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鍛煉對預防學生自殺的作用
時間:2022-07-09 10:57:41
導語:體育鍛煉對預防學生自殺的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通過對高校大學生“自殺”產生的原因,開展挫折教育的必要性進行分析,提出加強學生體育鍛煉,充分發揮體育教育的功能,有助于干預和遏制事故的發生。
關鍵詞:體育運動;挫折教育;適應力
不久前作者讀到一篇文章《學生自殺頻發,體育生卻是個例外》,作為一名從教多年的體育工作者,深深地被題目所吸引。到目前為止,在我國很少出現新聞媒體對外公開每年學生自殺或自殺未遂的數據分析記錄。但根據多年來新聞媒體報道的類似惡性事件可以推測學生自殺或自殺未遂現象的確可以用“頻”字來形容。
1自殺產生的原因
1.1來自家庭的潛在風險
家庭氛圍、教養方法、家庭結構、親密程度等都會影響到大學生的自殺行為。一方面父母的婚姻破裂或者瀕臨破裂、爭吵的家庭生活下的孩子缺乏安全感,另一方面生活在獨生子女家庭的孩子享受了相對更加優厚的待遇和優質的環境。獨生子女情況的大學生沒有體會過多子女家庭的情感生活,容易形成自我、固執、驕橫、任性的性格特點、抗挫能力差。由于求學遠離家人又缺乏來自家庭的關愛和情感的及時溝通,部分大學生心理長期處于消極、壓抑的狀態,如果沒有找到合適的疏導方式,很容易產生過激的行為和想法,直至產生傷害自己尋求解脫。
1.2社會矛盾的激化
大學生在校期間除了參加學校學習生活也會參與較多的社會活動,不可預見的突發事件成為誘發大學生自殺意念的重要原因。這種誘因體現在社會的諸多方面。如社會政策及保障的不完善,經濟壓力、學業壓力、就業壓力、情感壓力、人際關系等,一旦某一方面或某幾方面的壓力突顯,作為涉世不深、抗挫折能力較差而又缺乏社會經驗的大學生來講情況都是相當嚴峻的,一旦處理不當,很容易激發偏激過激的想法和行為。
1.3個人身心健康發展的原因
大學生步入大學校園的時期是他們走向獨立的重要階段。他們獨立的意識更加強烈,時有叛逆、自主的想法萌生,不能正確真實地了解自己的內在需求,這就難免會與家人、師生乃至社會產生沖突,促使矛盾激化,誘發嚴重的心理問題。在社會高速發展過程中,科技進步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也猶如一部悲喜交集的進行曲,深刻影響著新一代的大學生。生活條件改善了,網絡科技遍布大學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學生拿手機、看電腦、游戲網購的時間越來越多,大大減少了他們的活動時間。而一旦身體得不到有效鍛煉,身體的各項機能和指標就會相應改變,出現亞健康甚至是嚴重的狀態,身體不適、意志消沉等,這種來自于健康的危機信號對心理的承受考驗是最為直接的。
2開展挫折教育的必要性
“人生未遇苦難者,只能算是半個人”,“沒有挫折就沒有成長”。在成長的道路上,大學生一定會遇到各種困難和挫折,它一方面會給你帶來巨大的壓力和困惑,另一方面則會提供給你發展的機會。換句話說,挫折是一把“雙刃劍”,它所具有的兩面性可以導致你的痛苦與不幸,也可以讓你在斗爭中獲得更多的工作學習經驗和信心。社會生活實踐可以塑造一個人獲得正確的人生觀,因此挫折教育既能讓大學生“吃一塹,長一智”,也能讓大學生學會反思、總結、探索、創造、增長才干,變得越來越聰明。
2.1大學生人格完善的需要
大學生的心理承受力會因家庭的自然結構、家庭的人際關系、家庭的教育方式、家庭的養育方式以及父母的素質等方面而受到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大學生的許多心理健康問題與家庭條件和生活方式密切相關。被寵壞、太溺愛、蠻橫無理甚至遷怒家長,最終導致我行我素,不計后果。應試教育體制過分地強調升學率,家長與學校領導的觀念和思想出奇的一致,只要學習好比什么都重要。大學生活是社會的縮影,他們的生活環境發生了本質性的變化,他們必須獨自應對更為復雜的社會環境,并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做出選擇和區分。這些在新的自然環境中適應緩慢的學生似乎無所適從。當他們感到不滿意時,他們會變得沮喪,回避責任,甚至擔心和否認自己。這種承受挫折的能力令人擔憂,如果不能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進行適時的指導,將不可避免地危害大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
