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化工公共體育研究

時間:2022-05-02 08:55:58

導語:石油化工公共體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石油化工公共體育研究

摘要:本文以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公共體育課程的開展現狀作為調查切入點,從課程設置、課程內容等多個角度進行分析,找出了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公共體育課程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了符合石油化工院校行之有效的體育課程創新發展路徑及改革策略,為石油化工特色型大學的體育課程改革、實踐提供了參考依據。

關鍵詞:體育課程;石油化工特色型大學;改革策略

伴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高水平行業特色型大學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優質資源,成為為社會供給人才資源的重要陣地。廣東石油化工學院作為華南地區唯一一所石油化工特色高校,是廣東省首批普通本科轉型試點高校,其專業設置具有一定的特點,根據每個專業特點的不同,對所培養的學生具備綜合素質的要求也不盡相同,公共體育基礎課程是大學必修課之一,是發展大學生健康體質,鍛煉大學生身體素質,培育大學生終身體育思想的重要課程。筆者認為,公共體育課程設置應從學生的專業身體素質實際需要進行設計。本文通過對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公共體育課程現狀進行研究,發現現行的公共體育教學滿足不了石油化工特色型大學培養創新型應用人才的發展目標,公共體育課程改革迫在眉睫。

1廣東石油化工學院體育課程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公共體育課程在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方面、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養與個性化發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不斷地引進新的運動項目,并將輪滑、花樣跳繩等項目列為學校特色體育課程。但是,就課程設置來說,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對公共體育的學生開設了4個學期的的體育必修課,第1學期是大學體育基礎課(籃球和排球),從第2學期到第4學期是體育選項課(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來選擇運動項目),并且可以重復選擇,有部分學生3個學期都選擇相同的或是與自己專業毫不相干的課程。但是,2年體育必修課程學時修滿,學生選課內容很難與自己專業需求相匹配,與本專業職業所需的實用身體能力沒有得到有效提高。而且,由于諸多因素的影響,大三、大四的學生修滿體育學分后就很少或是不再參與體育鍛煉,這嚴重影響了學生運動能力和職業體能的發展。作為一所行業特色型高校,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在向應用技術性高校轉型的背景之下,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結合的發展之路,旨在培養具有較高技能的專業性人才。同理,其體育課程的實施過程理應走進自己的職業特色,以專業特色為主要建構點、以未來的職業發展方向為主要的改革目標,真正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具有“石化特色”的應用型人才目標服務。總體來看,廣東石油化工學院體育課程的發展和建設,其特色本質仍顯不足,實施的仍舊是傳統的授課方式、評價機制,未能真正意義上與學校的學科特點、專業特色和職業發展相融合,從根本上并未實現體育課程改革質的飛躍,不能滿足轉型背景下我國行業特色型高校教育的發展需要。除此之外,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公共體育課程還面臨著師資力量短缺、教學手段單一、創新不足等重要問題。

2廣東石油化工學院體育課程創新發展路徑及改革策略

2.1體育課程與“石油”相結合,打造院校特色專業。教育部印發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中指出,確定體育課程內容的主要原則是:“健身性與文化性相結合、選擇性與實效性相結合、科學性和可接受性相結合。充分反映和體現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制定的《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試行方案)》的內容和要求。”通過調查我們了解到,廣東石油化工學院開設的公共體育課程內容共有20多個項目可供選擇,近年來,學院還引入了定向越野、飛鏢、飛盤等拓展訓練內容。根據《廣東省學校體育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年)》中提出的注重體育課程特色建設,到2017年,80%的學校體育課應具有自己的特色和精品,有條件的學校從“一校一品”向“一校多品”方向發展的要求,開設了輪滑、花樣跳繩等體育特色課程。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要根據不同專業的特點和職業崗位的需要來培養他們的運動技能和身體素質。學習與職業生涯相關的體育運動項目,認識體育對提高就業和專業技能能力的價值,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針對石油化工類院校重點特色專業的特點,如石油煉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油氣儲運工程等專業應構建以游泳救生、定向越野、攀巖等相關體育課程作為與專業結合的課程內容。加強體育與“石油”學科的交叉融合式發展。2.2探索課程結構改革新途徑,重構選課體系。作為行業特色型大學的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基于其體育課程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應把課程結構體系作為改革重點。行業特色型大學體育課程結構不要僅局限于體育這一類學科,應推進讓多學科之間、專業之間進行交叉融合,將體育課程在內容、方法設計上滿足不同專業學生未來職業發展的身體素質和運動技能需要,因此,針對廣東石油化工學院體育課程體系改革可以將其分為基礎體育課程、行業基礎體育課程和行業體育素養課程。基礎體育課程設置在第一年,以發展大學生體質健康、培養大學生運動興趣為主要目的,能滿足各專業大學生體育健康的基本要求,項目基本技能比較容易習得和理解,注重大學生正確體育價值觀的培養。行業基礎體育課是第二學年開展的體育課程,它是依據各專業所培養的職業人才身體機能、素質及體育技能要求來特別設置的教學內容,具有特殊性、針對性等特點,是將體育課程和行業的有機結合。第三學年開展行業體育素養課程,通過基礎體育課程和行業基礎體育課程的學習為行業體育素養打下了基礎,學生通過體育課的學習要學會2~3項體育基本技能,同時能學以致用,養成科學鍛煉身體的習慣,積極參與鍛煉,養成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2.3實施課內外一體化,優化考核評價體系。根據廣東石油化工學院體育課教學現狀,學生的體能素質和運動技能基本都是來源于課堂教學,卻忽視了課外體育鍛煉的重要意義。只局限于課堂教學的體育課其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很難有所提高,應在強化課堂教學的同時著重推進課外體育活動的發展,形成課內外一體化的發展模式,實施課內外一體化有利于課內課外有效的結合,共同作用于體育教學質量的提高。考核評價體系方面,可以將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表現列為期末考核之一,以此激勵學生積極參加課外體育鍛煉,課外體育活動的形式可以根據學生參加體育社團、體育比賽等,最后制定綜合考核評價指標,以此優化此課程的考核評價體系,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2.4加強“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的建設。高校課程的建設和改革要結合學校發展特質及人才培養特定的目標,因此,對師資隊伍的能力結構和水平提出新要求,加強“雙師雙能型”師資隊伍建設是貫徹我國教育方針,順應我國高校課程改革創新發展,提高課程教學質量的重要舉措。加強“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的建設,(1)學校要重視教師的職業素質和能力培養,邀請行業專家或技術人員做培訓指導,為教師提供再學習及進修的機會,進一步提升教師的專業技能和實踐教學能力;(2)學校要為“雙師雙能型”教師的培養提供政策支持,將“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的建設列為學校師資隊伍發展的重點,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建立相關獎勵、激勵機制;(3)學校要為“雙師雙能型”教師的培養提供經費保障,鼓勵、支持教師參加相關培訓,充分挖掘、利用社會力量,積極籌措資金,多渠道、多形式支持教師培訓工作。

參考文獻:

[1]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M].北京:國家教育部與國家體育總局,2002

[2]邵玉玲,史曙生,顧淵彥.體育課程導論[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5

[3]王阜存等.高校體育課程改革的現狀與趨勢[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1,25(5)

[4]季克異.高校體育課程改革的新思路[J].中國學校體育,2002.61-2

[5]姜維強.對我國高校體育發展現狀的調查[J].中國體育科技,2003,39(3):10-11

[6]王章明.如何建構有特色的體育教育專業課程體系[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10).

作者:唐穎婷 董倫紅 單位:廣東石油化工學院體育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