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協同育人路徑

時間:2022-12-29 10:00:36

導語:高校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協同育人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協同育人路徑

摘要:該文就課程思政視域下如何實現高校體育課程思政教育協同育人展開深入探討。研究表明,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協同育人具有較強的可行性,一方面,體育課程中包含了諸多思政資源;另一方面,思政教育與體育課程有同向育人優勢。基于此,該文就二者協同育人體系的構建提出幾點建議,為高校制定人才培養目標、優化體育課程教育體系提供支持。

關鍵詞:課程思政;高校體育;協同育人;路徑探究

1課程思政的概述

課程思政是一種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是以課程為載體,將其隱性教育資源挖掘出來,并且將課程評價、課程實施、教材開發、課程設計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要求和原則有機結合起來的教育形式。它強調在教育全過程中貫穿思想政治工作,讓各類課程與思政理論課形成協同效應,即二者同向而行,它并不是增開一門課程,而是一種課程觀[1]。

2課程思政視域下的體育教學

2.1體育教育與思政教育的共性

眾所周知,提升高校學生身體素質是體育課程的目標,而對學生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進行教育是思政課程的目標。前者主要關注的是塑身,而后者主要關注的是塑心,均致力于塑造高校學生健全的人格。相較于高校其他課程而言,體育課程因為其主體實踐性與親身參與性,在德育教育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2]。作為一門實踐課程,體育課程有豐富多樣的教學形式,教師可以通過項目理論知識講解以及體育賽事欣賞提升學生人文沉淀與人文素養,還能培養其審美情趣;可以通過體育競賽培養學生耐挫性、規則意識、競爭意識及正確對待勝負的態度;可以通過團隊游戲活動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問題解決能力、團隊意識等。與此同時,教師可以借助相關的教學措施讓學生身體力行地參與課堂進行身體練習,以此喚醒他們對體育運動的熱情和興趣,讓學生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還可以借助志愿活動以及賽事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國家責任感、社會認同感、勞動意識以及社會責任感等[3]。

2.2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協同育人的可行性分析

將兩個不同的物體進行結合,必須要分析其結合的可行性,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的結合同樣如此。研究表明,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協同育人具有較強的可行性。首先,體育課程中包含了諸多思政資源。眾所周知,無論是體育競賽活動,還是體育教學,均蘊含豐富的思政資源,包括健康向上的文化追求、團隊意識、進取精神、人文情懷等,這些獨特的隱性資源讓二者的結合具有較強的可行性[4]。其次,思政教育與體育課程有同向育人優勢。體育課程的教學目標包括社會適應、心理健康、身體健康、運動參與、運動技能等,其中身體健康、運動參與、運動技能主要是針對學生對運動知識與技能掌握以及身體素質訓練而提出的要求,而社會適應、心理健康主要是針對學生社會關系、社會意識、心理素質提出的目標要求[5]。

3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協同育人的具體路徑

3.1在體育競賽中培養學生法治觀念與規則意識

眾所周知,體育競賽有嚴格的競賽規程與行為規范,每一個競賽甚至每一個環節都有特定的要求與規則,在體育競賽中,運動員必須無條件遵守規則,服從裁判判決。與此同時,裁判員也需要接受觀眾、教練員、運動員以及仲裁員等人的監督,他們在競技場上并沒有特權,必須要保持公正性、公平性。在高校體育課程教學中,教師應合理組織學生展開體育競賽,并在競賽中給予他們科學的指導,使學生參加各種運動比賽時冷靜、沉著地面對對手,在不違背規則的基礎上運用相關的戰術去打敗對手,從而贏取比賽,不斷去超越自己。這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還能培養其堅韌不拔及勝不驕、敗不餒的心理素質[6]。當然,有獲勝者必然會有失敗者,對于競賽中的失敗者,教師應指導學生正視失敗并客觀地去分析失敗原因,總結教訓,尋找下次競賽中獲勝的方式方法,這可以提升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夠通過挫折磨煉學生的意志力。

3.2在體育運動中培養學生積極態度與拼搏精神

課程思政理念下,教師可以根據體育技能形成規律以及人體生長發育情況引導學生加強鍛煉與練習,以此強健學生體魄,提升學生對生命的認知,培養其超越自我、克服困難、頑強拼搏的意志品質[7]。例如,在1000m或800m耐力跑中,部分學生因氧氣不能為身體提供足夠的支撐而出現各種不適,當出現“極點”情況時,教師應鼓勵學生依靠頑強的意志力,努力去克服各種不適,堅持跑完全程,這樣既幫助他們鍛煉了身體素質,又能培養其意志力。又如,在跳遠、跳高等項目訓練中,學生不可避免會遭遇失敗,而教師要給予他們鼓勵,指導學生頑強拼搏、反復練習,不畏懼失敗,堅持到最后,只有這樣才能獲取成功。與此同時,教師在課堂上可以給學生列舉運動員依靠拼搏精神、堅韌毅力獲取成功的事例,發揮榜樣的激勵作用,告訴學生不能畏懼困難,應該迎難而上,使學生深刻體會并養成自我超越的良好品質與拼搏精神。

