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網絡輿情監測研究

時間:2022-11-16 10:52:18

導語:食品安全網絡輿情監測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食品安全網絡輿情監測研究

摘要:食品安全網絡輿情監測系統在國內外被應用于食品安全風險預警與輿情補救,開發決策參考、監督抽檢、專項整治、協查處置等輿情信息應用場景化服務,實現高并發情形下對熱點食品安全輿情事件的自動跟蹤和分析。為探明該系統進一步的發展方向,本文比較了歐美食品安全輿情監測系統的應用狀況,分析了不同社會主體應用食品安全輿情監測系統的領域,結合我國實際發展制定相應措施,提出政府、食品企業和消費者三方的食品風險管控措施,加強對食品安全網絡輿情的引導,提升政府對突發食品安全輿情事件處理能力的建設,引領媒體、網民公正地發表觀點,從根本上改善我國食品安全網絡輿情的環境,最大限度地減少食品安全事故,保障食品安全。

關鍵詞:食品安全;輿情監測;社會主體;應用;措施

1引言

食品安全網絡輿情監測系統借助大數據技術,研究科學有效的輿情數據采集、數據處理、數據分析和數據應用的方法,采集相關信息做食品安全輿情信息規劃,為政府、食品企業和消費者等社會主體提供監測預警服務,旨在掌握人民群眾在食品安全方面的訴求、提高國家在食品安全領域的管理能力[1]。自國外爆發了“二噁英”、“瘋牛病”和“口蹄疫”等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以來,發達國家制定了有關食品安全的制度管理體系,以保障食品質量安全[2]。在國內,近年來“三聚氰胺”、“雙匯瘦肉精”、“塑化劑”和“毒膠囊”等突發事件在互聯網的推動下成為熱點和焦點話題,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3]。為了加強食品安全風險信息的有效管理,我國監管部門自2009年起,依法陸續了一系列關于食品安全風險信息的文件,要求開展食品安全輿情監測,實現食品安全問題的早發現、早研判、早預警和早處置[4]。然而,目前相關研究主要針對食品安全輿情監測系統的技術架構開展討論,鮮少有對系統的推廣與應用方面系統性、全面性的總結。因此,本文通過總結國內外食品安全輿情監測的發展進程,結合我國現況和特點,分析不同社會主體對于食品安全輿情監測系統的應用,提出政府、食品企業和消費者三方的食品風險管控措施,形成輿情預警和補救機制,加強對食品安全網絡輿情的引導,提升政府對突發食品安全輿情事件處理能力的建設,引領媒體、網民公正地發表觀點,從根本上改善我國食品安全網絡輿情的環境,實現食品安全社會共治,最大限度地減少食品安全事故,保障食品安全[5],為相關監管部門的日常工作提供理論參考。

2食品安全網絡輿情及其監測的定義

現今國際上對食品安全輿情監測[6]的定義并未統一,也未見我國對食品安全輿情監測概念的闡述。業界、學界從不同研究角度給出了食品安全輿情監測的定義。馬雨萌等[7]認為:食品安全網絡輿情指的是網民通過互聯網傳播的,對爆發的食品安全事故所產生的情緒、意見及態度等的總和,體現了老百姓對食品危害事件的憤懣情緒,是引起社會食品安全恐慌的風險要素。劉文等[4]認為:食品安全輿情是網民通過新聞論壇、微博微信等輿情渠道,傳播對食品安全形勢、食品安全監管的見解、意見和情緒。因此,食品安全網絡輿情是與食品安全進行多因素、多環節、多層面聯系之后的結果,具有專業性、復雜性以及關聯性的特點[8]。將食品安全網絡輿情概念和食品風險交流原理相結合,就得出食品安全網絡輿情監測的定義,即借助食品安全專業知識,通過人工或智能的采集方法,獲取有關食品安全風險的輿情分析結果,從而制定風險干預措施和危機應對策略,建立食品安全事件網絡輿情監測與預警機制[9]。

