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體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分析

時間:2022-01-15 02:43:58

導語:高校體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體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分析

摘要:隨著國家經濟戰略計劃的持續推進,我國體育產業也快速發展和進步,體育產業在國家政策帶動下,正處在一個發展的黃金時期,因此體育人才需求急劇增加,本文針對我國的體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進行研究和探索,旨在培養優秀的體育人才,發展壯大我國的體育事業。

關鍵詞:體育人才;培養;課程;改革

高校體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從教學水平、素養提高、觀念轉變、實踐強化四個角度剖析人才培養模式下體育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思路:第一,體育教育專業課程建設向實用型、服務型轉變,“體育課程與課程體育”并軌,加強體育文化內涵建設,著力打造地方特色體育項目;第二,將現代信息技術全面融合體育教育專業課程教學改革,堅定不移地以學生為中心,重點抓學生實踐能力(教法、示范、教案、講解、科研、技戰術、組織、表達等)培養,教學評價模式注重技能應用與創新;第三,體育教育專業建設與實踐要以構建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為基礎,滿足群眾多元化健康需求;第四,應用型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從一專多能型逐漸向多專多能型人才培養模式轉變。[1]

一、綜合素養的提高是培養高校體育人才的保證

體育人才要具備較強的理論文化修養、語言表達能力和溝通協調能力。在學校不僅要提高專業素質,更要相對拓展公共體育課,加強文學、舞蹈、思想等人文科學與數字媒體科學的教學,不斷促進復合型人才的素質的全面提高。[2]要搞好第二課堂的教學。聘請相關專家講課,拓展視野、增強修養、提高綜合素質,創建教育的人文素質氛圍,擴展知識層面、提高文化修養。

二、理論教學水平的加強是培養高校體育人才的基礎

(1)公共課和基礎課的拓展。以往的教師只是掌握單方面的專項教育方面的知識,新型課改以后,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素質要求:在以后的教學中,教師不僅要精通專項知識,更要增加后續的儲備知識,能夠把專項與相關的知識整合起來,以滿足體育人才的多方面需求。新興的課程體系應在心理、適應、健康等內容上體現。[3](2)選修課多學科知識的增加。針對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可以開設科學類、人文類、經濟類、文藝類等方面的通識選修課程,通過學習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面,由此可以不斷完善新型復合型人才的知識結構。[4](3)專業課模式的精選。現今各專業設置科目比較單一,僅僅開設相關專業的課程,并不涉及其他專業的知識,因此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復合型人才的培養,這種相對脫離實際的課程設置造成體育專業學生知識結構的不合理,視野不開闊,適應社會能力低。所以,需要改變“為運動、為技能”的理念,注重樹立科學的核心課程價值觀,探索潛在的課程模式,促進新型模式的發展。[5](4)相關課程內容的豐富。全民健身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各企業單位積極參與體育鍛煉和競賽,體育人才有了發揮特長的地方,不同程度上增加了人才鍛煉的機會、增強了人才的進取心。在課程設置上形成“寬口徑,厚基礎,課程多樣化、小型化”的模式,是高校體育教育教學改革的出路,也是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復合型體育人才的必然要求。[6]

三、轉變理念和思想觀念是培養高校體育人才的必要前提

新課程標準的提出帶來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新理念。一些教師對課標不理解、無法滲透,導致高校體育人才培養在認知上出現問題。因此,要樹立健康至上的體育指導理念,提高對新課程標準的掌握能力,把新的理念傳授給學生,改變傳統的為運動、為技術的理念,改革培養體育師資的單一教學目標,注重培養學生的指導能力、擴展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四、拓寬實習渠道是培養高校體育人才的關鍵

一是拓寬渠道,加強學生體育能力培養。學生單一的學習渠道已不能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需求,因此,拓寬學生學習體育相關理論和技能知識的渠道,使其多方面、多層次地學習相關知識。通過實習增加工作經驗,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充分鍛煉自己,發揮自己的特長和優勢,使自己盡早順應社會的需求。[7]二是建立教育實習基地,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企業實踐的時間安排很難滿足學生的需求,學校應該盡量延長實踐的時間。采用體育教育理實一體相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將學習到的體育專業的相關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使學校培養的體育人才能真正轉變成新型復合型體育人才。

五、強化高校教育教學實踐是培養高校體育人才的根本

體育教育教學應該是一門實踐性比較強的學科,體育的教育課程必須由以往的“為運動、為技能”轉變為以培養體育人才的綜合能力為主。(1)通過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體育教學能力。基本的體育教學活動是一名教師應具備的特有的能力,也是體育指導者所具備的相關能力。(2)通過媒介和平臺培養學生的組織、協調能力。經常組織體育賽事,通過競賽來鍛煉學生的組織協調能力,充分利用課外體育活動時間、課余時間開展各種社團活動,如舞蹈社團、跆拳道社團、輪滑社團等,鍛煉和培養體育人才的組織協調能力,使學生得到綜合發展。

六、優質資源的開發是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保障

(1)提升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科學規劃體育學科在學校中的地位與發展,合理構建體育教師隊伍的人才結構,引入和培養學科的帶頭人,打造合理的年齡結構、學歷結構、職稱結構,實現隊伍的合理化層次,補齊教師隊伍序列,提升整體體育教師素質。(2)注重提升教材質量,順應時展的潮流,構建立體化、多樣化、多元化的教材層次。(3)提升體育教學職能,充分發揮體育課堂本身的作用價值,加強教學管理與教學投入,主動為學生營造更好的可參與的體育環境。(4)加大外部環境、設施的投入與建設,營造良好的外部體育環境是推動學生體育參與的又一因素,同時保證一些新項目設施的引入,吸引學生參與其中。

七、結語

體育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必須堅持以學生為中心,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科學與人文相結合,教學與研究相結合,不斷提高體育人才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使體育人才具備良好的綜合素質,同時探索一條有效培養體育人才的方法,從而適應社會的發展和需求。

參考文獻:

[1]董國永,李慧.試論我國體育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與課程設置[J].四川體育科學,2006(2).

[2]劉宏達.體育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的重構[J].電子制作,2014(9).

[3]黃漢升,陳作松,王家宏,季瀏,方千華,賈明學.我國體育學類本科專業人才培養研究——《高等學校體育學類本科專業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研制與解讀[J].體育科學,2016(8).

[4]蘇玉東,趙建.談對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應用型體育人才的研究[J].科技展望,2016(17).

[5]龍佳懷,劉玉.健康中國建設背景下全民科學健身的實然與應然[J].體育科學,2017(6).

[6]付然.大專院校體育教育改革與體育產業經濟發展探析[J].山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7(4).

[7]金濤.高校體育教育與終身體育教育思想[J].當代體育科技,2017(35).

作者:張峰 單位:吉林工程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