2.2大學生成才的需要
由于父母的寵愛,他們自力更生和獨立工作的能力相對較差,對事物進行判斷是非的能力較差,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足,缺乏抗壓、抗挫及適應環境的能力,稍有挫折或者不順就極易產生放棄和逃避的想法和行為,最終導致情緒惡化或厭食,更有甚者放棄生命。大學時期是大學生人格特質養成的關鍵時期。大學校園為學生提供各種各樣鍛煉和提升的平臺,如:課外活動、社會服務、公益活動、社團以及青年志愿者活動等等。但機會總是有限的,大學所提供的只是給每個學生同樣的機會,要想獲得更多的鍛煉自己、提升自己的機會,就必須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并積極參與市場競爭。在當今社會,抗挫能力的提高在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培養階段是十分必要的。它影響著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質量,甚至影響其一生。如果大學生在校期間沒有遭受挫折的經歷、沒有足夠抵抗挫折的能力,沒有足夠的時間去“享受”來自各方面的委屈、壓力和挫折,將很難在這個社會立足,尋求發展。
2.3社會發展的需要
大學生畢業后面臨的社會是市場激烈競爭的社會,是充滿著風險和挑戰并存的市場經濟環境。僅有敬業和奉獻、誠實和正直,會顯得過于迂腐和刻板;只有自信、自尊和自制,又會顯得過于驕傲和固執。而只有同時具備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能力的人,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這其中包括出色的個人素質和社會發展溝通能力,較好的社會適應和變通能力[1]。在大學生的學習工作中加強引導其積極主動的思維方式,尋求進步和提高,找到解決困難的方法,并將這種思維方式,學習方式納入實踐活動中,將大大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力[2]。
3通過體育教育實施挫折教育
南京理工大學動商研究中心強調,每個人都應高度重視體育運動和體育文化在幫助學生塑造積極的人生價值觀和消除自殺意念方面所起到的關鍵作用。體育專業學生和有運動習慣的學生,為什么自殺率會相對比較低?因為體育運動的特殊教育過程對學生本身就是一種挫折教育的過程。體育不僅僅是一次體育運動,而且還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文化教育方式和一種精神媒介,是塑造健康身體,建立健康人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3]。意志力薄弱、情緒善變、環境適應力較差、承受挫折力不強、心理調節力緩慢等是影響學生自殺的主要因素。
3.1長期從事體育鍛煉能夠有效地控制情緒
不良的情緒和長期的抑郁是影響學生“自殺”的一個重要因素。有研究表明:戶外活動可以有效減少學生的消極情緒和自殺行為。其中美國的一項研究發現,如果學生按時進行體育運動,可以合理地將其自殺率降低23%。體育運動在干預自殺想法和自殺企圖方面有積極的作用。英國的一項研究還發現,體育運動可以合理地減輕沮喪學生的心理負擔,減輕他們的身心壓力,使其身心得到放松。該研究的領導者JeremySibold博士認為體育運動對遏制學生產生自殺念頭甚至自殘的學生有較大的積極影響。
3.2在體育運動中培養競爭意識和競爭能力
現代社會是一個競爭激烈的社會,競爭意識和競爭能力是個人發展乃至國家進步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在學生的整個培養時期,學校教育應注重引導其正確地認識競爭,保持健康心態,最大限度的發揮競爭的積極作用。體育運動注重實力,有很多運動項目對抗性很強,支持和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喚醒他們競爭的欲望,追尋更高、更快、更強的運動目標,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強烈的競爭意識,通過勝負刺激使其奮進。設置平等或不平等(有意而為之)的條件,一方面既可以滿足超越別人,獲得成功的樂趣,另一方面又能使學生在勝利和失敗中學會正確對待輸贏,使他們對輸贏的認識逐漸全面和深刻,學會積極地調整心態,努力進取,求實創新。另外通過活動方式、動作規則等因素變異,讓學生在體力與智力的較量中發掘自身的的創造力、提升思辨能力和競爭力,提高勇于開拓創新、機智果敢、奮起拼搏的競爭意識。
