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筑環境藝術設計探索

時間:2022-08-19 03:02:26

導語:文化建筑環境藝術設計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文化建筑環境藝術設計探索

摘要:在社會飛速發展的過程中,文化建筑藝術設計也獲得了很大的進步,朝著更加多元化的方向發展。本研究基于現代審美心理的角度,對文化建筑的環境藝術設計進行了分析,明確了設計不僅要迎合公眾的需求,還要實現藝術和文化的有效整合,從而凸顯出藝術價值,推動文化建筑藝術設計的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審美心理;文化建筑;環境藝術設計

由于社會經濟的進步以及人們生活質量的改善,近幾年文化建筑獲得了飛速的發展,并在城市建筑中占據著非常關鍵的位置,文化建筑的環境藝術設計所呈現出的文化內涵藝術更加明顯。面對多元文化的發展潮流,文化建筑應迎合公眾的差異化需求,這就使文化建筑的功能性更加豐富。城市建筑中的文化建筑包括影院、圖書館以及博物館等,在結構上具有美觀化及實用化的特點。基于現代審美心理特征下,文化建筑的環境藝術設計無論是在裝飾還是在基礎結構上,都呈現出了一種藝術審美性,具有深厚的內涵。而因為公眾審美觀念的不斷改變,對文化建筑的環境藝術設計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要更新理念,并且強調審美藝術價值的體現。

一、審美心理、文化建筑與環境藝術設計

藝術活動的關鍵特點就是審美愉悅、審美經驗,環境藝術設計過程中涉及到不同的審美方式,而且審美需求也是需要關注的一點。(一)審美心理。在人們生活質量不斷改善的過程中,會相繼出現追求美及精神的表現,而基于心理層面進行分析,人們可以通過事物激起心理波動、事物牽動感知覺兩類不同的途徑來直觀化的體會美。美感在文化建筑中的表達擁有沖突化的結構體系,同淺層化的表現具有明顯的不同。社會環境及發展存在一種彼此限制和干擾的關系,但隨著不斷發展會導致美學價值、感受也相繼變化。因此可以說審美心理會對文化建筑造成較大的影響,而感情的改變則同公眾的生理機能存在很大的聯系。形成和感受美感的過程即為審美,在這個過程中融合了人們的認知、情感、意志。體驗認知、情感、意志以及形成美感是審美心理學的主要分析內容,該學科領域能夠總結出個性傾向規律性,而基于此層面進行分析,審美心理學跨越了心理學、美學兩大學科。創作理論能夠借助心理學知識進行論述,而心理學能夠針對文化領域的吸引力及如何借助體驗基于空間活動下對接觸物進行體現進行說明,還能夠對相關體驗進行匯總,得出公眾審美心理的共同點以及側重點,結合上述經驗來開展文化建筑的環境藝術設計工作,能夠呈現出多元化藝術特性,使文化兼職更具時代特點和美感。(二)環境藝術設計與審美心理。審美、環境藝術設計二者均存在于特定環境內,而藝術設計的本質是審美創造工作,所以目標明確,且具有一定的規律性。藝術設計創作在審美方面擁有非常深遠的創造意義,再加上其本質特征,所以順應了自然的發展,迎合了人們的需求。結合馬克思思想進行分析,形象是通過勞動所形成的,所以藝術設計這項創造審美的活動同機械化的勞動存在本質的不同,不僅進行了優化設計,還強調了創造性的重要性。生產活動隨著等級以及繁瑣程度的不斷提升,同藝術設計的關系也就愈發緊密,因為一旦缺乏了藝術設計的生產活動,也就不再具有審美創造性。美是產生環境藝術設計的重要基礎,最關鍵的特點就是創造性,這樣才使其擁有活力。伴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公眾化以及流行化也逐漸成為環境藝術設計的一項重要特征,會根據人們的時下的審美喜好、理念來進行設計,這也同該項審美創造活動和人之間的關系,在喪失人們肯定的情況下,根本不可能創造出好的藝術設計,不再具有基礎的實用性。在開展環境藝術設計活動的過程中,必須要具有深遠的前瞻眼光,能夠體現推測人們的審美理念和今后發展狀況,從而創造出新穎的作品。由此可知,環境藝術設計的關鍵就在于圍繞人們的生活方式進行設計,涉及到人們自身的存在以及相關的活動,例如:娛樂、工作、飲食、交往以及休息等等,體現的正是一種社會性的審美創造過程。(三)文化建筑。作為概括性的概念,文化建筑指的是具有不同素質教育功能的場地,例如游樂場、音樂廳、戲院以及圖書館等,其中還涵蓋一些旅游場所和學院。判斷地區的城市化發展程度的一項關鍵指標就是文化建筑,包括質量、總量以及種類。(四)環境藝術設計。借助環境這一載體,根據建筑物功能性以及要求,通過物質技術、美學理念,將具備多樣化功能、優美以及舒適度高的建筑環境進行創造設計,并達到人們精神和物質需求的過程即為環境藝術設計。文化建筑中的環境藝術設計擁有一定的文化教育作用,所呈現的精神文化也存在多樣化的特點。“以人為本”是環境藝術設計的重要依據理念,基于公眾的需要來創造環境,達到身心滿足的程度。環境藝術設計能夠將人、環境內在感官秩序、內在自然環境進行有效的整合,形成完整、協調的整體。在環境設計領域中,文化建筑環境設計占有非常大的比重,而其中的環境藝術設計才是關鍵,擁有極大的藝術魅力。(五)以環境藝術設計為載體的文化建筑。基于差異化的社會及時代背景之下,通過環境藝術設計的方式可以對多樣化的建筑設計理念進行體現。因為當前社會經濟飛速發展,帶動了社會文化的進步,這就使得文化建筑環境設計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各民族及區域均擁有特色化的文化建筑,例如中國的長城、俄羅斯的克林姆林宮、法國的埃菲爾鐵塔以及意大利的比薩斜塔等等,因此為了有效的彰顯文化建筑所具有的深厚文化價值,就需要保證文化建筑具備相當可靠的留存環境。

