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體育教學體能訓練一體化策略
時間:2022-07-09 10:39:29
導語:中學體育教學體能訓練一體化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體能訓練對中學生身心健康發展至關重要。然而,中學體育教學體能訓練中存在的問題導致體能訓練缺乏系統性,體能訓練效果不理想。體能訓練一體化能夠促進中學生體能訓練走向系統、科學和高效。具體來說,遵循中學生身心發展特點與體能訓練規律是體能訓練的基本點;提高認知水平,激發中學生體能訓練動機是體能訓練的切入點;重視學生的主體性參與,遵循體育教學規律是體能訓練的關鍵點;強化素質建設,提升自我體能訓練專業水平是體能訓練的縱深點;開展教育科研,改進體能訓練教學方法手段是體能訓練的拔高點;協調體能訓練與負荷的關系,科學探尋負荷量與負荷強度是體能訓練的平衡點。
關鍵詞:體育教學;體能訓練;一體化;中學生
體能訓練就是圍繞體能而開展的一系列的系統科學的訓練,旨在通過合理的負荷,強化身體機能,提高身體素質,提升運動水平。它一般包括兩個層次,即健康體能訓練和競技運動體能訓練,中學生體能訓練主要是指健康體能訓練。體能訓練對中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大有裨益,它能改善中學生身體素質,為中學生的學習生活提供堅實的健康保障。目前,學校設置的體育課程常以一般體能訓練為主、適量專項體能訓練為輔,通過科學地規劃訓練時間,設定運動負荷,引導學生開展體能訓練活動。然而,中學體育教學體能訓練尚存在的“拔苗助長式體能訓練”“被動填鴨式體能訓練”“顧此失彼式體能訓練”等問題,導致中學生所接受的體能訓練缺乏系統性,使中學生難以體會到體能訓練的價值所在,進而出現體能訓練效果不理想,甚至無益于中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問題。對此,本文將結合中學體育教學的實際,嘗試提出體能訓練一體化的策略。
一、基本點:遵循中學生身心發展特點與體能訓練規律
在體能訓練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綜合考慮中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來科學制定體能訓練計劃。[1]中學生正處于成長的重要階段,骨骼肌肉等尚處于發育期,還不夠成熟,因此,教師對中學生的體能訓練應以小負荷徒手訓練為主,在不借助訓練器材(如啞鈴等)的情況下開展。結合體能訓練規律,教師可以將體能訓練劃分為基礎期、強化期和沖刺期三個階段。在基礎期,教師應主要開展基礎性的協調能力訓練,為夯實體能訓練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強化期,教師應強化對運動技能及身體素質的訓練;在沖刺期,教師應開展對爆發力、體能耐力的提升和訓練。從教學實踐的角度來看,教師可在相應的階段開展跑、跳、跨、走、俯臥撐、仰臥起坐等無器材運動,或模擬運動會、組織趣味訓練游戲等開展體能訓練。
二、切入點:提高認知水平,激發中學生體能訓練動機
體能訓練有助于中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因此在中學體育教學中占據重要地位。然而,中學生心智尚未成熟,缺乏對體能訓練的系統認識,對體能訓練的重要意義理解不足,從而影響了體能訓練動機的形成。動機是個體實施行為的重要內驅力,體能訓練動機是影響中學生開展體能訓練的重要因素,良好的體能訓練動機能夠激發中學生投入體能訓練的主觀能動性,提升體能訓練的效果和效率。教師可在開展體能訓練過程中,將體能訓練價值意義的講授與實際案例分析相結合,搭建綜合立體的體能訓練教學體系,引領中學生直觀地感受到體能訓練的重要價值。
三、關鍵點:重視學生的主體性參與,遵循體育教學規律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者總是基于已有的知識來建構新知識,學習過程是學習者新舊知識體系重構更新的動態過程。中學生的體能訓練也遵循著這樣的規律。因此,在體能訓練教學中,教師應高度重視中學生的主體性參與,基于他們的意愿和需求,給予他們一定的練習自主性,由他們獨立開展自己能夠勝任的練習任務,使之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探索,從“要我練”到“我要練”,提升其體能訓練的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比如,教師可以借助游戲的形式組織體能訓練課堂,以個人或小組為單位設計體能訓練游戲,通過富含新意的游戲環節和豐富多樣的訓練內容來激發中學生參與體能訓練的積極性。[2]
四、縱深點:強化素質建設,提升自我體能訓練專業水平
教師是體能訓練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管理者,在體能訓練教學中具有主導作用。教師對體能訓練的整體認知水平,以及是否科學掌握開展體能訓練的方法和形式等直接影響著體能訓練的效果。教師是自我學習的主體,任何形式的外部學習都應建立在教師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從這個角度來說,教師就要主動參與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組織的赴高等體育院校及體能訓練示范校參觀學習活動,積極吸收內化理論知識,借鑒他人優秀成果,并努力將之轉化為自己的體能訓練教學嘗試。實際上,一名優秀的體能訓練教師不僅要具備高水平的運動能力和教學能力,還應具備多學科的知識,并能將之應用于體能訓練教學中。從這個角度老說,教師還要學習與體能訓練相關的體育學、生理學、醫學等學科知識,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識視野。
五、拔高點:開展教育科研,改進體能訓練教學方法手段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世界范圍內的專家、學者對體能訓練開展了系統深入地研究,有關體能訓練方法的研究業已由單一的訓練向多學科融合的方向轉變。諸如力量素質的訓練、PNF拉伸訓練法等體能訓練模式便融合了體育學、生理學、醫學等多學科的知識,大大提升了訓練效果。目前,國內不少學校通過引進國外的體能訓練方法手段來開展學生體能訓練教學,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國內自主開展的體能訓練方法的創新研究還不夠深入,需要國內相關人員,尤其是教師開拓創新,通過開展教育科研,推進體能訓練方法的研究,改進體能訓練的方法手段。例如,在訓練中學生的速度素質和力量素質時應注重運動技能的訓練,通過不斷強化和訓練運動技能來引領中學生掌握動作規范和要領,在大腦形成明晰的運動記憶和模式。
六、平衡點:協調體能訓練與負荷的關系,科學探尋負荷量與負荷強度
體能訓練的負荷強度和負荷量是影響體能訓練效果的重要因素,如果負荷強度和負荷量不足,就難以達到理想水平,如果負荷強度和負荷量過大,就有可能對中學生的身心發展造成不良的影響。因此,教師就應該根據體能訓練的規律、中學生不同階段的身心發展具體情況,科學設置訓練負荷強度和負荷量。實際上,運動訓練學及生理學等均對體能訓練的負荷安排進行了系統科學地分析,這成為教師制定負荷量與負荷強度,開展體能訓練的重要理論依托。例如,當安排力量性練習時,教師就要堅持時間上的不間斷性,在課程安排上保證前后訓練內容、強度的關聯性,負荷安排要螺旋提升,以此確保中學生在訓練中所產生的一系列適應性良好變化能夠獲得長期的積累,使訓練水平逐步提高。總之,教師應綜合考慮訓練項目及中學生身體發育特征來科學合理地安排負荷量與負荷強度,從而使中學生體能訓練狀況得到切實改善。
參考文獻:
[1]高炳宏.我國現代體能訓練的現狀、問題與發展路徑[J].體育學研究,2019(2):73-81.
[2]鄭黎,侯寧軍.青少年體能訓練存在的問題與解決方略[J].田徑,2017(8):34-35.
作者:郭耿陽 彭金洲
- 上一篇:英語翻譯教學質量提升路徑
- 下一篇:陽光體育下太極拳進小學校園發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