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對粉絲文化的引導路徑

時間:2022-07-08 04:42:57

導語:傳統文化對粉絲文化的引導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傳統文化對粉絲文化的引導路徑

摘要:本文利用個案分析法,以《唐宮夜宴》為例,分析粉絲文化產生的背景、傳播特點以及粉絲群體的價值取向,探討新媒體視角下傳統文化粉絲文化引導路徑。應將傳統文化融入粉絲文化,培育青年群體的傳統文化認同感。同時,引導粉絲群體在吸收傳統文化優秀內核中提升自身修養,增強文化獲得感。

關鍵詞:粉絲文化;傳統文化;新媒體傳播;《唐宮夜宴》

一、粉絲文化的產生與發展

粉絲來源于“fans”,是由對某個特定的名人或事物的狂熱追求者構成的群體。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粉絲群體逐漸擺脫了傳統的單向追隨,發展出一種具有較強互動性和參與感的“粉絲文化”,可見粉絲文化是人們在經濟社會高速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精神訴求。具體而言,它是指個體或者群體的內心對于喜愛崇拜的形象幻化出的一套更加接近于自我喜好的虛擬印象,并同時引發圍繞喜好和追捧而產生的一種文化消費現象。粉絲文化的興起給傳統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如粉絲群體的裂變作用等,為傳統文化的創新傳播提供了新路徑。但在粉絲文化發展的過程中,信息爆炸和文化入侵等現象對其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又由于其群體大多為青少年,故存在飯圈低齡化、情感虛無化、價值認同病態化等問題,一定程度上導致粉絲群體對于傳統文化的文化自信和文化歸屬感的缺失,側面反映出對粉絲文化正向引導的迫切性。

二、傳統文化與粉絲文化的耦合———以河南春晚《唐宮夜宴》為例

近年來,隨著科技發展和媒介融合趨勢加強,中央和地方都注重利用粉絲群體的傳播特點,著力打造傳統文化的創新開發模式。例如故宮創作表情包、《國家寶藏》邀請藝人講述文物背后的故事等都是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表達,為傳統文化的傳播擴大了受眾范圍,并積累了一定的粉絲群體,同時以其優質內容達到了較好的傳播效果,體現出傳統文化與粉絲文化耦合的可能性。河南春晚的《唐宮夜宴》即為典型案例之一。

(一)傳統文化的創新表達易積累粉絲群體

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巧妙結合,為傳統文化的傳播開創新型表達形式,有利于激發受眾的觀賞興趣,為傳統文化積累粉絲群體。2021年河南春晚舞蹈節目《唐宮夜宴》講述了14位少女樂官在赴宴途中的趣事,以俏皮可愛的形象深受觀眾喜愛。該節目的服裝和造型采用極具特點的三彩元素,力求對歷史高度還原,將觀眾代入盛唐時期獨具特色的美學空間。節目中亦穿插了水墨畫,展示了婦好鸮尊、蓮鶴方壺、賈湖骨笛、簪花仕女圖等國寶。不少網友稱,這像是“唐朝少女的博物館奇妙夜之旅”。節目以詼諧幽默的風格特點,為觀眾展現出大唐盛世的美學符號,整體營造出“輕松又不失歷史厚重感”的文化氛圍。百度指數數據顯示,《唐宮夜宴》播出后,搜索趨勢一路攀升,甚至在2021年2月15日至2021年2月21日(農歷正月初四至正月初十)間,“唐宮夜宴舞蹈完整版”“河南春晚”“唐朝仕女妝”“簪花侍女圖”等相關詞條的搜索量趨勢仍在上漲。可見,新媒體時代下,中國傳統文化的創新表達激起了國人的文化意識和民族意識,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國人的思想覺醒,也為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積累了一定的粉絲群體。

