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思考

時間:2022-10-31 04:10:33

導語: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思考

一、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日趨完善

(一)城鄉一體化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體系。農村公共文化陣地建設投入加大,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標準化建設加快推進。2010年末,全縣5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全面完成并投入使用,并延伸建成京星農牧場文化站,總建筑面積1840平方米,完成資金投入300余萬元,發放和配送了累計500萬元的文化設備。同時,在鄉鎮文化站建設了5個公共電子閱覽室,每室配備電腦20臺,4兆寬帶接入,鄉鎮綜合文化站的服務能力進一步增強。結合農村(社區)基層組織陣地建設,組建了62個農村文化活動室,相應配送了投影機、服裝、電視音響及電腦等文化活動設備,在5個鄉鎮的16個行政村建設農家書屋電子閱覽室,每室配備電腦5臺,為農村(社區)文化活動開展提供了基本條件。(二)全民參與的群眾文化活動體系。目前,全縣群眾文化服務機構初步形成了覆蓋縣、鄉(鎮)、村(社區)的三級網絡,公共文化服務隊伍梯隊建設逐步規范,從業人員日益壯大。掛牌成立了賀蘭藝術團,組建鄉村、社區民間文藝團隊15支,全縣已形成了以縣藝術團為龍頭,其他民間文藝業余團體為主體的文藝創作演出的發展態勢,隊伍人數達500多人。組建了200余人的縣、鄉、村三級文化服務志愿者隊伍,開展志愿服務活動,成為“種”文化的主力軍。(三)重心下移的公共圖書館總分管體系。按照國家新聞出版總署關于對農家書屋的要求,2011年底,全縣已建成72家農家書屋,完成建設投資144萬元。同時,完成配套圖書10萬冊,配送科技光盤7200余張,全縣行政村農家書屋建設覆蓋率達到100%。(四)高效運行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體系。依托農村黨員干部和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網絡,以共建共享的方式,積極發展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農村基層服務點。自2005年以來,已建成了以縣支中心為主導,下設7個鄉鎮場基層服務中心,以及62個村級基層服務點的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基層服務三級網絡,形成了覆蓋全縣的“共享工程”網絡體系。同時,縣圖書館成功開通了寧夏圖書館數字平臺和本地數字資源網,成為全區第一個在電子閱覽室就可以同時進入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網、寧夏圖書館數字平臺和賀蘭縣圖書館視頻資源瀏覽的縣級公共圖書館。(五)活力豐沛的公共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和資源供給體系。發揮優勢,發展特色,地方小品、小戲成績突出。舞蹈《耍公婆》《豐收的喜悅》參加首屆全國農民文藝匯演獲得金穗獎和銀穗獎;回族舞蹈《羊板響起花兒飛》參加在韓國舉辦的第五屆國際“首爾杯”音樂舞蹈藝術大賽獲得組織金獎和表演最高獎;舞蹈《栲栳》榮獲文化部群眾文化政府最高獎“群星獎”;回族舞蹈《跣板》在青海省舉辦的國際原生態現代舞大賽獲得編導金獎、優秀展演獎。2012年12月6日,《栲栳》喜獲央視《舞蹈世界》“舞動中國全明星”殊榮并參加錄制。(六)長效保障的文化市場監管體系。一是嚴格按照國家消防安全標準頒發文化經營單位許可證,并按照上級主管部門的要求,年終實行許可證年檢制度。二是加大了對全縣網吧、游戲廳等娛樂場所的巡查力度,實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巡查制度,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凈化社會文化環境。三是深入開展“掃黃打非”專項行動,采取教育和聯合執法相結合的方式,整頓出版物市場,規范經營者經營行為,遏制侵權盜版制品泛濫勢頭。

