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體育素養養成教育實證研究

時間:2022-03-13 10:25:51

導語:大學生體育素養養成教育實證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體育素養養成教育實證研究

摘要:采用文獻資料法、內容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懷化學院大學體育課程為研究對象,基于有效教學的視角,對大學生體育素養養成教育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表明:(1)注重學生體育素養養成的學校體育教育是適應現代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的需求以及推動學校體育與終身體育接軌的積極舉措。(2)將學生體育素養的評價納入學習效果評價體系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學校體育的整體水平和效益。(3)實施“強制—自為—自覺”三階段的體育素養養成教育創新模式,是扭轉當前大學生體育素養低下最終實現學生體育自我發展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有效教學;體育素養;養成教育

“大學體育是大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體育與教育相結合的重要結合點。”[1]。如果說“大學教育……對于一個國家的整個教育具有明顯的導向性。在一定意義上說,有什么樣的大學教育,就有什么樣的小學教育、中學教育,大學教育是一個國家整體教育的統帥和靈魂”[2],那么當前我國的大學體育并沒有起到上述作用,甚或滯后于基礎體育的改革。為什么這樣說?我國的基礎教育進入新世紀以來,“改革的目標已聚焦在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上”[3]。反觀大學體育,不論是課程設置,還是教學過程、教學方法和手段以及學習評價,主要是以教師為主,學生則被動接受,重結果輕過程的現象仍然比較普遍。本文正是基于這一認識,從有效教學出發,對大學生體育素養養成教育進行實證研究,為提高教學效益提供參考依據,促進體育課程改革的順利進行。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以懷化學院大學體育課程為研究對象。(二)研究方法。1.文獻資料法根據研究需要,以“有效教學、體育素養”作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檢索,從中選取了10篇文獻作為本研究主要參考文獻。2.問卷調查法制定問卷表和訪談提綱,以了解懷化學院大學體育課程現狀及其實施改革后的效果評估。3.內容分析法通過分析懷化學院2000年以來的大學體育教學文件的核心要素,了解懷化學院大學體育課程發展沿革及其發展趨勢。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概念界定。有效教學是指教師遵循教學活動的規律,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從而實現預定的教學目標,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4]。它包括效果、效率和效益三層含義[5]。而有效體育教學是教師遵循體育教學過程的規律,成功引起、激發、維持和促進了學生的體育學習,相對有效地達到了既定教學效果的教學。其核心是關注學生的進步或發展以及教學的效益[6]。(二)懷化學院大學生體育素養養成教育的有效性分析。在應試教育還是我國基礎教育的主要形式的情況下,大學生的體育素養缺乏是不爭的事實。針對這一現狀,懷化學院大學體育課程改革分三步走,按照“強制階段——自為階段——自覺階段”模式逐步推進,以期實現全校約有20%的學生基本達到自覺層次——將體育作為一種生活方式,有50%的學生達到自為階段——在教師的引導下實現體育的自主參與。1.強制階段大學生體育素養養成教育創新體構建模式體育運動習慣養成是學生具體行為的體現,需要進行必要的訓練和強制。學校強制體育有其歷史經驗與現代實踐,如清華大學男生3000m、女生1500m項目成為必測科目,其強制性動作一直成為國內高校的引領者。北京大學從2012年將體質健康成績列入學業評價,占比為10%;2013年中國人民大學實施“一拳一泳”課程改革,將太極拳和游泳2個項目作為核心必修課程[4]。由此可見,學校體育中的強制與自由不是突然呈現的新鮮事物,它們是與學校體育追求以學生為主體的自由價值實現過程緊密相連的。因之,基于有效教學構建強制階段大學生體育素養養成教育體系亦是順理成章之事,其具體工作流程見圖1。基于有效教學構建強制階段大學生體育素養養成教育體系在課程設置上,著力于構建“基礎體育課”“健康運動項目訓練課”與體育文化系列選修課“三維一體”的課程體系。在課程結構上,以單項體育運動教學俱樂部為載體,融合課堂教學、課外體育鍛煉,實現課內外一體化,以滿足不同層次、不同水平、不同興趣學生的需要,確保學生享有“自主選擇課程內容、自主選擇任課教師、自主選擇上課時間”的自由度,促進學生樹立“終身體育”的價值觀。在課程內容方面,在遵循健身性與文化性相結合、選擇性與實效性相結合、科學性和可接受性相結合、民族性與世界性相結合的原則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選課和學習的愿望,把知識學習、技能掌握、能力培養與情感體驗有機結合起來。在評價方法上則以集體考評的方式為主,即在“基礎體育課”學習階段,實施“小組表演賽”形式的集體考評方式;在“健康運動訓練項目課”學習階段,實施以項目學習單元為考試單元的集體考評方式;對學生身體素質的評價,則把學生的進步幅度納入評價內容。通過這一考核方式,實現了課內外一體化,將課堂學習與課外體育鍛煉結合起來,對學生的體育素養進行綜合評價(表1)。作為體能、技能與體育參與的強制要求,在學生體育課程成績的評價方面始終堅持對主要身體素質指標、運動技能與課外體育鍛煉劃定基本合格線。2.自為與自覺階段大學體育課程培養結構體系學生是學校體育的出發點與歸宿所在,一切的學校體育教育活動都在于促進學生的自由存在和成為自由發展的主體,學校體育本質是保障學生體育權利[4]。強制并不是一種必然,只是學校體育實施對象學生個體實現自由的道德“推手”[4]。因此,在自為與自覺階段,大學生體育素養養成教育創新體系的目的就是促進學生的體育素養由自為階段向自覺階段轉化。其具體工作流程見圖2。在課程設置上實施學生分流制,即對學生一學期學習后所具備的體育素養進行綜合測評,學生根據其測評結果進入不同的學習路徑。合格者直接進入“體育必修課(專項)+體育選修課(俱樂部)”學習軌道,不合格者重修基礎體育課(Ⅱ)。在教學模式上則融“選項課教學模式+俱樂部教學模式”為一體。基于學生發展的自由和體育素養的現實水平,特別設置了學習路徑,即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根據其體育素養水平選擇不同的學習路徑。期間,為體育素養水平暫時未達標但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有了一定幅度的提高,能夠達到上一級學習平臺水平要求的學生分別安排“超越”考試和“跨越”考試,為通過學習達到相應水平的學生提供多次選擇學習平臺的機會。

三、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1.學校體育注重學生體育素養的養成教育是適應現代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的需求以及推動學校體育與終身體育接軌的積極舉措。2.將對學生體育素養的評價納入學習效果評價體系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學校體育的整體水平和效益。3.實施“強制——自為——自覺”三階段的體育素養養成教育創新模式,是盡快扭轉當前大學生體育素養低下這一不利局面,最終實現學生體育自我發展的有效措施。(二)建議。1.要有效解決師資的有限性與學生愛好及選擇的廣泛性之間的矛盾。2.要有效解決體育課程與學校其他課程在上課時間、空間之間的矛盾。3.簡便有效的評價體系是該模式生命力旺盛的保證。

參考文獻:

[1]陳希.對美國十所大學體育的考察與思考[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1998(3).

[2]王東成.當代中國大學教育的困境與出路——回答“錢學森之問”[J].社會科學論壇,2013(6).

[3]成尚榮.核心素養:開啟素質教育新階段[N].中國教育報,2016-05-18.

[4]姚利民.有效教學涵義初探[J].現代大學教育,2004(5).

[5]程紅,張天寶.論教學的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J].中國教育學刊,1998(5).

[6]胡永紅.有效體育教學的理論與實證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9.

作者:粟金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