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體育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時間:2022-02-04 09:49:38
導語:社會體育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為探索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創業人才培養模式,本文采用文獻查閱、比較研究和邏輯分析等方法進行研究.結果表明:國外創業教育發展的沖擊、國內大學生就業壓力、企業環境變化和社會發展需求等是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進行創業教育的重要背景.當前的多種創業教育模式都是在教育發展中形成的,各有其優缺點.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創業人才培養應采取分層培養模式,大一時進行普及性創業意識和創業知識教育,為就業型創業奠定基礎;大二和大三進行部分人的創業技能訓練,為生存型創業提供手段;大四時為少數人進行貼近實際的創業操作,為精英型創業提供施展身手的機會.
關鍵詞: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創業;人才培養模式;分層培養
2015年10月24日,國務院印發關于《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提出“加強創新創業教育,大力推進個性化培養,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國際視野、科學精神和創業意識、創造能力.合理提高高校畢業生創業比例,引導高校畢業生積極投身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其實,在黨的十七大報告就已明確提出“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的擴大就業發展戰略,而十八大后,大學生創業更是成為國家領導人十分關心的問題:無論是去年的夏季達沃斯論壇,還是今年5月對中關村和清華的考察,“創業”都被頻頻論及.當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后,會對體育健身、文化休閑產生更多需求,這種新的需求必然與落后的職業設置和崗位供給之間發生矛盾,要求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以下簡稱“社會體育專業”)進行創業教育,培養創業人才.
1創業、創業教育和人才培養模式
1.1創業
《現代漢語詞典》對創業的解釋為“創辦事業”,《辭?!方忉尀椤皠摿⒒鶚I”,強調某一事奠基和開創期間的開拓、創造和創新.具體說,創業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去理解:狹義上看,創業是指創立企業的過程,或者說是創建企業的活動[1].從廣義上看,是指創造新事業及積累財富的過程.是個人或群體為了改變現狀、造福后人,努力創造和街壘財富的奮斗過程[2],這個過程中需要創業主體發現和捕捉機會并由此創造出新穎的服務或實現其潛在價值[3].這里我們主要采取廣義創業概念.
1.2創業教育
創業教育(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是由“enterpriseeducation”轉化而來,最早是和創立企業的教育聯系在一起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89年的“面向21世紀教育發展趨勢研討會”上提出:創業教育從廣義上說就是培養具有開拓性的個人.1998年首屆世界高等教育會議發表的《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優先行動框架》強調“高等教育必須將創業技能和創業精神作為基本目標,以使高校畢業生不僅僅是求職者,而首先是工作崗位的創造者”[4].在對創業教育界定上,有人認為創業教育就是企業家精神的教育[5],也有人認為創業教育是一種教育理念,也是一種教育實踐,就是培養學生具備開創事業的能力,也是一種自學能力,自立能力,創新能力[6].可見,對此概念的界定,同樣有廣義和狹義之分,我們這里主要采取廣義的創業教育概念,認為創業教育主要是培養學生創業意識、激發創業動機、培養創業能力和提供創業實踐機會的教育形式,促進學生知行合一.不過,正如Timonu教授所說,學校的創業教育不應該等同于社會上以解決生存為目的的就業培訓,更不是一種“企業家速成教育”,它應當著眼于學生終身發展,為未來幾代人設定“創業遺傳代碼”[7].而這正是我們目前高校創業教育庸俗化的突出表現.
1.3人才培養模式
所謂模式,就是“某種事物的標準樣式或使人可以照著做的標準樣式”[8].而培養模式則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指導下,學校為培養目標構建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方式和實現結構方式采取的某種構造范型和樣式,以及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具有穩定性、系統性和典型性的某種明顯風格的特征”[9].由于培養模式是在長期教學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經形成便相對穩定;但如果培養模式中的某個或某幾個要素發生變化,培養模式也可能發生改變.目前學界對人才培養模式界定存在爭議,但無論是要素說、過程說、方式說還是廣義論,它們都同意以下幾點:首先,人才培養模式受教育理念指導,沒有先進教育理念,難以產生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模式;其次是人才培養模式具有目標性,是為了人才目標的實現;第三,確立后的人才培養模式具有穩定性和示范性;第四,人才培養模式具有發展性和差異性[10].國內外高校在創業教育中探索形成了不同的人才培養模式.
