輻射原理論文:略論民族體育的輻射原理

時間:2022-02-16 11:34:07

導語:輻射原理論文:略論民族體育的輻射原理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輻射原理論文:略論民族體育的輻射原理

本文作者:孫德朝工作單位:西南民族大學

少數民族的保留,促成少數民族傳統休閑娛樂方式的保留。以1990年《中華民族傳統體育志》統計為例,西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項目多元性和項目多樣性頗具有代表性,凸顯出民族傳統體育地域文化集聚特征,并具有文化交融性的典型性特征。如藏族傳統體育收集了賽牦牛、賽馬、馬術、跑馬打槍、騎馬點火槍、射箭、射擊、藏棋(一)、尼格爾、吉布吉曾、藏棋(二)、和尚棋、甲波得雪、“略之把”棋、加哲、拔腰(互背)、大象拔河、“朵加”、舉皮袋、趕嘍嘍、吉韌、娃郎得、擊球、俄爾多、打牛角、套圈、跳高、跳繩、游泳、蹬棍、風箏、射碧秀等31個項目;彝族收集了賽馬、斗牛、摔跤、斗牛勇士、頂“牛”、甩套石、拔“樹根”、扳手勁、扳木棒、倒立、翻背、打秋千、爬桿、蕩繩、劈圓根、射箭、賽槍法、投石打靶、竹槍、水槍、跑山賽、跛子賽跑、跳高竹、跳人、跳遠、跳溝、彈石球、彈雞毛球、打松球、蹲斗、跳火繩、打陀螺、搶羊、搶羊仔游行、斗雞、打火把仗等43項傳統體育;收集了白族的賽馬、賽龍船、霸王鞭、秋千、仗鼓、登山、耍火龍、打陀螺、跳偉登、跳火把、人拉人拔河、“老虎跳”、跳花棚、洱海龍舟賽等14個項目;收集了傈僳族的弩弓射擊、泥彈弓、尼昂急、傈德德、德細來火、爬樹爬竹竿、逮來火、拉肚奪、扭扁擔、劃爬子比賽、拉繩、爬繩比賽、四方拔河、皮球得來火、皮球丟、賴地、“背什”、滑板子、跳牛、砍竹竿、投擲等21個項目;收集了納西族的東巴跳、秋千、賽馬、占占奪、飛石鎖、麗江球、跑罐子、偷孤兒、撥撥拉、內窩撲等10個項目;收集了羌族的推桿、摔跤、騎射、關音秋、扭根子、跳盔甲等6個項目;收集門巴族的狩獵項目;收集了珞巴族的射箭、碧秀(響箭)2個項目[19]。這種民族傳統體育的地域集聚特征,表現出濃郁的地域差異性,其項目如賽馬、蕩秋千等在多民族間出現文化交融的現象。1.2輻射機理分析輻射效應是經濟學上的通用名詞,指從經濟發展水平與現代化程度相對較高的經濟主體向相對較低的經濟主體進行資金、技術、信息、人才的流動與思想觀念、行為模式的傳播。輻射效應是多維的,民族傳統體育輻射與經濟學輻射具有質性的區別。民族傳統體育的輻射是民族傳統體育在特殊地域環境中集聚后,依托特殊傳播路徑在民族之間的共享和播化,兼容并蓄,彰顯其民族文化個性及共性特色。借用輻射效應探討分析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文化弘揚,文化特色展示。