3.3體育運動可以提高學生對不同環境的適應力
對環境適應力不強也是影響學生抑郁乃至自殺的重要因素之一。為什么“體育生例外”?那是因為他們經歷過春夏秋冬不同自然環境的磨礪。無論是刮風下雨的陰天還是風和日麗的晴天,無論是數九寒天的冬季還是烈日炎熱的夏季,他們都一如既往,進行著刻苦訓練和高強度比賽,長此以往,他們的身體與環境逐漸適應。四季無常,雨雪風霜培養了他們堅強勤奮、不畏困難的優良品質。一年四季氣候輪回,歷練了他們堅強的意志品質和吃苦耐勞的精神。通過團隊合作方式培養他們克服種種困難和不利因素的抗挫心態和應變能力,培養學生勇往直前,不畏艱難的品質,更好地提高學生對社會發展的適應性。
3.4體育運動可以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的養成
體育運動在塑造學生的意志力和誠信方面起著獨特的作用。一個人在參與體育的過程中會不斷地面對成功和失敗,而這個過程足以磨練一個人永不放棄的意志品質。相對于運動者而言,都可以從成功亦或是挫折、失敗中獲得經驗,進而更加深刻認識自己。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體育運動對學生進行抗挫能力的培養,健康其體魄、磨練其性格,是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比如:要想取得好的成績就必須出“難題”、設“障礙”、尋“對手”、提“要求”、樹“目標”,故意制造挫折情景,從中讓學生體驗到什么叫“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在乏力時鼓勵其堅持,在怯懦時督促其前行,在厭戰時鼓舞其斗志,讓他們的心理承受力、毅力、抗挫力變得越來越強。通過反復磨練使其學會正確客觀地認識自己,調整心態,積極地面對困難與挫折,理解并能夠靈活運用“挫折-奮斗-成功-再挫折-再崛起”這一體育理論去指導實踐,不斷完善自我。
3.5踐行生命教育和提高生命質量
現代社會充滿了挑戰與機遇,心想事成、萬事順意的事情是不存在的。在體育教育教學過程中進行適當的挫折教育可以合理地訓練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告訴學生挫折是什么,并正確地指導他們做好準備,以便隨時隨地迎接挫折的到來,學會在挫折中學習,并掌握應對挫折的方法。比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刻意去設置一些挫折情境,以培養他們的耐挫力,使他們在遇到類似的挫折時能夠從容自如、泰然處之。與此同時還應注重培養學生學會控制情緒、懂得責任、學會擔當,用積極的心態去看待挫折,使他們在失敗中學會如何積極應對、接受挫折,以及在困難中如何樂觀前行,塑造他們的身心健康和健全的人格,使他們從中收獲幸福的體驗。
4結語
本文通過體育教育加強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目的是為了對學生進行獨立的生存教育、磨礪教育、人格教育、集體精神教育,以培養他們自立、自律、自強的品格,為將來走向社會取得成功提供助力和支持。
參考文獻:
[1]仇文化,陳秀春.高校大學生挫折承受力的培養研究[J].改革與開放,2009(11):176-177.
[2]于連坤,劉士龍.校園文化對促進高職院校大學生全面發展的作用[J].承德石油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5(4):76-77.
[3]紀合建,匡乃政.以體質監測為抓手,促進學生健康發展[J].教育(周刊),2018(28):64.
[4]張騫.當代大學生挫折教育及對策探析[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10):103-104.
作者:劉亞男 單位:承德石油高等專科學校 體育健康與藝術教育部
- 上一篇:體育鍛煉對婦女更年期保健的影響
- 下一篇:社會體育發展路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