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互動發展策略

時間:2022-07-19 02:55:01

導語: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互動發展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互動發展策略

摘要:通過文獻資料分析和實證考察評價,論述學校體育社區體育互動發展的優勢,針對其互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關的解決策略,以期為此后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的良好結合提供更多的借鑒依據。

關鍵詞:學校體育;社區體育;互動發展;策略

隨著城市社區化的快速發展,居民的體育休閑意識不斷增強,對社區體育的需求越來越大。但社區體育在場地設施、文化資源以及人力資源等方面的建設力度較差,以致嚴重阻礙了社區體育的順利發展。與此同時,相對社區體育,學校體育擁有著豐富的物力與人力資源。為了緩解兩者直接發展不平衡問題,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應加強互動,共享資源,以獲得共同進步。

1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特征

1.1學校體育特征。在學校眾多工作中,體育屬于其主要的組成部分,且學校體育有效結合了經濟、政治、文化以及體育意識等各種因素,可以有效反應社會、政府對學校的具體發展要求。學校體育具備統一性,國家出臺了針對全體學校體育課程的《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等條例。同時,為了有效實現體育開展的目的與任務,學校必須保證足夠的場地設施與經費,并配備專門的體育教師隊伍,以全面完成體育發展目標。為了確保體育發展方向與學校體育目標保持一致,學校還應充分利用自身體育資源服務社區群眾,為社區事業貢獻自身力量。1.2社區體育特征。社區體育屬于社會文化的范疇,直接表現了社會主體體育行為,是體育社會化的必然產物。街道、居民委員會等均屬于社區體育的地域范圍,且在開展群眾性的體育活動時,社區一般會就近選擇地點,并與社會各企事業單位進行通力合作。同時,社區體育的物質條件為公共體育設施與自然環境,屬于全社區成員均可參加的群體性體育活動,參與民眾完全自愿,不會對其實施任何強制性手段。除此之外,社區體育還具備主體選擇性、團體異質性以及內容廣泛性等特點,充分展現了社區體育的開放屬性。

2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互動研究重要性

2.1可以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目標。建立完善的全面健身體系,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質已被納入小康社區的建設目標中,社區體育與學校體育的充分融合互動可以有效提高全民身體素質,促進完善健身體系。對此,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良性互動是實現小康社會的主要載體,也是發展和諧社會的必然結果,研究此課題對于全面建設小康社區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2.2可以推動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實施可以有效提高全民身體健康指數,并促進國家的穩定發展。《全民健身計劃綱要》中指出,體育健身的實施對象應是全國人民,尤其應重點關注青少年與兒童,且街道辦事處也應加強體育工作的落實力度,不斷發揮基層體育組織與居民委員會的實際作用,真正做好社區的體育工作。由此,社區體育與學校體育均屬于全民健身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且全民建設的基礎內容便是學校體育工作,其屬于提高全民身體素養的關鍵組成部分。而全面落實全民健身計劃的基本方法則是社區體育,只有促使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的良好互動,才可以確保《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順利實行。2.3屬于終身體育發展的必然要求。終身體育已經成為世界各國開展體育項目的終極目標,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也緊隨世界潮流,開始研究實行終身體育計劃的措施。在終身體育意識的貫徹落實方面,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具備較強的互動發展性,終身體育的基礎實施階段便是學校體育,隨著終身體育的深入發展,社區體育終將發揮自身作用。由空間緯度因素來看,學校體育僅發生于學校空間之內,而社區體育則可以存在于體育鍛煉者的生活當中;由時間緯度因素來看,學校體育主要指的是學生學習階段出現的體育行為,而社區體育則有效擴展了體育時間,人們休閑余暇時便可以進行體育活動;由價值緯度因素來看,學校體育的主要作用對象是學生,且期間采用了制度化措施,但社區體育面向全體民眾,采用非制度化手段。正是得到了以上三個緯度因素的支持,學生與居民才可以形成終身體育意識。由此也可以看出,深入探討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互動發展方面的理論與實踐知識,可以促進終身體育行為的實現。