文化資源開發利用具有促進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科學發展的重要意義。《禮記•王制》所講的“中國五方之民各有性也,達其志”和“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這是中國各民族文化“多元一體”“和而不同”的內涵和真諦,但“分”是短暫的,“和”是永恒的,“分”是過程,“和”是結果,是歸宿。這一文化交融和民族和諧的終極理念,是民族文化輻射的最終結果。按照人類理性發展的特點和規律來看,人類奔于“在勞動與休閑之間作出權衡取舍”的矛盾與斗爭之中,但以一種什么樣的方式促進自我身心健康,促進自我休閑意識的培育和建構是共性,是少數民族交融碰撞的結果。中國古代的北方地區,自戰國以來,“華夏”與“戎狄”以長城為界。塞內為“華夏”,塞外為“戎狄”。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明末清初。“華夏”與“戎狄”的差異往往以戰爭的方式進行,而以文化的交融而結束。生產方式的差異導致戰爭,戰爭的結果必然導致民族大遷徙。北方民族入住中原后,受漢民族精細的農耕文化的潛移默化,在文化的物質層面、精神層面和制度層面與漢族文化交融迅速和徹底。文化交融后,人們休閑娛樂方式,生產生活方式進行深度的交融,民族傳統體育的載體功能價值凸顯。如,清入關后,將冰嬉帶進北京。據乾隆年間《冰嬉圖》記載:每年的冬月,在今天北京的北海和中南海表演冰嬉,從各地挑選的“善走冰”能手1600多人分別代表八旗,場面十分壯觀,表演者做著各種動作,有花樣滑冰、雜技、武術,還有溜冰射箭等,表演精彩紛呈。李延超,虞重干等認為同一體育項目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具有較強交融性的研究成果,如射箭(射弩)橫跨15個民族,賽馬橫跨8個民族,摔跤橫跨6個少數民族,秋千橫跨9個少數民族,賽龍舟(龍船)橫跨5個少數民族,斗牛橫跨5個少數民族。是民族傳統體育輻射的效應所致。此外,同一體育項目在不同地域、同一民族中的開展;不同體育項目在同一地域、不同民族之間的開展。同一體育項目在同一地域、不同民族的開展[20]。這種交融性、同一性、差異性其本質上是文化與文化碰撞與沖突的結果,是民族傳統體育輻射效應所致,是戰爭和民族遷徙的結果。在畜牧文化對農耕文化的交融碰撞中,在很大程度上農耕文化起到了獨特的載體作用。齊美爾(GeorgeSimmel)認為:社會中沖突是普遍存在和不可避免的。沖突不僅是利益沖突的反映,而且是敵對本能的反映。這樣的本能被利益沖突刺激而發展,也能受到和諧關系和愛的本能的緩和而得到控制[21]。民族傳統體育在交融與涵攝發展過程中,是農耕文化對畜牧文化的浸潤和畜牧文化對農耕文化的沖擊的結果,本質上是民族戰爭和遷徙的結果。

