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位論對學校體育本質的再認識
時間:2022-08-01 10:56:20
導語:本位論對學校體育本質的再認識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當今的學校體育過于強調社會本位、學科本位,一味地把學生培養成“知識型人才”、“技術型人才”、“工具型人才”,卻對活生生的“人”視而不見。“人”的本質缺位,也意味著學校體育失去了現實根基。文章從社會學本位論的視角對學校體育本質進行再認識,以重新找回學校體育的現實根基和存在意義。
關鍵詞:本位論;學校體育本質;再認識
一、本位論概述
(一)個人本位論與社會本位論概念。本位論包括個人本位論與社會本位論這兩種既對立統一、又不可分割的理論。個人本位論首要強調個人的價值,其次強調個人的能動性,強調具體的社會現實對個人的壓抑和殘害;社會本位論則強調人的發展和人的教育對社會的依附性,強調社會的價值與社會秩序間保持穩定性,更強調教育應使個人認同社會、服務社會,最終使人在社會生活中一方面適應現存社會,另一方面又能不斷產生高于社會現實的需要,更謀求對社會現實的一定超越。只有這樣,社會才能保持一種既有穩定又有發展、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態勢和張力,從而把社會穩定和社會變革辯證有機地聯系在一起。(二)個人本位論、社會本位論與教育的關系。個人與社會是相互統一、共同進步的,沒有個人,社會將無法發展,但失去了社會的保障,個人也難以存在,二者是相輔相成、共同發展進步的。這就使個人的教育和社會本位的教育能辯證而統一地存在,積極培養個人的興趣,也不能忽視社會的教育意義。讓個人在社會中發展,而個人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
二、學校體育教育的本質
學校體育教育以在校學生為主要教育對象,區別于社會教育的競技性和娛樂性,充分發揮其基礎性和發展性,來全面促進學生更好地鍛煉身心和全面發展。
三、學校教育與本位論
以往的學校體育更多重視的是體育項目的教學,關注技能和學習成績等形式,卻忽視了作為人所必需的情感、信仰、責任、意志等無形之物,忽略了體育項目所獨有的文化傳承。失去了生命力的體育教育過程無比枯燥,如雞肋般存在,最終使學校體育淪為半個人的教育,學校體育培養人的本質被完全遮蔽。
四、實現體育回歸教育本源的路徑研究
(一)加強學校體育本體理論研究。國內學者對體育和學校體育在理論上的研究雖已頗多,但相對實用性研究的數量還很有限,特別是從本位論的角度對于學校體育的概念、本質和核心價值理念的深入剖析研究幾乎空白。學校體育基礎理論研究主要探討體育的價值問題,很少有從體育的本源角度來思考體育概念的相關研究。致使體育和學校體育概念混淆,內涵、界定相互重疊,從而使學校體育不能完整地發揮其教育性和自身的整體性,使其在日常生活中出現兩種混用甚至濫用的狀況。為了更有效地實現我國學校體育的本質,更好地探尋其本源,了解更深入的理念規律,深化學校體育乃至學校教育研究者對學校體育本質及其規律的認識就顯得非常有必要,本文從本位論的視角對學校體育本質再認識的研究既能豐富學校體育的相關理論,又能改變學校體育研究在教育理論研究中邊緣化的現狀。(二)深化學校體育規律的探索。縱觀我國學校體育的發展歷程,學校體育理論構建始終未能抓住學校體育的本質問題———青少年體質下降始終未能從根本上解決,究其根源就在于在學校體育的理論與實踐過程中對學校體育的本質及其規律認識不足,導致在研究過程中產生一定的偏頗。隨著社會發展和變化的速度不斷加快,學校教育對人的培養也隨之產生新的挑戰與問題。對學校體育乃至整個學校教育規律的不斷探索和研究,應成為今后學校教育、學校體育理論研究的新常態,以推動學校體育科學化、系統化發展。1.學校體育的起始點:增強體質。學校體育的教學必須回歸身體的本源———這是學校體育長期存在、發展的著力點,以培養擁有熟練運動技能而使體質得到增強的學生為根本目的。體育是不斷完善身體素質的教育過程,其本質是通過科學合理的健身以及各種有效的方式,提高人的身體素質,增強人體機能,達到增強體質的目的,從而實現身心全面發展,這是其他教育方式所不能代替的。學校體育應該將“健康第一”作為學校教育的宏觀教育目標之一,在此教育指導思想下實現增強體質的教育目的。2.不同時期、不同項目的教學對學生的不同影響。人在其生長發育的不同時期會有不同的表現,而最突出的就是學齡期和青春期。因此學校體育必須抓住這兩個關鍵時期,搞清楚各類體育項目對學生產生的不同影響,這樣不僅能增強體育教學的科學性,更能進一步明確各類體育項目的自身定位。(1)被譽為“運動之母”的田徑項目教學。田徑運動被譽為“運動之母”,是因為田徑運動中走、跑、跳、擲等活動是人類生活的基本技能,是從事其他所有運動項目的基礎,掌握田徑運動的這些自然動作和技能,有助于正確地、快速地掌握其他運動技術。基于兒童的年齡和身心特點來發展其走、跑、跳、投的基本技能會提高兒童對肢體的感知和控制能力,從而為提高兒童身體素質以及隨其年齡和身心的發展從事其他運動項目打下堅實的基礎。(2)體操教學。學校體育中的體操教學主要涉及基本體操,基本體操是指動作和技術都比較簡單的一類體操,其主要目的、任務是強身健體和培養良好的身體姿態,最常見的有廣播體操和為防治各種職業病的健身體操。體操運動對于兒童最關鍵的作用是能鍛煉學生的深度知覺,深度知覺又稱為立體感知或距離感知。機體在運動的過程當中,物體與人之間的距離影響了他在人視野中的運動方向和大小。體操運動不僅能夠鍛煉人的速度敏捷度、準確的判斷能力,還能使人根據周遭所發生的事情,做出及時有效的判斷及相應的動作反應。(3)球類教學。球類運動是指通過接住球進行身體鍛煉,以提高身體素質而開展的運動形式,通常分為大球運動和小球運動兩大類,針對學校體育主要開展大球類運動,主要包括籃球、排球、足球等,而小球類運動則視各學校的條件而開設,如羽毛球、網球等運動,球類運動能提高學生的本體感覺。在動作技能形成過程中,本體感覺舉足輕重,而球類運動中對本體感覺有影響的也就是投籃、網球或者足球,這些體育運動活動量比較大,經常運動對本體感覺能發揮很好的作用。而其他田徑、體操等體育運動,不僅能提高身體素質,還能使學生充分學習各項運動,開闊視野,從而達到理想的效果。
五、結論
通過對外在肉體的改造,體育完成其育人的首要和最基本的目的———身體教育。作為教育的一部分,體育和其他所有學科教育一樣是為培養和造就人服務的。學校體育是個人本位論和社會本位論在教育過程中共同發揮作用的載體,通過從本位論視角對我國學校體育本質的重新認識,發現在學校體育發展過程中存在個人本位和社會本位的缺失現象,繼而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尋找讓學校體育回歸教育本源的路徑研究。
參考文獻:
[1]扈中平.教育目的中個人本位論與社會本位論的對立與歷史統一[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2).
[2]羅伯特•歐文斯.教育組織行為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23-24.
作者:張潤桃 單位:四川農業大學體育學院
- 上一篇:航空活塞發動機排故分析
- 下一篇:學校體育風險應對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