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攝影下的中國建筑文化論文

時間:2022-08-09 10:03:57

導語:建筑攝影下的中國建筑文化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建筑攝影下的中國建筑文化論文

一、建筑攝影學術活動表達專業的建筑文化

迄今,由中國建筑學會建筑攝影專業委員會主編的有代表性的建筑攝影專業著作至少有四冊(見表1)。專業及權威的建筑攝影學術及文化活動也蓬蓬勃勃開展起來(見表2)。活動使建筑攝影從城市建筑層面上升到為中國傳統歷史項目“申遺”的高度,中國建筑學會建筑攝影專業委員會為中國建筑攝影師的新作為欣喜和自豪。感受中國建筑攝影師的創作意境與作品的文化氣度,《中國建筑攝影師檔案》不單純是建筑攝影師作品的薈萃,更凝聚了創作感言,其中不乏建筑攝影師以獨到的建筑文化視角體會建筑。讀懂建筑師看城市、建筑師看自身的作品,對公眾理解建筑大有裨益。該書觸動人們的,不僅僅是作品恰到好處的光影及準確的建筑表征,也在于作品所體現的建筑攝影師的“詩眼”與“畫境”。據查,國內專門出版推介建筑攝影師的書很罕見,因此該書填補的不單是建筑攝影群體的空白,也在于向世界展示了一批有造詣的中國建筑攝影師專業隊伍,他們開創了中國建筑傳播的影像技藝與美學實踐。對此中國建筑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馬國馨在《中國建筑攝影師檔案》序言中指出:“這是介紹中國職業建筑攝影師的一本合集。建筑攝影除了宣傳、記錄、藝術等方面的功能觀念外,還有很大的商品屬性及市場需求,人們認為一幅好的圖片帶給我們的信息是無論多么豐富的語言都難以描述的……建筑攝影師除了技術、器材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外,在以城市和建筑為對象時,需要更多的專業之外人文知識和內涵,需要長期的體味和閱讀。”一位攝影家說,“沒有了意境和思想,拍攝建筑只能成為結構的示意圖。”作為中國建筑攝影師群體智慧的結晶,與過去推出的第一、二屆大賽作品集不同的是,《中國建筑攝影師檔案》中24位成功的建筑攝影師的作品為讀者更集中而準確地展示了建筑文化理念及實用的、可操作性的示范,這種以傳統與現代建筑項目為基礎的作品檔案十分切合愛好者與初學者的實際。盡管《中國建筑攝影師檔案》向讀者展示了一批中青年優秀攝影師堅守在建筑攝影崗位上的作品,但由于建筑攝影創立的時間尚短,在諸多方面有待完善豐富。它至少要求每一位優秀的建筑攝影師不是單純地從商業攝影或藝術攝影去把握建筑,而是要樹立起建筑藝術修養觀。建筑是凝固的音樂,但音樂不是融解了的建筑。由于攝影師對建筑的熟悉,也會造成某種負面的影響。

追求比建筑本身更原創的攝影作品,很容易模糊了我們的視線,忘記了建筑的藝術性、環境美感及其實用功能。雖然建筑不會教人道德或不道德,但建筑確實在相當程度上表述了創作者的態度。不同的裝飾圖樣傳達著不同種類的信息,材質的應用也給建筑物帶來廣泛的想象的空間,同時會反映創作者品質。當然,平整的外墻立面不一定比粗糙的好,但在許多場合建筑的精彩處正是在光滑反光的質地。所有這些都需要建筑攝影師去體味與思考,這或許是能從一大批建筑攝影作品中找尋到有感覺的優秀創作者的“秘訣”,作品優劣的分水嶺在于攝影師能否具備建筑師的“眼”,能否真正懂得所攝作品的含義。攝影技術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它自出現就與建筑結下了不解之緣。1826年夏天,法國人約瑟夫•尼埃普斯拍下了世界上第一張照片。畫面中顯示的是一個農場的房子襯托在遼遠的天空下。1877年,法國人L•D•杜國•豪倫成功拍攝制作了世界上第一幅彩色照片《安古連城鎮風景》。之后,城市中的街巷、高聳的教堂、鄉村別墅、特別是現代建筑的出現,許許多多優秀的攝影作品,都將各種不同的建筑作為攝影作品中的主角予以突出表現。建筑的攝影表達主要是記錄建筑特點,用攝影語言來表達建筑。從攝影角度表現建筑,給建筑設計帶來新的視角下的瞬間記錄,能更好的完成建筑的功能使命、文化使命,豐富建筑的內涵與外延。建筑的攝影表現并不是僅僅展示建筑物的表象特征這么簡單,攝影表現手段使建筑師以不斷更新的視角觀看設計的方方面面,推敲方案的體形、材料和空間感受,專注于以人為本的建筑世界。1992年版美國攝影百科全書對“建筑攝影”的定義是:“建筑攝影主要是記錄建筑特點,專為建筑師,設計師或歷史學家服務。”這里所提到的為“歷史學家服務”,應該就是指建筑攝影的文化表現作用。如果說建筑是人類站立在地球上的最恢弘的風姿,那么文化歷史建筑則可稱為站立著的人類歷史。建筑學家梁思成曾說過說,建筑這本“石頭和木頭的史書,忠實地反映著一定社會之政治、經濟、思想和文化”,而城市的“無論哪一個巍峨的古城樓,或一角傾頹的殿基的靈魂里,無形中都在訴說乃至歌唱著時間上漫不可信的變遷”。建筑師做好設計是本分,同樣,建筑攝影重在刻畫。建筑作品設計語言的表達、設計思想的體現都離不開建筑師的極致追求。同樣,建筑攝影要求建筑攝影師學會極致的思維,你的鏡頭中必須清晰明白,完美建筑是什么?真實而豐富地表達建筑作品是建筑攝影師的基本功。