各具特色的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是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多元集聚和輻射的第一驅動論節日是民族文化歷時性和共時性的產物和象征符號,它以其獨特的民眾文化事象“情結”融會成民族之魂和民族精神,并化成集體意識滲入到人類的血液之中,從而潛移默化地規范著人類的心理和行為。在少數民族節日里,按其起源和內容來分,有宗教祭祀節日、生產活動節日、集貿節日、紀念慶賀性節日和社交娛樂節日。節日的這種符號意義,對人性產生了一種積極的補償屬性,同時驅動著人們心智的健康向前發展。民族傳統體育這一特殊民眾文化事象在濃郁人文內涵的各少數民族民間節日盛會期間,在時空上搭建了民族傳統體育集聚與輻射的平臺。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回族的“開齋節”、藏族的“望果節”、彝族的“火把節”、壯族的“三月三”、“牛王節”、侗族的“花炮節”、“舞牛節”、苗族的“花山節”、白族的“三月街”、哈尼族的“苦扎扎節”、傣族的“潑水節”、維吾爾族的“古爾邦節”、東鄉族的“花兒會”、哈薩克族的“阿肯談唱”、撒拉族的“努魯孜節”、景頗族的“目腦縱歌”等,這些節日慶典活動,是以單一民族為載體,多民族多元交融互惠的平臺。如清末大理留日學生、白族音樂家李燮羲,曾寫了這樣一首《三月街竹枝詞》:昔時繁盛幾春秋,百萬金錢似水流。川廣蘇杭精巧貨,買賣商場冠亞洲。這就是對白族“三月街”節日慶典的綜合寫真。少數民族節日慶典活動,將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教育功能,健身功能,娛樂功能,審美功能,悅神、祭神與健身補償功能,民族凝聚與交往功能、發展民族經濟功能,競技功能等融為一體,展示出一幅民族文化衍生、發展、延續的動態畫卷。民族傳統體育在節日慶典集聚和輻射的諸多功能的融合效應,是在無經濟理性刺激下的人們集體意識的濃縮,提煉和升華,是人們對健康本我意識的完美皈依。深入彝族聚居區和在彝漢交融區田野考察,無論是老人還是孩提,無論是經商者,還很公務員,若是在彝族火把期間,沒去參加(與)斗牛、賽馬、摔跤等民族傳統體育活動,他們在這一年里就會產生心靈上的缺失。而《西南彝志》記載宋初水西地區火把節一次盛大的跑馬活動:“騎士到來,如天上流星。戴斗笠的漢,著披氈的彝,云集看跑馬,大家都夸獎,彝給漢增榮,漢與彝助威。”這是一種和諧的節日慶典活動,她粘合彝族個體間和彝族與漢族集團間的友誼和情節,“這一特殊競賽活動”是傳統體育項目借助節日載體集聚與輻射功能的結果。在本質上,借助節日慶典參與民族傳統體育活動是人類的一種人性補償。它使人們超越心理的混亂,平穩而充滿信心地掌握自我的命運;它一次次地強化著人類的美好愿望與理想,激勵人類的奮進;它斬斷平庸,釋放被壓抑的生命沖動;它弘揚人類社會生活中一切正義、博愛的崇高精神。從文化變遷來看,任何風俗習慣都有它相對穩定的一面,也有變應性的一面。民族傳統體育在千年的發展中,一直在不斷演化,從最先圖騰崇拜的典型儀典,嬗變為人們休閑娛樂的玩具,并最終成為民族經濟發展的增長點和民族文化交融的時空載體,但在文化的精神內涵上,各民族傳統體育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這種展示民族傳統體育符號的載體是傳統節日的補償功能,傳統節日是民族傳統體育多元集聚與輻射的驅動輪,這種集聚與輻射的動力是永恒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的成功舉辦是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集聚和輻射第二大驅動輪自1953年11月8日至2011年9月18日,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和國家體育總局共成功舉辦九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民運會秉承“平等、團結、拼搏、奮進”的宗旨和理念,在構建和諧民族關系,提高人們生活質量,豐富民族文化生活,充分展示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特色和運動水平,鍛煉和培養優秀民族體育人才,弘揚民族文化,振奮民族精神,促進民族團結,建立和諧社會,進一步推動我國少數民族體育事業的發展方面體現出濃郁的民族傳統體育集聚特色。民運會競賽項目在逐屆增加(以第九屆為例,設花炮、珍珠球、木球、蹴球、毽球、龍舟、獨竹漂、秋千、射弩、陀螺、押加、高腳競速、板鞋競速、武術、民族式摔跤(搏克、且里西、格、北嘎、絆跤、希日木)、馬術(速度賽馬、走馬、跑馬射擊、跑馬射箭、跑馬拾哈達);表演項目越豐富和多元(分競技類、技巧類和綜合類三類)。凸顯出國家對少數民族健康的關注,各少數民族對競技健康意識的訴求,對文化資源保護和開發的迫切。民運會在世界體育形態符號化的“舉世無雙”,折射出中國民族和諧關系的世界范式,整合著中國民族傳統體育與西方體育的“和而不同”,人類需要民族傳統體育,時代需求民族傳統體育。從深入少數民族地區進行田野考察的情況來看,目前民運會上競賽和表演的項目在基層開展情況較好,出現項目在節日慶典、婚葬嫁娶、休閑娛樂期間的項目開展“疊加效應”,而與《中華民族傳統體育志》統計數目而言,諸多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出現遺失消亡的“遮蔽效應”。到羌族地區考察時,關心羌族傳統體育的人們更苦于在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自己還沒有一個競賽項目。競賽的現代社會價值無可厚非:激勵人類的自我奮斗精神;滿足社會生活的觀賞需要;促進社會大眾的體育參與;顯示國家和社會團體的綜合實力;促進社會和經濟的迅速發展;排解社會成員的不良心緒[22]。我國民運會的運動競賽集聚效應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對促進民族傳統體育交融傳播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對改善民生,促進民族文化多元化,促進中國傳統體育與世界體育的交融碰撞,淡出民族傳統體育的多樣性具有重要的輻射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