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通信技術在通信工程的運用

時間:2022-09-15 10:27:54

導語:移動通信技術在通信工程的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移動通信技術在通信工程的運用

摘要:該文主要對5G移動通信技術以及軟交換技術在通信工程中的應用進行討論,在對這兩項技術進行全面了解的同時,也對其具體應用進行深入的探討和描述,以期能夠進一步提升相關技術的應用效果,為通信工程的建設與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關鍵詞:5G;移動通信技術;軟交換技術;通信工程;運用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不斷提升,對于生活、工作的要求也變得越來越高,而通信工程作為人們生活、工作的重要保障,更是人們關注的重點內容。但想要對現代社會的發展需求進行有效的滿足,還需要相關領域在通信工程當中加強高新技術的應用,以此來提高通信工程的服務水平,如此才能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而5G移動通信技術以及軟交換技術的發展及應用恰恰為相關領域的發展提供了可能,其不僅能夠提高移動傳輸的質量和效率,還能更好地滿足用戶的多元化需求,這對于通信領域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有必要針對相關內容進行深入的研究。

1淺析5G移動通信技術及軟交換技術

1.15G移動通信技術

所謂的5G移動通信技術,實際是對4G移動通信技術的一種延伸與創新,可以將其視為第五代的移動通信技術,其在信息傳輸效率方面具有更大的優勢,不僅延時較短,可靠性也相對較高,也正因如此,該項技術能夠為相關用戶提供更為優質的服務。但由于5G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時間相對較短,目前還處在試驗和試運行階段,所以該項技術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一是,該項技術的標準頻譜在3.4GHz-38GHz之間,以中高頻為主,而這也導致該項技術在推廣和應用時,會產生較高的傳播損耗及成本投入;二是,在發展期間,想要保證5G移動通信技術的傳輸標準,通常需要對具有較寬頻率的毫米波進行使用。但目前我國在衍射領域以及繞射領域的相關技術發展還不夠成熟,所以,目前5G移動通信技術的覆蓋范圍還比較有限,需要借助MIMO等技術對其進行有效的補充才能對網絡覆蓋面積進行有效的提升。由此可見,該項技術的應用具有較高的要求,但其在靈活性、便捷性等方面的優勢仍然可以為用戶帶來更為良好的應用體驗,所以,該項技術的發展前景還是非常可觀的[1]。

1.2軟交換技術

在通信技術當中,軟交換技術的應用較為廣泛,在技術、協儀,乃至設備都存在差異的情況下,利用該項技術仍然能夠在網絡之間實現無縫連接和相互操作。且由于該項技術包含多種功能,如網關管理以及呼叫控制等。所以其能夠在降低成本投入的同時,有效提高經濟效益。可以說該項技術對于下一代網絡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內容,因此,在應用該項技術進行網絡結構建設的過程中,不僅能夠增強網絡之間的互通性,還能提高網絡系統結構的統一性。而對于通信網絡來說,軟交換技術的主要特點包括構件化和分層化。特別是從縱向角度來看,軟交換技術通常是以分層化結構為主,具體可以將其網絡結構分為四層,即接入層、承載層、控制層以及應用層。不同層次的作用也各不相同。其中,接入層屬于最為基礎的網絡結構,網絡線路的接入與交換都需要以接入層為基礎。而承載層則主要負責數據上傳工作,在完成數據上傳以后利用核心分組網對相關數據進行分組。控制層能夠對工程的呼叫及承載進行有效的控制。應用層則可以借助多個服務器向用戶提供多元服務。相比于其他形式的網絡通信技術,軟交換技術能夠獨立完成通信業務,因此,其具有較高的應用優勢[2]。

2相關技術在通信工程中的具體應用

2.15G移動通信技術的相關應用

2.1.1在智能通信方面的應用相比于2G、3G和4G技術,5G移動通信技術在智能化以及數字化等方面的優勢更是顯而易見的,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該項技術在智能通信領域的應用潛力。與此同時,在高端技術普及和應用方面,5G移動通信技術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包括大數據技術以及云計算技術的普及和應用等。除此之外,應用該項技術還能使數據傳輸效率、處理質量以及儲存容量得到顯著的提升,從而為“互聯網+”時代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3]。而在現代社會飛速發展的情況下,國家對于智慧城市建設越來越重視,如果能夠在相應的網絡連接當中應用5G移動通信技術,并提高物聯網與市場需求的契合程度,實現相關設施的智能化管理,將會使智慧城市的建設水平得到進一步的提升。而我們知道,5G移動通信技術在穩定性、準確性以及速度方面具有較高的優勢,所以,還可以在信息傳輸當中對其進行應用,以此來滿足用戶信息同步展示以及超級網絡下載等需求,推動虛擬現實技術的發展與應用。此外,5G移動通信技術的應用對于車輛自動駕駛以及無人機技術也有著一定的促進作用,可以說該項技術為相關控制目標的實現提供了可能[4]。2.1.2在通信工程建設方面的應用隨著科技的發展,5G移動通信技術日漸完善,應用前景也變得越來越廣泛,尤其是在通信工程建設方面,對該項技術進行應用,不僅能夠進一步提升通信網絡的覆蓋范圍,還能達到優化用戶體驗的目的。當前階段,無線通信網絡的拓撲工作基本都是依靠星型結構來實現的,其可以將基站作為中心,通過向周圍的輻射來進行網絡覆蓋。而利用這種網絡結構,在網絡覆蓋范圍中的終端獲取通信任務時,通常需要在連接基站以后,再向其他終端進行發射,而基站在此過程中主要發揮轉接發作用。也正是受到這種結構的影響,導致工程通信容量受到了巨大的限制,同時也影響了網絡的覆蓋面積。而對5G移動通信技術進行應用,則不再需要進行通信轉接,其各終端能夠實現點對點的信息互通,確保了網絡通信傳輸的直接性。這將會大大降低覆蓋范圍以及基站容量等因素對用戶體驗的影響[5]。除此之外,在早期階段,通信工程的建設通常會對相關資源造成大量的消耗,需要有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作為支撐,才能完成相關網絡的組建與配置。而應用5G移動通信技術,不僅可以直接由用戶自主完成網絡的組建和配置,有效提升網絡通信的自由性和針對性。還能將通信工程建設的成本投入有效降低,并提高網絡通信的質量。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講,5G移動通信技術的有效應用,能夠推動復雜通信網絡合理優化的同時,為相關領域帶來更大的發展空間[6]。