3歐盟、美國食品安全輿情監測的進展

3.1食品安全網絡輿情進展。2002年,歐盟了《食品安全綠皮書》和《食品安全白皮書》,制定了《歐盟食品安全總法(EC178/2002)》,建立有關食品追溯、風險評估、監測預警、危機應對等防范機制和若干法律法規,以保障食品質量安全[10]。隨后,歐盟正式成立了歐洲食品安全局(EuropeanFoodSafetyAgency,EFSA),為歐共體各成員國提供有關食品安全的科學意見,匯集和研究潛在食品安全風險數據,實現對早期風險的鑒別和預警,以控制和管理“從農田到餐桌”整個環節的食品安全[11]。2009年,EFSA了《交流戰略:2010-2013》[12],建立起從農場到最終消費者貫穿整個食物鏈的輿情快速監測和預警系統,要求成員國在發生食品安全事件時,通過輿情快速預警系統及時通報歐盟委員會,由歐盟委員經核查和評估來確定食品風險等級,并在第一時間結合相關建議協助成員國采取適當的措施[13]。2013年,歐盟委員會啟動了一項題為《2050年歐盟食品安全和營養:未來變化的情景和政策應對》[14]的研究,這項工作主要是為歐盟委員會制定未來的政策提供指導和分析,確定一些可能對歐盟食品安全產生潛在影響的因素,以保持歐盟食品安全和營養的高水平[15]。建立世界領先水平的食品監管體系并不斷優化升級是美國成功應對食品安全問題的關鍵[16]。其中“危害分析和關鍵控制點(hazardanalysiscriticalcontrolpoint,HACCP)”是美國食品安全體系中最有效的措施,它能精確挖掘潛在食品安全風險因子,并制定出一套科學的輿情處置方案來阻止風險的爆發,盡可能地減少食品安全事件的危害[17]。2009年,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頒布《食品安全現代風險交流戰略》[18],通過實時監測網絡媒體報道,上傳輿情數據,確保群眾對食品安全輿情信息的全面獲取,指導自身消費,并根據網民意見調整食品安全監管制度,以穩定食品產業的健康發展[19]。2019年,FDA提出“智慧食品安全新時代”這一倡議,旨在繼續實施美國《食品安全現代化法案》(FDAfoodsafetymodernizationact,FSMA),智慧食品安全作為一種新的食品安全方法,納入區塊鏈、傳感技術、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以建立一個對食品安全風險更智能的預防方法,幫助消費者更好地免受食源性疾病侵害[20]。歐盟、美國等發達國家在食品安全網絡輿情監測領域起步早,隨著食品安全監管體系的發展,食品安全網絡輿情監測逐漸受到廣泛關注,集中體現了輿情監測的重要性和大數據技術的進步。3.2食品安全輿情監測系統應用進展。網絡新媒體時代,發達國家借助大數據技術研發食品安全網絡輿情監測系統,無形中推動了食品安全網絡輿情監測的發展進程。1996年,瘋牛病從英國爆發致使歐盟畜牧業面臨重大損失,歐共體迅速建立了食品和飼料快速預警系統(rapidalertsystemforfoodandfeed,RASFF)[21],為有效降低食品安全風險,歐盟利用快速預警系統進行食品和飼料的風險交流,制定了事前干預、事中跟蹤分析和事后決策處置的預警機制[22]。20世紀以來,EFSA頒布了食品安全信息與輿情干預措施,提出食品安全風險評估與管理策略,加強各監管部門、研究機構以及互聯網媒體之間的管理和技術層面的交流與協作[4]。美國食品安全風險交流主要由數據采集系統、信息機制、媒體溝通機制和消費者食品安全指導等多部分協作運行。2006年美國發生一起大腸桿菌污染事件,美國FDA立即與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centerfordiseasecontrol,CDC)協作并進行調查,在識別出該食源性疾病是與一種預包裝菠菜有關系時,FDA立即采取行動,通過FDA網站和網絡媒體及時食品風險信息,指導公眾購買消費,科學了解食品安全,掌握最新的發展時態[23]。同時,2012年FDA風險溝通戰略提出修正,利用現代網絡信息收集工具,建立數據快速采集機制,通過網絡渠道獲取有關消費者情緒、意見和態度的反應信息。國外研究學者在食品安全輿情監測領域也取得眾多顯著成果,Yuan等[24]建立了在線分類監測系統對食品和藥品安全事件預警分級,早期預警信息平臺;Li等[25]設計了一種自適應的食品安全互聯網熱點識別和收集方法,有效實現了食品安全輿情的發現與跟蹤;AlSumait等[26]引入了一種在線主題模型,該模型可以自動捕捉并識別主題模式。國外食品安全輿情監測系統的優勢在于:數據來源廣泛,采集了包括產品投訴、論壇、消費者評論、社交媒體、行業和學術界等不同領域的數據信息;同時善于利用大數據挖掘、人工智能等新興互聯網技術分析食品安全信息,提升了發現潛在食品安全風險的能力;加強了對現代網絡收集系統的重視,通過運用媒體優勢完善信息機制,確保食品安全輿情信息及時準確地上傳下達,提前防范食品安全事件發生,指導公眾科學認識風險危害;實現了國家治理、媒體良性監督、消費者積極參與,各個社會利益相關者協同合作共同治理食品安全的效果。如何借鑒國外實踐經驗建設符合我國實際發展情況的食品安全網絡輿情監測體系,完善我國食品安全事件的應對政策,還有待解決。

