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響

時間:2022-11-26 09:03:12

導語:紀錄片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紀錄片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響

摘要:中國的歷史非常悠久,源遠流長,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也有非常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并且其中已經有非常多的被人們傳承與發展,但是也有很多是由于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缺乏保護、理解與認識而慢慢地被消失。數字時代的鏡頭下,很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用照相機或者其他方式被記錄、傳承、再現、發展,并且為其在繼承和保護的過程中打開了一條新的途徑。鏡頭中保留的不僅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還保留了中華人民對歷史的記憶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

關鍵詞:紀錄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

一、引言

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中國和中國人民的瑰寶,也是世界和世界人民的寶貴財富,但是現在的文化遺產面臨著傳承困難,無人傳承的困境。隨著新媒體和媒介的不斷創新,加上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得到了非常不錯的一種傳承方式。本文首先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進行分析,然后對現階段進行保護存在的緊張感以及產生的意義進行闡述,本文也從紀錄片的視角進行分析,并且探索了傳播產生的影響等幾方面來分析紀錄片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影響。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定義

根據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它是被個人或者群體在每一代的生活中進行傳承而存留至今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將其視為是文化遺產的一種表達的方式和形式、做法,也可以是與文化遺產有關的一些文化場所、工具、技能等。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的定義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劃分和定義的:①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②表演藝術;③社會習俗,禮節和節日;④與自然和宇宙有關的知識和實踐;⑤傳統手工藝品。①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衡量一個國家是否具有重要兩方面的財富——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一把標尺,是一個民族擁有的不可估量的財富,也是促進國家未來發展的基礎。我國有五十六個民族,各族人民所傳承的文化遺產類型和形式有很大的區別。各種文化遺產都極大地區別于物質遺產,因為在傳承的過程中只能對其保護,不能修繕或者創新,并且需要注意的是對知識傳承以及技能傳承是進行傳承的,是不可以創新,也不可以像物質遺產一樣被重新建造的。隨著全球化的加速發展以及外來文化帶來的沖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條件出現了非常大的威脅。在國內,雖然文化遺產出現的并不算早,但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卻在其保護中心成立后得到了非常高的重視和保護。根據相關資料可以了解到,我國首次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共518項,第二批共510項,第三批共191項,第四批共153項。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國。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其所擁有的歷史源遠流長,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存量以及繼承等方面都有著種類多樣性的特點,其歷史的深厚程度是令人驚嘆的。中國對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視保持著高度性,傳承和發揚著優秀的傳統文化,也已經在該領域上獲得了非常不錯的成果。在對其進行保護、傳承和發揚時,由于受到全球化和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的影響,仍然存在著非常多的挑戰和困境。

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緊迫性

世界文化交流對中國文化的保護和發展等方面都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受到比較大的沖擊是傳統文化遺產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傳統文化中有很多口耳傳承和行為繼承、傳統技術已經在逐漸走向消失甚至正在面臨著滅絕的危機,有非常多的能夠體現歷史和文化價值的珍貴事物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還存在非常嚴重的問題是很多人在進行濫用和過度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侵權案件在世界各國多次發生,中國首次查處的是湖北省“黃桃梅花”侵權案。我國文化遺產的管理上存在著統計調查和申報方面的問題,甚至與其他國家在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也存在競爭文化遺產現象。

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

一個國家擁有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擁有著極其寶貴的文化傳承和非常豐富且悠久的信息資源,這也是對真實的歷史一種證明方式的體現。合理利用、不濫用是對其進行的一種保護方式,能夠對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文化的交流和保護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非物質文化遺產被個人或者群體在每一代的生活中進行傳承而存留至今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將其視為是文化遺產的一種表達的方式和形式、做法,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歷史發展的見證,代表著歷史的真實存在,也是重要的、不可多得的文化資源,也是五十六個民族的人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創造的,是全國人民智慧的見證,也是情感聯系的紐帶。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深入開展非遺保護傳承,挖掘和合理利用非遺資源。在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向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進程中,文化遺產的保護也到了一個關鍵階段。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過程中,也是對文化特點和精神價值的一種保護和認可,是對文化身份和主權的一種代表和維護。如何對文化遺產進行保護也成為全世界關心的一個重要問題。在今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在《意見》中設立了到2025年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得到有效保護的近期目標,到2035年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全面有效保護的遠期目標。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提出了具體的要求。

