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課外體育鍛煉教學策略
時間:2022-07-09 10:54:52
導語:大學生課外體育鍛煉教學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如何更好地開展大學生課外體育鍛煉,成為后疫情時期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問題。對后疫情時代大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的思考建立在疫情期間的經驗之上。后疫情時代,心理、環境和家庭是大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的最為核心的影響因素,大學生課外體育鍛煉仍要緊繃“防疫抗毒”之弦,重新認識和堅持“自覺、經常、實際”的鍛煉原則,在形式、手段、內容、指導思想等方面實現教學策略的優化。
[關鍵詞]后疫情時期;大學生;課外體育鍛煉
課外體育鍛煉是大學生充分發揮個人興趣、提升運動技能、豐富課余生活、促進身心健康的重要內容和形式。突如其來的疫情,在使高校幾乎所有工作停滯的同時,學生課外體育鍛煉也不得不轉化為體育課的“網絡輔導”和居家的“拳打臥牛之地”式的簡單身體活動。長期的居家隔離生活,很多學生身體上出現了明顯的變化,比如懶散現象加重、體重增加等。隨著疫情的逐漸好轉,各高校基本恢復正常教學秩序,如何更好地開展大學生課外體育鍛煉,成為后疫情時期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問題。
一、影響大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的因素
(一)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主要表現為大學生參與課外體育鍛煉的價值觀、健康意識及興趣等。通常來講,體育鍛煉是個體有意識、有目的地根據自身的需要,運用各類的手段,并結合衛生措施和自然力,以增進健康、發展身體、調節精神、增強體質、支配空暇時間和豐富文化生活的體育活動,而正確引導可以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體育鍛煉行為,否則便會使學生產生消極或偏執的鍛煉意識。此外,引導學生認識課外體育建設的必要性及重要性,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提高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與主觀能動性。
(二)環境因素
大學生參與課外體育鍛煉離不開自身與社會環境、物質環境之間的聯系,故環境因素具體體現在體育鍛煉的指導、組織及體育氛圍等方面。如果大學生沒有共同參與體育鍛煉的朋友、同學,便會嚴重影響其課外體育鍛煉的持續性。一方面,學生課外體育鍛煉有賴于切實可行的實踐指導。教師基于教學實踐經驗的指導往往以班級教學或社團活動的形式進行,可以保障鍛煉的科學性、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科學合理的理論指導,能夠幫助大學生更好地參與到體育鍛煉的過程中,幫助學生以科學的方式,提升體育鍛煉的質量。因此,教師需要具備一定的體育理論基礎,能夠及時、專業地為學生鍛煉中產生的問題提供解答。
(三)家庭因素
家庭成員(尤其是父母)的鍛煉習慣、家庭鍛煉的設施條件等是影響大學生從事家庭體育鍛煉的重要因素。“父母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學生鍛煉習慣的養成與父母關系密切。根據相關調查顯示,我國學生家長由于缺乏正確的健康意識或鍛煉習慣,將導致學生難以形成較為持久和穩定的鍛煉行為。除了人的因素,家庭體育設施也是決定學生體育鍛煉習慣養成的重要物質條件。由于部分家庭缺乏體育器材或場所,致使學生不具備開展體育鍛煉活動的條件,進而影響到學生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進而喪失對體育鍛煉的興趣及積極性。
(四)疫情因素
在以“隔離”為主要措施的疫情防控形勢下,足不出戶的現實決定學生難以積極、直接、有效地參與到各類課外體育鍛煉活動中。首先,疫情限制了學生體育鍛煉的空間,往往使其體育活動局限于家庭內部或家庭附近很小的范圍內;其次,疫情限制了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方式。疫情期間的體育活動基本限于徒手健身、各種簡易體操等,依賴校內提供體育場地、設施的課程內容和鍛煉形式難以獲得;再次,疫情對師生之間的教學活動形成了較大的阻礙。盡管可以通過網絡以“網課”形式進行學習,但對于體育這門以身體運動為基本手段的課程而言,網課無疑使體育課失去了教與學的最為本質的部分。總之,作為突發的不可抗因素,疫情對學生體育鍛煉具有較大的負面作用。因此,如何在后疫情時期,在防范疫情、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提升學生課外體育鍛煉活動之效,鍛煉的原則成為首先考慮的問題。
