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村寨旅游發展路徑

時間:2022-11-26 09:24:39

導語: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村寨旅游發展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村寨旅游發展路徑

[摘要]“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隨著時代的發展,旅游業從最開始獨立的產業逐漸與文化產業相融合,二者的融合發展,無論是對于促進旅游業轉型升級,還是對實現文化的有效傳播,都極具意義。從產業融合和傳播學的視角出發,以西江千戶苗寨作為研究案例地,探討現階段非遺傳播與民族村寨旅游融合發展的問題,對此提出非遺+苗寨VR體驗館、非遺+苗寨演藝競賽、非遺+苗寨主題學習館、非遺+苗寨住宿群體、非遺+苗寨餐飲群體、非遺+苗寨文創店六種融合路徑,旨在讓苗族非遺文化能同苗寨旅游的發展一起大放異彩。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民族村寨旅游;西江千戶苗寨

近些年來,隨著文旅融合的日益興起,旅游業已從最開始的獨立產業逐漸與文化產業相融合。2016年國務院的《關于印發“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的通知》中明確指出,在文化方面,規劃要求促進旅游與文化融合發展。培育以文物保護單位、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設施和實踐活動為支撐的體驗旅游、研學旅行和傳統村落休閑旅游。扶持旅游與文化創意產品開發、數字文化產業相融合。發展文化演藝旅游,推動旅游實景演出發展,打造傳統節慶旅游品牌。推動“多彩民族”文化旅游示范區建設,集中打造一批民族特色村鎮。可見,如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民族村寨旅游的發展息息相關。然而,在西江千戶苗寨中,旅游發展的速度與苗寨內非遺對外傳播的廣度、深度卻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以西江千戶苗寨為例,從產業融合和傳播學的視角出發,探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與民族村寨旅游融合發展目前存在的問題,構建出二者融合發展的路徑

1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及傳播屬性

2011年2月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來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文化,隨著文化傳播學近年來的興起說明文化是具有傳播屬性的,同理,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文化,因此它也是具有傳播屬性的。早在2013年何湘華學者就在自己的書中提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本身就包含了傳播的要求,傳播既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生俱來的內在屬性,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延續下去的必然要求。

2西江千戶苗寨非物質文化遺產概況

西江千戶苗寨位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東北部,由十余個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連成片,是全國乃至世界最大最典型的苗族聚居寨,它是研究苗族歷史、文化的“活化石”。截至2021年5月初,根據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和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整理所知,申報地區為雷山縣,與西江千戶苗寨中苗族人民密切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級共計13項,省級共計14項(表1)。

3非遺文化傳播與西江千戶苗寨旅游融合發展問題

3.1苗寨村民傳播意識薄弱,傳承人存在斷層問題

在西江,村寨中非物質文化遺產較多,但傳承人嚴重出現老齡化、后繼無人等問題。像村寨中會唱苗族飛歌的人大多數都是60歲以上的老人,其中能完整知道苗族飛歌歌詞大意的人也屈指可數。如今,苗寨通過進行旅游開發,讓村民們的收入較過往有了較大改善,但是也讓村寨中非遺的傳承人陷入困境,傳承人雖能切身感受到非遺的文化價值,但卻不能感受到非遺變現的經濟價值,因此,許多傳承人會發展與非遺無關的副業來提高自己的物質生活,有的甚至將非遺作為副業。傳承人的子孫后代在目睹此現象后,便不愿以非遺為業,更愿意在村寨里經營其它業務或者外出務工。長此以往,村內非遺的保護與傳承存在嚴重斷層的現象,村民們對外傳播非遺文化的意識十分淡薄。

3.2非遺文化傳播方式陳舊,對游客吸引性不強

西江千戶苗寨從最開始一個默默無聞的村寨到如今成為國內外遐邇聞名的旅游村寨,離不開苗寨自身別具一格的自然景觀和文化內涵。走進苗寨中,游客能迅速被苗寨中的自然景觀所吸引,可是對苗寨里眾多非遺文化的興趣卻不強烈。通過了解發現苗寨中對非遺常態的宣傳有三種方式,一種是集中在西江苗族博物館內,非遺在館內的呈現方式多以圖片+文字形式為主,另一種為景區內設置有一些非遺體驗館,除上述之外,村寨里還設有一些商家經營與非遺相關的店鋪,如銀飾、苗族服裝等店鋪。通過梳理不難發現,平日苗寨中非遺常態化的傳播方式較為陳舊,缺乏新穎性,對于游客而言太過千篇一律。

