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教育武術課程教學內容和方法改革
時間:2022-09-27 08:33:19
導語:體育教育武術課程教學內容和方法改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近年來,武術課程還受到人氣不斷上漲的跆拳道等校外課程的沖擊。盡管國家提倡發展武術,將武術課程列入教學大綱,師生也普遍喜歡武術,事實上,學校武術課程仍然無法完全開展起來。為了有效地解決上述的問題,本文分析并介紹了體育教育專業武術課程教學內容和方法改革。
關鍵詞:武術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改革
當前武術教學內容單調、教授武術的方法單一、師資力量不足是阻礙學校武術課程發展的重要原因,而師資力量不足又與武術課程教學內容單調有本質的聯系,如果不能明確武術課程教學“教什么”和“如何教”的問題,就不能真正發展武術教學。
一、體育教育專業武術課程教學面臨的問題
(一)忽視武術拳種
目前的武術課程教學內容存在著非常嚴重的一般化問題,競技武術種類變得越來越多。一直以來,學校中設置的武術課程的內容被籠統稱為拳術、器械,課程中沒有涉及名正言順的拳種屬性;這種現象使得拳種的文化性弱化;從拳種的名稱中可以看出這種現象,例如長拳,這一拳稱體現出中國人“比類取象”的思想,取“滔滔不絕的長江大海”的意蘊,稱之為“長拳”;然而現在冠以“初級拳”這一名稱。
(二)過于重視套路
一開始是長期偏重套路,后來又逐漸淡化套路,甚至淡出套路。自武術課程進入學校以來,各級各類不同等級的學校的武術課程教學內容都以套路為主,直至現在大部分學校的武術課程教學依舊圍繞套路這一主線;長期以來,武術課程內容一直以套路這一單一的形式;并且課程內容跟不上時代,重復陳舊,沒有新意。
二、體育教育專業武術課程教學內容體系的構建原則
首先,突出拳種。這是由武術本身的特點所決定的,也是全面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需要。拳種眾多是中華傳統武術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拳種內在的本質含義是“理論知識體系與技術體系完備”。所謂技術完備的是指傳統武術所具有的套路、應用以及功法三位一體的技術訓練具有完整的內容結構。這種內容體系可以衍生出防身、娛樂、健身等功效,同時這種功效自身也是一種整體效應,也就是說將健身性包含于技擊性之中,健身性與技擊性又能愉悅身心,減震、防身、娛樂三者相輔相存、相互作用,從而充分的滿足不同學生關于健身、娛樂、防身等不同的需求。完備的理論體系的真實內涵,除了深厚和豐富的技擊知識理論之外,透過操作技術的理論層面,更深層次的是當中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因素,例如中國醫學、哲學等學科的內涵。
三、體育教育專業武術課程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革措施
(一)確定“一體兩翼”的武術教學和教學方法
“一體”是指將“功、套、用”三者有機統一,這是由武術內在的本質屬性所決定的,如果不能做到“功、套、用”三者有機統一,就不能稱其為中國傳統武術。武術教學內容主要是由“套、用”兩者的具體內容組成的,這種主體結構從始至終貫穿于武術課程的教學,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在某些部分有所增減或側重。但是,主體結構不應該也不能被破壞。而且,就某一武術拳種的課程來說,其本身也必須要維持該系統“功、套、用”三者一體的特殊性。“兩翼”分別指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以及塑造學生優秀個性品質。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其中一翼。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從社會這一宏觀視角來考量,是社會對武術課程教學的要求之一。武術不單只是一種帶有大量肢體活動的體育運動,其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在歷史積淀中孕育了豐富的思想文化。武術課程教學訓練實質上就是在弘楊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這也是現代社會對武術課程教學的要求。因此,武術課程教學不能忽視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這一翼。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工作,一方面寄托于“功、套、用”三者有機統一體上,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教授武術課程理論等方式來實現。但是其要包含詳盡的可供操作的內容,例如,記憶武術動作的名稱以及了解武術動作的具體含義等,將這些方法運用到實際的武術課程中。“一體兩翼”要求體育課程教學的內容選擇必須要做好“民族性與世界性結合、科學性與可行結合、健身性與文化性結合”。
(二)構建“功、套、用”本體內容和教學方法
由于武術課程教學的課時有限,我們只選擇其中重要的步型動作,長拳中基本的常用單勢動作包括“拳、掌、勾”三種不同的手型,“弓、馬、仆、虛”四種不同的步型,“沖、貫、勾、推掌”四種不同手法,“蹬、彈、瑞、鞭、勾踢”五種不同腿法以及“摔”、“拿”等動作,體現出“踢、拿、摔、打”四種主要的技法,在具體的教學中要選擇較基本的1~2種技法。單勢動作練習與單勢攻防練習緊密結合起來,用套路的形式將單勢動作串聯起來,然后用同樣的形式串聯起攻防。最后,適量增加一些應用練習。
四、結語
本文提出建構武術課程教學內容體系必須遵照“弘楊文化、強調應用、優化套路、突出拳種”的原則。并且要不斷地探索開展武術教學的新方法,全面地提升武術課程教學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紀洪海.后現代主義思潮下武術課程的轉變[J].搏擊(武術科學),2011(01).
[2]楊新,盛燕茶.江蘇省普通高校通識類武術課程教學現狀調查分析與研究[J].搏擊(武術科學),2011(04).002
作者:張高峰 單位:長江大學體育學院
- 上一篇:計算機算法設計及評價標準分析
- 下一篇:計算機數據庫的構建及管理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