二、后疫情時代大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的原則
疫情過后,學生的課外體育鍛煉基本得以恢復,但仍要緊繃“防疫抗毒”之弦,從由特殊時期向正常生活過度的角度,重新認識和堅持“自覺、經常、實際”的鍛煉原則。
(一)堅持疫情防控不松懈
大學生課外體育鍛煉通常以戶外鍛煉為主,難免會進入人群密集場所。因此教師應結合后疫情時代的防控形勢,要求學生做好安全防護工作,使學生在教師指引下科學開展體育鍛煉活動。此外,教師需要根據體育教學目標及疫情防控要求,合理建構課外體育鍛煉內容,使鍛煉內容與疫情防控相融合,提升課外體育鍛煉的安全性、穩定性及流暢性。后疫情時代,學生主要以安全防控為主,盡量減少與外界的接觸和互動,以此提升個體的安全性。
(二)強化自覺積極的主動鍛煉
課外體育鍛煉是自我完善、自我鍛煉及戰勝困難和惰性的過程,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健身習慣,提升學生的身體機能和素質。然而在課外體育鍛煉的過程中,需要學生擁有較強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唯有如此,才能切實地參與到體育鍛煉的過程中,保障課外體育鍛煉的穩定性和持續性。而興趣愛好是提升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自覺性和積極性的重要保障,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挖掘自身的潛能,提升課外體育鍛煉的實效性與有效性,使課外體育鍛煉真正地融入學生的學習生活之中。
(三)堅持有規律有計劃地經常鍛煉
體育鍛煉是通過身體鍛煉的方式對機體進行反復刺激的過程,每次刺激都能夠對人體帶來一定的影響。而連續不斷的機體刺激,能夠會產生“作用累積”的效果,幫助人體強化條件反射,形成特定的動作技能。而在持續刺激下,機體的機能和結構會形成新的適應,能夠使人類的體質得到有效的提升。假如體育鍛煉長期停止或時斷時續,將會導致機體的素質和技能慢慢減弱,技能和動作也會逐漸地消退。所以說較高的素質和強健的體魄并非一蹴而就的,學生要想獲得較高的運動水平,就必須保持體育鍛煉強度、次數及時間的連續性、銜接性,唯有如此才能獲得較高的健身效果。
(四)立足實際充分考慮主客觀條件
首先,我國不同地區的氣候條件存在著明顯的差異,要根據當地實際選擇適宜的運動項目,如東北地區宜以戶外冰雪運動為主,南方則較少受氣候限制;其次,根據學校的場地器材等條件選擇適宜的課外鍛煉形式。再次,要考慮身體素質等主觀條件。因先天稟賦、后天鍛煉的差異,個體運動能力不盡相同,因此要根據自身體質狀況、性別、年齡選擇適宜的運動項目。因此,體育教師在制定課外體育鍛煉方案時,必須根據實際的情況出發,根據學校條件、氣候特征及學生特點,確定相應的方法手段及鍛煉內容。唯有如此,才能切實地抓住課外鍛煉的自主權,提升課外體育鍛煉的實效性。
三、后疫情時期大學生課外鍛煉的教學策略
后疫情時期,大學生課外鍛煉應在形式、手段、內容、指導思想等方面實現教學策略的優化。指導思想上,應將體育鍛煉時刻置于疫情防控的背景下考慮其具體實施;形式上,應充分總結疫情期間線上教學經驗,探索線上與線下教學的有效結合;手段上,既重視教師指導,也要充分發揮自我評估的主觀能動性,以提升鍛煉效果;內容上,重視身體運動實踐的同時,充分汲取疫情期間網絡教學的經驗,充分認識體育理論學習的意義。
(一)疫情防控與體育鍛煉相結合
在創新課外體育鍛煉機制的過程中,教師應將疫情防控機制與體育鍛煉機制充分地結合起來,使學生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更好地開展課外體育鍛煉活動。首先,應將體育意識與疫情防控意識融合起來,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課外體育鍛煉理念。其次,要將課內體育、課外體育及疫情防范內容結合起來,使學生更從容地開展各類體育鍛煉活動,明確體育鍛煉方向及方法。最后,需要結合疫情防控的格局,重構課外體育鍛煉的實施環節,降低課外體育鍛煉活動對疫情防控的不利影響,促進課外體育鍛煉活動的順利開展。
(二)線上與線下相結合