二、審美心理與文化意識引發的設計語言共鳴

(一)審美視野中受眾者的需要。人們的審美心理狀況能夠通過文化建筑的環境藝術設計展示出來,所以基于此可以將文化建筑作為展示物質載體。因為廣大人民群眾是文化建筑的使用者,因此其必須擁有相應功能作用,讓人們在此環境中能夠使內心的文化情感及精神需求進行表達和滿足,所以應基于公眾的內心需要來有目的的開展文化建筑的環境藝術設計活動。首先,對于文化建筑的環境藝術設計,要秉承“以人為本”和“貼切實際生活”兩大基本的設計原則,這樣才能夠確保受眾群體可以感受藝術審美,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對于前者,由于公眾行為的改變會導致審美體驗出現改變,所以環境藝術設計應對審美感受角度進行創新性的轉換,使公眾感到新穎,從而引發公眾的深入思索,借助情感環境來有效的帶動人們的心理感受;而對于后者,應確保人們對文化建筑的環境藝術設計產生比較真實的情感體驗,可以從中獲得實際性的生活美感以及愉悅感,而這同藝術創作就是源自生活這一點相符。其次,處在現代化社會中,文化建筑的環境藝術設計應具有被動到互動的一種動態審美特點,即在設計時應同公眾進行充分的溝通和交流,達到一種共鳴、情感交互的程度。環境藝術設計下的動態化審美涵蓋動態化欣賞模式、動態化結構兩大內容,這種結構美具有動態化的特征,在結構形式中不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而是實現了跨越,允許人們基于不同的審美水平進行體驗,獲得的審美感受也各不相同。最后,開展文化建筑的環境藝術設計時,應基于一種統籌的層面進行分析,使設計思維更加廣闊,并結合時展的特征對設計觀念進行創新。因為當前人們的審美需求更嚴格,更加多種多樣,有效的提高了對藝術環境的感官敏感度,公眾更加追求多樣的審美體驗。所以不能憑借設計人員的主觀思想來開展設計工作,而是要進行思維轉換,注重對人們審美需要、思維維度的思考,從而創作出迎合人們需要的環境藝術作品,被人們所接受和認可,這樣有助于人們同文化建筑形成共鳴,擺脫時空的限制而形成良好的審美體驗。(二)審美心理推動的設計思維變化。當下社會文化的發展趨勢為多元化,這對文化建筑的環境藝術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運用隨意和感性化的設計規則及方式,但這并不意味著不受限制和沒有規律,這正是迎合當代美學發展潮流的體現。在人們審美心理不斷改變的過程中,以往文化建筑的環境藝術設計符號重新被賦予了生命,被頻繁和廣泛的應用。環境藝術設計人員利用以往的設計符號,更加貼近人們的審美需要,但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并不是一成不變,而是會對這些符號進行現代化的轉變,以此來獲得人們的肯定,引發人們的共鳴。除此之外,當下環境非常復雜,再加上多元文化的影響,公眾審美水平、標準和價值理念均出現了較大的改變。環境藝術設計工作者可以抓住這一機會,充分發揮先進設計語匯的功效,使表達方式更加多樣化,將全新的審美體驗提供給人們,鼓勵人們不斷探索,最后形成強烈的共鳴。而且服務于人們的文化建筑在環境藝術設計的工程中,要避免出現明確的語境,要營造出一種“含糊不清”和“模棱兩可”的語境,盡可能的達到不同人群的審美需要,給予人們充分的想象空間。(三)審美視野中的傳達媒介。當前公眾對于形體造型的要求不僅僅是完整、協調及對稱,因為審美標準多樣化的影響,反而是一些變異造型更受熱門的青睞,成為一種時尚的象征,也更讓人們關注。所以文化建筑的環境藝術設計在開展造型設計的過程中,應分析抽象聯系、具象聯系的需要。環境藝術設計下的色彩容易被不同的要素所干擾,能夠體現出時尚發展的趨勢,體現的是深層的色彩下的社會及民族心理。當下公眾更加追求豐富化的色彩,這種審美心理的改變要求在環境藝術設計時,更加強調一種明顯的色彩對比效果,借助搭配不同色彩的途徑來刺激公眾的感官。這種激烈扭曲的色彩對環境藝術設計是一種全新的突破,具有有效傳達現代文化的作用。環境藝術設計包括設計光線,營造出的光環境要呈現出深邃、多層含義的特點,凸顯出一種文化韻味,借助改變的光環境來讓公眾形成共鳴。

