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創意產品設計探究

時間:2022-10-22 10:34:28

導語:旅游文化創意產品設計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旅游文化創意產品設計探究

摘要:相較于安徽博物館的文創的日益蓬勃,安徽的旅游文創產業發展則稍顯滯后。要改變這種現狀,安徽旅游文創產業發展應深入挖掘徽文化內涵,從創意入手凸顯典型的地域特征,讓文化傳承成為潮流。

關鍵詞:文化;安徽旅游文創;創意;設計

近年來,隨著文化創意產業逐漸興起,安徽文創產業也逐步發展壯大。受“故宮文創”的影響,作為全國首批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試點單位,安徽博物院在文創產品上也不斷推陳出新,品種豐富多樣。依托館藏精品文物,安徽博物院研發出畫魂玉良、紅色記憶、文房雅集、青銅古韻、繽紛生活等九大系列千余種精致典雅又貼近生活的文創產品,不斷深挖藏品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內涵。借助文創產品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相較于安徽博物館的文創的日益蓬勃,安徽其它文創產業的發展則稍顯緩慢,甚至可以說相對滯后。最突出的典型代表就是安徽旅游業的文創產品開發。調查報告顯示:游客對于購買紀念品是有相當大的需求,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及審美的提高,以往以功能性和實用性為評價標準的產品也隨之改變,這就要求文創產品針對不同的客戶群體要有不同的指向性,設計師要設計出側重創意、質高品優的旅游文創產品,真正改變當下安徽多數文創產品缺少設計元素、不能反映安徽獨特地域特色和人文風情的現狀,并在產品的文化內涵、設計風格和創意理念方面下功夫,增強消費者的購買欲。基于前期的調研數據,我們認為在安徽旅游文創產業中,以“徽文化”為文化基點,借鑒博物館文創產品的開發經驗,以安徽的自然環境和人文景觀為探索點,探索安徽旅游類文創產品的開發與設計。

一、源于文化主題,挖掘徽文化內涵

隨著安徽旅游業的蓬勃發展,游客對景區的贊譽和對旅游紀念品的吐槽形成了鮮明對比。安徽的旅游產品大致有三類:第一類是當地的特產,如茶葉、筍干、各色糕點等。第二類是格調不高的當地紀念品,如書簽、環保袋、棉織物等。絕大多數產品缺少創意與設計元素,與文化的傳承毫無關系。第三類是各類陶瓷、桃木手串小件,這類的小物件充斥于全國各大旅游景點。上述三類旅游產品均不符合當下文創產業發展的趨勢,滿足不了消費者對高品質文創產品的要求。為了改變安徽旅游業文創市場的尷尬狀態,我們認為應秉持文創產品源于文化主題的原則,深入挖掘徽文化內涵。“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層、更持久的力量。”[1]近年來,安徽省政府強調徽皖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并對此給予大力支持。無論國家層面還是省廳層面都對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揚特別重視,并以不同形式進行宣傳。安徽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上世紀80年代以來,徽學研究如火如荼,成果豐碩。作為安徽重要的經濟產業之一,旅游業和傳統文化密不可分。如何在文化復興的大潮下挖掘徽文化內涵并注重文化的傳承,是安徽文創的首要解決問題,它關乎未來安徽文創產業的興衰。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曾說過:“故宮要吸引更多的公眾、推廣我們的傳統文化,就不能保持一成不變的嚴肅面孔。吸引年輕觀眾,必須用年輕人的方式。”[2]可見,故宮文創的成功為安徽文創產業提供了借鑒。抓住了消費者的需求,按照特定消費人群的需求設計,即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推廣中國傳統文化。如何抓住消費者的需求,如何推廣并宣傳省內的自然及人文景觀和徽文化,都是文創工作者應著重考慮的問題。