3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互動發展障礙問題

3.1學校與社區體育之間缺乏專業組織機構。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本屬于不同的管理機構,兩者在互動結合期間存在的最大問題則是缺乏專業的組織機構,以致兩者聯系方面存在很多問題。調查分析發現,社區體育的組建者大多為街道居委會,且管理期間存在較大的隨意性,一般自行管理,此種管理模式增大了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的結合難度。為了得到良好鍛煉,社區居民很希望進入學校體育場地,在優美的操場中選擇自己喜歡的體育項目,比如社區沒有開展足球、籃球以及網球等項目。對此,社區居民希望社區體育可以加強與學校體育的互動合作,并組織社區無法開展的體育項目,以豐富自己生活。但由于缺乏專業機構,社區體育與學校體育的結合仍然還有很長的道路要走。3.2學校體育教學與社區體育相脫節。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的互動期間,兩者需要互相利用彼此的鍛煉項目與場地設施,且還應有效結合體育鍛煉內容。這樣學校體育可以引入社會力量,利用社區企業或個人的財力與物力資源,興辦體育教育活動,促進學校體育的發展。受應試教育因素的影響,學校并未真正重視體育課程,因此教育內容比較單調乏味,與社會體育內容存在較大差距,甚至處于相互脫節的情況,以致學生在學校學習的體育技能無法被應用至實際生活中,而在日常教學中又無法學到與生活相關的實用身體鍛煉技能,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呈現出脫節問題。3.3缺少固定的資金投入來源。當前,社區體育的場地十分有限,多數活動只可以在公園空地、社區空地等處進行,但社區體育活動需要良好的場地設施與運動環境,缺乏場地會降低社區成員參加體育活動的積極性。由此看出,場地擁擠、資金缺乏等因素直接阻礙了社會體育的發展進程。近年來,相關政府機構與社區單位也對社區體育活動增大了資金投入力度,但卻根本不能滿足社區發展的實際需求。同時,經費投放方面并不順利,一是社區體育發展需求與資金投入差距較大;二是經費多數投向體育活動;三是社區體育資金缺乏來源渠道,且缺少嚴格的制度管理條例,體育工作存在較大的隨意性。3.4各自獨立發展。調查分析發現,我國社區體育的發展速度較慢,且社區內缺乏規范的管理隊伍,甚至很多管理人員屬于兼職人員,沒有達到實際專業需求,社區內嚴重缺乏專業的體育指導人員。同時,社區鍛煉人員也比較零散,缺乏規律性,多數人采用結伴鍛煉或者獨立鍛煉的模式。而這些因素均導致社區體育沒有與學校體育緊密相連,兩者各自成體系發展,沒有進行有效整合。例如相較學校內專業的體育教師,社區體育指導人員的素質水平較低,但學校的教師卻并未進入社區進行輔導。除此之外,社區體育中很多民族傳統項目都無法納入學校體育的發展體系,兩者結合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4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的互動發展策略

