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體育鍛煉參與行為分析
時間:2022-07-20 09:29:27
導語:山東省體育鍛煉參與行為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運用問卷調查法和數理統計法,分析山東省40~59歲年齡段人群體育行為的發展現狀:防病治病作為首要鍛煉動機、參與鍛煉意識相對薄弱,未參與體育鍛煉的人口仍占有很大比例、體育鍛煉方式和方法缺乏科學性、體育鍛煉項目較單一;并以斯蒂芬組織行為理論為依據,探討影響體育鍛煉參與行為的因素,提高該年齡段人群的綜合體育鍛煉行為的自我管理能力,最終達到提高該年齡段總體體質水平的目的。
關鍵詞:成年人;體育鍛煉;參與行為;體質
40~59歲人群正處于身體健康轉折和生活壓力最大的特殊階段,人到中年,身體各項機能水平開始進入衰退期,各項機能指標明顯發生變化。科學的體育鍛煉是提高身體健康水平的一種有效手段。因此,引導該年齡段人群進行科學的體育鍛煉是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本文通過分析40~59歲年齡段人群參與體育鍛煉的現狀和特點;并以斯蒂芬組織行為理論為依據,探討其影響體育鍛煉的參與行為的因素,提高體育鍛煉參與行為的自我管理能力和體育參與行為效率,最終達到提高該年齡段人群體質水平的目的。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山東省17地市40~59周歲成年人共2269人,其中男性1119人,女性1150人。1.2研究方法。1.2.1問卷調查法。運用成熟化的國家國民體質專用調查問卷,對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1.2.2數理統計法。運用Spss14.0統計軟件包對數據進行統計處理與分析。
2結果與分析
2.1參加體育鍛煉的動機。體育動機是指引起和維持參與體育鍛煉活動的內部心理動因,體育活動行為是內在動機激發的結果,它對體育鍛煉行為起著定向、始動、調節、強化和維持的功能,對體育活動效果有很大影響。由表1可見,參與體育鍛煉的動機選擇防病治病的人數最多,比例最大,表明隨著身體機能水平的下降,疾病也開始相伴而生,該年齡人群對自己身體的健康也更加關注。其次是提高運動能力水平、減輕壓力和調節情緒、減肥與健美、社交。從體育鍛煉動機的選擇上可以看出,該年齡段人群越來越關注自身的健康,并嘗試通過參與體育鍛煉來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2.2每周參加體育鍛煉的頻率從運動生理學的角度來看,運動的頻度(即每周鍛煉的次數)與鍛煉的效果有著直接的關系。美國運動醫學會建議每周至少要運動3~5次,每周只運動1~2次者,其健康效益遠低于3~5次者,但天天運動者與每周5次者,其健康效益差異不大[1]。由表2可見,40~59歲年齡段不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占51.2%,表明山東省該年齡段人群參與體育活動的意識不強,有一半以上的成年人沒有參加過體育活動;每周參加體育鍛煉的頻率在3~5次的人數占35.4%,表明在不考慮其他因素的前提下,少于半數的人達到了每周體育鍛煉的頻率,可取得較理想的體育鍛煉效果。每周體育鍛煉頻率少于2次的人數占13.5%,如果想要通過體育鍛煉達到理想的鍛煉效果,該人群應該增加每周鍛煉的頻率。2.3參加體育鍛煉的時間。每次參加體育鍛煉的時間是衡量運動量大小的指標,也是體育鍛煉是否可以起到健身效果的有效指標。因此,在每次體育鍛煉中持續一定的時間是必要的。在運動強度一定的情況下,運動時間過短或者過長,都不利于身體健康。一般來說每次運動的時間以不少于30min為宜。由表3可見,每次體育鍛煉時間持續30min以上的人數占35.3%,基本保證了每次體育鍛煉的時間,取得的健身效果更理想;每次體育鍛煉時間少于30min人數占13.4%,應注意延長體育鍛煉的時間,以達到體育鍛煉的健身效果。2.4參加體育鍛煉的強度。體育活動強度是反映體育活動質量中“質”的標準。本文以呼吸急促、心跳明顯加快,出汗較多=高強度的運動、呼吸、心跳略有加快微微出汗=中等強度的運動、呼吸、心跳變化不大=低強度的運動作為體育活動強度的判別標準,來判斷體育活動“質”的標準[2]。