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中學體育教學課改思路

時間:2022-05-09 09:33:44

導語:河西中學體育教學課改思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河西中學體育教學課改思路

1結果與分析

1.1體育教學觀念的轉變

教學改革的一個重點就是要求教師變傳統的知識“遺傳型”教學為探索型教學和發展型教學,體育教學就是要改變傳統過分強調教師的主導地位,過分強調運動技術和知識的系統化;教學評價過分注重身體素質和運動成績,過分強調運動技能的評價的體育教學。為落實素質教育和健康第一指導思想,改變以“增強體質”和“技能教育”為主的傳統觀念,樹立身體、心理、社會適應性全面發展的新觀念;改變“三基”教育的傳統目標,突破以傳授競技體育項目技術為主的教學體系,樹立以終身體育為主。多種體育形式并存的教學觀念。這些就需要充分發揮和營造民主教學氛圍,調動學生學習和鍛煉身體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發展和完善學生個性,使學生在自練和自評的體育鍛煉實踐中養成經常參加鍛煉的習慣。一些教師沒有真正理解和領會現代教學觀,頭腦中還是根深蒂固的“遺傳型”和“灌輸型”教學觀,因此很容易單純去追尋沒有理念的教學形式的現象。如目前許多學校都嘗試了選項教學、小集團教學、體能分班教學、個人特長分班教學等形式和方法,以努力彌補傳統體育教學中所存在的不足。但是,由于教學觀念的落后、教學思想僵化,使得這些教改嘗試大多停在形式的層面,難以將“以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本”、“健康第一”指導思的精神實質真正體現到體育教學中去。

1.2體育教學思想的轉變

現代學校體育教學思想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以身心二元論為主導的教學思想,認為體育只是“身體的培育”。它割裂了身體與精神、人與社會、體育與生活的聯系。第二階段是在二戰以后當人們認識到人的身心不可分之后,體育教學思想就由單一的增強體質,發展到以體育為手段,去追求人的全面發展。在這一思想指導下,體育教學從增強體質、育體到育人,把運動技術技能與身體發展結合起來,思想、知識、社會教育貫穿始終。第三階段是隨著“第三次浪潮”新技術革命的興起,世界范圍內出現了一次影響深遠的教育革命,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教育不僅對學生是必需的,且對人的一生,都是不可缺少的。“終身教育觀”引入體育領域,形成了“終身體育論”。“終身體育論”認為,學校體育是終身體育的一個重要環節。學校體育在形成人們的體育觀、體育興趣、愛好、習慣以及能力培養、個性發展等方面,都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和作用。既然學校體育是終身體育的重要環節,那么,學校體育教學僅僅追求教育的效果,而忽視體育的過程;只注重體育的外在意義和價值,而不管學生的個性差異、興趣愛好,這樣就違背了體育的真正目的。如果一個人沒有興趣,怎么可能在生活中,主動自覺地長期去堅持參與體育活動呢?同樣道理,如果學生在學校階段老是被動地毫無生氣地去接受他們絲毫沒有興趣的體育內容和那種死板的、毫無興趣和生氣的教學方法,他們就很難樹立正確的體育觀,也就不可能培養出對體育的濃厚興趣,養成好的體育活動習慣。

1.3體育教學內容的變革

1.3.1教學目標從單一的強體健身或技能傳授,逐漸轉變為追求身心全面發展、社會化及生活化的最終目標。

1.3.2教學組織形式的突破:打破了行政組的界線,突破了“三段結構”的模式,以自由組合的小群體,代替行政班組的輪換。

1.3.3教學方法的突破:一改過去的“單向傳遞”為“多向傳遞”,真正做到“寓教于樂”,變被動體育為主動體育。目前中學體育教學中出現的“發現法”、“程序教學法”、“情景教學法”等,都有良好的效果。教學內容的完善直接關系到中學體育教學目標的實現。目前,應該在原有教材基礎上,努力增加一些基礎體育教育的內容,更新現代競技項目的部分,充實有較高鍛煉價值和實用價值的健身部分,增添部分民族傳統體育教材和適應現代生活方式的娛樂體育、舞蹈健美、韻律體操、藝術體操等體育,使體育教學的內容更加豐富多采,更結合社會與生活,改變過去以競技體育或以發展體能為主的局面,使富有特色和有興趣的內容比重逐漸加大,并進一步朝有中國特色的體育教材體系發展。其次,從強調整齊劃一,硬性規定所有學生去適應教材,改為教材適應學生,根據學生實際采用不同的練習方法。各項教材的比重都規定上下線浮動范圍,凡是需要更換的教材,可以先確定教材原則,以求教材內容的豐富。編寫教材時,將身體基本活動、競技運動項目、基礎體力、保健娛樂、民族傳統體育等內容進行分類和有機結合,使教材內容成系列,使課本大綱教材內容和參教書成龍配套。

1.4教學活動主導主體的認識

我國中學體育教學,發展了自身的教學方法,建立了比較完整的體育教學方法體系。如負荷法、變換法等身體鍛煉方法;觀察比較法、自我鍛煉評價法等學習方法,并嘗試和諧教法等新方法。在這些新的課堂教學活動過程中,主導主體地位的認識都比較明確。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得好,就可縮短學生認識事物、、掌握知識技能的時間,提高學習效率,防止“自由化”和走彎路;但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學習態度和行為質量,對學習效果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因此應強調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相結,但現在還存在著片面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的現象,長此以往,就會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產生很大的影響。

1.5因材施教、端正態度

正確的教法應當是:教師在研究教材本身的規律、特點的同時,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了解學生興趣能力和態度,努力啟發學生的積極性與自覺性。根據不同班級不同學生的特點,設計教法、步驟、練習內容、組織形式等去適應學生、只有這樣,學生的學習才會主動,才會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才會在將來離開學校走向社會之后,長年堅持參與體育運動,并持之以恒,這樣才是實現終身體育的前提。

2結論與建議

中學體育課程改革應注意的問題

(1)加強體育理論的研究,河西地區中學學校體育教學科研力量薄弱,專職科研人員少,要在鼓勵第一線體育教師利用業余時間進行教學研究的同時,注意培養“學者型”體育教師。

(2)有效地將體育理論與教學實踐相結合,充分的發揮理論作用及實踐效果。

(3)體育教學實踐中,要防止片面盲目性,不能把問題絕對化,也不能盲目地進行體育教學改革,應該從聯系、發展、變化、動態中把握正確的方向。

(4)正確對待國內外先進的體育教學理論。體育教學改革要根據實際情況,先進行小范圍的實驗,在實驗成功的基礎上積極推廣,摸索一條具有自己區域特色的體育改革新路子。

作者:高雪峰李宏偉工作單位:西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