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德育中的大學體育論文
時間:2022-08-12 04:07:29
導語:體育德育中的大學體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今年的五四青年節,在參加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中國科學技術研究院舉辦的“實現中國夢、青春勇擔當”主題團日活動時指出:“我國青年一代必將大有可為,也必將大有作為。這是‘長江后浪推前浪’的歷史規律,也是‘一代更比一代強’的青春責任。廣大青年要勇敢肩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努力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青年人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肩負著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務。黨和國家歷屆領導人都對青年人寄予了殷切期望。因此,青年的整體素質高低決定著其社會作用大小的發揮,影響著中華民族繁榮復興速度。這里的整體素質既包括科學技術掌握的程度,也包括思想道德水平,還包括個人身體素質強弱等,即我們熟知的“德、智、體”全面發展。高校是人才培養的搖籃和基地?!吨腥A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總則第四條規定:“高等教育必須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使受教育者成為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睆闹形覀冎?,我國高校是以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人才為目標的。其中,德育在高校人才培養中居首位,是高校教育工作的中心。因為,大學生只有具備了良好的道德品質,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才能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制定高遠的目標和追求,并在實現這些目標和追求時自覺抵制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形成積極向上的道德人格。唯有這樣的人,才具備肩負起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重任的資格。可以說,德育在大學教育階段甚至人的一生都起著重要的引導和指導作用,是青年學子成人成才的關鍵。而體育則體現的是基礎保障作用。
同志曾在1917年4月1日《新青年》第三卷第二號上發表了《體育之研究》一文,這是中國近代體育史上不可多得的珍貴文獻。文中,在談及體育之于德育和智育的關系時,他說:“體育一道,配德育與智育,而德智皆寄于體。無體是無德智也。……體者,為知識之載而為道德之寓者也。其載知識也如車,其寓道德也如舍。體者,載知識之車而寓道德之舍也。”[3]沒有良好的身體素質作保證,再好的人才作用發揮也會受到限制。近幾年,因“過勞死”而英年早逝的行業精英越來越多,年齡也越來越輕。有媒體對2004年至2011年國內16位“過勞死”的企業壯年高管作過統計,發現其中30-40歲的5人,40-50歲的5人,50歲以上的6人。而30-50歲正值壯年和盛年,是人生事業的高峰和鼎盛期。此外,因“過勞死”而逝的還有許多年輕優秀的科學家、企業家。他們的辭世,是國家和民族的重大損失。曾有統計顯示,巨大的工作壓力導致我國每年“過勞死”的人數達60萬人,而“80后”是主力。[4]除了工作壓力過大外,其自身身體素質不強也是重要原因。他們中的大多數缺乏健康意識,忽視運動鍛煉對身體的強化作用,自身身體素質低,個人的抗壓性也相對較弱。這與長期的體育教育地位低,國民運動保健觀念淡薄,忽視體育的基礎作用等因素是分不開。