3.3在團隊比賽中培養學生協作精神與競爭意識

體育運動的特征是競爭,從某種程度上說,若是缺少競爭,體育精神就無法得到弘揚。“更高、更快、更強”是奧林匹克運動的口號,而這也成為奧林匹克運動的核心價值觀,將競爭精神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課程思政視域下,教師可以利用游戲活動、分組練習、比賽活動等多種形式營造趕、超、學、比的氛圍,以此培養學生團隊協作意識、競爭意識等。尤其是團體比賽,這是在體育課程教學中滲透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徑,由于小組內部成員是合作關系而各個小組之間是競爭關系,所以教師要借助團隊比賽指導學生學會科學地處理合作與競爭關系,使學生學會通力協作、密切配合、有效溝通,讓他們善于從身邊發現他人的長處,并且自覺地借鑒他人的長處去彌補自身的不足,將團隊的力量充分發揮出來,為了集體的榮譽而進行自我管理,從而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競爭精神以及集體榮譽感[8]。

3.4在理論教學中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與集體主義精神

近些年,我國在發展體育事業上投入了大量的財力資源,培養了很多優秀的運動員以及團隊,如中國女排,她們在國際上一次次為國爭光,有自身的努力,還有背后工作人員、陪練、教練等諸多人員的辛勤付出。在課程思政視域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給學生講述這類典型事例,這對他們有很強的教育意義。尤其在一些對抗性體育項目如武術、網球、足球、籃球、排球等練習中,學生之間可能會因為肢體接觸或其他原因發生摩擦、矛盾,這是教師融入思政教育的契機,在學生出現摩擦后,教師可以給他們介紹優秀運動員以及優秀團隊的故事,發揮榜樣的示范作用與引領作用,以此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集體主義精神[9]。

3.5在體育科技知識講授中培養學生科學精神

隨著社會的發展,體育已經發展成為一門綜合性學科,與物理、生物、化學等諸多學科交叉融合。高校體育強調傳授學生體育知識和技能,但是體育訓練中蘊含的科學精神仍然很豐富。在課程思政視域下,教師應當注重傳授學生體育科技知識,將最前沿的一些體育科技成果介紹給學生,包括這些科技成果在體育比賽和訓練中的應用效果,這樣既能開闊學生視野,又能培養他們的科學精神。例如,在體育競賽中應用鷹眼技術能夠顯著提升體育競賽的公正性、公平性。

3.6在體育常規教育中培養學生誠實守信的良好品格

誠信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體育課程教學在誠信教育方面有獨特的優勢。在課程思政視域下,教師應重視并加強對學生的誠信教育,這對學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行為規范的養成、理想信念的樹立有重要作用。例如,在高校體育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制定誠信教育目標,通過身邊發生的真實事例去教育學生、感染學生,引導他們樹立誠信觀念。例如,出于運動的安全性、方便性考慮,教師會要求學生上課時穿運動服,然而部分學生總是會找到各種借口不按照要求去著裝,這時教師應滲透誠信教育,引導他們正確對待錯誤,做實事,說真話,讓學生明白如實告知情況是一種值得推崇的誠信行為。

3.7在體育運動中有的放矢地培養學生審美能力

學會辨別真善美與假丑惡,并在實際生活中去踐行真善美,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之一,因此,在課程思政視域下,教師應有的放矢地在體育課程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以此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在現實生活中,由于社會不良思潮的影響等原因,部分男生缺乏陽剛之氣,部分女生過度以瘦為美。這是一種錯誤的審美觀,教師應深入挖掘體育運動中的美并加以合理利用,將這種美融入體育訓練中,讓學生深刻感受到體育運動的速度美、線條美、肌肉美、力量美,以此提升其審美能力,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構建以美揚善、以美啟真的價值體系。

4結語

高校體育課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必行之路。因此,高校要重新制定人才培養目標,對體育課程教育體系進行優化、完善。教師在傳授學生體育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應注重學生思想與品德的培養,教會他們正確面對挫折、迎接挑戰,具備良好的團隊精神,使他們成為新時代社會主義接班人。

參考文獻

[1]唐運昆,劉懿翀,吳國天,等.課程思政背景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思考與實踐[J].現代職業教育,2021(6):34-35.

[2]周進國,柯漢松.高校體育院系勞動教育實踐路徑及其思政功能——以韓山師范學院為例[J].韓山師范學院學報,2021(1):6-10.

[3]田小靜.基于課程思政理念的高校體育教學改革途徑[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21(1):45-46.

[4]顏希.實踐教學管理模式的創新對于高校體育實施課程思政的影響[J].食品研究與開發,2020(24):286.

[5]劉強.高等院校體育學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研究[J].福建師大福清分校學報,2020(6):83-89.

[6]張洋,魏軍.立德樹人視域下體育院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價值與路徑[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20(6):35-40.

[7]張博,焦亞男,劉永慶,等.“大思政”視域下的高校體育課程育人路徑探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0(22):196-197.

[8]楊洪亮,周晨,陳顯建,等.高職體育課程同向開展“課程思政”路徑探究[J].體育教學,2020(11):75-77.

[9]余潤成,徐娜娜.“課程思政”視閾下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J].當代體育科技,2020(31):87-89.

作者:王振萍 單位:新疆藝術學院體育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