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教育與中小學體育教育研究

時間:2022-05-13 09:45:25

導語:體育教育與中小學體育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體育教育與中小學體育教育研究

摘要:為了更好地推動我國體育教育綜合質量的提高,并實現體育教師專業化發展,探究如何強化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與中小學體育教育人才需求間銜接性的問題刻不容緩。文章即圍繞著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與中小學體育教育人才需求相脫節這一問題展開研究,首先對問題的原因進行了分析闡述;并以此為基礎,進一步提出了五點具體策略,以期能夠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

關鍵詞:體育教育;人才培養;人才需求;脫節;原因;策略

一、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與中小學體育教育人才需求相脫節的三大原因

體育教育水平不僅直關全國學校教育質量的高低,更是與青少年學生的體質健康密切相關。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體育師資質量即是決定體育教育質量的關鍵所在。然而,從當前來看,我國的中小學體育師資建設尚且存在諸多問題,其中以高校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與中小學體育教育人才需求相脫節最為突出。

(一)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中小學體育教師提出了全新要求

伴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開展,中小學體育教師面臨著以下三項挑戰:(1)全面掌握教師運動技能。雖然新課改賦予了體育教師以一定的教學內容選擇權,但這并不意味著其可以隨心所欲,反而為了更好地達成體育教學目標,教師必須要以課程改革要求和學生發展需要為出發點,借助更加全面的運動技能方法來開展體育教學。(2)積極提高自身教育教學能力。在傳統的體育教學活動中,教師只需關注自身“怎么教”即可,然而新課標所提出的“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幫助學生學會體育與健康學習”理念卻對教師提出了更高一層的要求———其不僅要關注自身教學方法,且還需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使他們變得“會學”。(3)采用全新的評價方法。傳統的體育教學一般都采用終結性評價方式,然而,新課改卻提出了以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來評價學生學習的要求。一般而言,這種評價方式的難點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確定評價指標;二是建立評價標準,三是實施評價過程。

(二)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工作的開展并非以中小學體育教育人才需求為依據

目前,存在不少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在入職后難以適應中小學體育教育工作崗位的問題,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主要原因在于:(1)體育教育本科專業課程“教育性”不突出。《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課程方案》總共列舉了142門課程,但其中與體育教學有關的課程只有48門,占比尚且不足34%,大多數課程與體育教育的關系并不大,從這點來看,目前我國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在課程設置方面并未充分突出其“教育性”。(2)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失準,專業課程設置與中小學體育教學實際相脫節。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和體育教育專業課程設置是決定高校體育師資培養質量的兩大關鍵,然而從當前來看,我國大多數高校非但未能實現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精準定位,且在課程設置方面存在著與中小學實際相脫節的情況。比如,某高校設置的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為“……能勝任各級各類學校的體育教學、研究、管理和訓練工作以及學校健康教育工作……的體育專門人才”,但再觀其專業課程設置情況———總共開設學校平臺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和教師教育課程三大類課程,而專業基礎課程的占比僅有40%,明顯難以滿足能夠適應各級各類學校體育教學工作的需要。(3)體育教育專業生源存在專業技能不突出的問題。一方面,總體來看,體育教育專業招生在當前呈現出了重學生文化成績而輕學生專業技能的趨勢,此外,不少省份在舉辦體育術科考試時也未能突出體育專業本身所具有的特點,考試項目的考察點更傾向于學生身體素質而非其專業技能;另一方面,從學生自身角度來講,在校學習期間,部分學生并未將側重點放在努力學習和提升個人專業技能上,從而導致自身的運動技能不足,不僅難以滿足新課改所提出的中小學體育教學多樣化這一要求,且在實際的體育教學過程中也難以面向學生做出足夠標準的示范性動作,嚴重影響到學生的體育學習熱情和運動技能掌握水平。(4)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過程偏重知識技能傳授而忽視教學能力培養。首先,在體育教育專業的理論課和技術課上,教師只一味注重向學生傳授理論知識與運動技能,而忽視了對其教學能力的培養;其次,一般來說,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的實習時間都很短,以至于他們根本無法將學到的理論技能與實踐真正融合到一處;最后,評價是中小學體育教師的必備教學技能之一,然而體育教育專業的學生在大部分情況下僅可以作為“被評價者”,而很少接觸到具體的評價方法及實施過程。