4我國食品安全輿情監測的進展

4.1食品安全網絡輿情進展。我國對食品安全網絡輿情監測的研究起步較晚,隨著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多發與食品安全監管問題的暴露,開展輿情監測的力度也越來越大[27]。1995年《食品安全法》頒布,標志著我國食品衛生進入法制化管理新階段[28]。在《食品安全法》頒布之前,主要是由《中國食品報》等權威報紙媒體報道相關食品安全事件。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科技的進步,2010年我國有調查發現,以食品安全為主的公共衛生類輿情事件在社會輿情熱點事件中位列第一[29]。我國創建的食品安全危機管理體系,主要包括監測預警、應急處置、決策評測等,通過加強與媒體的溝通交流,及時將風險信息借助網絡公布給公眾,以防范食品安全輿情事件的爆發[30]。2013年《中國食品安全輿情報告藍皮書》上線,表明我國食品產業高速發展,備受公眾和媒體的關注,在新興的網絡媒體中曝光率越來越高,成為高敏感性的公共衛生輿情事件[31]。2015年,“互聯網+”時代到來,國家食品安全監管融入了物聯網、智能運算、云計算和大數據等多種現代信息技術,建立由食品安全數據庫、食品安全公共檢測平臺、信息共享平臺、用戶使用平臺以及相關管理部門登錄平臺構成的食品安全管理系統[32]。初步建立起我國的食品安全網絡輿情監測體系,研發推廣了“進出口食品安全監測與預警系統”“超市食品安全監控與應急管理信息系統”等輿情監測平臺,為政府、企業和社會公眾等用戶提供實時監測與預警服務[33]。從我國整個食品安全網絡輿情的發展來看,盡管研究眾多,但都較為零散,缺乏對一個健全監管機制的開發,需要更加系統化的食品安全網絡輿情體系建設。4.2我國食品安全輿情監測系統應用狀況。1988年上海被爆出因食用被污染毛蚶而引發甲肝的重大疫情,該事件在當時引起全國熱議,被早期的《人民日報》、《中國食品報》、中央電視臺等各大主流媒體、行業媒體爭相報道[27]。2000年以后,國家開始加強食品安全監管力度。2015年,根據《中國食品安全發展報告》顯示,近年來我國食品安全問題在網絡上成為了熱點話題,雖然食品質量安全的發展一片向好,但是由于一部分失實媒體的報道,很容易引起食品安全網絡輿論,造成社會公眾的恐慌[34]。例如,2004年安徽發生的“阜陽劣質奶事件”,由于當時監管部門沒有采取正確的輿情干預措施,阻滯了事件的處理進程,造成了嚴重的網絡輿論危機,使該事件直接成為了我國《食品衛生法》向《食品安全法》演變的導火索[35]。以及2008年三鹿“三聚氰胺事件”、2012年“皮革奶事件”、“雙匯瘦肉精事件”、2015年“僵尸肉事件”、2017年“海底撈事件”等,都是由于食品安全輿情危機應對機制不夠健全,導致爆發網絡輿論危機,不僅阻滯了食品行業發展,也威脅人民生命健康,損害了有關政府監管部門的良好形象。我國食品安全網絡輿情具有很強的互動性、針對性和時效性,由于非業界媒體不具備專業的食品安全知識,在食品安全事件爆發時容易形成真實性和可靠性不穩定的網絡信息,引起矛盾升級[36]。不同于歐美發達國家,我國食品安全輿情監測系統研發和應用總體上呈現小、散、弱的特點,但是我國積極在重點領域、重點風險防控方面開展探索和嘗試。例如:Song等[37]針對當下社會火熱話題“外賣食品輿情分析”展開了研究,通過收集分析2015~2018年新浪微博上與外賣食品相關的評論,識別關注的話題,運用基于詞典的情感分析方法,研究情感趨勢,幫助政府和食品行業更好地了解目前的情況,并為未來更好的食品安全監管提供建議。為了及早發現食品安全風險,保持質量和安全,Wang等[38]提出了一種基于關聯規則挖掘的食品安全預警系統,該系統從數據挖掘的角度,將食品生產、加工和運輸的數據作為處理對象,整理成信息源、預警分析、反應和應急反饋的4個模塊。但在食品安全輿情監測系統的推廣使用方面,我國仍然存在應用面狹窄,應用場景化不強等許多問題。在借鑒學習國外的同時,需制定出符合我國實際生產需求的政策以及調整輿情監測技術的運用范圍,將監管技術與不同社會共治主體緊密聯系在一起,例如:政府通過制定相關政策促進食品安全輿情監測系統的推廣,并獲取轄區內的輿情動態,針對風險指標進行重點監測;企業加強對食品安全輿情監測系統的普及化應用,并獲取同行業同類別的輿情動態,不斷完善自身問題,增強規范化管理;消費者通過提升參與能力,借助食品安全輿情監測指導自身消費、規避問題和風險。