2社會體育專業創業教育的背景分析
當社會體育專業在上世紀90年代在中國出現時,國外創業教育已經經過了幾十年的實踐發展.隨之而來的就業制度改革和社會經濟發展,對我國社會體育專業的創業教育提出了要求.除國家教育主管部門的行政命令外,社會體育專業創業教育的興起還有如下原因:
2.1國外創業教育蓬勃發展的沖擊
上世紀70年代末,西方國家和部分發展中國家在關注經濟社會兩個熱點(中小企業發展戰略和就業問題)中,提出對職業教育培訓者開展創業教育的問題.1983年美國奧斯汀德州大學舉辦首屆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隨后麻省理工、斯坦福大學相繼舉辦此類比賽.2006年,美國有超過1600多所高校開設了2200多門創業方面課程,形成了從初中、高中、大學本科直到研究生的正規教育[11].1998年德國大學校長會議和全德雇主協會聯合發起一項名為“獨立精神”的倡議,呼吁為大學生創造獨立創業環境,要求大學成為“創業者的熔爐”,倡議明確要求在其后的5~10年中,每屆畢業生中要有20%~30%的人獨立創業[12].英國的創業教育源于1982年的“大學生創業項目”,最初是為了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其后轉化為培養創業者素質和品質,并普及企業成長發展的一般規律,1987年發起“高等教育創業”計劃(EMC).2004年英國成立全國大學生創業委員會,全面負責全國的創業教育.政府同時還設立多個基金幫助大學生創業,如英國王子基金的青年創業計劃平均每年資助5000名英國青年,創業成功率超過60%[13].亞洲國家中,日本、印度和新加坡都積極推進高校創業教育,其中印度的加爾各答管理學院30%的畢業生都成了創業者.在這種創業教育的國際環境下,我國高等教育也做出了積極回應:清華大學1998年舉辦了第一屆“清華大學創業設計大賽”,團中央、科協、全國學聯在1999年聯合舉辦了全國第一屆“挑戰杯”大學生創業大賽,其他部分著名高校也有不少類似舉措.2015年10月,全國體育院校大學生齊聚天津,參加2015年體育院校大學生體育產業創新創業策劃大賽.
2.2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持續增加
自1999年我國高校擴招后,就業難問題就成為我國教育部門乃至政府十分關注的問題.教育部數據表明:2002年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為80%,有近30萬畢業生未能就業;2003年就業率為70%,有64萬人找不到工作;而2004年這一數據達到75萬;2005~2006年有160萬人不能如期就業[12].到2013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總數近700萬,2014年畢業生數量達到720多萬[14].加上前期未能正常就業的大學生畢業生,和由于軍隊裁軍、工廠裁員、政府機構改革等流入就業市場的大批求職者,將對就業市場甚至國家安全產生一定影響.需要政府引導部分青年人進行創新創業.
2.3企業環境的變化需要開創性人才
學者研究發現,在發達國家及部分新興工業化國家,不少外在因素導致企業的變化.首先是經濟衰退、市場競爭等使企業不得不對自身目標、態度、方式和組織體系等進行變革;其次是信息技術的發展增加了企業與外部的聯系和交流,使合作共贏成為可能;再次就是決策的即時性和小組規模縮小等都要求企業作出相應調整[15].這種情況下,開創性的創新創業人才就成為市場的需求.
2.4時展引發社會體育創業人才的需求
二戰之后,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主題.經濟的持續發展,飲食結構變化和體力付出的減少使健康問題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今年3月公布的中國人健康大數據表明:中國高血壓人口有1.6~1.7億人;超重或者肥胖癥7000萬~2億人;平均每30秒就有一個人罹患癌癥;平均每30秒,至少有一個人死于心腦血管疾病[16].大眾健康意識的增長,使大眾性的健身娛樂、保健康復、休閑指導等的需求日益增長.在醫療支出持續增長的情況下,參與社會性體育活動成為維護健康的重要手段.但傳統的體育人才多在競技運動和體育教育領域就業,政府和企業也未為高校的體育畢業生提供足夠數量的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的職位(這也是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脫節的表現).這就要求高等體育院校抓緊培養適應社會需求變化的社會體育創業人才.
3創業教育模式及存在的問題
3.1美國高校創業教育模式
經過60年的創業教育實踐發展,美國高校形成了三種創業教育模式:聚焦模式、輻射模式和磁石模式.聚焦模式的教學活動主要在商學院和管理學院進行,以培養專業化的創業人才;輻射模式的教學范圍擴大至全校,主要培養學生的創業精神和創業意識,為學生發展和創業奠定基礎;磁石模式結合前兩種形式,教學活動在全校進行,但主要由商學院和管理學院負責創業教育管理[17].第一種創業教育模式屬于專業化創業教育,但對學校要求過高.磁石模式是目前采用較多的創業教育模式,它的特點是由商學院或管理學院成立的創業教育中心來整理各種資源,吸引全校各專業背景學生參與.但這種模式的問題是該如何將不同專業學生的創業教育與他們的專業知識結合起來?資源的整合如何更有效?教師如何獲得發展和提高?[18]輻射模式吸引了各參與學院院長或負責人的參與,他們參與教師安排、經費籌措、課程設置等工作.但這種模式的最大問題是各學院之間創業教育活動的有效協調.
