,將會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外國的電信公司要想在中國的電信市場上站穩腳跟,光憑他先進的科技、雄厚的實力和優秀的管理等方面的優勢是不夠的,還必須要有中國人才的支撐。有了人,企業才有了魂。否則在中國電信市場是成不了什么氣候的。因此他們會在國內通過各種方式培養、挖掘自己所需的技術、管理骨干。對于中國的電信企業自己來說,防止人才流失就應為人才創造一個良好的工作、發展的環境。杜絕“近親繁殖”的現象,以前電信總是對本系統的子女優先吸取錄用,在市場經濟下,這是不符合經濟規律的,用人必須唯才是舉,必須能為企業創造價值;在企業內部營造一種公平合理的競爭氛圍,給予大家平等的發展機會;引入激勵機制,不僅是精神上的,還要有物質上的,作為一個人才,有了貢獻是必須得到肯定的,這樣不僅能培養個人對企業的感情,還能激勵員工積極進取,同時還可以為公司創造巨大效益;塑造優秀的企業文化,讓員工具備一種主人翁精神,對自己的企業擁有一份自豪感,從而增強企業的凝聚力。

21世紀是知識和信息的時代,推進社會經濟信息化是世界各國面臨的共同重要任務。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將繼續貫徹對外開放政策,加強國際間的合作交流,積極創造條件促進中國信息通信業與國際接軌;將繼續深化改革,健全法制,促進中國信息通信業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從而使中國電信業的發展前景更為廣闊。

參考文獻:

1、我國電信資費改革趨勢《光明日報》1999.8.11

2、陸群電信改革走好電腦報1999年26期

3、鵬駿新華姍姍加入WTO對中國電信業的影響科技日報1999。121

4、余暉電信重組,壟斷終結?《中國經濟時報》1999112

5、時興平電信改革:發展還是硬道理中國經濟時報1999127

6吳賢倫三網合一任重道遠互聯網周刊199911

7王仕移動通信單向收費能實現嗎?《光明日報》1999811

8張楊電信資費有必要“分秒必爭”嗎?《光明日報》1999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