由表4可見,參加體育鍛煉選擇高強度人數為191人,占5.7%,且男性比女性選擇高強度的人數多;參加體育鍛煉選擇中等運動強度人數為913人,占27.2%;參加體育鍛煉選擇低等運動強度人數為531人,占15.8%,且女性比男性選擇低強度的人數多。2.5參與體育鍛煉的項目。健身方法的選用直接關系到健身效果,但健身方法的采用往往受到諸如健身場地、年齡、參加體育活動的原因、興趣和鍛煉習慣等條件的制約[2]。由表5可見,山東省40~59歲年齡段人群參加體育鍛煉的項目選擇步行和跑步的人數較多分別占17%和8%,可能是因為步行和跑步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簡便易于操作。其次是球類、自行車、登山、武術、游泳、力量以及秧歌等,表明該年齡段人群選擇參加體育鍛煉的項目日益豐富。從參與人數比例上來看,相對單調的步行和跑步仍是該年齡段人群參加體育鍛煉項目的第一選擇,而健身效果好、有趣味的其他項目選擇比例可通過專業健身人員的引導加以提高。
3討論
個體人格素質個體行為產生和發展的內在動因,決定了行為的最終實施[3]。人格是指一個整體的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傾向性的和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征的總和。通過人格可以理解個體行為和塑造自我行為。具有外傾性、隨和性和情緒穩定性三種人格特性的成年人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為。不但可以高效率的管理個體行為,而且可以影響通群體的其他個體,從而形成良好的參與體育鍛煉的氛圍。動機是行為實施的驅動力,40~59歲成年人參與體育鍛煉的動機主要集中在防病治病、提高運動能力、減輕壓力和調節情緒等幾個方面,體現了為實現目標而付出的努力強度、方向和堅持性。群體結構和群體溝通是影響個體行為的外因,群體沖突是群體內不同人格素質的個體行為的碰撞[3]。40~59歲山東省成年男性采用步行、跑步、球類、自行車以及登山等;女性采用的體育鍛煉項目是步行、健身操、秧歌、自行車以及武術等。40~59歲人群正處的生活和社會環境,決定著參與體育鍛煉的群體結構具有流動性,表現為群體成員不固定;且群體成員之間溝通匱乏,效率低下。有效的溝通,可以相互傳遞和交流信息,可以提高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群體沖突是客觀存在于群體行為中的,個體行為要保持與群體行為的一致性,否則,就會被群體的結構特點所規范。組織結構、組織文化是影響個體行為的系統環境。斯蒂芬強調組織結構對個體的作用,針對防病治病作為首要鍛煉動機、參與鍛煉意識相對薄弱,未參與體育鍛煉的人口仍占有很大比例、體育鍛煉方式和方法缺乏科學性、體育鍛煉項目較單一的現狀,政府應出臺鼓勵和引導政策完善相應的群體健身組織結構。并注重體育文化對個體的思想意識和行為潛移默化的感染。加強宣傳力度和制定有效措施,把規劃體育場館和培養體育指導員等工作以政策法規的形式固定下來,從制度上建立保障體系。
4結語
從組織行為理論的角度分析,個體人格是該年齡段人群參與體育鍛煉的內在動力,在增強體育參與意識的同時,注重培養優秀的個體人格特質。針對群體結構流動性的特點,更應該加強群體成員的有效溝通,并解決好群體沖突。注重體育文化對個體的思想意識和行為潛移默化的感染,加強組織文化宣傳力度。在政府相應政策鼓勵和引導下,營造個體參與體育鍛煉的氛圍,提高自我體育參與管理能力和養成終身鍛煉的生活習慣。
參考文獻
[1]李建輝.高職院校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現狀調查與分析[J].運動,2017(15):131-132.
[2]遲榮國.山東省不同社會階層體育行為的特征及發展對策研究[D].天津大學,2008.
[3](美)斯蒂芬.P.羅賓斯,(美)蒂莫西.A.賈奇.組織行為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作者:徐雪景 單位:山東體育學院
- 上一篇:高校體育教育課程建設研究
- 下一篇:體育舞蹈與民族舞蹈的交融與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