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對策建議
時間:2022-05-17 09:55:38
導語: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對策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當前農村經濟社會雖然取得了很大的進步,由于社會轉型尚未定型,廣大農村的文化亂象狀況比較突出,封建迷信思想的影響還很大。推動農村公共文化的供給服務,是農村文化振興的重要基礎。因此,筆者在調研廣西鹿寨縣的農村文化狀況后,分析提出了推進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對策建議。
1加強對農村文化振興戰略的認識
筆者認為,各級領導干部負有推進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的主體責任,因此,要從四個關鍵方面提升廣大領導干部的認識:一是要充分認識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提高廣大村民的文化修養是振興農村社會,乃至是中華民族復興的必須條件。二是要深刻認識新型城鎮化建設,是廣大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歸宿,當前廣大農村“人”的轉變遠遠滯后于經濟發展建設這樣的事實,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視。三是必須讓廣大村民對“四個自信”認同的深遠意義去認識。廣大村民對我們黨的紅色政權的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發展的高度認識,才能保證永遠跟黨走,夯實黨在農村的執政之基。四是從建設文明和諧社會的高度去認識。廣大農村形成了文明和諧社會局面,是社會真正發展進步的表現。
2構建好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內容
目前農村戶間、房族間相互攀比、講排場、擺闊氣,富瞧不起窮,大戶、大族看不起小戶、小族的現象仍較突出,各種封建迷信仍十分盛行,移風易俗,鏟除陳規陋習的文明社會風氣仍未形成。各種不和諧因素的存在,從辯證角度審視,與村民文化素養缺失有密不可分的關系。確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內容,是推進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的前提和基礎。筆者認為應當以黨中央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內容,以公民基本道德規范;農村生活、成產為需要的科學知識;民俗民風傳統精華文化;文明禮儀知識;養生保健、應急救助知識;村規民約制度;本土具有重大影響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所形成具有正能量內涵的文化;現代科技在生活中的應用等為輔助,來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內容。同時,注意考慮各民族的風俗習慣文化的差異,做到包容并蓄。
3要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村民自愿的原則
3.1政府主導。政府是推進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的責任主體,主體的責任應落實到如下方面:做好全縣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內容的制定工作。公共文化服務內容應堅持核心板塊與輔助板塊相結合。既要貫徹上級的要求,又要根據本地的實際選定一些特色內容,切不可拿外地的來生搬硬套。制訂好本縣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總體實施方案,實施方案應包括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項目細目表,推進的時間預期,落實的責任主體等,從系統的角度進行全盤規劃。制定政府主導、社會多方力量參與、村民自主參與服務的規劃、實施方案。督促指導各鄉鎮做好相關落實方案。根據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內容,系統思考建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師資隊伍。應當按項目要求,借助社會力量建立專兼職師資隊伍力量。制定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效果評估方案。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推進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面廣,投資又大,且沒有直接的、及時的效益體現,但又是經濟社會發展必需的,因而,建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效果評估方案就非常有必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效果管理,主要是指推進后達到的效果怎樣,包括三個方面:(1)各種器材、設施、場地達到的效果。(2)通過廣大村民的意見反饋,各種設施、各種輔導、講座、信息宣傳等方面,村民受惠群體能否從中感受到實實在在得到幫助和提高。(3)落實有維護管理人員,維護管理人員可以是義務志愿工作者,也可以是政府或村(屯)購買服務崗位工作人員。服務效果評估管理應納入縣、鄉(鎮)、村委的年度績效考評內容,以剛性手段促使各部門真抓實干,從而實現農村公共服務的效益化。3.2社會力量參與和村民自主積極建設。社會力量參與和村民自主積極參與這一工作能否取得可喜的效果,關鍵在于開導和引導。“開導”主要是提高社會各方力量對振興農村文化服務工作意義的認識。“引導”重在啟發社會力量參與的方面。社會力量是一個大的集體,隱藏著巨大的潛力和高漲的積極性。潛力的迸發和積極性的涌現,取決于開導者的方式方法和工作的力度。例如:可在人口較集中,交通便利,文化底蘊較深厚,經濟發展成就較好的小集鎮或村(屯),借助一些企業,或企業家,或經濟能人的力量,建設一些以出資人名字冠名,或是以山水特點冠名,出資人題字的書院,或講堂,或戲院,或講練所等等。可以從社會上在職的或者退休的各方面專業技術人員,作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專職或兼職教師,由縣級人民政府統一發聘書,讓他們在縣或鄉統籌安排下到這些院、堂、所講授有關方面的知識。院、堂、所的設置要視當地的人口、交通、經濟狀況來定,一般來說,一個鄉鎮有2-4所為宜,過多則閑置造成資源浪費。值得注意的是,開展體育比賽、文化匯演、民俗活動等,注意吸納和農業生產相關的企業平臺的參與。如此不僅能幫助提升企業知名度,還增強廣大村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村民自主積極參與是農村文化振興的基礎,沒有村民自主參與的積極性,農村公共文化推進工作最終流于形式,可引導村民為村屯開啟的公共文化服務項目捐款、捐工、捐料、捐場地。鼓勵他們積極義務為公共文化服務活動充當聯絡員、宣傳員、管理員等等。特別是要發展利用好有初中以上就讀子女的家庭,他們為了子女的成長,普遍會大力支持農村公共文化事業,其子女也可以積極納入村級文化場館,比如:圖書室等的假期志愿服務者。3.3多方共建提升文化影響力。首先使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項目內容的布局謀劃與項目情況相匹配,實現資源利用提升文化效益是最需要考慮的。目前鹿寨縣在落實“美麗廣西•幸福鄉村”鄉村和美專項工作建設上,村級已經按照“六個一”標準建設,即:一棟綜合樓、一個籃球場、一個戲臺、一支籃球隊、一支文藝隊、一個宣傳欄。累計投入財政資金3000多萬元,建設了118個村級公共服務中心,率先在全市實現村級公共服務中心行政村全覆蓋。項目完成后,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項目內容實施的制度化科學化,公共場所維護與保養的專業化等成了關鍵的問題。因此政府和熱心文化的企業聯合對文化專管員進行定期的系統培訓是一個較好的應對辦法。其次是師資隊伍建設。建設一支有文化有知識有技術,熱心于振興農村文化,甘于奉獻的師資隊伍,既是農村文化服務效率的體現,又是廣大村民素養實實在在得到提升的效果保證。師資人員可以在在職或者退休人員中選定,由縣里統籌聘用。既考慮各專業所需教師,也要吸納那些對本地的著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有研究的本地學者,對本地的地理風光,山水景觀有研究的有識之士。最后是尊重農民意愿,注重吸納宗族中德高望重的長輩、民俗文化的傳承人、基層群眾文藝骨干等參與到公共文化活動的組織服務中來,提升公共文化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作者:朱柳依 單位:中共鹿寨縣委黨校
- 上一篇:城管局脫貧幫扶工作計劃
- 下一篇:送戲下鄉公共文化服務質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