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傳播分析
時間:2022-08-21 03:20:08
導語: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傳播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前,虛擬現實技術在影視、娛樂游戲等方面應用較為廣泛,在文物保護與教育方面的應用尚處于發展階段。在正確的主流意識形態與核心價值觀引領下,充分利用新技術傳播并展示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最具吸引力的部分,以虛擬現實漫游的方式促進文化認同,有利于突破國際界線,跨越文化差異,實現新興技術發展和保護傳統文化的共贏。
【關鍵詞】“一帶一路”;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虛擬現實技術
一、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傳播的重要性
我國少數民族眾多,每一個少數民族都有著極具當地傳統特色的藝術文化。民族特色藝術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精神是藝術民族性的核心與靈魂,能夠以最真實的面貌反映社會發展的趨勢和時代精神,深刻表現“人是一般性”和人類的共同美[1]。然而因為有些少數民族地區較為偏遠,與外界交流較少,其藝術文化沒有得到廣泛傳播。有些民族自信度不夠高,在新媒體的發展下當地文化又受到一定的沖擊,同質化嚴重。通過文化傳播,可以有效提高少數民族的經濟實力和知識水平,也能促進民族自信,增加其他民族對該民族文化的認識與認可程度。藝術的民族性只有在與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在世界藝術舞臺上展現出自己的美并不斷改進,才具有魅力。
二、“一帶一路”戰略下少數民族文化傳播的新趨勢
縱觀少數民族文化傳播的歷史不難發現,少數民族的文化傳播在歷史中傳播的范圍較為狹窄[2],基本不超過同族及周圍地區。在“一帶一路”戰略帶動下,少數民族用“文化”向世界表達自己,讓世界了解自己,對于推進本地文化及幫助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流互鑒具有重要意義。現階段文化傳播多以傳統的傳播方式為主,包括影像傳播、書籍、音樂等多種形式。但傳統的傳播方式不利于大眾的理解和掌握,枯燥的文字和二維的平面過于平淡,存在著主體單一、傳播媒體缺乏深度融合創新、傳播過程缺乏互動等問題。而虛擬現實技術將平面化的圖像轉化成立體維度,通過身臨其境的體驗,以游戲互動的手段,將原本較為沉悶的傳統文化傳播變為多維度感知體驗。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和其交互手段,直觀感受各民族藝術文化的魅力,近距離觀賞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感受其民族精神,逐漸成為未來文化傳播的新趨勢[3]。
三、虛擬現實技術在少數民族文化中的優勢與缺陷
(一)優勢。1.傳播方式新穎。結合虛擬現實技術這一新興技術手段進行傳統民族文化探索與開發,不僅有助于推動虛擬現實技術在中國的普及發展,也宣傳了“一帶一路”國家頂層戰略,使得傳統科普手段和新興計算機技術有機結合。虛擬現實技術憑借其高還原度的特性,正慢慢成為中國傳統文化傳播的“中堅力量”[4]。虛擬現實技術利用計算機與傳感技術、媒體技術相融合的方法,創造出模擬真實感官的虛擬場景。該技術具有沉浸感、全景式等特點,是在傳統影像的基礎上延伸視角、構建時空,利用頭戴式設備給玩家以視覺和聽覺上的沉浸式體驗,刷新了大眾對數字技術的普遍認知。當前文化傳播的趨勢是數字化、信息化、多元化,利用虛擬現實這一新技術能夠促進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與發展。虛擬現實技術在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蘊含著大量信息,并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自覺意識和消費理念。2.更具真實性。從少數民族文化的角度傳播本族文化,與主流文化之間進行平等交流與傳播,使文化傳播更為大眾化并具有趣味性。體驗者可以通過反饋進行雙向性的交流,及時更正錯誤,提高文化傳播的真實性。3.青少年更易接受。枯燥的讀物和視頻并不能很好地讓青少年接受。通過虛擬現實技術以游戲的方式進行學習,可以讓青少年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了解民族文化,學習“一帶一路”的國家戰略目標。(二)缺陷。虛擬現實技術昂貴的價格和不夠成熟的技術大大降低了其普及程度,利用虛擬現實技術促進“一帶一路”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播,無法做到完全還原。部分少數民族文化物件因其特殊性,無法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展示其特色,例如甘肅的罐罐茶,需聞香品嘗后才能了解其文化底蘊。
四、總結
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推行,各民族的傳統文化要在新的環境中傳播以尋求更好的發展。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可以更好地繼承民族文化,促進民族反思和主流文化的傳播,有望成為未來少數民族文化傳播的趨勢。民族文化的傳播和傳承必須以創新為基石,不斷克服現代文化與民族文化之間的矛盾,通過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的影響來傳承,以最可行的方式保護寶貴的民族精神。
參考文獻:
[1]金藝娜.藝術的民族性與組織功能[J].大眾文藝,2012(22):138-139.
[2]李達.新媒體時代少數民族文化傳播的困境與策略[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3(02):113-117.
[3]張雪亭.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管理與利用研究[D].鄭州大學,2016.
[4]李修彤.“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傳統文化的影像傳播——以VR虛擬現實技術應用為例[J].今傳媒,2018,26(07):21-22.
作者:蔡慧雯 韓帆 單位:1.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2.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 上一篇:中哈傳統文化對貿易的影響研究
- 下一篇:中哈傳統文化比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