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體育指導與人才培養模式分析

時間:2022-05-13 09:27:48

導語:社會體育指導與人才培養模式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體育指導與人才培養模式分析

摘要: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校企合作背景下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改善措施。通過研究發現,在新時代校企合作培養模式下,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以育人為中心,以培養目標協商一致、課程設置不斷優化、師資隊伍建設加強、校企協同共建基地等為主要策略,為校企合作背景下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提供了良好的理論依據。

關鍵詞: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樹立系統培養觀念,加強高校之間、校企之間、高校與科研機構之間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種聯合培養方式,形成體系開放、機制靈活、渠道互通、選擇多樣的人才培養體制。”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作為一種理論與實踐并重、更注重實踐能力培養的專業設置,其校企合作程度將直接決定人才培養的質量。伴隨著國家對體育事業發展的高度重視,民眾對體育運動價值意義的深入了解,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優秀人才市場需求呈逐年遞增趨勢。因此,探索校企合作背景下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培養運動技能強、運動知識豐富、社會適應能力強的高質量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是滿足體育事業發展尤其是群眾體育事業發展需求的重中之重。

1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1.1培養目標存在分歧

企業以獲得利潤為目標,引入人才后,企業更注重人才產生的效能,能帶來較高的收益。但高校以育人為目標,使大學生通過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掌握以及人格品質的培養,成為社會所需的全面發展人才。企業角度,校企合作下引入的大學生,以實習的形式在企業展開工作,要為企業帶來一定的收益,因此,企業更愿意引入一些知識技能高、實踐能力強的大學生,稍加引導后即能投入工作,而不愿意投入較多的資金來建設教學場地設施,分撥部分員工組成指導教師隊伍或引進師資人員等。高校角度,如果大學生進入企業實習后,希望企業能搭建實訓平臺,引進師資指導大學生實踐能力。

1.2課程設置與企業需求不甚匹配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社會產業結構也在不斷調整。群體體育的發展從20世紀60年代的乒乓球、80年代的排球、90年代的拓展培訓、近年來的足球運動到如今的冰雪運動,群眾體育的發展常受到國家的引導。然而,很多高等院校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課程的設置幾乎是一成不變的,并未根據市場的變化而積極調整。整理文獻及調查發現,目前體育文化公司等企業,基本運營群眾體育、企業體育文化建設等項目,而這些項目除了包含籃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常規項目外,拓展、健身健美、趣味運動、高爾夫、瑜伽等也是開展頻次較高的項目。

1.3師資隊伍水平有待繼續提高

校企合作背景下,教師需要具備知識技能傳授能力和實踐指導能力,在高校中,這樣的教師被稱之為“雙師型”教師。對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教師來說,“雙師型”教師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但是,筆者訪談了多所已開展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高等院校體育學院或體育系領導發現,目前高等院校對體育教師的引進,主要以知識技能為主,對教師實踐能力的考察沒有一定的標準,因此教師的實踐能力還存在較多的不足。同時,教師入職后的培訓也以提升知識技能水平提升或執教水平為主,對其實踐能力的培養力度不夠。

1.4校企實訓場地設施建設需要繼續完善

場地設施建設是體育知識技能和實踐能力培養的物質基礎。校企合作下,企業會根據自己的發展方向和項目運營來構建場地設施,而高校會根據培養目標和課程內容設置來完善場地器材。以拓展項目為例,現在很多企業文化的建設,都會采用這種凝聚力強、重團隊協作和快樂分享的項目,一些體育文化公司也會建立實訓基地,建設相關的場地器材。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卻因為未開設課程而沒有建設場地器材,大學生進入企業實習后,對此類場地器材非常陌生,欠缺知識和技能,缺少有效的理論知識與技能和實踐的有效銜接。

2“一心四策”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校企合作發展模式探討

2.1以育人為中心

校企合作是為培養德才兼備、理論與實踐完美結合的社會所需人才,即以育人為主要目的。因此,無論是高校還是企業,在知識技能傳遞和實踐能力培養的同時,要結合國策“立德樹人”,使大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德育為先的社會所需人才。首先,高校要開設德育課程,并將之作為一門必修課予以考核,使大學生充分認識到德育的重要作用。其次,高校開設的體育專業課程,教學目標要遵循當前大學生體育核心素養要求,除了設置運動能力、健康行為等教學目標外,更要設置切實可行、有配套評價體系的體育品德內容,使大學生在學習知識技能的同時努力提高道德品質。

2.2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校企合作的“四策略”