4.1建立共同的體育管理組織。相關體育管理部門應建立以學校為中心的社區體育管理機構,并建立由學校管理人員、專業體育教師以及社區管理機構等組成的學區體育委員會。同時,相關部門還應有效引導群眾組織體育活動,并為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建立完善的指揮體系,開發更多的聯系途徑。除此之外,相關部門還應建立利益導向制度,比如會員制度等,為學校創造一定的經濟利益,提升其參與積極性。且還應以學生為核心,強化學校與社區的溝通工作,為居民提供更多科學合理的鍛煉項目。由此看出,社區體育與轄區學校的緊密聯系是促進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一體化發展的關鍵所在,且期間相關部門還應成立學校、社區體育一體化保障機制,有效解決兩者互動發展過程中發生的場地整合、資金整合以及人才培養等問題,從根本上保障學校、體育教師以及社區成員的體育鍛煉權利,促進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的互動發展。4.2提供多種體育服務培訓方法。相關體育管理部門應為社區提供提供更多的場地設施,確保學區居民在良好的環境中鍛煉身體。同時,還應結合實際互動情況制定有償服務與無償服務相結合的發展體系,為社區體育提供可行性較強的體育計劃,并指派專業體育教師幫助居民掌握正確的體育鍛煉方法,提高體育活動的創辦水平。且學校與社區還可以聯合創辦體育資源共享協會,共同管理使用體育資源,提升互動水平。除此之外,學校還應針對體育、衛生以及健康等因素開設相關課程,并定期舉行健身技術培訓活動,增多居民的鍛煉機會。4.3開展多形式的體育實踐活動。相關體育部門應充分結合社區體育的發展規律,在組織與協調的基礎上為居民提供豐富的體育項目,促使社區體育的穩定發展。比如,在與學校溝通后,開設學校體育設施對外開放管理委員會,居民可以在特定時間內進入學校,利用學校的體育設施進行鍛煉,這樣便可以吸引更多居民參與體育鍛煉,提升全民健康素質。也可以征集具備一定體育技能的體育活動愛好者,為社區居民提供輔導,幫助其掌握正確的鍛煉技巧。社區與學校還可以互相溝通,建立通用的體育競賽機制,并舉辦適應不同年齡層的體育活動。除此之外,政府管理部門也應增大對社區體育的管理力度,制定更多可行性較強的體育體系建設制度,組建為社區與學校體育項目提供共同發展的新型管理機構,且還應在經費方面給予更大支持,提供更多專業性的體育設施與器材。4.4培養體育專業人才與骨干。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的互動發展離不開專業的人才與骨干,對此,在互動過程中應成立以體育指導員、體育骨干以及體育科研專家為成員的管理團隊,確保在學區體育一體化發展進程中,各類管理人員可以各盡其責,充分發揮決策、指導以及監督方面的作用。且互動期間還應明確體育教師、體育指導員的職責與權限,提升其組織業務能力,并明確分工,實行民主化管理,保證學區體育一體化發展中體育專家的決策地位。除此之外,社區與學校還應做好宣傳工作,為體育的互動融合創造共同發展、共同進步的良好氛圍,改變反對者的消極態度。期間可以引入短期培訓方法,確保學校體育教師充分發揮自身能力,為社區體育進行志愿指導,提升居民體育鍛煉水平。4.5強化保障立法工作。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在互動融合過程中必然會出現新的矛盾與問題,為了促進兩者良好互動,相關政府部門應制定完善的政策法規條例,為學區體育發展提供更多的制度支持。且管轄社區與體育管理體系也應改變以往的體育觀念,注重全局形式,為社區與學校體育的互動發展創造有利條件,真正實現資源共享。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門更應該針對學校與社區體育的特點建立完善的規章制度,重視體育資源共享工作。同時,為了確保學校主動參與,還應建立激勵機制,規范協調各校的開放工作,強化環境應共同制定資源共享實施方案,明確雙方責任與義務,真正做到互惠互利。

5結束語

基于社會轉型的實際需求,社區體育在建設發展過程中不但應充分利用自身的體育資源,還應有效利用學校的體育資源,并改變以往傳統的發展理念。由社區建設本身來看,社區體育屬于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保證學校體育穩定發展的持續支撐力量,由此,各級部門應構建社區體育與學校體育互動發展機制,促進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的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蔣毅,蔡峰,李金.全民健身背景下學校參與社區體育文化建設的對策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7(12).

[2]張嵐,王大鵬,趙欣.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互動模式與運行機制的構建[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17(8).

[3]劉利,南子春,劉江波.學校體育與周邊社區體育融合互動研究[J].邢臺學院學報,2015(6).

[4]段寶斌,李志勇,武雪鷹.城市大型體育場館、高校、社區體育資源一體化共享模式的研究---以九江市為例[J].九江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12).

[5]姚績偉,王華,丁秀詩,等.公共供求關系視域下的城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分層及特征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5(7).

作者:張嵐 王慶偉 馬斌 單位:1.鞍山師范學院體育科學院 2.遼寧省交通高等專科學校物流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