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旅游文化教育功能構建思考
時間:2022-04-20 09:40:10
導語:紅色旅游文化教育功能構建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巴中紅色文化形成的社會背景
1.1歷史背景
歷史上的川陜蘇維埃政府和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設在四川,其分布區域包括巴中、廣元和達州3地。巴中屬于川陜蘇區的一部分。1932年,紅四方面軍創建川陜革命根據地,共設置40個縣、市、區,其中四川設置37個。李先念、、廖承志和許世友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里戰斗、工作和生活達3年之久。巴中具有特色的歷史地位,是土地革命時期川陜革命根據地的首府,被稱為“全國第2大蘇區”。紅四方面軍蓬勃發展,有力支持了中共蘇區的發展和建設,對紅軍的鼎盛和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前國家主席李先念以及元帥、大將王樹聲等446名高級將領曾在這里戰斗。當時巴中人民有40萬人,其中12萬人參加紅軍,解放了23個城市,解放根據地4.2萬km2,人口600多萬,紅軍離開巴中時隊伍壯大到10萬人。在參加紅軍的12萬人里就有4萬多人為革命獻出了生命,至今全市還有6300多名老紅軍健在。
1.2文化背景
巴中文化是屬于山地文化的巴文化,精神文化體現為有獨特的觀念文化,其核心是價值觀或人文精神。巴人以“良心”為其根本出發點,良心是其人性本體,在此基礎上又發展為“尚力尚勇”和“淳樸憨直”的陽與陰、剛與柔的二元人文精神結構。其次是物質文化,是指巴人加工自然環境和物質資料以滿足自身各方面需要的產物以及加工工具等全部物質構成的總和。巴中有鮮明特色的物質文化,如建筑中的吊腳樓;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飲食中的辣椒、蕨巴、臘肉等;服飾、西蘭卡普;虎鈕于等。再次是制度文化,是指整個社會的組織構成及其協調機制,主要包括巴人的社會組織、語言和風俗習慣等。從社會組織看,主要是巴人古國和方國的社會制度、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和軍事制度等。語言方面,巴人的語言基本消失;從風俗看,巴人的習俗主要表現在圖騰崇拜、祖先崇拜、嬰兒誕生、婚嫁、老人壽辰、死亡方面[1]。
2巴中紅色旅游文化的形態結構
紅色文化是誕生于江西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和蘇區時期,以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戰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優秀品質為內核的中國共產黨創建和領導的一種反帝反封建的進步文化形態。紅色旅游文化是以紅色文化的內在價值為依據,以行、吃、住、游、購和娛6大要素為依托,以紅色旅游主體、紅色旅游客體、紅色旅游介體和紅色旅游研究之間的相互關系為基礎,在旅游活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觀念和外在表現的總和。紅色旅游文化內涵體現為政治價值、文化價值、經濟價值和德育教育價值。紅色旅游文化同時包含文化視角中的紅色物質文化、紅色制度文化和紅色精神文化3個基本形態[2]。
2.1紅色物質文化
巴中的紅色物質文化可以包含巴中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文物遺址為依托的紅色文化、自然風光為依托的山水文化和社會風情為依托的民俗文化。巴中新民主主義時期的文物有川陜革命根據地博物館、將帥碑林、劉伯堅紀念園、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川陜革命根據地烈士陵園、巴山游擊隊紀念館、列寧公園、五一村、紅軍街、川陜紅軍黨校舊址、紅軍練兵場舊址(紅場和茍家灣)、紅軍兵工廠舊址、巨幅石刻(赤化全川)、紅軍入川第一鎮(兩河口)、空山紅軍洞、紅軍戰壕、將軍樹、空山壩遺址和毛浴古鎮等。巴中革命文物遺址的數量豐富,巴中市館藏紅軍文物有10617件,其中一級文物13件、二級文物132件、三級文物2826件。已經公布的不可移動文物單位130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3點,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被稱為“露天紅軍文物博物館”。巴中山水是佳景天成,特別的自然景點有巴中光霧山、諾水河、三江水鄉、小巫峽景區、平昌佛頭山、空山天盆風景區、南陽森林公園和米倉山國家森林公園。巴中特有的佛教文化表現在,巴中有東龕、南龕、北龕和西龕,尤以南龕最勝,規模宏大。南龕造像始創于南北朝,現有造像137龕,2000余尊,造像精巧玲瓏,姿態各異,氣質渾厚,端莊豐滿,神情瀟灑,典雅大方。南龕造像是以佛教為主的宗教藝術,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2.2紅色制度文化