二、建筑攝影學術活動向業界展示建筑文化的力量

法國攝影大師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并非建筑攝影家,但他的作品及理論涉獵城市空間與人,讀他的新作《思想的眼睛》,我們不僅可以產生“決定性瞬間”,也獲得一系列本質性思考。他認為:“攝影永遠是視覺注意力的自發性行為,它捕捉的是瞬間和永恒。繪畫對瞬間的表現,是通過筆觸來傳達我們的意識,攝影需即刻采取行為,繪畫則要深思熟慮”。“以眼睛為起點,空間逐漸向無窮擴展,現場總能或多或少地引起我們的注意,會立刻將其保存在記憶里并對它進行一些修飾。”十年前,方海教授在《赫爾辛基城市建筑攝影展紀念集》“建筑攝影的力量”一文中指出:“芬蘭是二十世紀建筑成就最高的國家之一,這種輝煌的成果固然與建筑師、建筑教育、建筑媒體及專業評論等方面密切相關,但也無法忽視芬蘭及世界各地建筑攝影家的個性創作……”。在論及建筑攝影概念時,他強調“建筑攝影并非僅僅記錄建筑,更重要的是審視建筑,評判空間,進而改進和提升建筑品質。優秀的建筑攝影家會用自己獨特的視角進行觀察和記錄,并往往發現建筑師自己都不曾注意的建筑范疇和主題。同時,建筑攝影家的成功作品也是對建筑師的一種促動和激勵,迫使建筑師及其合作團隊用專業的投入和精心的設計創作出精彩而富于人性化的建筑精品。”一位優秀的建筑攝影師如果成為世界著名建筑師的朋友,其創作空間必有很大拓展,他本人的建筑攝影作品會經常出現在國內外建筑、設計與藝術類的書刊雜志上。這些攝影作品,不僅帶給建筑師啟示,也會使更多的建筑師相信并欣賞建筑攝影的力量。馬國馨院士說:“建筑設計本身是一大創意產業,而建筑攝影正是與建筑聯姻的另一創意產業,其特點可說是在創意之中尋找創意的活動,因此必然成為既活躍又獨具特色的一個組成部分”。也就是說,攝影者的頭腦、眼睛和心靈必須同時運作,這是建筑攝影師的生活方式。擁有出色想法和表現的建筑攝影作品在創意經濟時代肯定大受歡迎。如果從建筑攝影服務于建筑設計及市場的定位看,建筑攝影還富有更強的傳播功能,應該說國內建筑界對此挖掘的還相當不夠,因此不能不重新定位。

1.關于建筑記憶。建筑之所以被稱作“石頭的史書”、“凝固的音樂”,主要說它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然而,歷史的車輪不僅碾碎了飛逝的歲月,也碾碎了不少“石頭的史書”。現在人類所能看到的瓊樓玉宇亭臺樓閣,僅僅是萬千人類文明殿堂的絕小部分。所以,記錄逝去建筑的照片,就是最好的手段和工具,是建筑記憶媒介。1999年羅哲文、楊永生主編《失去的建筑》一書的出版,為重溫歷史、研究建筑文化提供了十分寶貴的資料。2002年黃延復編《圖說老清華》以1909年~1952年的“老清華”為例,用圖片全方位描繪了老清華歷史的一個清晰而簡單的輪廓,它使這一時期學于清華、長于清華這所一流學府的各界名流得到客觀記述,是極為生動和感染人的清華校園文化。再以上海近代公共建筑為例,20世紀20年代以來,歷代中西文化、南北地域文化不斷融合,掀起了一個空前規模的開發建設高潮,在公共建筑上留下了一批價值連城的文化遺產。像外灘近代建筑群的龐大與精美,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珍藏老照片會幫助人們挖掘每一幢建筑背后所包含的歷史,傳承建筑文脈。如位于現靜安區靜安寺旁的愚園路218號的百樂門舞廳,其英文名為ParamountBall-room,意譯“至高無上的舞廳”。設計師為當時上海著名的建筑師楊錫镠,該項目于1933年12月竣工。迄今70多年過去了,它仍以20世紀30年代的舞廳面貌出現,已成為上海市第二批近代優秀保護建筑單位。對于這樣的老建筑,應記錄的不僅僅是趣聞與故事,更要有原汁原味的歷史圖景,怎能離得開建筑攝影的記憶與感染力。所以,建筑攝影是建筑記憶重要的組成部分;記憶建筑,是建筑攝影重要的功能之一。