2.2.1培養目標協商一致高校以育人為目標,企業以利潤為目標,兩者目標的不一致極易造成人才培養的不完備。因此,在政府、高校、企業協同作用的機制下,統一培養目標并付諸行動是校企合作取得效果和保證質量的關鍵。因此,校企合作背景下,開設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高校,可以采用分層實習法,即一部分知識技能高、實踐能力強、體育品德高的大學生先進行實習,而一些知識技能較差、實踐能力較弱、體育品德需要繼續加強學習的大學生,高校在做好較好的培養后,進入第二批實習名單。依次類推。高校分批次使大學生進入企業實習,既完成了高校對大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需求,又考慮了企業希望獲得利潤的需求,從而實現高校和企業共同積極主動地培養大學生的綜合能力。2.2.2課程設置不斷優化政府、高校和企業要協同合作,共同為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學生的課程進行合理設置。首先,企業指明人才需求的主要方向,高校根據企業所需人才,在政府的指導下設置專業課程,尤其是設置具有時代特色和地方企業需求的特色專業。其次,高校也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開發特色專業課程體系,積極建設與企業對接的實習項目,使大學生在高校能獲得一定實踐能力的培養。以河北省唐山市為例,很多企業如文旅集團,以地震后形成的風景優美、文化意義重大的南湖公園為依托,開展了多次籃球、足球、馬拉松、高爾夫等競賽活動,同時也建立了唐山市特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皮影樂園、內部CS活動、高空項目、滑梯等,是很有特色的體育文化活動。高校在與其合作的過程中,要提前進行良好的溝通,以其所需人才為導向設置相匹配的專業課程。2.2.3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校企合作下,既需要高校專業教師傳遞知識技能,又需要企業配備教師培養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因此,借鑒高校學生知識技能培養和實踐能力培養師資隊伍建設的經驗,將“雙師型”教師納入社會體育指導和管理專業學生培養過程中。具體措施包括:(1)引入“雙師型”教師培養體系,對大學生的培養既有高校的知識技能教師,又有企業的實踐能力培養教師,并建立良好的管理制度,對教師的綜合能力做好評價;(2)要做好高校專業教師的培訓工作,既要鼓勵其進入名校進行專業知識技能的學習,提升專業技能能力,又要鼓勵其到企業中學習,提供其實踐能力,從而不斷提升高校教師的綜合能力。2.2.4校企協同共建基地基地建設是校企協同培養大學生的重要物質基礎,因此,高校和企業及政府都要注重基地建設,既要加大資金投入完善場地設施等基礎建設,也要投入大量資金完善技術和師資力量建設。同時,高校和企業要積極溝通,就人才培養方案、教學目標、師資水平、教學內容、教學評價等多個方面達成共識,基地要按照共識的幾個方面協同一致地培養大學生,做到高校和企業的步調一致。高校不僅要積極與國內高校、企業共建實訓基地,也要積極與國外高校、企業建立聯系,建設大學生的海外基地,實現大學生跨國實踐能力的提升,從而使大學生的各項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另外,高校要根據當地企業項目開展需求,建立符合企業項目開展需求的場地設施,如火爆企業文化建設的拓展項目,高校可以積極建設一些高空、中空等項目基地,使大學生能親身體驗這些項目,從而提升自身的實踐能力。

3結語

在新時代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下,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存在著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在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師資隊伍、場地建設、教學方法等5個方面。經過研究分析,本文提出了“一心四策”的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即以育人為中心,以培養目標協商一致、課程設置不斷優化、師資隊伍建設加強、校企協同共建基地為主要策略,從而為校企合作背景下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提供良好的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

[1]沈云慈.基于政校企合作的地方高校創業教育實踐平臺構建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20(9):37-42.

[2]吳恒潤.校企合作模式下計算機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J].食品研究與開發,2020,41(17):234.

[3]全海英,郭子萌.“校企合作”推進冰雪運動進校園的機理、困境與路徑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20,39(5):24-31,48.

[4]朱秀民,侯衛華.區域協同發展背景下校企合作辦學對策的國際借鑒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0,38(8):84-90.

[5]蔡建豐,何勝保,鄭兵.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角色定位與路徑創新[J].文教資料,2020(21):114-116.

[6]于洋,張輝球.市場指導下的高校體育教學策略研究[J].青少年體育,2016(8):53-54.

[7]王愛豐,王正倫,王進.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3(2):31-32.

作者:單位:遲桂軍 蔡建豐 北京體育大學 唐山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