2.2軟交換技術的相關應用

2.2.1在移動通信方面的應用在移動通信方面應用軟交換技術,實際就是在移動長途網絡當中設置相應的軟交換設備,在確保通信網絡覆蓋范圍的同時,提高用戶應用網絡通信的流暢性和便捷性,從而達到提高用戶體驗的目的。但在具體應用過程中,需要注意,若需要對兩個軟交換設備進行同時啟用,需要對通信工程當中的相關數據進行及時的備份,避免在網絡通信期間出現數據丟失問題。此外,應用軟交換技術還可以促進通信工程基礎網絡與媒體網關以及長途網絡的有效整合。軟交換技術能夠有效提升網絡運傳輸活動的安全性,其可以在設備之間設置過橋電路,使網絡連接更為有效,而這也是保證信息順利、高效傳輸的關鍵。隨著5G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和應用,通信工程對于軟交換技術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可以說該項技術是提高通信工程功能性的重要條件。但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在通信工程當中對軟交換技術進行深入的應用,才能確保網絡的覆蓋面積和信息傳輸效率[6]。2.2.2在固化網通信方面的應用在早期階段,通信工程中的有線業務需要有相應的電話網絡作為支撐才能實現。而隨著科技的發展,軟交換技術逐漸被應用在通信工程當中,通過該項技術,能夠對設備網絡直接進行點到面的建設,使電話網絡能夠與交換網絡之間實現互通,從而為通信工程建設提供了相應的硬件支撐。特別是在現代社會快速發展的情況下,網絡業務需求不斷提升,必須要對軟交換技術加強應用,利用交換網對傳統網絡進行有效的替代,才能確保通信網絡的有效覆蓋,提高網絡業務的完成速度。目前的軟件交換技術已經日漸成熟,將其應用在固化網通信當中能夠結合用戶的各項需求在區域間進行正常通信。但想要在通信工程當中實現軟交換技術的有效應用,還需要結合實際對現有網絡的終端及形態進行積極的改造,以此來降低通信工程中的相關風險問題,確保網絡通信速度的穩定提升。將軟交換技術應用在網絡格局方面,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本地網絡的運行狀態,使其獲得更高的網絡運行效率。但在具體改造期間,還需要相關單位利用多種措施降低相關操作對主控系統的干擾。在局部終端匯接方面,應用軟交換技術還需要從接入過程入手,做好交換機的改造工作,以此來實現網絡連接方式的有效調整,從而將網絡運行風險有效降低[7]。

3結語

綜上所述,在通信工程當中對5G移動通信技術以及軟交換技術進行合理的應用,能夠使通信工程的建設質量及運行質量得到顯著的提升,這對于相關領域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相關領域一定要對這兩項技術保持高度的重視,并結合實際對其進行合理的應用,使其能夠在現代社會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白皓文,林君.5G移動通信技術和軟交換技術在通信工程中的應用[J].河南科技,2019(8):8-10.

[2]馬永平.5G移動通信技術和軟交換技術在通信工程中的應用[J].現代工業經濟和信息化,2020,10(8):97-98.

[3]劉成,李正輝,高基豪,等.基于5G移動通信技術和軟交換技術在通信工程中的應用研究[J].輕紡工業與技術,2020,49(3):142-143.

[4]王旺.試論5G移動通信技術和軟交換技術在通信工程中的應用[J].電子世界,2019(5):183-184.

[5]李勇.5G移動通信技術和軟交換技術在通信工程中的應用[J].中國新通信,2019,21(14):104.

[6]王莉.5G移動通信技術和軟交換技術在通信工程中的應用[J].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19(23):29-30.

[7]王文棟.5G移動通信技術和軟交換技術在通信工程中的應用[J].數碼世界,2019(10):25.

作者:李蘋 單位:南充職業技術學院 電子信息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