(二)粉絲群體的強大傳播力易擴大傳播范圍

在新媒體時代下,粉絲群體無時空限制,任何人都可以隨時隨地通過如微博、豆瓣、貼吧等新興媒介平臺關注偶像動態,并選擇參與互動活動,可見粉絲群體的覆蓋面廣、影響力大。數據顯示,自河南春晚《唐宮夜宴》播出以來,#唐宮夜宴#微博話題討論量達5.5萬,閱讀量達2.2億,與此同時,至少出現了6個熱度較高的《唐宮夜宴》衍生話題,如#唐宮夜宴手繪大賽##袖珍演員創作皮影戲版唐宮夜宴#等(數據截止到2021年4月18日)。郭慶光在《傳播學教程》一書中指出,群體是個人的信息來源和社會安全感的提供者。而粉絲群體的信息需求大多是其所崇拜對象的動態信息,故抓住了名人力量,即抓住了其粉絲群體的強大傳播力。例如,近年來《上新了,故宮》《國家寶藏》《經典詠流傳》等綜藝節目通過邀請明星嘉賓,利用粉絲群體的傳播力,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播,擴大其受眾范圍,引導粉絲群體走向價值認同和文化自信的路徑。

(三)粉絲群體“二次創作”具有較好的傳播效果

從傳播學視域看,新媒體環境下的粉絲文化是明星、粉絲和新媒介三方合力作用下的產物。新媒體時代,粉絲群體從傳統的單向信息接收者轉變為同時承擔信息傳播者和接收者的雙重身份。他們在消費偶像信息的同時,也在自主選擇、整合和新的信息,形成了“個性化解碼———重新編譯———再生產”的新傳播格局。正如奧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環模式”所示,參加傳播過程的每一方在不同階段都一次扮演著譯碼者(執行接收和符號解讀功能)、解釋者(執行解釋意義功能)和編碼者(執行符號化和傳達功能)的角色,并相互交替著這些角色。粉絲的“二次創作”即為該傳播模型的表現。以《唐宮夜宴》為例,#唐宮夜宴手繪大賽#以及舞蹈的地標打卡活動等,均為粉絲的“二次創作”。粉絲作為受傳者,在接收信息后,對原有意義加入自己的見解,將原作品注入新的內涵,并進行二次創作和傳播。這是傳統文化“守正創新”的新趨勢,亦是新媒體背景下粉絲群體“二次創作”為傳統文化大眾化傳播帶來的新優勢。

三、新媒體背景下傳統文化對粉絲文化正向引領的路徑探索

在信息爆炸和文化入侵現象日益嚴重的當下,娛樂市場更新迭代的節奏加快,“標簽化”已成為娛樂市場包裝偶像的趨勢,“看臉”和“人設”已成為偶像的衡量標準。這一定程度上造成青少年偶像崇拜表層化、淺顯化發展,甚至形成“只注重外在美”的價值偏向。因此,傳播好意蘊深厚的中華傳統文化成為當下媒體人和文化產業人對粉絲文化正向引導的方向。

(一)將傳統文化融入粉絲文化,培育青年群體的傳統文化認同感

1.借助藝人之力,助推傳統文化的傳播粉絲群體大都為青少年群體,其所崇拜的對象在粉絲群體中擔任關鍵意見領袖角色,傳統文化的傳播應借助關鍵意見領袖的推動力,為“國風潮”的發展營造社會大環境。文化產業者亦應學會借助藝人的引領力量,開發具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的項目,豐富傳播內容,創新傳播形式,使觀眾在現代化傳播途徑下感受到傳統文化的意蘊熏陶。例如帶動原作品的二次創作、創新討論話題、發動打卡活動等,舞蹈《唐宮夜宴》在河南地標打卡活動,亦引起了眾多網友的關注,這一舉動不僅推動了文化的傳播,亦潛在推動了河南地區的旅游業發展。2.將傳統文化融入現當代元素,打造文化品牌在表現形式上,《唐宮夜宴》將傳統舞蹈單獨展示,擺脫了傳統“歌伴舞”形式,可見現代社會中已有對于傳統舞蹈的文化意識覺醒。與此同時,對于舞臺的展示亦摒棄傳統的單一畫面切換模式,創造性地加入科技元素,將博物館中的國寶搬入熒幕背景中來,以視覺的代入感帶給觀眾沉浸式交互體驗。在藝術表達上,《唐宮夜宴》中少女樂師們匆匆赴宴,途中亦不失其畢恭畢敬的姿態。有不少網友調侃,這群女孩像是在排隊打卡上班,這無疑引起了不少觀眾的共鳴。可見,藝術與觀眾產生真正的共情亦是在藝術創作中不可忽視的關鍵環節。目前,對傳統文化進行創新性表達已成為河南衛視的一項重要舉措。從春晚《唐宮夜宴》到元宵晚會博物館實拍的“元宵奇妙夜”,再到實景拍攝《紙扇書生》的“清明時節奇妙游”,無不體現著“傳統文化+現代科技”的創新理念,這對于各地方臺復興地域傳統文化、宣傳地方特色等具有借鑒意義。