三、文化建筑室內環境藝術設計方法研究

(一)拓寬設計原則。文化建筑的環境藝術設計的核心要點就是審美,同時也是構成要素之一。基于審美標準所形成的環境藝術設計原則,在當今社會被進一步拓寬,不僅是受眾、設計人員在思維上的變化,同時也表現為被擴展的表現對象。1、創作者與接受者思維的交互式轉換。交互性已經成為現代化藝術設計作品的關鍵特征,即要求在創造、運用時,人們能夠表現出有效的溝通活動,能夠進行實時性和雙向化的交流,從而形成系統的網狀框架結構。基于此系統結構,設計人員和受眾能夠彼此進行對話,在關系上保持著對等,達到視域融合的程度,完全轉變了以往單項化的信息流動狀況,受眾的權利和地位得到了顯著的提升。尤其處在當下大眾傳媒的社會背景下,媒體意境覆蓋了人們的生活和工作,設計人員和受眾的角色被淡化,這有助于推動室內環境藝術設計的進步,使其體現出公眾化的審美標準。2、表現對象的擴展。在科技、文化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使得審美形式出現了改變,文化建筑室內環境藝術設計不再遵循以往的審美標準,對于“丑”和“美”的概念界定也不再完全正確,二者出現了彼此交錯和跨越邊界的狀況。審美文化的關鍵表現就是詩意性質,從某種程度上看,詩意表現的是審美境界以及精神層面的追求,而現代消費藝術的問題非常的嚴峻,詩意的地位也被撼動。文化建筑的室內環境藝術設計原則雖然要迎合公眾的需求,要具有刺激人們感官和娛樂性等功能,但是一些作品顯露著世俗化的娛樂意味,不在具有審美價值意義。人們對于“丑”的審視出現了一定的偏差,很多公眾事物充斥在美學中,致使審美標準不再那么清晰和明確。甚至還有很多文化建筑的室內環境藝術設計作品將公眾化的藝術同高雅藝術混為一談,雖然社會中存在著多種多樣的文化形態,然而在“丑”和“美”界定模糊的情況下,一些高貴以及神圣的主流被人們所推翻,經典審美意識、傳統化的審美觀依然會存在。文化建筑的室內環境藝術設計因為現代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在表現形式上不僅同科技進行了整合,將審美意象的藝術形式通過規則化的符號體現出來,也逐漸開始運用多樣化的媒體藝術表現形式,還更加凸顯出了娛樂性和世俗性的特性,這表示出了室內環境藝術設計在創作、應用上都更加強調享樂性,致使高雅和世俗出現了融合。(二)設計方式賦予多樣化參照現實所開展的審美創造活動的依據就。是審美理性,遵循了人們對內心深處的精神追求,屬于一種比較繁瑣的精神層面的活動。同其他創造存在本質的區別,審美創造在現代審美心理之下,具有全新的設計形式,涵蓋了審美需求下的非裝飾因素、審美范疇以及設計方式職能三大內容。1、設計方式職能的轉化。公眾意識形態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也深受影響,現代化的設計藝術近乎等同于造型藝術,包括體塊、線條以及色彩等部分,這些這些因素代表的情感對審美意義進行創建。建造技術也是一項關鍵的設計方式,對設計作品功能的體現起到了保障作用。文化建筑的室內環境藝術設計中所運用的建造技術擁有一定的審美含義以及美學屬性,就拿燈光這種照明技術來說,雖然基礎功能僅為著涼事物,但是在環境藝術設計中卻出現了存在態度上的轉變,具有積極性,能夠找零環境的同時,還有助于對光氛圍的構建。2、審美范疇由結果轉向過程。