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體育與學校體育論文

時間:2022-05-25 03:07:07

導語:傳統體育與學校體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傳統體育與學校體育論文

一、民族傳統體育學校教學的關系

學校教學是以全體學生為實施教育對象,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2]學校體育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具有教育的普遍規律。一方面,體育往往借助教育的一般理論和方法,形成了具有一般教育理論和方法特點的體育教育理論與方法;另一方面,體育又以其自身的特點充實教育理論與方法,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民族傳統體育與學校體育在學校教學中擔負著同樣的職責,是互相聯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在重視學生的健康教育的同時還要增強他們繼承和弘揚中華傳統體育文化精髓的理念。1.學校教學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要求學校教學是教師根據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的規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導受教育者獲得知識、技能,發展智力和體力,以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學校體育的基本功能是鍛煉學生身體,增強全體學生的體質,對學生進行終身體育教育,并培養成為群眾體育骨干,根據黨的“十一”大、“十二”大精神,在各級各類學校中推動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特別是對體育教育專業的學生要進行一能多專的培養,不但要學好傳統的學校體育知識、技能,而且還要進行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專業技能、技術學習,使之成為國家民族體育的專業人才和社會體育指導人才。學校體育教育既要對學生進行扎扎實實的終身健身教育,又要不斷更新教學觀念,廣泛深入地開展中華民族傳統的民族體育教育,使學生成為國家社會的專業人才。2.民族傳統體育是學校教學的戰略重點民族傳統體育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各民族在生產、生活過程中逐漸演變形成的傳統體育運動形式,是學校體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的堅實基礎,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黨和政府關心支持下,我國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得到蓬勃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民族傳統體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視,1998年教育部在對全國高等學校專業進行調整時,在體育院校原有武術專業的基礎上,重新設置了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為民族傳統體育的研究奠定了專業基礎。從此以后,民族傳統體育的研究在更廣泛的領域內發展起來,并一度成為體育研究的熱點,從地方到全國性的民族體育運動會此起彼伏,已經逐漸形成了較正規的競賽制度。使得各級各類學校,特別是民族地區的民族學校,在體育教學中把民族體育作為學校教學的重點來抓,不但體育課開設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而且課余訓練組建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隊進行長期訓練,并成為學校的一張牌來提高學校的知名度。

二、民族傳統體育與學校教學尚存隱性沖突與脫節問題

國家非常重視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優勢是很多項目不受場地、器材的限制,并具有民族性、群眾性、廣泛性、娛樂健身和游戲性的特點,決定了它將成為推進學校教學特別是體育教學的一門課程,與學校體育協同發展是歷史的必然。但是,從學校教學的實踐來看,很多學校的體育教學由于受舊體制、舊觀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在學校教學計劃中沒有把民族體育列入體育教學中來,沒有系統地傳承和發展民族體育文化,還缺乏對民族體育文化的系統教育,應該通過各種教育活動來加深民族文化的印象,使之得到傳承與延續,讓學生在喜歡民族體育的同時,來提升它的價值意義,在獲取快樂的同時,得到身心健康,但是實踐中要想把民族傳統體育融入學校教學中來還存在著很多薄弱環節。1.學校體育教學內容、目標任務沖突民族傳統體育的內容包括民族活動和傳統活動中具有體育特點的項目,主要還是以區域性、民族性、健身性、實用性、趣味性和游戲性作為其特點。內容比較多,健身方法的選擇因為條件、興趣的不同而異,并無嚴格的劃定。而學校體育教學的內容是以運動技術、技能為主,但是內容上比較單一、枯燥、缺乏彈性。民族傳統體育的目標任務是傳承和保護優秀的傳統文化,通過民族傳統體育的形式使廣大民眾在身體活動中,體驗到一定程度的親切感、歸屬感和欣慰感,帶動少數民族地區體育事業的發展,豐富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生活。而學校體育教學的目標任務是:增進學生健康,增強體質,向學生傳授體育知識、技術、技能,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意志品質。2.組織形式與實施途徑沖突民族傳統體育屬于民間民俗體育,沒有嚴格的組織約束,也沒有固定的教師指導、時間安排、場地保證,也無固定的鍛煉模式,以隨意性、游戲性、娛樂性為其特點。而學校體育在教學、訓練和競賽等均有嚴格的組織紀律。民族傳統體育主要是以強身健體為目的的表演性、娛樂性為實施途徑,或者是本民族的節日祭祀慶典活動進行傳承活動。而學校體育教學的實施途徑主要是體育教學、課外鍛煉、運動訓練和運動競賽。當前民族傳統體育在學校教學中的實施主要通過課外體育鍛煉進行,很多學校教學都沒有民族傳統課程。3.體育課程教學中學生民族精神教育的針對性與覆蓋面不夠體育教學基本以老師教授體育技能為主,教學方式相對單一,多媒體教學、音像教學、情景教學等方式尚未普遍采用,使得教學效果不理想,大部分學生認為體育課就是“學體育技能”或“鍛煉身體”,卻很少有人會想到教學過程中有民族精神教育的蘊意,學校體育在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大有可為,關鍵在于教師從本學科的特點出發,充分挖掘體育教學中的民族精神內涵。而目前的體育課程不斷在迎合社會上的新興項目進行開課,而忽略了民族傳統項目的設置。因此,在體育教育的課程設置和內容上還大有潛力可挖。

三、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融入學校體育實現對接

學校教學中的體育教學具備場地器材集中、人才集中以及健身鍛煉技術、方法科學化的優勢,若把民族體育運動中的很多項目的娛樂和游戲性參與到學校教學中來彌補學校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就能達到雙贏的目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融入學校體育教學實現對接的有效途徑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1.更新教學理念學校體育教學內容應進行改變或進行適當的調整,開設一些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或將一些競技類較強項目的難度、強度及規則進行適當調整,提高學生學習的信心。還可以讓學生多參加校外民間體育活動實踐,從中體會到民間體育的娛樂性、健身性、群眾性、廣泛性和游戲性的特點,從直觀上了解民族傳統體育。2.培養專業人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專業人才的缺乏是制約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普遍開展的主要因素,絕大多數的民族體育專業教師都是學校體育教師兼任,沒有經過系統的培訓,因此水平較低。需要經過與專業指導人員交流,最好經過專人培訓,提高專業指導水平,使民族傳統體育從民間走向校園,并成為教師學生喜歡的運動項目,并為學校的體育教學服務。3.增加場地設施體育場地設施跟不上制約學校體育整體水平的發展,特別是農村基層學校、社區等嚴重匱乏。開發民族傳統體育來彌補農村中小學校以及社區健身運動場地設施嚴重不足的情況,可緩解場地設施的匱乏,促進學校教學的開展。

四、結語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與學校體育的有機結合是一個“雙贏”的策略。把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融入學校體育中來能較好地解決民間教育與學校教育脫節的問題,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繼承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不僅可以緩解民族體育與學校教學的沖突,還可以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課程體系,適應社會發展和培養學生的民族意識、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懷,加深其對民族體育鍛煉方法科學性的認識。以實現民族傳統體育與學校教學的有機結合,達到共同發展的目的。

作者:史夢宇王道才單位:銅仁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