(二)引導粉絲群體在吸收傳統文化優秀內核中提升素養,增強文化獲得感

1.構建公共文化云平臺,引導粉絲群體自覺吸收傳統文化養分文化云是由文化部、科技部重點支持,上海創圖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具體建設運營的以“互聯網+”模式建設的數字公共文化平臺。在文化云平臺上,通過展示、科普、培訓、分享等方式,推動傳統文化的數字化建設、大眾化傳播和普及化教育,引起國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以及對其傳承發展的自覺性,為傳統文化進一步創新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2.以創新科技實現沉浸式體驗,提升傳統文化對粉絲群體的吸引力將科技創新注入傳統文化的傳播,以沉浸式文化傳播模式打造沉浸式交互體驗,是《唐宮夜宴》占據熱搜榜單高位多日的重要原因之一,亦是傳統文化復興的必經之路。如2021年央視春晚中,時裝秀《山水霓裳》借助多項影視特效技術,多場景切換,虛實結合,將自然之美與國風華服之美完美融合;再如河南衛視“清明時節奇妙游”以《唐宮夜宴》角色的AI形象探尋視角,引出《紙扇書生》的表演,既繼承了其“科技+文化”的品牌優勢,也為其開啟創新發展道路埋下伏筆。可見,“科技+文化”是傳統文化未來發展的大趨勢。3.通過媒介正向引導,培養粉絲群體健康向上的價值取向李良榮在《新聞學概論》中指出,現代新聞媒介很多情況下已上升為輿論的積極引導者,可通過持續不斷的信息流,構筑現代信息環境,作用于人們的認識,引導輿論。文化產業者應學會利用媒介對輿論的引導,與時俱進,充分運用微博、微信等大眾高頻使用平臺進行文化普及和品牌宣傳;利用平臺大數據分析提取用戶畫像,構建用戶需求;在提取傳統文化優秀內核的基礎上,構建傳統文化的當代內涵;以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生產更多優質且適銷對路的文化產品。借助潛移默化的方式,為傳統文化的現代化發展打好輿論基礎,形成正確的文化導向。

四、結語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發展催生出的粉絲文化為傳統文化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通過對河南春晚舞蹈節目《唐宮夜宴》的分析,可發現粉絲文化與傳統文化耦合的可能性。在新媒體背景下,優秀傳統文化對粉絲文化的正向引導路徑是多方面的,其潛力亦是巨大的。當代文化產業人應從傳播技術和科學技術入手,利用傳播影響力強的關鍵意見領袖在粉絲文化中建立正確的文化導向,助力傳統文化的傳播。同時,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相結合,打造個性化文化產品,形成自身的文化品牌優勢。此外,亦可通過文化云平臺和大眾傳播媒介等發揮輿論的導向性,提高傳統文化的普及率,樹立起國民尤其是青少年群體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王謙.理智與情感:淺析粉絲文化與輿論引導[J].新聞愛好者,2021(01):55-57.

2.周宣辰.協調、融合、共振:當代青少年“飯圈文化”的反思與引導[J].新疆社會科學,2020(05):124-132.

3.劉靜,蔡萌萌.粉絲文化探究[J].采寫編,2021(02):169-171.

作者:袁月 朱錦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