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農村服務體系公共文化論文

時間:2022-09-11 11:29:34

導語:建設農村服務體系公共文化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建設農村服務體系公共文化論文

一、堅持人文趨向,豐富文化內涵

1.以社會主義主流文化引導農民道德素質的提升。

在經濟開放性提升、利益格局多變、價值理念多元等因素的刺激下,社會主義主流文化受到一定沖擊,要全面實現社會主義特色文化體系建設,首先應強化農民的社會主義價值觀認識,如以“村黨校”方式分組農民進行新政策教育,通過文化匯演、劇團巡演等方式,宣揚真善美,以小戲、小品、快板等形式將新政策、新制度搬上舞臺或編成“順口溜”、“小歌曲”等,以刺激農民感受社會主義文化的鮮活性、貼近性。

2.以可參可演的形式,深化農民的文化意識。

農民所參與的才是最實際的,文化建設中應注重農民主體作用的發揮。如鄉鎮在農耕后展開“消夏晚會”,節目由農民自己編排、演出;以模仿安徽黃梅戲、廬劇、山東梆子等農民喜歡的形式,組織縣劇團下村演出;依托鎮級文化站建立數字圖書館,將農業技術信息、文化活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途徑的探討龐亞軍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文化館摘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成分,是維護農民文化權益與提升農民文化素質的重要途徑。本文從文化建設內涵、特色文化開發、農民素質提升、物質基礎保障等四方面提出建設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途徑,以服務于此體系建設與新農村發展。關鍵詞: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途徑動內容等納入網絡服務中。

3.以豐富多彩、新穎開放的方式,豐富文化內涵。

必須在堅持優秀文化的基礎上,以多元化的手段來豐富文化形式,深化文化的人文內涵。如村鎮文化建設中,結合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尤其是人文故事組織當地民眾演繹;結合當下流行的廣場舞、牛歌、騎馬舞等組織、設計娛樂形式板塊;根據年齡段設計不同形式的文化娛樂活動,如老年廣場舞、青年健美操、小伙籃球賽等,使農村文化更有活力、更新穎、更具有魅力。

二、立足地域實際,開發特色資源

民族的才是國家的,自己的才是真正的。農村是人文文化、民族文化及歷史文化的集聚地,是古老文化保存最完整、奠基性最強的地方,文化建設中應關注農村地域資源,尤其是歷史性文化、民族性文化的開發。

1.進行地域資源開發,構建特色農村。

最傳統、最古老的文化在民間,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尤要突出特色資源的開發,如借助一些農家文化,建立文化大院、文化書屋,以“老者講學”的方式,鼓勵農民傳承本地、本族文化;注重古房子、古院子、古遺址的保護、修葺,根據鄉村文化特色,建立特色文化大院;結合發生在本地的歷史故事、傳說、人物等進行文化資源開發,并承接我國“仁、孝、禮、理”等傳統道德文化;將古文化建設與傳統文化將結合,結合本地實際,在一些典型性的鎮上,甚至是村子中建立特色化樂園,并對外開放,以實現文化的傳承與鏈接。

2.以文化宣傳為介質,打造農村品牌。

農村文化的特色性不但在于資源的開發,且在于特色文化所帶來的特色效應,尤其是文化的外在交流效應及對農村特色建設的效應,這就要求農村特色文化建設時要注重“把農民的文化推廣于城鎮”、“把鄉村的特色文化推廣于世界”。如以古文人、古跡所在村落為文化研究地,舉辦與此文化相對應的交流會、會展、論壇等,并吸納外界考古、文化研究人員進入村落文化開發中;注重自然資源與文化資源的協同開發,以“自然文化游”為主題,進行鄉村旅游業建設,以經濟帶文化、以文化促經濟,以村內文化使外界了解本方人情,以外界文化刺激村內文化更新,打造一個雅俗共賞、古新相映、韻味十足的特色村。

三、發揮先進作用,提升農民素質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主體是農民,中堅力量是村干部、文藝分子等具有領導作用的先進者,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只有將全民調動起來,并充分發揮文化人才、領導者的組織、帶動作用才能實現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持續推進。

1.關注文化人才的培養與運用。

村干部、文化人才尤其是基層文化人才在文化建設中起到先鋒領導作用,相關部門、村委會等應以制度性管理、政策刺激、獎勵激勵、教育培訓等方式,刺激先進者提升自身的文藝素養,將各方位的文藝人才吸引到基層文化服務中,并發揮其帶頭作用,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儲備強有力的文藝人才。

2.全面提升全體農民的整體素質。

“全民參與、全民互動”的文化環境是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條件,而全民素質的提升,則是此環境營建的基礎,因此,在發揮先進者作用的同時,還應加強農民素質的提升,如以政策支持農民辦文化大院、收集文化書籍、進行文化講學等;以“分組制”將農民分成若干藝術小組,并以農民勞作、生活相關的節日活動組織農民分組匯演等。

四、調動多元主體,強化基礎保障

相對于城市,農村基層文化建設較為薄弱,尤其在基礎娛樂、文教設施上建設力度較低,基礎設施數量及質量均難以為民眾娛樂、學習、文化共享等提供支持,難以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供基礎性保障。同時,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一項綜合性的工作,其實現不僅僅在于農村、農民自身的努力,還需要如教育部門、文化部門、衛生部門等多方力量的支援,尤其是政府的支持及邊緣城市的扶植,這就需要充分調動鄉鎮政府、鄉鎮文化站等多方力量,以多元互動形式,來促進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1.發揮政府的引導、支持作用。

政府部門應在密切結合本地農民需求、經濟水平、地域文化、風俗習慣等基礎上,制定教化功能、建設方式、實施技術等方面的制度、政策、規劃策略等,對農村文化建設進行方向性引導與支持。如通過實行統一化有線電視設置政策來增加有線電視入戶,強化電視文化的作用;鎮政府以村為單位,以村支書為信息獲得中介,依據每一村落發展實際、文化實際,進行文化建設規劃,如對面積較大、特色文化突出、經濟較好、靠近城區的農村實行文化休閑戰略,建立集文化、娛樂、居住為一體的文化休閑樂園;對農村文化繼承者、宣傳者給予獎勵、政策支持等;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建設,投入一定資金購置網絡設備,建立“縣縣互聯、鎮下顯村、村村各異”的文化信息共享平臺,并制定相關優惠政策增加網絡用戶,提升網絡文化的共享性。

2.實現多元互動,提供多方面支持。

除了發揮政府作用外,還應充分利用其他可能性影響因素,通過多邊力量的協調,進行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如農村借助城市為其提供文藝人才、設備、管理技術等方面的支持,著力進行農村閱讀室、圖書館、活動中心等設施建設,同時,當地政府為其配置相應的圖書、報刊、電腦設備等;教育部門強化人文教育,以學生匯演、學生帶演等形式刺激農民參演,向農村閱覽室提供書籍。

五、結語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在其建設過程中,應堅持文化建設的人文導向,強化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結合本土實際,開發特色化的文化資源,并以政府、農民、先進者等多方力量的發揮來支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實施。而只有如此,才能在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同時,優化新農村文化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效果,推動新農村持續、和諧發展。

作者:龐亞軍單位: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