2.關于建筑評論。在建筑傳播中建筑評論或稱建筑批評是極為必要的。別林斯基曾說過:“關于偉大作品的評論,其重要性不在偉大作品本身之下。”建筑批評是對建筑、建筑所賴以存在的社會與環境,對建筑師的創作思想與過程,以及所有涉及支撐建筑師、培養建筑師的制度與體系的鑒定和評價。我們倡導的建筑批評應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批評,而不是過于抽象的批評。要有內涵、有意味、有設計、有交流、有溝通、有興趣,所以批評的媒介就豐富多彩。在諸如小說、散文、隨筆、詩歌、繪畫、音樂、電影等表現形式之外,建筑攝影也是絕好的形式,借助建筑攝影作品,建筑評論家以其淵博的學識和敏銳的目光,洞察并評點出建筑的實用、功能、美觀、安全等指標,并使之上升到精神與文化層面。單純從攝影創作講,攝影批評起到的是“磨刀石”的作用。事實上,當建筑攝影針對建筑作品進行評價時,總會引起建筑師對自己創作理念與行為的再認識,建筑攝影批評本身就是一種促進,從客觀上通過圖片起到提高公眾建筑藝術欣賞水平的作用。與建筑創作一致的,是建筑攝影批評也講首創性和客觀性,它對建筑創作本身的豐富與發展、探討與反思、審美與警醒都有著深刻的影響力,因此要研究如何開展建筑攝影批評,讓建筑攝影批評成為建筑評論的有效方式、方法,培養起專門的建筑攝影作者隊伍。以建筑攝影、建筑圖片評論建筑、批評建筑藝術水平,是建筑文化良性發展的體現。

3.關于建筑攝影。2007年,沈瑾先生曾送中國建筑攝影學會《建筑師的歐洲視角》一書,里面記錄了兩位著名建筑師對建筑攝影的認知,頗具啟發性。其中崔愷大師的序是極有見地的建筑攝影品評,反映了職業建筑藝術家的眼界。崔愷認為:“建筑師的眼睛與攝影家的眼睛有所不同,攝影家多以拍攝對象為素材去表現自己的審美價值,而建筑師多以攝影為手段去記錄自己對拍攝對象的感知和認知;攝影家滿足于抓拍那光、色、物完美結合的一瞬,建筑師更注意物在光、色及周圍環境中的和諧表達,他們在瞄著外觀造型的同時,腦子里卻想著與平面、剖面,甚至細部是什么關系……”。沈瑾認為“建筑和攝影都可理解為視覺語言的表達,攝影變成了建筑師表達與交流的重要方式。建筑與攝影同樣是光的營造,形、色、質視覺信息的三大要素都要靠‘光’來表現。”路易斯•康說過:“設計空間就是設計光亮(Todesignspaceistodesignlight)。建筑抽象的形式美同樣通過攝影來表達,甚至已成為一門獨立的職業———建筑攝影。攝影帶人們進入更真實與開闊的視野,建筑師的視角應向四方延伸,城市比建筑更重要,建筑學不僅是致用之學,建筑學更是廣義之學。”今天看來,城市比建筑重要,文明的演進比城市發展重要。建筑攝影從記錄建筑走向記錄城市,必然走向記錄人類文明文化發展。建筑攝影的意義遠遠超越技術和藝術層面。

三、建筑攝影對中國建筑文化的意義

建筑攝影從記錄、評論和人文角度展示建筑文化的力量,因此建筑攝影對中國建筑文化發展的意義正隨著建筑攝影的專業化和建筑攝影師的職業化而不斷彰顯。

1.讓建筑師多一雙“建筑眼”