六、紀錄片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響

中國紀錄片的強大之處在于對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文化進行闡釋和展示方面,當然,這也與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和紀錄片記載的人文歷史有很大的關系。田青先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認為它一直都是紀錄片工作者的創作搖籃和創造主體。中國自從2006年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以來,涌現出了非常多與此相關的紀錄片,并在該領域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成果,并且在二者的結合上還有很大的研究空間值得我們探討。《北方納努克》被公認為是紀錄片的鼻祖,有許多技能是由以前的人發明的,在今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標準,冰屋的建造,捕捉海象的技術應該也都包括其中。《斯文赫定1928年的隔壁遠征》在中國拍攝的第一部紀錄片中,包括象棋、蒙古摔跤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依照拍攝的照片和視頻,證明了這些是真實存在并且能夠對人們生活產生影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存和保留都是非常有難度的,并且如果損壞或者消失是沒有辦法復原的。典籍、壁畫、雕塑可以深藏或者屹立不倒,但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消失確實可能發生在一瞬間的,也可能會消失后再也無法復原,不能利用載體進行保存,因為它既是一種文化代表,又是一種精神體現。通過紀錄片的方式記錄是記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首選方式,因為它有一種強烈的表現力和獨特的魅力,它在鏡頭下可以展現出無法比擬的情感。鏡頭能夠讓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現他獨特的文化魅力,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是在具有封閉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上記錄,但是更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被紀錄片的形式所拍攝。紀錄片無疑是一個記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好方式,非物質文化遺產自身具有強大的表現力和獨特的感染力,鏡頭能完美地將這些難以傳達的情感呈現出來。鏡頭可以將它的具體運作與實施進行紀錄,將每一個細節記錄、保存并將其作為記憶。

七、紀錄片對文化遺產的呈現和價值

(一)人物的主體作用

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紀錄片對人物主體的展現有很好的詮釋作用,既能以一種影像資料的形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征進行保留和解讀,能更詳細地對其進行了解;也能從另外一個角度進行思考,以人物為主線,使每個人都有共鳴的感覺,令我們有更多的參與感,縮小它與觀眾的距離。另一個因素是,人們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消失,不能記錄在相機這一刻,在這種情況下,人物能帶領我們找到它們的蹤跡。吳天明的《百鳥朝鳳》是關于民間嗩吶的紀錄片,完美地詮釋了它難傳承的困境。在該紀錄片中,只有焦三爺的一個徒弟——游天鳴將嗩吶進行了傳承,這是一個通俗的故事。《百鳥朝鳳》體現的是一個時代的老去,一個時代的堅守。

(二)文化生活的作用

非物質文化遺產來源于生活,并且與生活息息相關,并且它與文化之間存在的不可分割的關系通過紀錄片中變換的鏡頭得到了很好的呈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紀錄片不僅揭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人們生活的細節,而且也揭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人的生活在無形中有著持久的影響。在紀錄片《不散的書場——河南馬街書會》中,鏡頭展現了精神的慰藉,在紀錄片中有很多能夠體現對馬街書會與眾不同的情感及其給人們帶來精神食糧的采訪鏡頭。

(三)文獻信息寶庫

拍攝和記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向公眾展示了真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向公眾講解,使公眾有了簡單的了解,并通過這些了解了很多的經驗。紀錄片是在影視文化的范疇內的,能夠利用鏡頭來記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口耳相傳的方法相比,具有不可比擬的好處。影像資料和解說詞的搭配,這將有助于后人更好地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其在很多研究領域的研究上提供了一個有價值的紀錄片,縮短歷史與現代人民之間的距離。并且可以令觀眾加強關注、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幫助其得到廣泛的傳播,對人們在保護行動上產生積極的影響。

八、結束語

一個國家的記憶,譜寫著一個時代、一個社會對數千年過往的感慨與情感。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五十六個民族的珍寶,也是所有人一起創造的財富和國寶,對其進行保護體現的是對幾千年的社會情感的一種敬畏和傳承,增強對它的保護可以對弘揚民族精神、加強文化軟實力起到非常重要的積極作用。

作者:曾晶芳 劉瑞晗 馮德嶺 單位:黃河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