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體質與體育鍛煉習慣的養成
時間:2022-12-01 09:46:20
導語:青少年體質與體育鍛煉習慣的養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以青少年體質下降為切入點,探討體育鍛煉習慣養成問題。首先,對體育鍛煉習慣進行釋義;其次,從習慣形成機制入手,分析體育鍛煉習慣養成的潛在價值和青少年體育鍛煉習慣養成的因素制約;最后,提出促進青少年體育鍛煉習慣養成的實施對策,以期為促進青少年健康提供參考。
關鍵詞:青少年;體育鍛煉習慣;機制;實施對策
青少年體質健康問題一直以來備受關注。近年來,我國出臺了很多關于如何有效促進青少年體質健康的文件,但體質健康數據表明,青少年體質仍在持續下降,青少年近視率、肥胖率逐年增高。基于此,本文從體育鍛煉習慣養成視角出發,進行相關論述,并提出相應對策。
1體育鍛煉習慣的釋義
“習慣”一詞最早亦作“習貫”,后指逐漸養成而不易改變的行為。從字面意思看,習慣就是我們所說的21天行為習慣定律,通過長期堅持做某件事,而形成的一個常態化行為。有學者認為習慣是不需要特殊的練習,是由于多次重復而形成的對實現某種自動化動作的需要,是指與完成某種自動化動作相聯系的、并經過練習而獲得的動作方式。由此可見,體育鍛煉習慣是人在后天長期參加體育鍛煉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具有內在需要的、比較穩定的、自覺的參與和堅持身體鍛煉的行為。基于此,本文認為體育鍛煉習慣是一個長期堅持后最終形成的自動化行為,是一個后續相對穩定的運動過程,無需再刻意為之的體育活動。
2體育鍛煉習慣形成機制
2.1體育鍛煉習慣形成的生理機制
體育鍛煉習慣的養成,從生理機制上來說,首先它是由一些外部信息經過大腦中的網狀結構處理后傳輸到前額葉進行加工處理,然后由反饋神經網絡和網狀結構運行到下一級去進行處理。人們如果想要掌握新的技能,就必須不斷地再輸入新的信息模塊,再從大腦中找到與此信息相類似的信息塊,進行構建與聯系,經過反應器、控制器相互配合,形成最后的行為。經過循環往復,反應會逐漸加快,產生易化效應,外部的信息認知階段轉化為內部的認知階段讓其反應過程呈現出定型化、自動化的特點,習慣就慢慢產生了。簡言之,人們對事物的熟練程度越高,在做動作的時候就越準確,表現出來的行為就越自動化。
2.2體育鍛煉習慣形成的心理機制
巴甫洛夫經典性作用理論和斯金納操作條件理論是美國行為主義的理論基礎,也是最早的行為研究實驗。其認為一切行為的改變都源于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關系。個體在某種刺激下會產生一連串的肌肉活動,經過多次反復形成肌肉連鎖反應,就會有自動化的傾向,即產生習慣。在體育項目中,如籃球的投籃動作,體操中對身體各部位肌肉的控制等,經過多次刺激后都會產生下意識的行為,體育鍛煉也是如此,體育鍛煉習慣一旦形成,就會變成自動化行為。
3體育鍛煉習慣養成的潛在價值
3.1促進體育人才的培養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越來越重視體育的發展和青少年的體質健康問題。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中提出,廣大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是一個民族旺盛生命力的體現,青少年的體質健康水平不僅關系個人健康成長和幸福生活,而且關系整個民族健康素質,關系我國人才培養的質量。由此可見,青少年體質健康的發展對個人和國家都有著重要意義。但現實是,長期以來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的問題并沒有得到有效解決。我國多數體育訓練仍只注重比賽結果,而忽視了讓青少年從小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使我國青少年普遍缺乏對體育的樂趣和堅強的意志品質培養,才會出現眾多的“小胖墩”“小四眼”等現象。因此,無論從國家層面、還是從社會、學校、家庭層面,都應該重視青少年體育鍛煉習慣的養成并落實,不僅要讓體育鍛煉習慣的養成有強身健體之功效,更要選拔高水平體育人才,推動我國體育事業持續發展。
3.2推動學校體育的發展
學校體育一直是體育教育界關注的焦點,但目前在體育教學上存在著一些問題,一些人總是喜歡把體育教學質量的好壞歸因到體育教師的教學水平上,殊不知教學是教師的教和青少年的學的雙邊教學活動。青少年是體育教學的主體,其表現也會影響體育教師上課的狀態,當然一名專業素質強的體育教師能對青少年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青少年可塑性強,是養成體育鍛煉習慣的最佳時期,在這階段,體育教師應該注重青少年體育鍛煉習慣的培養,在體育教學上因材施教,增加體育課堂的趣味性和時效性,調動青少年的積極性,使青少年就愛上體育課,同時也間接調動了教師傳授知識的積極性,使體育教學質量進一步提高,促使青少年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教師也能不斷提升自身業務水平,從而形成一個螺旋上升發展的趨勢,促進學校體育的發展。
3.3促進全民健身的普及
近些年,“全民健身”一詞逐漸進入大家的視野,從年起,每年的8月8日定為“全民健身日”。總書記對人民群眾的健康提出,人生幸福快樂,強身健體十分重要;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的新要求,足以看出國家對全民健身的重視程度。青少年既是當今時代的后浪,也是未來社會發展的領頭羊,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因此,青少年養成體育鍛煉習慣十分重要,它不僅是一個人的鍛煉,甚至可以帶動一個家庭的體育鍛煉,輻射更多的人參與體育活動,帶動全民健身的發展。
4青少年體育鍛煉習慣養成的制約因素
4.1學校因素