3.2我國高校創業教育模式
我國高校經過十幾年的探索,形成了創業教育的三種模式:中國人民大學模式、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模式和上海交通大學模式[7].中國人民大學模式將第一和第二課堂結合,將創業教育融入素質教育.但該模式更多地是適合人文社科類高校,無法像理工科學校那樣建立創業園和孵化器,同時在創業教學的內容和方法上還有不少值得改進的地方.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模式的創業教育由多部門多單位聯合實施,實行模塊教學,設置面向全體本科生的創業基礎必修課.提供創業實踐機會甚至資金支持,有豐富經驗的創業教師進行創業輔導,經過創業孵化,有可能入駐科技園,得到更大發展.但在人文社科學生學習方面,這種模式還有不足.上海交通大學實行“綜合型創業教育”,在全校范圍內開展更新學生就業觀念工作,使學生做好職業準備,開展相關講座和信息服務.設立了創業學院,實施全覆蓋、分層次的創業教育:在全面開設創業通識課基礎上對有明確創業意愿學生進行專門的創業教育課程和培訓.通過科技創新實踐中心指導和評價學生創業活動,開展創業大賽,并促進優秀成果轉化.為創業學生提供各種便利和支持.當然這種模式要求實施學校在師資、資金等方面有較好的基礎.
3.3我國創業教育的不足
與國外創業教育比較,我國的創業教育存在教育理念缺失、課程體系不完備、優秀師資缺乏、創業實踐機會較少、創業教育與人才培養脫節及創業環境有待改善、學生創業的風險投資嚴重不足等實際問題[11].具體到體育創業型人才培養,同樣存在人才培養理念落后、缺乏創業教育師資和缺乏創業實踐活動等問題[19].除此外,我國高校創業教育普遍存在盲目跟風現象,沒能做到根據學生興趣、能力和專業特點進行區別對待,分層培養.
4社會體育創業教育分層培養模式的構建
鑒于以上原因,本文認為社會體育專業的創業教育應該采取分層培養模式.
4.1分層培養模式的含義
這種模式的含義是:在社會體育專業創業人才培養中,遵循教育發展規律、人才培養規律和學生差異化(知識和技能基礎、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等)的現實,既遵循國家創業教育導向,又尊重科學規律,對大學生進行普遍性的創業意識啟蒙、創業知識傳授(大一),對部分學生進行創業精神強化,創業技能指導(大二、大三),而對少數人則給予貼近實際的創業機會,經體驗后走向自主創業(大四).這種分層培養模式除了區別不同對象,實施不同教育內容外,還區分受教育的不同時間段.這種創業教育分層培養模式在國內部分高校,特別是浙江省高校有廣泛的實踐(這或許和江浙一帶濃厚的創業氛圍有關),如“模塊課程+分層教育”模式[20]、“分層推進模式”[21]和“雙平臺,雙層次”模式[22].
4.2分層培養模式構建
在本模式構建中,首先要樹立科學合理的創業教育目標;根據專業特點,區分不同資質、動機和條件的學生,將學生創業分為就業型創業、生存型創業和精英型創業.強調創業目標是在緩解就業壓力基礎上,逐步向培養學生全面發展轉移.其次是創業課程體系構建;王天樂認為:社會體育專業創業課程應包括隱性課程和顯性課程,隱性課程主要是環境課程,而顯性課程則包括創業實踐課程、活動課程和學科課程[23].本文認為社會體育專業的創業課程應該包括普及性的創業常識課程和激發創業動機(意識)課程,結合專業知識進行的專門化創業技能課程和貼近實踐的創業操作課程等四類,可以通過第一課堂(正式授課)、第二課堂(課外活動)和第三課堂(實踐操作)來進行.第三是做好師資隊伍建設;由于高素質創業師資缺乏,建議通過諸如教育部的“創業教育教師培訓項目”、全國青聯和國際勞工組織的“KAB創業教育項目”等培養師資,同時加強學術型高校創業教師和實操型企業創業實踐者之間的磨合與借鑒,一方面將活生生的創業經驗上升到創業理論高度,另一方面將經過深思熟慮的校園創業設想放到創業實踐基地進行檢驗,從而提高創業師資水平.最后是創業保障機制構建.如教育主管部門、高校給予創業教育更多的保障,在課程設置、活動安排、經費劃撥、教師考核等方面給予一定傾斜.同時積極爭取校友、實踐基地負責人與合作企業的支持,通過校企合作、委托培養、連鎖經營等方式在本專業學生創業學習和實踐中給予必要幫助和配合,最終達到雙贏.