1949年6月,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中指出,“一個有紀律的,有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武裝的,采取自我批評方法的,聯系人民群眾的黨,一個由這樣的黨領導的軍隊,一個由這樣的黨領導的各革命階級各革命派別的統一戰線。這3件是我們戰勝敵人的主要武器。”列寧曾在《怎么辦?》一文中指出,“現代運動的力量在于群眾的覺醒”,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行為[3]。在具體實施中,川陜革命根據地的制度建設表現在建設了完整的黨政機關,重視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群眾發動群眾參與革命。紅軍在川陜革命根據地建立了較為完善的黨政軍機關:建立川陜省委、縣委、區委支部,建立川陜省委黨校;建立省縣區蘇維埃政府,設立巴中特別區,洪口、苦草壩特別區;設立西北軍事委員會,下設總指揮部、總政治部、總醫院、民兵團、彭洋學校、兵工廠、造幣廠和鍋廠等。川陜革命根據地的思想政治工作始終圍繞黨在川陜革命根據地進行“軍事斗爭”、“武裝建設”和“根據地建設”的中心任務,通過經濟發展、政治斗爭、文化普及和社會改革4個維度,形成方針綱要、政策法規和指令口號3種制度資源相結合的思想政治動員體制,著力于當前形勢下的5類重點群體,依托蘇區與白區的兩個場域配合,建構出涵括根據地各方面各層次各群體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立體系統。
2.3紅色精神文化
巴中紅軍精神在諸多方面都有體現:紅四方面軍在巴中壯大,領導紅軍經歷兩次“反圍”斗爭,軍隊的團結一致,上下齊心,充分體現軍人不怕犧牲、英勇無畏的精神;巴中紅軍還參加了考驗中國紅軍男女戰士意志、勇氣和力量的人類偉大詩篇———紅軍長征。通江毛浴古鎮有保存完好的“智勇堅定、排難創新、團結奮斗、不勝不休”的紅軍訓詞,是對巴中紅軍精神的高度概括。長征紅軍曾經在四川境內先后進行了大小數百次戰斗,其中像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彝海結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等,已經成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戰爭史上的紅色經典戰例。
3巴中紅色旅游文化的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理論普遍認為,教育功能是人類教育活動和教育系統對個體發展和社會發展產生的作用與影響。教育的基本功能可分為兩類:①培養人的功能;②對社會起作用的功能。一個國家通過它制訂的教育方針來控制教育,教育又反過來鞏固其統治服務,對社會政治、經濟等發揮重要的作用。紅色旅游文化作為教育資源,具有政治教育、文化教育、思想教育的功能,如果通過深度挖掘紅色旅游文化,還可以產生國防教育的作用。
3.1游覽紅色旅游遺址,聽紅軍革命故事
游覽巴中紅色旅游遺址、博物館等景點,聽講解員對紅軍革命事跡的講解,游客受到紅色文化的氛圍和當地樸實尚勇的地方文化的熏陶,他們一邊看,一邊想,從而對樸素而積極的人生價值觀念產生自然的共鳴。在這樣的氛圍中,開展黨員先進性教育,既能學習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歷史文化,同時也受到政治思想教育的洗禮。在政治思想教育方面,很多人普遍感覺枯燥,看不見摸不著。通過在巴中紅色文化遺跡實地參觀瀏覽,聽故事,接受紅色文化的感染和熏陶,走訪當地的農家聽聽地方逸聞軼事。旅游者同時游覽“光霧山景區”,身臨其境感受中國山川的秀美,悠久的地方歷史,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這也是對個人增長見識、陶冶情操、提高修養的一個過程。