3.3非遺文化傳播缺乏本真性,游客感知真實性降低

在苗寨中,一些服飾店會出售純白色的苗族盛裝,商家會對游客宣稱純白色的盛裝是苗族姑娘結婚時所穿,許多年輕游客為之心動,立馬拍照打卡。但實質上,經過文獻研究和對當地土生土長的苗族人民進行訪談時,發現這種盛裝并不是苗族姑娘結婚時所穿。苗族人民結婚時穿著的盛裝一般分兩層,內層為家織染青布,外層為紫色或藍色綢緞。衣袖、衣邊及肩托部位均是用挑、給等繡法繡上龍、風、蝴蝶等動物,下裝則為青色家織布的長長給裙。而商家租售的白色盛裝和對游客的說辭無非是為了迎合現在年輕人求新、求異、求奇的一種心理,以此為自身謀取更多經濟上的收益。可見,商家在為了盈利的同時,讓非遺的傳播失去了本真性,降低了游客感知的真實性。

3.4非遺文化傳播效果欠佳,游客印象不深

西江千戶苗寨中雖有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平臺,但是傳播的效果并不理想。先說博物館內的非遺的靜態展示,游客經過非遺的介紹牌時,對圖片和文字大多隨人流走馬觀花的看一看;再說到村寨中雖設有非遺體驗館,但它不僅位置隱蔽,且游客在體驗時,多在師傅指導下一步一步完成,在這期間師傅雖教授游客傳統手工藝的流程,游客雖獲得了體驗感,但游客對工藝的歷史淵源、文化內涵知曉甚少。同時,走進西江苗寨中具有非遺小巷美譽的嘎歌古巷中同樣發現古巷中售賣的商品都是大同小異的銀飾與服飾,難免會給游客造成視覺上的疲勞與對非遺文化認知上的局限。苗寨在利用一些平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宣傳時,應考慮到游客在接觸后,能否在游客認知、態度、行為上起到積極的效果。目前,苗寨中非遺文化的傳播效果對游客缺乏影響力,游客不能通過現有傳播方式增加自己對苗族非遺文化的了解與興趣,更不能對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真正心存目識。

4非遺文化傳播與民族村寨旅游融合發展路徑

譚宏學者早在2009年就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對象應為旅游者,對于其傳播有兩個好處:一是部分旅游者最終可能成為某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接受者,甚至有些人可能最后超過了當地文化圈內人對本族群文化的信仰。二是所有的旅游者都會成為某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者。可見,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者緊密相連,非遺的傳播與民族村寨旅游的長期發展更是密不可分,本文提出二者融合發展的路徑,以期改善現存問題,為苗寨今后發展提供參考。

4.1非遺+苗寨VR體驗館

在2017年,故宮推出了“故宮VR體驗館”項目,這個項目借助先進的VR技術,讓游客戴上VR眼鏡好像突破了時空限制,能在鮮活的歷史場景中行走、觸摸和體驗。景區用這種高科技手段來增加觀眾對故宮文化總體概況的認識。在西江千戶苗寨中,同樣可以引進VR技術,借鑒“故宮VR體驗館”項目的成功,推出“走進西江美景,感受非遺魅力之VR體驗館”,在這個虛擬的VR體驗世界中,可以分為兩個場景模塊,模塊一是介紹西江當地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模塊二是介紹西江當地蘊含的非遺文化,在這個虛擬的體驗中,可以一邊配上介紹的語音,喚起游客的聽覺,一邊配上清晰的鏡頭,帶動游客的視覺,讓游客隨著視覺加聽覺的聯動,一步一景地感受苗族人民刺繡、銀飾鍛造的那份安靜與美好、體會苗族人民過苗年、唱苗族飛歌、跳蘆笙舞的載歡載笑。

4.2非遺+苗寨演藝競賽

西江千戶苗寨對外是游客游覽的景點,對內是村民們居住的社區。因此非遺的傳播與民族村寨旅游的融合發展離不開村民的參與。但是如何能有效的激勵村民甚至村寨中的年輕人參與到非遺保護與傳承的隊伍當中來,演藝競賽便是一種較好的方式。在苗寨中,相關部門可以在寒假和暑假舉辦一些比賽,如苗族飛歌大賽、蘆笙舞大賽、銅鼓舞大賽、傳統手工藝大賽,邀請景區里的非遺傳承人當評委,設置豐厚的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以此激勵村民們踴躍報名參與。讓進入景區的游客可以感受到當地人對非遺的重視與熱愛、當地村民可以感受到旅游公司對寨中非遺文化的珍視、當地的年輕一輩也能通過這些演藝競賽耳濡目染,感受到非遺的魅力。