4.3創業教育分層培養模式的推進設想
社會體育專業創業教育分層培養模式的實施,首先要把經過研究論證過的專業培養方案和相關文件交由校教學管理及相關部門審批,接受質詢,爭取教務管理、后勤場館、學生工作等部門支持;其次是在培養過程中,對初入學的學生進行創業教育的普及型教育,激發創業意識和普及型的創業知識.在這個過程中,發現那些有持續創業興趣者;在大二和大三時期,通過第二課堂,校內創業園和校外共建企業來對有創業興趣者進行創業技能方面訓練.這個過程中可能部分學生失去創業意愿或表現出不適合創業的傾向.剩下的表現出堅定的創業意愿和較高的創業能力的學生從大四開始進入創業實際操作階段,可以通過爭取國家對大學生創業的經費支持等來獨立運營或開設合作企業的分支機構,如某健身俱樂部的分部等進行.再次是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評估,請用人單位、學生、教育管理部門及相關專家等共同評估.最后是根據評估結果對培養模式加以改進和完善.
5結束語
從表面看,這種創業教育的分層培養模式逐步剔除不適合創業者,最后真正創業的只是少數,但由于針對性更強,創業成功率較高.其實,從廣義創業論角度看,這種創業教育的分層培養模式只存在學生創業層次不同,而沒有創業或不創業的性質差別.結合專業知識的創業教育是有利于學生職業發展甚至終身發展的.對大一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業知識方面的教育會促進學生積極思考本專業的職業發展,利于畢業后的就業(如做俱樂部教練、體育教師或體育行政部門辦事員等),就業實際也是開創自己的事業,當然也屬于廣義創業的范疇(就業型創業);部分因不滿意工作條件或臨時找不到工作機會的同學,可能走上被動創業的道路(如開設體育用品店、體育技能培訓等,但如果有機會,會放棄創業),他們也會在此過程中使用到他們在大二大三時期所接受和學習的創業技能(生存型創業).而少數一直堅持到最后的學生則屬于精英型創業,他們會依靠敏銳的市場觀察力和強大的創業能力創辦不同的體育企業,滿足社會上關于體育物品(如產品制造和銷售)和體育服務(如技能培訓、保健康復、競賽表演、體育人才中介)方面的需求.
作者:周傳志 喻丙梅 相昌慶 單位:閩南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劉建鈞.創業投資—原理與方略[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3.
[2]羅天虎.創業學教程[M].西安: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2004.
[3]羅伯特.D.希斯瑞克.創業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
[4]徐華平.試論我國高校的創業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4,(4):74-75.
[5]侯定凱.創業教育—大學致力于培養企業家精神[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5.
[6]陳敬良.創新與創業教育:理論與實踐探索[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
[7]李堯森.中美高校創業教育模式比較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13.
[8]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9]曾誠.關于研究型大學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J].教育評論,2004,(4):57.
[10]宋遂周.我國民族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0.
[11]許德濤.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3.
[12]莫光政.全球創業教育的勃興與高等教育發展的新變革[J].東南亞縱橫,2008,(1):87-90.
[13]石丹林.大學生創業理論與實務[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93-94.
[14]李鵬.大數據時代的大學生就業工作初探[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5):86-88.
[15]曹軍勇.創業教育觀對社會體育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啟示[J].湖北體育科技,2006,(4):386-387,393.
[16]長城國際心臟病學會議.中國人健康大數據[DB/OL].(2015-03-27)[2015-11-09].health.sohu.com/20150327/n410441595.shtml.
[17]梅偉惠.美國高校創業教育模式研究[J].比較教育研究,2008,(5):52-56.
[18]梅偉惠.美國高校創業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
[19]梁林.體育創業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5,(6):114-115.
[20]唐雪蓮.應用型本科高校創業型人才培養模式構建[J].寧波大學學報,2013,35(3):91-94.
[21]陳歡.高校創業型人才培養的分層推進模式[J].鹽城工學院學報,2014,27(2):83-86.
[22]俞金波.大學生創業教育培養模式的科學構建及其運行[J].高教探索,2012,(2):137-140.
[23]王天樂.社會體育專業本科人才培養與創業模式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4.
- 上一篇:陶瓷產品創新設計研究
- 下一篇:環境設計專業中外建筑史課程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