5不同主體應用食品安全網絡輿情監測的方向

5.1政府。政府作為食品安全網絡輿情監測系統的使用者、落實者以及公共管理主體,有責任和義務協調處置食品安全事件,制定合理的干預措施應對食品安全網絡輿情危機[39]。歐盟、美國的政府以積極推廣的方式促進食品安全網絡輿情監測的發展,例如:歐盟建立了食品安全網絡快速預警系統,當某一成員國發生食品安全風險問題時,協助成員國給出科學有效的輿情應急處置方案,使得輿情信息可以迅速上傳下達[40];美國政府通過各部門協作實現食品安全網絡輿情監測,根據輿情分析結果進行事后的政策優化和風險交流,例如FDA在風險溝通交流戰略的修正中,建立測量消費者對食品安全事件反應的數據收集系統,設置及時的網絡信息機制,并定期針對食品安全事件與網絡媒體展開交流和溝通。我國通過對輿情監測系統的應用,建立了開放透明、渠道多樣、信息共享的食品安全風險交流機制,獲取有關決策參考、專項整治、協查處置的輿情信息應用場景化服務,制定事前、事中和事后的輿情應對策略,正確引導公眾科學、理性地看待突發食品安全風險,避免和減少突發事件造成的社會恐慌,維護政府公信力。5.2食品企業。5.2.1參考同行食品安全經驗,提升自身業務管理能力。食品企業是食品安全網絡輿情的主體,負責食品的生產和銷售等重要環節,通過輿情監測系統食品企業可實現自治,獲取同行業同類別的輿情動態,不斷檢討自身食品安全問題,增強規范化管理,以便提前化解食品安全風險[41]。2017年,著名食品企業海底撈公司爆出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北京海底撈勁松店、太陽宮店存在消毒記錄不全、未戴工作帽及口罩等若干食品衛生問題,事件曝光后海底撈公關做出了“認錯、擔責、整改”的全面回應,因為企業積極應對食品安全問題并快速做出響應,采。取正確有力的措施,使海底撈受損情況降到最低,最大限度化解網民的憤懣情緒,挽救了企業的形象與聲譽[42]。5.2.2針對風險指標重點監測,防范食品安全事故發生一條食品產業鏈包括種/養殖、生產加工、運輸、銷售等多個環節,各環節緊密關聯、相互影響,任何一方面出現紕漏,都可導致食品安全事故。因此,企業應針對食品安全網絡輿情監測中出現的風險指標重點關注、深度調查與跟蹤,加強風險管控,優化產業鏈布局,提升輿情監測預警能力,防范食品安全問題發生[43]。5.3消費者。2018年,市場調查發現我國人均GDP超過了8000美元,進入了消費全面升級的時代,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國民從關注食品衛生,逐漸過渡到重視營養與健康[44]。在食品安全事件輿情傳播過程中,消費者通過轉發、評論網絡信息,表達對食品安全勢態的意見、情緒,影響著食品安全事件的輿情進展進程[45]。消費者不僅可以參與食品安全事件的輿情管理,還可根據食品安全輿情監測系統的分析結果,指導自身消費,規避問題和風險,增強民眾的社會問題監控和參與度,了解輿情事件的整個過程,避免以偏概全的現象[46]。