在社會進步的同時,一些傳統的思想觀念逐漸被打破和動搖,公眾也變得更具自主思考能力,不再將完美作為審視一些事物的標準,而是能夠對美進行自主欣賞,并對審美潛能進行自主開發、挖掘。很多藝術領域因為公眾審美取向的變化,注重受眾的審美體驗,將其貫穿到創作設計過程中,創作出新穎并迎合受眾的優秀作品。當下的文化建筑的室內環境藝術設計理念也發生了改變,將挖掘審美潛質擺在了重要的位置,并且在對建筑進行解讀的過程中實現了再創造。室內環境藝術設計并非靜止化的,要求在創造過程中積極的對美學價值和美學意義進行深入的挖掘,在公眾面前所呈現的一種變化性和動態化的面貌,被公眾所普遍接受。文化建筑的室內環境藝術設計在落實的過程中,認為空間就等同于裝置,基于此來對設計構圖進行研究,其建筑表現注重的一種過程性的美感。文化建筑的室內環境藝術設計依據的是內部空間的自主性,對環境進行了自主化的體現。,使受眾能夠清晰的感受到建筑室內不同物質的變化所形成的一種審美形態,包括光線、聲音等。3、審美要求中的非裝飾因素。現代化社會中的人們在審視文化建筑的室內環境藝術作品時,不會單就裝飾構件入手,而是會進行進一步的擴展,涉及到一些附屬物體,也就是非裝飾性因素,例如:媒體板、除建筑外的裝飾物等。非裝飾因素近年來備受室內環境藝術設計人員的關注,因為公眾的需求以及審美標準的多樣化,設計人員對非裝飾因素非常看重,反而忽視了裝飾物,這種環境表現形式非常新穎。現代化消費思想、媒體發展等綜合因素下的文化背景是引發上述現象的根本緣由,媒體滲透到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轉變為了一種景觀以及儀式,對公眾思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文化消費的關鍵形式就是形象消費,室內環境藝術設計人員為了創作出更具吸引力的環境藝術作品,贏得公眾的認可,會利用到非裝飾性因素,這也使得非裝飾性因素的地位不斷提高。社會文明的特別化的媒介就是室內和室外環境,而對于文化建筑的室內環境藝術設計來說,同樣也是關鍵文化消費對象,會受到社會特點改變的影響,所蘊含的信息及意義更加豐富,所以具有附加性的非裝飾因素使室內環境的承載信息總量更打,且手段也更多。(三)設計構思轉向多元化。1、單一式審美向多元化轉變。社會的進步推動著人類文明的不斷向前發展,科學技術的不斷更新使人們的物質生活更加豐富,而且公眾的思維方式也出現了很大的變化,追求高層次的精神活動。文化建筑的室內環境藝術設計不再以單一式審美為標準,而是隨著社會意識和文化思潮的發展而出現變化,不再嚴格的恪守傳統的參考體系,而是向著多元化審美的方向發展,價值觀也更加多樣化。2、深度性審美向表層化拓展。確實深層意義已經成為現代化社會的一項重要文化特征,不能基于深度的層次上來闡述文化內涵,僅僅停留在表面層次上,從而致使文化建筑的室內環境藝術設計審美逐漸表層化。現代化社會中的人們希望能夠從文化建筑的室內環境藝術設計中通過直觀化的方式來感受人類最純真和最質樸的審美內涵、審美意義,不愿意對此進行深度的思考,這種傳達信息的直接化也正是室內環境藝術今后的設計標準。3、泛視覺化審美。處在現代化社會發展背景下,審美、文化二者均進行了圖像化的轉向,室內環境藝術設計語言不再呈現敘述特點,審美向著泛視覺化的方向發展,這同以往的文本式審美存在本質性的差異。這種轉化同多元媒體的發展存在緊密的聯系,要求文化建筑的室內環境藝術設計人員所構建出的空間形象要具有刺激公眾感官和引起共鳴的功能,并讓公眾可以在視覺上獲得多樣化的審美體驗。