建筑攝影師在國內外建筑大師事務所中是必不可少的。從項目投標拍攝標的地塊,到項目在建中的攝影記錄,直至項目竣工拍攝唯美的成品,建筑攝影師都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然而在國內,建筑攝影師是沒地位的,更有甚者總被視為“照相的”,如此簡單的稱呼也說明了行業地位的不被重視,說明中國建筑作品為什么難有絕美的展現,說明加大建筑攝影學術影響力的導引的重要意義。《中國建筑文化遺產》總編金磊在刊物總第3輯中曾談到:“出版建筑攝影雜志或專刊(欄)是我在2010年4月就要創刊的項目,策劃案及樣稿已做數次。今借《中國建筑文化遺產》第三輯推出該欄目有多重含義”。含義主要在于:第一,優秀建筑攝影師楊超英幾年前拍攝了一組完整作品,是捷克卡姆帕現代藝術館建筑。希望讀者通過這組作品感受建筑攝影,欣賞其中的藝術魅力,體味作為一名服務于城市、服務于建筑的建筑攝影師是如何工作的。第二,由此表達了《中國建筑文化遺產》編輯部及中國建筑學會建筑攝影專業委員會愿意成就中外建筑攝影師展示建筑攝影作品、弘揚建筑文化的事業。第三,我們的工作不僅僅是建筑記錄與記憶,一定要在建筑與藝術,建筑與技術,建筑與材質,建筑與評論,建筑與傳播諸方面利用攝影手段,將建筑作品純粹地表現出來。人們印象中的楊超英是位喜歡安靜構思,不模仿別人,不臧否別人且努力自己創意思考后按動快門的人,是獨具“建筑眼”的人。楊超英的建筑攝影作品能讓讀者從平常中感受到不平常,不僅能學到精湛的技法,更領悟敏銳的“建筑眼”力。

2.有利于建筑師傾聽建筑批評

自2011年12月至今,《中國建筑文化遺產》雜志已經刊出八期“建筑攝影”欄目,讀者不僅從中看到精湛的建筑攝影作品,也聽到建筑攝影師的心靈表達:無論是人文地理、圖像筆記,還是專業化的當代建筑攝影,攝影師串拍定格中華夏大地的建筑時空,影響著建筑師的作品,越來越深入地對建筑師理解,也體現對人文建筑異常豐富的體驗!《論攝影》是美國作家蘇珊•桑塔格著、黃燦然翻譯的一本從文化角度論述攝影的文集,是論述攝影的專業著作,更是廣泛意義上論述現代文化的經典著作。在書中,桑塔格深入探討了攝影的本質,包括攝影是不是藝術、攝影與繪畫的互相影響、攝影與真實世界的關系等。《論攝影》有“引語選粹”一章,雖絕大多數有新聞、人物攝影的意義,但也能從中發現與建筑和藝術相關的“攝影術語”:美國攝影師埃米特•戈溫說“攝影是一個工具,用來處理大家都知道但視而不見的事物。我的照片是要表現你看不見的事物”;美國攝影家杰里•于爾斯曼指出“相機是順暢地邂逅那另一個現實的手段。”現實的確如此,攝影記錄永遠是一種潛在的控制手段,它享有其它藝術系統未曾想有過的力量,它在為城市與建筑帶來美好時,也關注建筑審美的困境。這不是針對某個項目、某位建筑師、某位建筑攝影師而言,它特指攝影文明要成為一面鏡子。今天中外建筑新品都面臨多元與多變,碰撞與激蕩,并非要“天人合一”和兼容并蓄。如何以攝影學的視角審視對建筑的表達,在建筑理論的浸潤中強化思索與啟迪,不僅是一種更為有益的超越,還是一種建筑攝影的新表現力。為此,今天在呼吁好的、有深度的建筑評論作品時,更期待建筑攝影家為城市奉上視野廣闊的、批評標準嚴格的建筑攝影作品。

3.為建筑發展昭示未來

建筑攝影行業的發展有賴于建筑攝影師的成績,有賴于作為建筑攝影學科的確立,更有賴于能自成一體的建筑攝影體系。現狀是在全國勘察設計行業百萬大軍中,攝影的愛好者蘊藏在占絕大多數的工程技術人員里,他們不在意設備、不苛求主題,愿從本職工作及其對建筑的審美出發記錄一切建筑發展過程。因此強化建筑攝影行業自身建設,使之專業化、學科化、高端品質化、服務化將是新一屆建筑攝影專業委員會的任務和方向。

4.在世界獨樹一幟引領發展

據近十多年學會及攝影師對歐美建筑“強國”的攝影專業機構及學會考察發現,國外雖有與建筑攝影相近的學會及組織,但尚沒有“建筑攝影”專業類期刊。從對英國VA博物館、倫敦國家攝影畫廊、北歐多國及德國的考察看,雖有攝影博物館,但至多有建筑攝影的版塊,看來創建“建筑攝影”期刊、開展專業化建筑攝影研究并成立應用服務機構已勢在必行。探討集中的、統一的、有標準化的建筑攝影專業化高端(按需)服務將是主導方向。真誠期望有更多的建筑業內外同行關注中國建筑學會建筑攝影專業委員會的發展,更希望在未來的建筑攝影學術活動及求索中有更多的好作品、好著作、好品牌問世。

作者:金磊李沉陳鶴工作單位:《中國建筑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