4.3非遺+苗寨主題學習館

在西江千戶苗寨中,有一所西江中學,政府部門可以利用中學里閑置的教室或其它場地,并與當地的非遺傳承人進行洽談,統籌好授課的時間、內容,對外課程表,讓中學的學生和前往苗寨的游客有機會在非遺傳承人的現場講解、親身示范、親身教學中進行非遺文化的學習與體驗。非遺+苗寨主題學習館不但讓非遺走進校園,走進課堂,保證非遺對外傳播的真實性,也讓苗寨成為聚集了觀光與學習功能的旅游地,在一定程度上豐富景區的內涵與功能,讓景區對外的宣傳與影響都有新的著力點,以此也可以吸引一些對研學旅游、親子旅游有興趣的群體,來讓非遺文化對外進行更好的傳播。

4.4非遺+苗寨住宿群體

來到西江千戶苗寨的游客為了一飽觀景臺視角下的苗寨夜景,大多會選擇在苗寨內留宿一晚,所以在苗寨中經營住宿業的商家、村民們不計其數。住宿業的經營者可以考慮和相關部門協商打造非遺主題民宿,在民宿中設置非遺文化墻,并且在美團、去哪兒、攜程等相關網站上推出非遺主題客房,例如苗繡主題房、銀飾主題房、服飾主題房、古瓢琴主題房、蕭笛曲主題房等,在提升自己民宿競爭力的同時,吸引更多的游客或者探店網紅前來打卡,推動各項非遺文化的傳播。4.5非遺+苗寨餐飲群體2019年雷山縣申報的魚醬酸制作技藝已經入選貴州省的非遺技藝名錄,并且魚醬酸在《舌尖上的中國Ⅰ》《舌尖上的中國Ⅱ》上的熱播,提高了它對外的知名度。游客在西江飲食方面的感知通常會提及長桌宴,殊不知長桌宴上的一個叫酸湯魚的美食,它的湯底原料的制作就源于魚醬酸。在苗寨的餐飲店里,可以播放的魚醬酸的制作技藝和《舌尖上的中國》等短片,讓游客有更直觀、深刻的印象,讓魚醬酸和它的制作技藝文化能聲名遠播。

4.6非遺+苗寨文創店

肖瑱等學者曾說過手工藝非遺有極高的實用價值與審美價值,旅游文創產品為手工藝非遺提供了載體,有利于非遺文化保護及傳播。像苗寨中嘎歌古巷的商家在售賣銀飾、服飾之余,可以和當地的手藝人共同思考如何利用銀飾鍛造技術、織錦技藝這些傳統手工藝與當代材料、技術融合,推出一些兼具美學和實用性的旅游文創產品,如包含苗繡元素而形成的錢包、手絹、日歷、本子、名信片、燈罩、杯具、書簽、扇子、相框、掛畫等,打造非遺文創店。

5結語

隨著近年來文旅融合的深入發展,加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提出要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要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體系,加強各民族優秀傳統手工藝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和民族旅游地的融合發展必將成為一種趨向,西江千戶苗寨這一案例地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但豐富多彩,而且極具文化內涵,對于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和民族村寨旅游融合發展的意義重大。本文所探討的非遺+苗寨VR體驗館、非遺+苗寨演藝競賽、非遺+苗寨主題學習館、非遺+苗寨住宿群體、非遺+苗寨餐飲群體、非遺+苗寨文創店這六種路徑在真正的落地中、實踐過程中有一點值得我們投去關注的目光,那就是絕不能為了迎合游客的喜好進行旅游開發,而失去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本真性,唯有做到這一點,非遺的傳播與民族村寨旅游的融合發展才會顯得更有意義。

[參考文獻]

[1]國務院.“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的通知[EB/OL].]

[2]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EB/OL].中國政府網,2011-02-25.

[3]何湘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研究[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3.

[4]陳雪英.西江苗族“換裝”禮儀的教育詮釋[D].重慶:西南大學,2009.

[5]譚宏.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思考—基于“拉斯韋爾5W模型”的分析[J].新聞愛好者,2009(06):14-15.

[6]肖瑱,劉芨杉,秦懷宇.文旅融合背景下手工藝類非遺旅游文創產品開發研究[J].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01):31-34.

[7]“十四五”規劃綱要: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EB/OL].中國旅游新聞網,2021-03-15.

作者:鄧星勻 單位:貴州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