6食品安全網絡輿情監測系統的推廣與應用方案

6.1政府。政府應不斷優化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并督導其貫徹落實,解決食品安全網絡輿情監測技術全局性、系統性的應用問題[47]。政府應完善食品安全信息的網絡傳播機制,保持暢通的網絡信息渠道,在監測到風險危害后,初步進行定性與定量分析,核查與鑒別食品安全事件,及時上報有關上級監管部門并請求指示,制定出合理高效的食品安全輿情應對方案[48]。同時,加強食品安全監管隊伍建設,提高國家在食品安全事件監測預警方面的效率和能力[49]。食品安全事件的輿情危機本質上考驗的仍是政府監管能力,只有政府部門提高信息透明度,贏得公眾的理解和認可,督導食品企業規范生產,才能真正避免食品安全事件謠言、噪聲的傳播與蔓延。此外,政府部門還應充分利用各類新媒體環境,廣泛開辟新聞的渠道,加強與主流媒體、行業媒體的交流溝通,提高對食品安全事件的反應速度,保障食品行業的穩步發展[50]。6.2食品企業。食品安全網絡輿情監測系統可以幫助食品企業獲取同行輿情經驗,以完善自身食品安全問題,并針對重點風險指標實施自查,對食品生產加工、銷售的每一環節進行輿情監測,錄制視頻上傳到網絡,接受政府監管部門、消費者以及社會公眾的檢閱[48]。食品企業應加強對食品安全網絡輿情監測系統及平臺的投入使用,達到普及化應用。此外,鑒于食品企業的多元化,不同企業用戶對應的應用場景不同,輿情監測系統還可自動配置相應的重點監測網站和重點監測詞,在食品企業遭遇食品安全風波時,提供及時的輿情分析報告,幫助企業采取合理有效的處置方案,減少不必要的食品安全糾紛和事故,督導企業積極承擔社會責任,保障人民食品安全。6.3消費者。對消費者進行食品安全科普教育,樹立良好的食品安全輿情監測意識,將使得消費者成為食品安全輿情監測系統的最大受益者[51]。同時,消費者參與度高不僅有利于食品安全輿情監測系統的推廣應用,還為消費者鑒別食品品質優劣、監測輿情事件提供證據,一旦出現食品安全問題可向政府監管部門進行投訴舉報,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抵御不安全食品進入市場[52]。此外,通過對消費者的食品安全輿情調研,可得出影響消費者安全消費行為的因素,針對影響因素提出相關政策建議,以調整改進。

7結論與展望

食品安全網絡輿情監測系統廣泛應用于食品安全各利益相關者。政府、食品企業、消費者這3個最主要的利益相關者之間存在著極大的相關性,食品企業提供食品是源頭;消費者的安全需求和產生的經濟效益是動力;政府的監督是后盾[53]。我國已有政府主導和企業主導的食品安全輿情監測系統,但推廣應用上還存在數據應用價值少、成本過高、場景化不強等眾多問題,導致理想用途與實際應用不統一,很難廣泛普及。今后將一一攻克現階段所存在的難題,利用政府的政策支持、企業的應用規范、消費者的廣泛認可,在三方社會主體共同作用下,保證食品安全輿情監測系統的順利推廣,保障食品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

作者:王旎 孫曉紅 祁海峰 陶光 單位:1.貴州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2.北京人民在線網絡有限公司 3.貴州省分析測試研究院 4.食品安全與營養(貴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