如果作為國家和民族未來支柱的“80后、90后”的年青一代,由于身體原因過早衰亡,就談不上自我人生理想的實現,更無法為社會提供與其多年德育、智育教育成果相對稱的社會價值,小則影響個人與家庭的和諧穩定,大則直接影響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后繼發展,影響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的實現。作為高等教育重要環節的德育和體育,從其關系上來看,體育是德育的基礎,它既保障著大學德育過程的順利實施,也保障著德育成果的充分實現。沒有良好的體魄作保證,德育就失去了基礎。因此,充分理解大學體育對德育的促進作用,不斷提高大學體育的地位,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
二、高校體育有效彌補了德育的不足,是高校德育的重要補充
我們從物質的層面闡明了大學體育之于德育的重要基礎作用,事實上,除為德育提供必要的身體條件外,體育在德育全過程也起著重要的補充作用。
(一)高校體育彌補了德育內容中關于人格修養的不足
黨和國家領導人歷來重視德育,尤其是青少年的德育工作。但建國時,我國無論是治國方針還是教育模式都深受蘇聯影響,德育工作也不例外。在德育內容上,主要是強化社會主義教育和政治教育,忽視了對于人本身的人格修養教育。這種德育內容在建國初十分適用,一方面是因為新舊社會的交替需要強化國民的意識形態教育,將之作為德育的必需和必然內容是題中應有之義;另一方面是當時的民眾在經歷了舊社會的苦難生活后,面對充滿希望的新生活時具有極強的自律意識和較高的修養覺悟;還有一方面是因為在當時,除了中國傳統道德規范和單純的社會主義道德文化要求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外,再無其他文化對人們能產生深刻影響。因此,對人格修養的教育主要通過日常行為規范進行引導和糾正,這樣就在有意無意間弱化了人格修養教育在德育中的比重。改革開放后,伴隨著經濟的大發展大繁榮,社會思潮也變得多元和異化,這種多元和異化對傳統道德文化和社會主義道德文化的沖擊是迅速而且猛烈的。高校作為社會思潮激烈碰撞的前沿地域,受到的影響更為明顯。也正是在這種時候,傳統的德育內容顯示出了對新思潮的應對不足,傳統德育的理想信念教育等在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面前力不從心。意志薄弱、自律意識差的青年學生便會因此淪陷,出現道德失范。如逃課、舞弊等學習行為失范,沉迷網絡、制造虛假信息、傳播電腦病毒等網絡行為失范,在教室、寢室等公共場合不遵守公共秩序甚至偷盜他人錢財等社會公德失范,以及個人至上、蔑視高尚的價值取向錯位等。[5]更為嚴重的是還出現了因對社會和自身狀況不滿而自殺或傷害他人的學校惡性事件。如復旦投毒案、馬加爵事件、藥加鑫事件、李剛事件等等,都是極端事例。事實上,由于德育失范,這類事件發生的越來越多。面對此困境,滲透著德育因素的高校體育在培養大學生良好的道德修養和品格方面顯示出了重要內容:體育教學中為提高學生身體負荷和心理抗壓能力而進行教學目標和難度的設置及持續不斷地重復練習,培養了大學生迎難而上的堅強意志和不輕言放棄的拼搏精神;通過參與諸如籃球、足球、排球等集體體育活動,使大學生能夠走出人際冷漠困境,培養其“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配合意識以及利他利己思想;體育活動對各項規則的嚴格遵守,以及對體育教師或教練員戰術意圖的服從,培養了大學生服從組織安排、遵守紀律和社會規則的自律品格;體育教學中的禮儀教育,培養了大學生尊重他人、謙虛友好的道德品格;體育教學實踐中讓學生依據個人喜好選擇項目,能充分發揮個人特長,培養大學生自信、創新和獨立的品格;積極且持續地參與各類體育活動,在提高大學生身體素質的同時,還能提升抗壓性,培養其豁達、寬容的品格,強化心理素質。這些良好的道德品格和人格修養,在幫助大學生應對多元思想的負面影響、體現大學德育效果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成為大學德育內容的重要補充。
(二)高校體育彌補了德育方法上傳統灌輸式教育的不足
