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盆景為意象建筑實踐分析
時間:2022-03-01 04:46:24
導語:山水盆景為意象建筑實踐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中國傳統的藝術中,山水畫作為中國畫重要的一支,無論是它獨有的散點透視表現技法,還是獨特的澄懷觀道的審美意識,使之成為華夏藝術的代表。山水畫表面上描繪了在重山疊水之間,遼曠平遠之際,半角草堂,小小眾生的人和自然的和諧,但其實并不止于這些寫真,它本質上表達了一種形而上的意境,是人和自然合二為一的存在,形象化地展示了講究道德理性與生命感悟的宋明理學的“天人合一”:天地自然在晝夜運轉、變化、更新著,人必須采取同步的動態結構,才能達到與整個自然和宇宙的相同一,……亦即“天人合一”。這種“同一”或“合一”,不是靜態的存在,而是動態的進行,此即“日新之謂感德”。它在美學取向上,不求不變的永恒,而求動態的平衡,自然和人類的相對應的一致,這種美的境界被看作是人類的極致和理想的境界。如果說山水畫是對自然景觀的一種二維的描繪,建構一種直觀,那么,園林則立體呈現出畫中的世界,它把境界的高度帶向感知的現場。童寯先生曾精辟地將中國園林概括為“三維的中國畫”,“是一座人的花園,一處真實的夢幻佳境,一個小的假想世界”。造園者往往在園林的設計中遵循繪畫的原則。高居翰說:“園林已經不再僅僅是眼前的一方水池、幾塊巖石或數椽茅屋,而是成為一件藝術品,主人居住其中,也便超越了真實世界,進入到畫境中去?!眻@林中的假山雖然取自于自然山水,卻又模糊了真假二者的差別,在不同的場所產生了不同的意境,這正山水盆景為意象的建筑實踐—浙江省之江文化中心概念設計文/鄭川是假山的妙處所在。假山是對自然的超越,它所指向的是文人心中真正意義上的山水。園林中的疊山藝術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造山如真山;第二階段是追求小中見大,將自然山水縮微到庭院中,觀賞者再憑想象力將它們還原為真實的山水;第三階段是追求以真實尺度再現真山之一角。而盆景藝術則發展了園林疊山的第二階段。盆景,是微縮的山水景觀,是文人用以觀山水、寄情致的物件,也是中國傳統審美的體現。陳從周說:盆栽之妙在小中見大,“栽來小樹連盆活,縮得群峰入座青”,乃見巧慮。盆景,不是對自然的復制與照搬,而是內心世界與自然的比照,是對自然的重新分類與心理設想,它,師法自然,卻并非是自然的附庸與模擬,它以一種人化的、文化的方式在表演自然,復敘自然。東方人把心靈寄托于自然山水,在天地間尋求思想和情感的最高境界,建筑和環境始終被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對自然的尊重與親近貫穿于大到城市小到住宅的各個尺度之中……而所謂的“意境”則存在于那些散發著精神力量的現實圖景中,它是藝術家最深的體驗和思維高度的集中顯現。
二、兩代人的“山水城市”
國內關于“山水城市”的概念,有兩個最著名也最有代表性:(一)錢學森的《山水城市》。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在1990年曾提出過“山水城市”的設想,他想把中國的山水詩詞、中國古典園林建筑和中國的山水畫融合在一起,創立“山水城市”的概念。后來在1992年明確指出:“所謂‘城市山水’即將我國山水畫移植到中國現在已經開始、將來更應發展的、把中國園林構筑藝術應用到城市大區域建設,我稱之為‘山水城市’”。(二)馬巖松的《山水城市》。新時代年輕建筑師的代表人物馬巖松,在他的著作《山水城市》中寫道:構建山水城市就是構造新的精神家園,未來城市的規劃應該遵循以下的思想和原則:(1)山非山,水非水;(2)留白和空兒;(3)借景;(4)空間綠化率;(5)人體尺度的城市空間;(6)隱形交通。三、實踐山水與城市,看似互為矛盾,但在特定的語境、心境下,城市就是某種意義的山水。建筑作為城市構成元素,既被城市人使用和觀看,也被用作人們觀賞城市的平臺。擔當文化歷史傳承重任的浙江省之江文化中心,就是這樣一種建筑,它應該為城市圖景提供一種欣賞城市山水的角度和方式,幫助都市人找回缺失的傳統意境和情感,聯結城市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浙江省之江文化中心項目位于杭州市西湖區之江新城,總用地面積270畝,總建筑面積約36萬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積約24萬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積約12萬平方米。由浙江圖書館之江館區、浙江博物館之江館區、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浙江文學館、大型文化綜合體,以及輔助功能空間組成。之江新城背靠青山,面臨大江,錢塘江在此一個急轉彎,形成“之”字形,群山環繞又似聚寶盆,故此地景觀宜登高眺望。同時區域內已建成中國美院、浙江音樂學院等高等藝術學府,已打造出濃厚的人文藝術氛圍。通過調研和分析,我們確立了從山水景觀中提煉抽象形體來表達中國傳統文化意境的設計理念,落實到具體造型就是“山水盆景的建筑化”。在概念設計中,我們用“五個場館功能實體+可觀可游的景觀通道+平臺上的意象建筑”的形式來組織總圖和框架,架空的平臺是功能實體,解決了場地內的交通流線組織和總體公共功能;穿孔而過的景觀通道豐富了建筑體驗,并為登上平臺的心境轉換做了足夠的鋪陳;平臺上的山形意象建筑則擔當著創造精神與意境的功能,它們最終將人、城市、自然有機地契合(圖1)。具體地說,五個獨立的場館承載了之江文化藝術中心各館的主要公共功能,它們各有獨立的出入口,五座山峰又似高低不一的奇石,架起一個城市尺度級別的大平臺,把各個功能分區聯系在一起,組成一個巨大的山水盆景,安放在錢江依山傍水的之江新城。主體建筑之所以選擇用架空平臺的形式組織其上的意象建筑和其下的功能建筑,一方面是因為城市周邊的高層、建筑周邊的高架,均處于一個較高的視角,通過整體的抬升,能使建筑在各個維度更符合城市的尺度,另一方面,巨型平臺也是一個觀景臺和客廳,觀眾身處其中就能使周邊的山水景色和都市風光盡收眼底。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個巨型盆景內部有一條一氣呵成的觀景通道,它從地面穿越各層,當與建筑外墻相切時,剛好可作為城市景觀的取景框,提供游人一個觀看城市、品味城市的角度,使建筑具有“可觀、可游”的體驗。
當人們通過光影明滅的觀景通道登上三層屋頂平臺時,出現在眼前的是幾幢水平環形窗模擬奇石紋理的山形建筑,主要功能為辦公及后勤等非公眾區域,它們參照山水盆景的布局,根據中國畫中“三遠”之法進行構圖,在垂直高度和水平方向上設計成多層次的空間感,使之“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當自然以建筑化的形象豁然出現,能使人產生時空錯覺,仿若古人站在山水間。尤其是當我們懷著這樣的心境,站在平臺上俯瞰建筑背后的城市時,城市便也幻化成了山川、瀑布、亭臺閣榭(圖2)。
參考文獻
[1]李澤厚.華夏美學[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84.
[2]童寯.蘇州園林,童寯文集一卷[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263.
[3]高居翰.不朽的林泉[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63.
[4]陳從周.續說園[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239.
作者:鄭川 單位:寧波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上一篇:青木淳的建筑設計地域文化的運用
- 下一篇:德育融入學校文化建設途徑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