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文化陣地建設發展不均衡,部分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縣文化館是國家縣級一級文化館,作為“兩館一站”的建設重點之一,承擔著全縣文化藝術活動的組織舉辦和藝術指導、培訓和公共免費開放等職責,然而,該館4年內搬遷3個地方,沒有充分發揮陣地作用。由于經費投入有限,各種活動使用的器樂等培訓設備和活動設施相對老化。此外,作為公共文化場館的大型設施,縣宣傳文化中心3年來一直沒有進行過改造,設施不完善,功能不完備,樓頂甚至漏雨,無法起到文化設施標志性、引領性建筑的作用。(二)文化經費投入相對不足,制約了文化事業的發展。政府對文化事業的有限投入,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基本需求不相適應。鄉鎮(場、街道)、村(社區)文化事業投入少,活動經費短缺,日常經費不足,導致活動開展較少,文化設施利用率不高,免費開放運轉難以維持,設施設備缺乏必要的維護維修,嚴重影響著基層文化事業發展進程。(三)文藝骨干和專業人才較為缺乏,隊伍建設亟待進一步加強。全縣文藝創作、文藝展演、文化傳承、文化經營與文化管理的人才隊伍整體素質不高,特別是優秀的創新型文化人才嚴重不足。全縣鄉鎮綜合文化站工作人員中,與文化工作性質相關專業的工作人員寥寥無幾,知識結構趨于老化,人員年齡偏大。由于管理體制等的原因,鄉鎮文化站工作人員歸口當地政府管理,業務上由縣主管部門指導,文化專干不專現象嚴重。(四)文化活動創新不夠,制約了群眾參與熱情和活動的深入開展。近年來,隨著科技進步和廣播電視、電腦網絡的迅猛發展,傳統的簡單文化服務(吹拉彈唱和讀書讀報)已難以滿足農民群眾的需求。但由于經費投入有限,文化活動場地少,農村可提供的文化服務內容和文化資源仍然較為匱乏,群眾喜聞樂見、內容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形式沒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文化活動的手段過于簡單,形式過于陳舊,活動內容也缺乏創新,對群眾缺乏吸引力,不能較好地滿足和適應農村群眾的文化消費需求。

三、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對策和建議

(一)進一步提高對文化工作的認識。要進一步深化對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必要性、貫通性的認識,加強對文化建設的戰略部署。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按照科學發展觀和公共文化服務“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做好各項文化設施基礎建設和服務工作,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二)進一步加大財政投入的力度。認真落實國家文化政策和區、市、縣相關文化繁榮發展的文件精神,加強各項財政對文化的預算投入,提高文化支出占財政支出比列,力爭公共財政對文化建設投入的增長幅度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繼續加強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加大具體項目的支持力度,增加文化信息資源共享等文化惠民工程、公共文化機構運行、對外文化交流等專項資金的額度。要鼓勵社會參與,通過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和產品模式,推進公益文化服務。(三)進一步創新公共文化的運行機制。一是要通過建立健全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政績考核體系,加大文化在政績考核體系中的比重,將文化工作納入各級政府的目標管理體系。二是要健全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統籌協調的管理機制,形成各級各部門同心協力,齊抓共管,共同抓好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新局面。三是創新管理服務和手段,對于某些公益性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可用政府購買的辦法,促進產品生產及服務機構公平競爭和良性發展,鼓勵社會甚至民間團體積極參與,有利于刺激和促進社會文化產品服務質量,進而促進文化發展繁榮。(四)進一步完善公共文化的設施體系。要建好隊伍,配齊設備,完善設施,整合資源,做好服務。要進一步加強縣、鄉(鎮、街道)、村(社區)的陣地建設,建設重點公共文化設施,完善縣、鄉(鎮、街道)和社區(村)三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配好配齊專職人員和相應設備設施,實行社會文化設施共享。對于農家書屋建設和“戶戶通”工程,要做好后續跟蹤管理和服務,定期作好圖書充實更新服務和戶戶通設備定期回訪檢查工作,最大程度地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五)進一步提升公共文化的服務能力。一是要努力實現公共文化資源共建共享,著力解決基層文化設施分散、重復建設,使用效率不高的問題,使有限的資源得到充分發揮。二是充分發揮各種文化基礎設施和文化專業隊伍以及民間文藝團隊的作用,運用多種載體、多種形式,開展好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積極探索文化“三下鄉”活動的長效機制,開展送戲、送書、送電影、送文化科技知識到基層,使“三下鄉”活動經常化、普及化。三是要加大精神文化產品創作力度,積極實施文藝精品工程,著力打造文化精品,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六)進一步加強公共文化的隊伍建設。一是要通過科學的方法,大力引進文化專業優秀人才,配備好專職文化干部,并按相關政策落實好相應的待遇。二是加強文化隊伍專業培訓,進一步穩定隊伍,著力打造一支專業高效的文化隊伍。同時積極做好民間業余文化隊伍的建設工作。三是進一步創新管理,明確責任,強化考核,不斷加強隊伍自身建設,努力適應新形勢下的文化工作要求,為文化強縣建設和推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供堅實的隊伍保障。

本文作者:恩建國工作單位:中共賀蘭縣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