學校體育是青少年掌握技能和培養興趣、養成體育鍛煉習慣的教育基地。近年來國家十分重視學校體育的發展,為保障青少年在校體育鍛煉時間,《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中明確要求中小學生校內體育活動時間不少于1h。0年8月4日,在關于政協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第0號(教育類033號)提案答復的函中再一次明確提出,要保證青少年體育活動時間,確保學生每天鍛煉1h,嚴禁擠占體育課和學生校園體育活動時間。盡管在國家層面上,對青少年校內體育鍛煉時間做了多次要求,但學校執行和落實情況并不可觀。受考試“指揮棒”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學校教育背離初衷,重文輕體,以升學率高低衡量一個學校教育好壞的現象層出不窮,體育課變成文化課的補習課堂,大課間變成自習課的現象越來越多,學校不斷壓榨青少年的體育鍛煉時間,忽視了其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這些因素都直接制約著青少年體育鍛煉習慣的養成。
4.2家庭因素
家長是青少年的第一任教師,對青少年的生長發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家庭環境影響著青少年個體的發展,家長一直秉承“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個不成文的理念,這個起跑線并不是體育田徑項目中的起跑線,而是文化課分數。因此,家庭體育在整個家庭教育中變得可有可無,甚至完全被拋在腦后,更有家長認為,先學好文化課知識,考上好大學,再鍛煉身體也不遲,這直接制約了青少年體育鍛煉習慣的養成。
4.3自身因素
青少年在生長發育時期認知能力和自控能力較差,而隨著信息時代的快速發展,其體育鍛煉時間逐漸被電子設備和網絡游戲所取代。青少年對體育鍛煉和終身體育意識淡薄,缺乏吃苦耐勞和良好意志品質,也是其沒有養成體育鍛煉習慣的原因之一。
5促進青少年體育鍛煉習慣養成的實施對策
5.1激發青少年內生動力,將體育鍛煉變為習慣
內生動力是行為機制的原動力,是人的一種內在需要。內生動力分為2個來源:一是生理需要,二是生活的必要組成部分。因此,要讓青少年從小對體育產生興趣,形成鍛煉的意識,應注重從內生動力上下功夫。本文認為,從小讓青少年參與形式多樣的體育運動是很有必要的,既可以使青少年從中找到自己喜愛的運動項目,又可以培養其良好的體育品質,如抗挫折能力、規則意識、團隊精神等。青少年從活動中體驗成功的快樂和身體帶來的愉悅感,逐漸將體育鍛煉向自覺性行為轉變,讓鍛煉成為生活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最終形成習慣。
5.2注重外在環境的熏陶,促進體育鍛煉習慣的養成
5.2.1加強學校體育教育(1)加強宣傳。學校可以利用宣傳欄、櫥窗、校園廣播站等宣傳媒介加強對體育知識的講解和普及,包含體育發展的歷史、體育明星的體育人生、女排精神等,讓青少年加大對體育的了解,逐漸走進體育、愛上體育,養成體育鍛煉的好習慣。(2)開展體育主題班會。學校可以在每學期的班會課程設置中,安排一些關于體育方面的班會,通過視頻播放、教師講解、學生體驗、討論發言等,對青少年進行體育熏陶,培養青少年的團隊意識、規則意識、體育精神,運動樂趣等。(3)加強體育課程的創新教學。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根據青少年年齡階段的特點開展因材施教,注重其興趣的培養,在課上多開展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趣味運動,青少年愛上體育課也就對體育產生了興趣,對其養成運動習慣是十分有益的。5.2.2注重家庭體育的培養家庭對青少年的成長發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家庭體育教育中,家長應該起到率先垂范的榜樣作用,加強自身的體育鍛煉,讓青少年從小跟著一起運動。良好的環境教育對青少年習慣的養成起著促進的作用,家長可以利用親子互動的方式進行體育運動,不僅增強勞體育運動的趣味性,還能促進家庭的和諧共處。
5.3改良教育評價機制
教育評價機制對人的行為具有導向作用,反觀我國的評價機制,還存在著“唯分數論”的現象,嚴重影響著我國青少年身體素質的發展。雖然人人都知曉體育的重要性,“健康第一”的理念也深入人心,但目前,我國體育評價機制還不夠完善。因此要從教育體制方面入手,打破現行的教育評價機制,將青少年身體素質的培養納入其中,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5.4運用積極的運動成癮促進體育鍛煉習慣的養成
成癮是指在一定的人格基礎和外界條件下,由于反復使用某種致癮源或反復刺激中樞神經所引起的一種周期性狀態。在運動中,人的身體產生的內啡肽能給人帶來愉悅和渴望的感覺,如果中止運動,人就會因為內啡肽水平降低而焦躁不安,運動成癮的癥狀是大腦中內啡肽水平降低造成的。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雖然運動成癮會對青少年的身體造成一定的消極影響,但可以利用運動成癮機制進行適量的體育鍛煉,達到一個平衡點,促進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使青少年養成終身體育意識和體育鍛煉習慣。
參考文獻:
[1]馬超.體育鍛煉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研究[J].青少年體育,0(8):28-2.
[2]郭欣,王慧,吳獻忠.北京市中學生體育鍛煉習慣的調查研究[J].青少年體育,0(3):120-122.
[3]喬玉成.青少年鍛煉習慣的養成機制及影響因素[J].體育學刊,1,18(3):87-4.
[4]徐玲,白文飛.習慣形成機制的理論綜述[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5(5):618-0.
作者:胡馨元 楊丹 單位:沈陽體育學院研究生部 河北唐山古冶區實驗小學
- 上一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推動路徑
- 下一篇:大型群眾文化活動新媒體傳播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