(三)高等教育階段與基礎教育階段的體育教育之間尚未建立有效交流機制

高等體育教育與基礎體育教育間交流機制的缺乏無論在理論研究層面還是在實踐操作層面其實都有所顯現,接下來試舉幾例以說明:(1)理論研究僅以某一學段為立足點而很少關注到相鄰學段或者整個學校教育,如高等體育教育研究就只是討論高等體育教育問題,且高中、初中以及小學的體育教育研究同樣如此;(2)研究思路狹窄,未將人才的“培養”與“輸出”聯系起來,比如高校在制定體育教育課程方案時,大多只是考慮自身的資源優勢和兄弟院校的實踐經驗等,而并未實現體育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精準定位,忽略了人才輸出問題,這樣一來,其自然也就難以立足于基礎教育學校的實際需求來進行課程設置與教學規劃;(3)研究視角單一,如針對中小學體育教師專業發展程度不足一題,眾多研究都一味將其探索視角框定在了教師的繼續教育方面,而忽略了從高等教育這一源頭上去查找原因并制定有效策略。

二、促進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與中小學體育教育人才需求相銜接的五條策略

(一)明確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堅持以培養中小學體育師資為主要方向

堅定的目標與明確的方向是收獲理想成績的基礎與前提。因此,要想有效推進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工作與中小學體育教育人才需求的銜接度,高校必然要積極調整自身體育教育專業培養目標,將為中小學培養優秀體育教師作為工作的主要方向。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除高校及其教師以外,體育教育專業的學生也應明確這一目標并堅持這一方向。

(二)立足中小學體育教育實際需求,積極調整體育教育專業課程結構

為進一步明確培養目標,體育教育專業應遵循以下兩點原則積極進行專業課結構改革:(1)突出體育專業特點;(2)突出師范性。具體來說,其應當加大教育類課程及術科課程教學力度,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體育教學能力及訓練能力。

(三)推行頂崗實習,以更好地培養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實踐能力

一般來說,高校為了提升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的教學能力,會在第三或者第四學年安排其進入學校進行實習,不過,這樣的實習期通常較短,僅有一兩個月而已,因此很難收到良好的實習效果。為改變這一情況,更好地培養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的綜合教育實踐能力,高校可以安排學生進入中小學參加頂崗實習,此外這樣做也有利于加強高校與中小學之間的聯系與合作,推動其二者實現互助式發展。

(四)建立高等與基礎體育教育專業交流機制,促進二者間的相互學習

強化高等體育教育與基礎體育教育間的交流,在二者間建立交流機制,之于基礎教育體育教育質量的提高和體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實現而言,至關重要。比如,雙方可以合作舉辦課題申報與研究活動,組織體育教學技能比賽等。再如,高校可以組織體育教育專業的學生參加基礎教育體育教師教學觀摩活動。通過交流,雙方不僅可以及時發現對方身上存在的問題,且也更易找出自身所有的不足,從而實現各級教育管理工作及人才培養工作的不斷完善。

(五)搭建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合作平臺,雙方合力提升體育教育專業教學質量

具體來說,可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1)高校方面制定“理論聯系實際”的工作方略,組織安排專家學者深入中小學教學一線,緊密結合存在其中的教學實踐問題來開展具體的研究工作;(2)主辦方需從全局出發,積極協調雙方開展合作,比如,就全國性或地方性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教學技能比賽而言,其雖然可以檢測出學生的學習效果,但卻將基礎教育階段體育教師“拒之門外”———未能邀請他們參與其中擔任評委或者進行觀摩,這樣一來,評比標準也就脫離了基礎教育體育教學實際,最終導致高校無法順利達成向中小學校輸送高質量體育師資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三、結語

高等教育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與基礎教育體育教育人才需求相脫節的問題長期存在,這不但有礙于體育教師自身的專業化發展,且也不利于我國體育教育綜合質量的提升。尤其是自《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頒布以來,“提高質量”的重要工作方針不斷落實,強化高等體育教育與基礎體育教育銜接性的任務也就愈發緊迫,推進二者間的結合,有著極為重大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吳生海,唐犇.湖南省小學體育教育專業人才需求調研報告[J].教師,2014(01):29-30.

[2]謝孟瑤.導師制下體育院校本科生人才培養模式探究———以江漢大學體育學院為例[J].新課程研究,2019(08):19-21.

[3]李德甫,邢新陽.中學體育教師必備工作能力研究[J].學周刊,2015(30):6.

[4]陳家群,歐枝華.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的“全程多周期實習實踐模式”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0(26):139-140.

[5]尹冬冬,曹宏志.邢臺市中學體育教師基本情況調查與分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0(21):199-200.

[6]吳春明.小學體育教學研究綜述[J].科教導刊(下旬),2016(05):119-120.

作者:韓子浩 單位:臨沂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