二、從創意入手,轉化創新,凸顯典型的地域特征

文創就是文化創意,即通過創意來更好地宣傳文化,并達到一定的盈利效果。(一)從創意入手,轉化創新。“堅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秉持客觀、科學、禮敬的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揚棄繼承、轉化創新,不斷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3]上述中央文件表明,安徽旅游業文創的發展之路需要秉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理念,將徽州的傳統文化加以創新性轉化,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以當代人喜聞樂見的表達方式來拓展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光影紙雕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首先,我們有必要梳理光影紙雕的歷史傳承。第一,古代紙雕的傳承。紙雕起源中國漢代,是一種以紙為素材、使用刀具塑形的工藝。在中國幾千年的發展歷史中,雖形態各有不同,但從未間斷。甚至在古時女兒出嫁的陪嫁中除了箱柜擺設、床上用品、服飾及梳妝等物品外,壓箱底的還有紙雕藝術品“樣本子”。隨著工業時代的來臨,機器生產取代了手工制作,這種民間技藝逐漸沒落,但在插圖媒體中仍有廣泛應用。現代的光影紙雕的傳承根基在古代紙雕。第二,中國剪紙藝術的承繼。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藝術在中國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在民俗活動中充當重要的角色。剪紙中平面構成的要素,諸如對稱、對比、變異等構成法值得借鑒和應用。光影紙雕借鑒了傳統剪紙技術,力求以雕刻的形式將此非物質文化遺產應用在現代的光影紙雕設計中,以期將其發揚光大。第三,皮影戲藝術的再現。皮影戲俗稱“燈影戲”,2011年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皮影戲是以蠟燭或其他光源照射獸皮或者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來表演民間故事。如圖1所示,光影紙雕承繼皮影戲中燈影(燈光)的運用,并將皮影戲中一層紙板或獸皮增加至7~10層,利用層數達到立體效果。可以說,光影紙雕這種藝術形式是古代紙雕、剪紙、皮影的結合再現,是古代中國紙雕、剪紙、皮影在現代的創新性的發展。無獨有偶,光影紙雕的發展并不僅限于國內,印度藝術家DeeptiNairandHarikrishnanPanicker夫婦也利用紙雕與光影呈現了充滿豐沛創造力與奇幻風格的光影紙雕作品,據說是光影紙雕最早的創作者。光影紙雕燈是藝術與實用的完美結合,剪紙藝術與皮影藝術在光影紙雕中都有所體現和融合,既保護了傳統的民間藝術,又結合了當代的光影效果,使文化得到傳承并發揚光大。可以說,光影紙雕從中國窗花剪紙、皮影等傳統藝術脫胎而來,成為獨具風格、自成一派的現代藝術樣式。(二)凸顯典型的地域特征——以《光影安徽》系列為例。安徽是中國旅游資源最豐富的省份之一,名山、秀水、古村落以及深厚的人文積淀蜚聲海內外。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報告中也指出要建設美麗中國。作為安徽高職院校教師,我們力求為建設美麗安徽、打造“大美安徽”貢獻一份心力,創建另外“光影安徽”工作室,師生傾力打造“光影安徽”品牌文創產品,提煉具有典型地域特征的元素,將自然景觀轉換為經典圖像,再現安徽的自然及人文景觀之美。1.將自然景觀向經典圖像的轉換。迎客松是安徽黃山景區的典型代表,其在黃山玉屏樓左側、文殊洞之上,倚青獅石破石而生,樹齡近千年,為黃山“四絕”之一。其一側枝椏伸出,如人伸出一只臂膀歡迎遠道而來的客人而著名。如圖2所示,《光影安徽•迎客松》運用的古代元素——窗欞與祥云,與峭壁上的迎客松、黃山山體及仙鶴構成了典型的圖式。漫山遍野的黃山松依舊迎接雨露,擁抱陽光,蒼翠挺拔,雋秀飄逸,這便是黃山松不屈不撓、逆境而生的精神。經濟的發展有時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保護青山綠水、增強環保意識是保持可持續發展的舉措。《光影安徽•迎客松》將徽州的黃山、奇松、仙鶴融為一體,一方面讓觀者欣賞、感嘆大自然造物的神奇,提高生態保護的意識;另一方面用迎客松燈展現了自然造物的魅力,通過黃山松精神鼓勵處在人生低谷的人們在面對逆境時依然頑強拼搏。2.提煉徽州古建筑元素,再現人文景觀之美。徽州古村落及其中的徽派建筑是來皖旅游者的必游之地。徽派建筑最典型的特征莫過于馬頭墻,又稱防火墻。就是基于馬頭墻的寓意和功能,以窗欞、祥云、馬頭墻的組合向游客展示徽派建筑的典型特征,借助光的魅力再現古代勞動人們的智慧與力量。3.非遺劇目與自然景觀結合,弘揚傳統文化。黃梅戲是安徽省重要的文化資源,也是中國五大劇種之一,由民間的山歌小調發展而來,是一種集說唱、音樂及舞蹈等為一體藝術表現形式。如圖4所示,《光影安徽•黃梅戲》借用宮燈、窗欞、圓門等古典元素構建了黃梅戲的經典舞臺。圓門中加入安慶的天柱山作為舞臺背景,暗合黃梅戲的主發源地安慶;表演劇目為黃梅戲中的名段《天仙配》,主角為董永和七仙女。借助黃梅戲的吉祥物“安安”與“倩倩”(董永與七仙女的卡通版形象)預示年年平安、吉慶美滿。表演者在安慶地域俗稱“戲伢子”,黃梅戲的劇種語言凸顯了安慶的方言特色。眾所周知,在現代文明進程中“全球化”與“現代化”的浪潮席卷而來,黃梅戲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一定的沖擊,如何保護與傳承歷史留存下來的這一珍貴文化遺產顯得尤為重要。《光影安徽•黃梅戲》將安慶的自然景觀天柱山和黃梅戲融為一體,希望旅游者既能欣賞名山,又能不忘名劇;既展現了傳統文化的魅力,也傳承了中華文化。

綜上所述,“光影安徽”紙雕工作室承繼中國傳統文化,將民間剪紙的圖案和色彩納入到“光影安徽”系列文創產品中來,并從蕪湖鐵畫與通草畫中借鑒一二,以通草紙為材料設計《光影安徽》的背板,打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光影藝術文創產品,宣傳安徽之美與中國之美。就材料而言,《光影安徽》系列作品比之前的《絲綢之路》系列有了較大的突破,采用純手工制作方式,以安徽的地方文化和特色為主題,以現代藝術光影紙雕技藝制作一系列光與影、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文創產品,達到傳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目的。結語從安徽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現狀看,安徽旅游文創產業有待進一步提升。除去文中所述的文創產品質量有待提高之外,地域特色尚有待加強,市場亦有待進一步拓展。此外,由于受到體制、人才、環境等因素的制約,其發展還存在一定困難,比如文化創意的產業增加值偏低、發展規模有待提升等。政府層面對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視與投入尚顯不足,相應機制也有待進一步完善。文化創意產業的相關政策法規體系尚不完善,龍頭企業帶動作用不明顯。上述問題需要政府、旅游部門主管、文創產品設計者等多層面攜手予以解決。安徽旅游業文創產業的發展需立足于安徽,深度挖掘徽文化內涵,彰顯地域特色,才能在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以使該產業步入長期的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3]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Z].2017.

[2]王彤瑋,米冬梅.故宮文創產品設計解析及借鑒意義研究[J].知識-力量,2018(1).

作者:魏偉 單位:蕪湖職業技術學院藝術傳媒學院