文化建筑的環境藝術設計是建立在審美心理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這就要求設計審美心理要跟得上時展的步伐,利用好現代化先進的技術,盡可能的達到公眾現代化的審美需求。文化建筑的環境藝術設計在注重技術研究的同時,也不能喪失其本質及精華,要同整體環境設計結合起來,注重審美主體大眾化的性質,保證環境藝術設計能夠發散性的傳達信息,并且呈現融合化的文化傳達特點,讓受眾獲得審美情感體驗,推動文化建筑中環境藝術設計的現代化發展。

參考文獻:

[1]任坤.從審美心理角度看文化建筑的環境藝術設計[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2(7):119-124.

[2]萬然,朱華亮.基于審美心理角度的我國文化建筑環境藝術設計[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45):111.

[3]李建峰.具有民族風貌特色的鐵路客運站候車大廳環境藝術設計探析[D].華中科技大學,2011.

[4]楊建軍.客家聚居建筑環境藝術的研究[D].蘇州大學,2008.

[5]丁炳恒.基于現代文化理念的公共環境藝術設計探究[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05):59-60.

[6]邱景亮.建構與解構是當今建筑與環境藝術設計的重要美學特征[J].天津美術學院學報,2002(4):14-15.

[7]張雅舒.審美心理與我國文化建筑環境藝術設計的關系[J].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15(4):99-102.

[8]黃倩.具有場所特色的科研建筑內外環境藝術設計探索[D].2016.

[9]王麗君.環境藝術設計與精神生態[D].天津大學,2003.

作者:何夢 程曉玲 單位:安徽建筑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