清末戊戌維新運動時期,西學東漸,我國開始興辦新式學堂,由此揭開了近代高等教育的序幕。從此以后,受當時國家淪落、民族倍受壓迫等社會現實的影響,救亡圖存成為德育的主要目標。在實現這一目標過程中,德育內容往往與政治教育內容直接等同,口頭宣教鼓動成為德育工作的主要方法。這就天然地將德育變為政治教育的手段之一,使近現代德育具備了較強的功利性?!坝捎诘掠墓繕硕ㄎ?,導致了把高校德育過程視為把社會統一要求的品德規范強加給學生的過程,德育方法也因而簡單化為填鴨式、滿堂灌的德育方法。”[6]而且,應試教育中的德育僅僅是教師完成既定教學任務、學生完成必須學習任務的產物,無論是教育主體還是教育客體都沒有充分認識到德育的重要性,更談不上將德育效果內化為學生的自覺行為。如此一來,學生對德育容易產生抗拒心理,也相應加大了教師開展德育教育的難度。針對此種現象,在提升了高校德育重要性認識的基礎上,為了提高德育實效,人們開始從如何改變德育工作方法入手,探討德育工作方式創新。如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在新媒體時代運用網絡等開展德育教育、開設心理咨詢室或設置心理學課程進行德育教育、通過開展各類戶外實踐活動進行教育等。通過探討,我們發現,無論哪種德育工作方式創新,目的都是將德育從傳統的灌輸式教育中解脫出來,運用各種手段來拉近教育主體與教育客體的心理距離,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完成德育教育,達到德育效果。從這個角度來看,體育天然的具備德育方法期望達到的要求。在應試教育模式下,雖然德、智、體三者關系中,德育地位和實際德育教學力度遠高于體育,但不可否認的是,體育在教育客體之中的受歡迎程度和實際影響力則遠高于德育。在繁重的學業和就業壓力下,體育活動作為難得的舒解方式而倍受大學生的喜愛。這一點從高校體育場館里隨時可見的大學生身影得以印證。這種先天的受歡迎性,加之大學生能以自身興趣和愛好自主選擇體育課程項目,使得他們從心理上更容易因喜歡體育課而接受體育教學環節中的德育教育。而且,體育教學均是以實踐活動為主,理論說教反而很少,這就給體育教師在教學中開展德育教育提供了充足的便利條件。只要教師充分利用體育中蘊含的德育內容精心組織教學活動,大學生就必然能通過積極參與體育活動,在潛移默化中達成德育教學效果,實現教育“潤物細無聲”的最高境界。
(三)高校體育彌補了德育過程中的主客體互動不足
在任何教學活動中,教學相長才能提升教學效果,達到教學的最終目的。教學相長的關鍵在于教師和學生之間能針對教學問題產生互動。教師因材施教,才能讓每位學生針對不足找差距,從而學有所得。而在德育中,受前面所說種種因素的影響,教育主客體之間的互動極少,德育課程中,以老師說、學生聽為主,這也是灌輸式教育的特點。這也決定了德育主客體之間缺乏互動,教學效果也隨之大打折扣。而體育教學恰恰與此相反,主客體之間的互動是主要模式。無論是體育課程上對每一個動作的教授,還是體育活動的組織安排,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均是以肢體演示為主,語言解釋為輔。老師通過演示才能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動作要求和規范,而學生也只有通過展示才能讓老師掌握其學習進度,從而為下一步教學目標的實現制定更為合理高效的教學方式。同時,每位學生通過與老師的互動,能讓教師充分了解學生的具體身體狀況和學習程度,有助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從而達到孔子所說的“因材施教”的最高境界。這一過程,既能奠定教師權威主體地位,提升學生對教師的信任和信服程度,又能通過互動拉近師生距離,減少學生對教學各環節的排斥和隔閡心理,使蘊含德育內容的體育教學能在大學生身上充分展開和實現,從而不斷提升大學德育的教學效果。在大學體育中,無論是對德育內容的完善,對灌輸式教育的補充,還是對互動式教育的天然優勢,從根本上講,都是從另外一個領域推動大學德育的進一步發展,從而更好地提升大學德育的實效性。這也說明體育對德育具有較強地促進和推動作用,是大學德育的重要補充。我們要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在高等教育中從提升德育實效性的角度不斷提高對體育的重視程度,進一步改善體育教學設施,不斷推動體育教育改革,以確保大學體育順利有序的開展。
作者:胡國華1胡小燕2工作單位:1.武漢商貿職業學院2.湖北省社會主義學院
- 上一篇:體育教學評價下的大學體育論文
- 下一篇:教學改革下的大學體育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