體育教師在編制課外鍛煉方案、構建課外體育鍛煉機制、確定體育鍛煉內容的過程中,應將線上指導與線下鍛煉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混合式課外鍛煉機制,充分了解學生的課外鍛煉實際、學生個體差異及學生興趣愛好,制定出有針對性的、切合實際的課外鍛煉標準,幫助學生更好地開展課外體育鍛煉活動。而在實際的體育鍛煉中,教師可通過線上監督的方式,明確學生的課外鍛煉量、次數及周期,進而更好地評估學生的體育鍛煉效果,使學生在經常性體育鍛煉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此外,可根據后疫情時期的疫情防控要求,指導學生選擇合適的體育鍛煉項目、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提升課外體育鍛煉的效率。
(三)教師指導與自我評估相結合
首先是教師指導。由于心理因素和家庭因素是影響學生體育鍛煉行為的重要影響因素,因此在教師指導層面,教師除了要指導學生開展課外體育鍛煉的方法、方式及疫情防控措施外,還要從豐富生活、調節精神、增強體質、增進健康及發展身體等角度,形成良好的、健康的、正確的體育鍛煉需求。其次是自我評估。教師指導是幫助學生形成健康體育理念、體育行為及體育習慣的重要抓手,而學生評估是完善指導內容,提升課外鍛煉成效的保障。體育教師需要為學生制定相應的自我評價標準,并使自我評估與教師指導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在自我評估的過程中,能夠更好地落實教師的指導內容,提升課外體育鍛煉的穩定性、持續性及科學性。
(四)實踐與理論相結合
后疫情時期,體育教師應結合疫情防控、學校條件、體育鍛煉目標等,動態調整課外體育教學內容。首先,體育教師應加強課外體育鍛煉理論研究,積極傳授體育鍛煉理論知識,從主客觀因素多角度深化學生的體育鍛煉認知,探尋提升課外體育鍛煉持續性、積極性的有效途徑。其次,要立足學生課外體育鍛煉具體情況,根據學生自我評估及線上平臺反饋,動態調整課外體育鍛煉方案,幫助教師總結、歸納出實踐中所存在的問題,以便更好地服務于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的指導。總之,經過疫情的洗禮,我們應充分重視理論知識的指導作用,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落到實處,從提升教師的理論素養出發,構建既有技術含量又充滿人文關懷的“完整”的課外體育鍛煉內容體系。
四、結語
對后疫情時代大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的思考建立在疫情期間的經驗之上。疫情使我們重新提煉和總結大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的影響因素,繼而重新確立課外體育鍛煉的原則,以此為基礎,我們從四個方面歸納了大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的教學策略,以期在后疫情時期更好地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體育鍛煉意識、習慣及理念。需要強調的是,后疫情時期大學生課外體育鍛煉仍然需要堅持“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人本主義教育理念,從理論聯系實踐的角度出發,充分考慮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以及醫學防疫等多學科、多面向的諸多因素,充分尊重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體育教學規律。唯此,才能真正以“疫情”之史為鑒,將后疫情時代的大學生課外體育鍛煉提升至新的水平。
參考文獻:
[1]章建成,張紹禮,羅炯.中國青少年課外體育鍛煉現狀及影響因素研究報告[J].體育科學,2012,32(11):3-18.
[2]陳開梅,盛崗,董磊,趙亞洪.大學生課外體育鍛煉方式對自卑心理的干預研究[J].中國學校衛生,2016,37(3):358-360.
[3]王一民.大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習慣缺失原因與對策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6,50(8):82-86.
作者:楊耿胤 單位:私立華聯學院
- 上一篇:小學體育高校課堂教學現狀
- 下一篇:體育鍛煉對婦女更年期保健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