3.2閱讀紅色文化書籍,聽紅歌,看表演和電影等
紅色文化的精神文化包含了山歌、歌謠、戲劇演出、文告和通知等文化形式,都展示出了無產階級的革命精神。在當代的文化形式就更加豐富多樣了,如電影、電視劇、文藝節目、歌曲、節日表演等。簡單的項目,也可以邀請旅游者共同參與到表演之中,見表1[4]。
3.3重視國防教育
在國防教育方面,我國《國防教育法》規定:“烈士陵園、革命遺址和其他具有國防教育功能的博物館、紀念館、科技館、文化館和青少年宮等場所,應當為公民接受國防教育提供便利,對有組織的國防教育活動實行優惠或者免費;被命名為國防教育基地的,應當對有組織的中小學生免費開放;在全民國防教育日向社會免費開放。”在該法律中提到的烈士陵園、革命遺址和其他具有國防教育功能的博物館等場所既是國防教育基地,也是紅色旅游景區。我們應該思考:把國防教育功能恰當地融入紅色旅游的過程中,讓游客一邊看,一邊思考國防對一個國家和民族長遠發展的重要性,帶領游客探討我們如何培養群眾的、孩子們的國防教育意識,如何進行國防教育培訓等。
3.4“紅+綠”旅游組合活動
3.4.1自然風光與歷史文化游覽路線
巴中自然風景區有南江縣北部的“光霧山景區”、陰靈山、地下奇城諾水河和南陽森林公園。人文風景包括恩陽古鎮和南龕摩崖造像等。自然與人文旅游能夠使旅游者擴展視野,熟悉地方特色文化,了解歷史文化對巴中文明發展的影響。導游可以引導游客對比居住地與巴中自然人文環境的差異,感受特色文化的魅力。巴中的自然風光是佳境天成,光霧山群峰突兀,瀑布珠連,紅葉映天;地下奇城諾水河百千溶洞,妙趣盎然,步移景換。南陽森林公園的植被以馬尾松、杉木、柏木林為主,景點雄險秀麗,綿延數十千米。恩陽古鎮,鎮北有白云寺,鎮西有文治寨、千佛巖,鎮東有登科寺,鎮東南有巍峨的義陽山、普賢寺、紅梅閣等。歷史上素有恩陽18景之說,如文治護城、千佛論法、五子登科、馬鞍披霞等。
3.4.2訪問紅軍村
鄉村文化旅游路線,紅色農村可以建設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也可以逐漸培養成我國的國防教育基地,培養人民的凝聚力和軍民魚水情。這需要安全、制度的保障,在紅色農村國防教育基地應該配置警衛辦公室。參與性活動:通過一定的時間,讓游客參與地方特色菜的制作、花卉種植、蔬菜的澆灌、采摘果實搬運等項目,參與勞動,充實自己。晚上可以在巴人廣場播放革命電影,如《紅葉鋪滿小路》,聽紅色戲曲,欣賞民間歌舞等。通江縣毛浴鄉“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鄉”,唐朝稱龍舌壩,后建茅峪鎮,明朝稱毛峪鎮,清朝稱毛浴。明、清兩代皆為川東北軍事重鎮。1932年12月,中國工農紅四方面軍紅十一師在毛浴鄉建立了中共赤江縣委、赤江縣蘇維埃政府及各級機關。在根據地反“三路圍攻”和“六路圍攻”期間,中共川陜省委、川陜省蘇維埃政府的有關部門曾遷住這里。1934年11月,紅四方面軍黨政工作會議在這里召開,確定的“智勇堅定、排難創新、團結奮斗、不勝不休”紅軍訓詞。境內有紅軍標語22幅,紅軍遺址7處,紅軍故事、歌謠30余首。
3.4.3國防教育演練
中國新增了大量的人口,但是新增人口的綜合素質,在吃苦耐勞、干練持重、堅持不懈方面,與老一輩相比有弱化的趨勢。新一代的年輕人中,很多把金錢利益看得很重,重經商而輕文化。身體是載知識之車,國防是一國長久的大計。通過在紅色旅行基地,這種特殊的國防知識氛圍中,引入國防訓練的一些項目,在其中融入娛樂的因素。既能鍛煉人民的體質,參與國防知識學習,也能使旅游者在演練中體會“苦中作樂”的感覺。國防歷史知識問答。用歷史史實來說明國防的重要性,包括中國歷史、中國國防歷史故事、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等,請大家談談對中國鄰國歷史,中國與鄰國的關系問題的認識和了解,應該如何加強國防,如何處理好鄰國關系等。模擬紅軍戰場。隊伍分成幾組,每個組都定義相同的目標,如設定一定的范圍和路線,要求隊員奔跑一定距離,插上旗幟,看下一個任務,完成所有任務,最后回到原地。任務形式有尋找秘密文件藏的位置,記住暗號;到某地取回醫療箱,重復暗號,這種鍛煉能體現保守秘密的重要性;到農民家幫助挑水,或者抬水,澆菜地,到某某蔬菜基地購買物品帶回,中午學習用柴火生火做飯,慰問當地的紅軍烈士家屬、紅軍后代家庭、孤寡老人,記錄老人講述的語言等,每做好一件事情可以由當地百姓貼一個小紅五星,再記錄評語。
作者:屈波1岳云華1李兆勇2工作單位:1.綿陽師范學院資源環境工程學院2.長虹多媒體公司結構研究所
- 上一篇:綜治及和諧平安建設工作總結
- 下一篇:農村醫療條件現狀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